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邱志杰:区分描述性概念和分期概念――中西语境中“当代艺术”的概念考察
  • 传统、全球化,以及影响东西方当代艺术的几个问题
  • 黄笃︱艺术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但可以综合现实
  • 重要的不是“什么是当代”:我们应该关注在历史中形成的当代性
  • “一路走来”——“中国前卫艺术教父”栗宪庭的艺术之旅
  • 艺术中的政治——汪晖与朱金石的对话
  • 欧游反思录 ——欧洲三大艺术活动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 当代形式与传统文化(关于观念艺术)
  • 朱青生:中国未真正诞生艺术史专业
  • 专家认为:中国策展人应具备两种目光
  • 何桂彦:重要的仍然是艺术
  • 原志阳:当代艺术如何介入城市文化权力空间
  • 鲁明军:功能自觉与价值阙如
  • 冀少峰:为什么是“中转”
  • 朱其︱疯狂消费是我们觉得真实或者踏实的存在
  • 何谓“事件”——如何创造一个展览
  • 本届卡塞尔文献展以失败告终?策展团队Ruangrupa访谈
  • 陈晓峰:2011年艺术危机G点
  • 盛葳︱论“体制”与“当代艺术”之关系
  • 孙振华:史学传统和当代艺术史写作
  • 刘淳:策展人的价值与意义
  • 展览制度与中国当代雕塑
  • W.T.J. 米切尔︱视觉媒介不存在
  • 朱青生:对博伊斯的一些评价
  • 张海涛:对宋庄“强拆事件”的见解
  • 被误读的“行为” ——二十年多年行为艺术现象和背景
  • 彭德︱中国美术发展战略
  • 欧宁:报纸是隐形的公民建筑
  • 栗宪庭:“被消费”的影响力
  • 冯博一︱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劫难逃
  • 安塞姆-基弗:艺术是艰难的,可不是娱乐
  • 奥利瓦中国行的意义与中国抽象艺术
  • [访谈]张海涛:转换即将消失的民间文化
  • 与传统碰撞?PSA“青年策展人计划”展现新生代策展人的爆发力
  • 自动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 中国当代艺术的进化论(上):中国当代艺术在变乖还是进化
  • 中国当代艺术的进化论(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之路在何方?
  • 从高岩松装置作品看今日“新垃圾艺术”
  • 朱朱:“狂欢”与“灰色”
  • 后现代艺术的商业运作
  • 两个视角回眸艺术“85新潮”
  • 尹吉男:当代艺术家仍需寻找文化坐标
  • 欧文·沃姆 选择幽默,就是选择批判
  • 中国当代艺术的审查制度
  • 评论档案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艺术财经 > 艺术也是一门“生意”:从安迪·沃霍尔到村上隆

    艺术也是一门“生意”:从安迪·沃霍尔到村上隆

    2012-03-29 15:10:29 来源: 新快报 作者:陈煜堃

    村上隆

       上月,卡塔尔博物馆迎来了日本最炙手可热的当代艺术家村上隆,这是他在中东地区的第一次个人展览,也是他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个展。

      在近2300平方米的展览空间里,来自世界各国的10个画廊集中展示了村上隆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品系列,以及未完全安装的部分作品,罕见地向观众还原了这位艺术与商业跨界明星的创作方法和过程。对于展厅中央用自己作为原型倒模的巨型充气软塑像,就有人忍不住指称这一顶天立地的作品,“也许就是艺术家在向世人证明,既然达明赫斯特可以卖掉身价4亿的鲨鱼,那么,村上隆就可以同样用上亿价格卖掉大便、哈巴狗和他自己形象的组合摆件。”

      从安迪·沃霍尔到村上隆

      是的,与害怕沾上铜臭的绝大多数艺术家不同,村上隆和他的艺术却由始至终都是反其道而行———彻底的放下身段来拥抱商业。

      “找到欲望的方向,向前奔跑!”“我对于自己以艺术维持生计感到骄傲,犹豫等等连万分之一也没有。”“我要金钱的力量,我也要世界级的影想力。”在自己的书中,村上隆就曾毫不拐弯抹角地诠释了创作的动力和归纳出成功的要诀,而这本书名字更是直白———《艺术创业论》。

      事实上,把艺术看成是一门“生意”,村上隆并非第一人。

      作为波普艺术的鼻祖,安迪·沃霍尔也曾以一句“赚钱是艺术,工作是艺术,成功的商业是最好的艺术”,来为艺术与商业的亲缘关系首下定论。毫无疑问,沃霍尔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者,他否认“纯艺术家”与“商业艺术家”之分,这同时也就否认了雅俗之分,否认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在商业社会制造时潮的框架内,人们都看到了艺术正在逐步向商业大潮靠拢,甚至有批评家赤裸裸的指出,资本与艺术之间难以扯清的纠葛无非就是文人士大夫文化下扭曲的清高心理。

