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评论档案 > 艺术家与策展人之间的问题

艺术家与策展人之间的问题

2012-01-03 11:20:41 来源: 《当代艺术与投资》 作者:董冰峰 

同事说的好。什么是策展人(curator)?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失败的艺术家。治愈不了自己只能转向治愈他人,因为艺术无法成功,所以只能踏足机制或被机制化。例子虽然简单,但思索起来却觉得意义无穷。

让我们从失败谈起。艺术家总是失败的,或失败的艺术家是绝大多数的,即便失败,仍然存在大量苦苦挣扎在底层创作的艺术家。或者说,艺术家的失败与成功是无法简单用物质衡量,精神成功也至关重要,当然后者更为艰难。就现今的艺术市场,艺术家想获得成功,只需要赢得市场认可即可饱食无忧,但精神成功或满足,绝非一朝一夕可办到。

中国的艺术家,一般来说大都出自学院,这里无需讨论学院教育的对与错,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艺术家与艺术思考其实一直深处在这个社会现实和社会关联当中。学院的成立、发展与其外部世界的关系也直接决定了艺术家自身思考的范围和线索。我们只需要仔细观察,80年代的“画册派”艺术(依赖、通过西方艺术画册学习的中国艺术),90年代的全球艺术和现在的市场艺术,都明确说明了艺术创作和命题外部环境的多重影响和渗透,当然还有更复杂的世界局势因素。

同样,没有艺术家,也就不需要有策展人。“策展人”的出现,及时解决了90年代以来中国美术馆、画廊运动中的大量职业性空缺。80年代中国艺术界只有评论家,而在日本,“策展人”一词对应的中文是“学艺员”,在西方,严格意义的“策展人”的职业应该首先是藏品保管员。所以,问题来了,我们的当代艺术现状是,大多的艺术机构都不具备系统的西、中艺术的收藏,也不会提供不断让你退而学习和历练的场所,所以中国艺术机构的策展人,只有行业性工作的往返循环,或可以回应开篇所说,确实有很多的(失败的)艺术家转而承担了策展人的角色参与到机制的建设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严格专业素质的要求,很难想象中国艺术机构对艺术计划的执行及社会公众的教育处在什么层次。

中国艺术市场的高涨并不能直接说明艺术的失败或成功,因为艺术毕竟不完全以世俗意义中的判断为基准,而包含了更复杂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的认定。更危险的是,我们不能以经济、文化的整体进步(获利)来要求艺术和艺术所需要思考的问题,所以就现阶段,我们希望更多“失败”的艺术家或支持失败艺术的艺术机构,而非单纯短视追逐成功。

可以做个大胆假设,不存在所谓的失败或成功,只有讨论艺术及其价值标准的不同,任何优势或劣势都可以随时转化,惟有向“问题”全面开放,才有可能谈一点点实践的真正意义和进步吧。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