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美术馆 > UCCA在中国:海外私立美术馆的本土化模式

UCCA在中国:海外私立美术馆的本土化模式

2012-06-05 14:17:59 来源: 99艺术网 作者:刘龙

 

2011年4月,比利时收藏家盖尤伦斯在香港苏富比的春季艺术品拍卖上,挂出了他收藏的106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一时间,关于“尤伦斯撤出中国”的传言甚嚣尘上。而由其所创立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以下简称UCCA)的去留问题,也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随后,尤伦斯发表声明,表示UCCA将不会退出中国,而是希望通过改变运作模式,来实现UCCA以后的本土化运营。

在2011年底,UCCA最新一届的团队出炉,田霏宇取代杰罗姆桑斯成为UCCA新的馆长。无疑,在这位来自美国的“中国通”身上所具备的深厚中国当代艺术背景,是尤伦斯先生所看重的。田霏宇的到来,标志着UCCA本土化运营团队的完成,而全新团队的建立也意味着UCCA在经营上正悄然发生着转变。

2007年底在北京798艺术区揭幕的UCCA,目前仍然是艺术区最大规模的艺术机构,也仍是国内惟一由西方收藏家个人创办的非营利艺术中心。作为私人投资的非营利性综合艺术机构,UCCA在创立之初沿用的是西方美术馆的运作模式,其大部分甚者全部资金资金来源均依靠赞助。作为非营利机构,UCCA所举办的展览不会向艺术家收场租费,而现场搭建、运输、保险等所有费用都由UCCA负担;此外,其创立之初的西方化管理团队还带来高额的运营成本,而这些费用全部来自尤伦斯夫妇的赞助。脱离了社会资金的注入,仅靠个人来支持一个庞大的艺术机构,不论财力还是精力,都很难达到。

其实早在07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最为火热的时期,也曾有诸如美国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现代美术馆等西方一流艺术机构到北京选址,但最终没有一家成行。究其缘由,国家没有足够的支持政策,私立的艺术基金会迟迟不肯开放,甚至连一个变通的临时制度也没有的做法成为了限制国外艺术机构在国内发展的壁垒。

在经历了尤伦斯夫妇撤出风波之后,进行本土化运营探索的UCCA也在改变由尤伦斯先生全额赞助的经营状况。据馆长田霏宇介绍,UCCA每年都在下调预算,今年的预算约在600万元左右,其中50%来自尤伦斯夫妇的年度赞助,另外50%则开始更积极地通过商店、餐厅、门票、会员收入、场地出租、艺术赞助等方多面获得。其中,门票表现平稳,商店收入和社会赞助成为了营收的重要渠道。UCCA也正在向成为一家自负盈亏的艺术机构而努力。

自负盈亏的经营意味着在UCCA现有经营模式不发生重大改变的情况下,需要更多来自社会的商业赞助。其实在2009年,UCCA已经开始接受商业赞助,著名LVMH集团是他们的首个赞助商,此后还有Bloomberg、Smart、dior等国际大品牌相继对UCCA的展览进行赞助。但由于UCCA至今仍没有国内非盈利机构的身份,无法获得减免税后和政府资金赞助的政策支持,所以UCCA想要实现收支平衡,还需拓宽能够获得赞助的领域。

在潜在的赞助商之中,画廊无疑是与美术馆关系最为密切的,但是由于画廊的商业属性,势必会对美术馆在展览作品的选择上造成影响。那么在需要寻求新赞助方的情况下,UCCA是否会考虑寻求画廊方面的赞助呢?田霏宇说:“并不会有这种情况发生。UCCA在展览方面一直是通过一种直接透明的标准来衡量,在作品选择上会尽量避免商业运作。美术馆需要有自己独立判断的能力,如果被商业左右,那美术馆只会沦落为出租屋,那对美术馆和观众而言都没有好处。不过由于一些重要艺术家的作品总会进入画廊系统,UCCA在展览需要的情况下还是会和画廊进行有限度的合作。”

在被问及下调预算是否会影响UCCA的馆内收藏情况时,田霏宇表示,UCCA至今并没有收藏艺术品,馆内一些长期陈列的展品也只是来自尤伦斯基金会。这么做一方面可以降低开支,一方可以让美术馆更加灵活。田霏宇说“我们的目标并不是成为像中国美术馆那样具有丰富收藏的机构,有自己藏品固然会对展览的选择更有利,但是目前没有这个条件来做收藏。所以我们的想法是把UCCA打造成一个更加切实、更加灵活、更加有档次的美术馆,把更多国外优秀的展览带到中国,带到北京,为观众呈现更为多元化的艺术。”

田霏宇坦言,外界对UCCA有着近乎苛刻标准,比如,与藏家合作举办个人收藏展以及与画廊合作展览等,都被看做存在商业操作的嫌疑。不过这种来自外界的指责同时也代表着大家对UCCA的更高期待,作为馆长的田霏宇也希望能够通过努力达成大家对UCCA的期望。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