艺术档案 > 艺术财经 > 速度与兴奋剂:金钱与全球艺术市场

速度与兴奋剂:金钱与全球艺术市场

2012-06-05 14:45:13 来源: Artnet 作者:文/Piroschka Dossi︱陈颖/编译

Joseph Beuys, "Kunst = KAPITAL", 1979

“speed”是“速度(velocity)”的同义词,同时也是“安非他明(amphetamine,一种兴奋剂)”的俗称。而在全球艺术市场的发展中扮演起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的金钱也具有类似的效果。金钱让艺术市场变得更有活力,让它的发展更为迅速——而且这种促进并不是临时的,而是从结构上起作用。这将会给竞争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它又将如何影响艺术本身?

结构加速度

泰特现代美术馆馆长Chris Dercon对当前的发展做了一个概括:“今天的艺术家有七年的时间来发展他/她的艺术事业。”自“艺术家生涯是毕生而非一段时间的问题”的先锋派早期起,都有什么发生了改变?全球的当代艺术市场与它的前辈——给20世纪伟大的艺术创新者带来了成功的先锋艺术市场——相比之间存在什么差异?从表面来看,当代艺术市场似乎是先锋艺术市场自然而然的延续。前后的市场参与者都是相同的:艺术家创作作品,经销商出售作品,收藏家购买作品,评论家批评作品,博物馆验证作品的价值;艺术方面的创新与美学竞争似乎仍然是市场发展的引擎。然而一旦深入研究你就会发现,艺术市场的驱动力在过去的40年中很显然已经不可思议地发生了转变。从本质上来说,这与一种文化创造力所带来的持续增长的影响有密切关系——这种文化创造力不仅是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根源,同时也是艺术市场的根源,这就是金钱。

1990至2011年全球艺术市场的销售额

金钱扮演的角色

金钱起着交易媒介、计价单位和价值的储存体的作用。最重要的一点是,它是使得在当前投入的资本能够在未来产生金钱利润的一种不稳定的介质。这就是经济学家Robert Heilbroner所描述的“货币资本不断向商品资本的转换,紧接着则是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再转换”。其通过金钱来实现各种设想的可能性的能力赋予了资本主义非同一般的动力,使它能够在增长和衰退、加速与减速的典型循环中表现出来。这样的经济循环模式同样也可以在艺术市场中观察到,只不过艺术市场在过去数年中所经历的变化并不是纯粹的周期性的。事实上,它是有结构而且动态的,同时改变了艺术市场与艺术本身。

Peter Wilson在1961年的一场拍卖会上

艺术的再定义

21世纪的全球艺术市场并不只是20世纪先锋艺术市场的延续。金钱在艺术品的定位与估价中获得了崭新的重要性,甚至是到了可以在艺术市场的历史中翻开新的一章这样的程度。这种发展的种子早在1904年时就种下了:André Level在那时成立了第一个艺术投资基金La Peau de l’Ours;在1914年清算财产时,它的资产已经是最初投入的资本的四倍。半个世纪之后,创立艺术基金会的想法再次获得了动力,并且还向艺术界引入了一种新的“精神”——即金钱的精神。转折点出现于60年代中期——暴发户开始登上经济变迁的舞台。当时富有远见的苏富比拍卖行主席Peter Wilson就认定这一群体是潜在的艺术品购买者,问题则在于如何赢得这一群有经济实力购买艺术品、但却没有什么欣赏能力的人的心。而他最后琢磨出的答案也非常简单直接:将艺术品同时定位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和有利可图的投资工具。1967年,Peter Wilson制定了Times-Sotheby’s Index,这是像统计其它商品的价格那样绘制出艺术品费用的图表的早期尝试。有了这一指数,艺术品逐渐上涨的价格变得可见了,而它未来的盈利能力也变得让人们信服了。仅仅6年之后的1973年,艺术市场向投资市场的转变由Robert Scull为波普及其它当代艺术作品举办的拍卖宣告完成,这场拍卖会取得了当时史无前例的220万美元的成交额。

Joerg Doering, I Am Speed

不断的加速因素

将艺术看作一种投资手段的普及打破了艺术家一直试图去捍卫的一个禁忌。在他著名的“咒语”“艺术就是艺术,除了艺术什么都不是”中,20世纪艺术家中伟大的纯粹主义者阿德·莱因哈特(Ad Reinhart)表达了艺术自主性的必然。然而艺术与其它事物之间的界限却被无情地模糊了,艺术也不再能独善其身了。艺术成为了那群买家所能够理解的东西了;而这些买家的数量迄今为止已经超过了那些对艺术抱有热情与渴望、使得先锋艺术市场能够发展和繁荣起来的艺术藏家有限的数量了。通向市场扩张的门最终被推开了。全球的金融在接下来的数年里发生了各种变化,例如苏维埃政权的瓦解,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全球化以及金融市场的放松管制等等;其中放松金融管制导致超级富豪们的收入出现了戏剧化的增长,随之而来的后果便是艺术市场充满了不断产生的流动层。这样的发展反过来引导了艺术市场的扩张以及价格的飞涨。数字革命让信息的实时转移变得可能,然后为艺术品交易的加速度创造了新的推力。这些政治经济与科技因素使得艺术市场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状态,艺术品的创作、流通与消费过程也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快速。

杰夫·昆斯(Jeff Koons)的作品“Hanging heart (Magenta/Gold)”(1994-2006)在2007年11月纽约苏富比上拍出了2356.1万美元。

新藏家

加速因素不断出现的结果便是艺术市场经历了从一个艺术爱好者的闭路循环到一个全球扩张的产业这样一次本质上的转变。一个新的藏家类型登上了舞台,他们通常都来自财政部门,将注意力放到了艺术的收益性之上。今天的全球市场正在努力迎合数量不断增长的、所谓的拥有巨额净资产的个人的偏好——他们来自欧洲、美国、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与中国)以及阿拉伯世界,都在追逐一种逐渐全球化的生活方式,包括专业地定位艺术“品牌”。这其中以当代艺术尤甚——当代艺术在之前只是少数藏家的业余爱好,因而价格还不是高得离谱——它已然变成了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一种有望保证社会身份及经济效益同时增长的投机投资手段。全球艺术拍卖行的成交额自新千年之际已经翻了三倍,其中当代艺术的市场份额一直保持着稳定上涨的趋势。

艺术与金钱在过去是两个不兼容的概念,而现在它们却被放在了一起:“Art & Finance”是一个新的商业部门,各艺术基金会能够移动更大笔钱,策展人与基金会经理聚集到“Art & Finance”开会;而最为戏剧化的场景也许则是为艺术品估价的标准从艺术创作的水准转变成了定量的经济参数。

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的作品“99 Cent II(diptych)”(2001)在2007年2月伦敦苏富比上拍出了177.17万美元。

量化评分体系

在引入了Times-Sotheby’s Art Index的半个世纪后,类似的排名和指数已经被广泛地认可为是艺术成功的评价工具。由于它们被用作了艺术品质的指示剂,因而品质的评定也变成了一个数量的问题。简单地说,这被简化成了三个与艺术家的出席状态与作品价格相关的问题:1)和谁一起出席?2)公开亮相的频率?3)作品价格?这些问题对艺术家的艺术事业的检验往往与其作品品质无关,往往都是他/她的社交能力、他进入艺术体系的途径以及策展人和藏家对他/她的偏爱和购买力。作为实现自我的“预言”,各种艺术指数和排名常常会加速现有的趋势;此外,它们还会巩固艺术市场将需求集中到一些明星艺术家的作品上的这一趋势。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