      这就是快餐时代艺术家的命运。

      也正因为如此,沃霍尔的成功可以说是来自于他不像古典艺术家那样把艺术视为神圣的可以献身的事业,而是把艺术作为获取个人名利、成功的职业来看待的。

      这就是沃霍尔。

      他的可爱与可怕之处都在于———他不装,他很直率,直率得像个老顽童,但这种老顽童式的直率总是令人觉得有点儿狡黠。以至于人们在解读他那些所谓的“艺术”时,不禁会发出窃窃疑问:他是一个撼动20世纪艺术界的天才?还是一个商业时代狡猾赚钱、炒作的“大赢家”?

      1987年2月22日,沃霍尔死了。但艺术界并没有就此送走以反叛的姿态赢得市场青睐的策略———“跨越一切边界,同时亵渎、恶搞一切,在商业社会里制造轰动效应”。高举着“幼稚力”大旗,在年轻一代消费者中重新塑造了Louis Vuit-ton形象的村上隆,无疑就是“艺术贩卖者”在新世纪最好的接棒者。如果将前者的成功看成是源于美国当时新的商业发展阶梯,其作品和态度恰恰反映了那个时代里美国人“空虚、嘲讽、麻木、激进”的价值观;而后者的冉冉升起则是因为全球创意经济时代的来临,将商品与艺术变得“又酷又High”正是眼下的有一个潮流趋势。

      所谓艺术就是存活下来的结果

      且不说眼下这一向中东石油寡头们敞开怀抱的大型个展,在此前村上隆赴美巡展期间,演讲及开幕会上同样涌来了大批的民众,汹汹来势堪比追星的粉丝。据悉,在西方艺术圈内,或许这是自安迪·沃霍尔以来最大规模地直接将流行文化纳入视觉文化讨论范畴,并让它成为一个国家文化象征的艺术行动之一。“在博物馆里销售奢侈品,虽然这在很多人眼中是可耻而不可思议的行为,但这也是在别的展览上不会出现的。”村上隆不仅在写给Louis Vuitton大老板的信中,为商业联姻艺术给出了名正言顺的理由,更不忘在另一边厢致力于抹平手工艺品与批量生产的界限,从拍卖场上叫价百万美元艺术品到商店里仅需几美元的小玩件,都一一做到了兼容并包。

      这就是村上隆和他超扁平艺术。

      究竟是瓦解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藩篱,还是导致“艺术已死”的洪水猛兽,也许你还在为广泛且激烈的争议而无从判断,但村上隆却淡定地道出:“所谓的影响力,就是这个意思。”

      从36岁时还是一个靠捡便利店扔出的过期食物度日、捡废弃的纸盒箱包画的落魄艺术家,到如今对如何“集团创作”、“个人经历品牌化”、“世界水准的营销策略”、“媒体炒作”和应付“奢华的有钱人”均得心应手的跨界明星。在过去20年里,这位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一个普通人家的村上隆,成功冲破了日本这个岛国固有的文化体系,凭的就是一颗始终想着颠覆传统价值观的野心。

      “所谓艺术就是存活下来的结果。”或许正如村上隆所言,在强大的资本面前,其实搞艺术大可不必过得那么累,说到底人们在乎的往往是姿态,而绝非内容。

      从昔日的安迪·沃霍尔到眼下的村上隆,我们不得不面对资本与艺术的结合必然走上了艺术资本化道路这一事实。此时此刻,艺术也彻底被资本裹挟游弋在艺术品市场和时尚商圈的深水池中,最终资本得以“占山为王”,艺术也随之“落草为寇”,所谓的艺术价值和精神读本早已被一路飙高的银码取代。今天,艺术已是生活的艺术,生活更是艺术的生活。当你明白艺术就是一门“生意”,当你读懂其中的游戏法则,那么你就有可能成为艺术家,而且是一名成功的艺术家。

      当然,既然是把艺术变成一门“生意”,那么就得承担风险,毕竟天底下可没有稳赚不赔的好事。今年,由村上隆Kaikai Kiki公司主办的此届Geisai艺博会,就因为“敛财风波”而在日本网络上掀起社会的一阵阵讨伐声浪,甚至有参展商在活动现场以“还钱来,村上隆!”的牌子向大会抗议。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