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大史记 > 文献档案 > 十九本好看的书 以及它们为什么好看

十九本好看的书 以及它们为什么好看

2011-10-14 10:49:57 来源: 艺术界LEAP 作者:文/宋敏 翻译/马一鸣

这里是近几年来出现在我们视野里的19本设计得非常好看的书,大多是艺术家画册、艺术类图书,也有些是与视觉文化有关系的读物,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是独立发行的出版物。如果说曾经的书籍设计仅仅局限于“封面设计”和“版式设计”,那么现在的设计师们对书籍的理解显然更加立体和深入,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不少设计师在对书的“身体”做实验,甚至在“包装”中注入自己的观点。也有些设计师,有感于到失控的设计会损害阅读,而选择了返璞归真的“简单设计”。

a.《段建宇:纽约巴黎驻马店》
设计 :夏宇、孟可(吐毛球工作室)
出版方:Vitamin Creative Space
出版年份:2007

画册收录了艺术家段建宇的绘画作品和一篇她的小说。为了将不同类型的作品收录在同一本书中,设计者选用了不同 大小和材质的纸张对应不同作品:小说开本较小、纸张较薄,采用了粉色新闻纸; 绘制在牛奶包装箱背后的地图模拟了包装箱的材质,使用了一面光滑一面粗糙的白牛皮纸,光面印刷包装箱原有图案,糙面印刷地图,在质感上还原了原作;画在黄色牛皮纸上的插图也遵循了原作,直接 使用黄牛皮纸印刷;油画是所有作品中数量最少但又最需要突出的,设计者选用了最适合还原作品的铜版纸做成单页,将它们直接插在书里。这样形成的一本书,就好像是作者本人的一个画夹子。

b.《胡晓媛》
设计:广煜
出版方:獾和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0

艺术家胡晓媛对设计者广煜提出了一个要求—不要突出自己的女性气质,让这本书尽量地保持中性。于是,设计师改变了自己通常的设计思路,不管在材质使用 还是字体选择上都采用了最平凡的方式,更多精力花在版面细节的设计上,如字体的大小和字距调节等。最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本画册,封面是浅灰色的荷兰板 (灰板),这种材质非常普通,几乎随处可见;内页纸张也是普通画册使用的印刷用纸。在字体选择上,画册里的中文字体选用了应用非常广泛的楷体,英文则是卡斯隆字体(Caslon),也是一款使用率很高的字体。

c.《王光乐:水磨石》
设计:广煜(吐毛球工作室
出版方:一月当代
出版年份:2005

这本画册收录了王光乐著名的水磨石系列作品,封面以两块真正的方形水磨石制成—分量沉重得令人吃惊。与封面之重形成对比的是,书页内的画作,用的是 轻盈柔韧的纸张,每张画均以出血方式印刷在同比大小的纸张上,纸上油润的涂层,赋予印刷品迥异于画作本身(布面油画)、却十足忠实于水磨石实物的质感。

d.《 大生意III》
设计:黑一烊(山河水团队)
出版方:Sendpoints
出版年份:2010

深圳的山河水团队自2005年起每隔两三年就要出版一本名为《大生意:全球最佳品牌版式设计年鉴》的大书,迄今已出版第三本。《大生意III》用“钱”为线索,设计者收集了20多个国家的不同纸币裁成 碎片和纸条,拼贴出一张张“钱币脸”和“钱币字”,用于书籍的封面和内页。黑一烊说,谈到品牌,总是很容易会和钱联系 在一起,而钱同时又代表着欲望,这些贯穿全书的“钱币脸”和“钱币字”把面孔、财富与品牌联系在一起,令人重新认识品牌,并反思“钱”和“欲望”对人的影响。《大生意III》采用了双封面的形式,读者既可以选择哭脸做封面,也可以选择笑脸 做封面,这张封面打开以后还是一张大海报,这张海报使山河水陆续获得今年3月 亚太广告节的制作类别银奖和5月纽约艺术指导俱乐部(ADC)的插画类金奖。

e.《在紫禁城》
设计: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
出版方:设计及文化研究(香港)工作室,何鸿毅家族基金
出版年份:2010

香港设计师赵广超制作的一系列有关故宫的儿童书籍并不仅仅适合儿童阅读。《在紫禁城》除了在封面和书脊上用到一点红色和黄色,整本全部都是素雅的黑白两色;虽有很多卡通人物出现,手法却是清淡的白描;书中所有的建筑图均非常精致,很多数据是赵广超携其团队重新测量后得来;为了让读者能更清楚地看明白 建筑构造,书末还附了一张小的卡片式放大镜。书的装帧采用了中国古书常用的经折装,展开来是一幅六米多长的长卷。

f.《大陆之尽头》
设计:鸟头
出版方:310图书
出版年份:2010

鸟头自成立以来便把出版物(他们称作“写真集”)当做传播其摄影作品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并坚持每年把当年拍摄的成果制作成书,更在2010年注册成立了自己 的独立出版公司“310图书”。《大陆之尽头》最近的一本,基本的设计思路体现为彩色世界(照片)和黑白世界(照片)之间的切换,中间接壤的部分用了大红色的过 渡,算是比较强烈的做法。和鸟头以往的图书一样,设计的重点在于海量图片的排版,也就是图像逻辑和意义逻辑的建构,这才是由摄影艺术家自己进行排版的真正意义。其他诸如纸张、开本等细节,都旨在为之服务。

g.《岳敏君:寻找艺术》
设计:陈芳菲、吉洋
出版方:北京公社
出版年份:2007

岳敏君的《寻找艺术》描绘的是一个陈列着美术史上各种名作的迷宫般的美术馆。在画册中,每件陈列在“迷宫”内的作品被放大,歪歪斜斜地“贴”在画册里;知 名策展人、艺术从业人员以及普通观众的话也被处理成贴纸、留言条或便签,构成对整个艺术史多轨道的评论。

h.《仇晓飞》
设计:梅树植
出版方:Boers-Li Gallery
出版年份:2010

仇晓飞的画以描绘记忆为主要内容,带有浓厚的怀旧情绪,这本画册的装帧设计也传达了同样的情绪,并与具体的画作产生呼应。白绿棕色块拼接而成的封面来自画家一幅作品中典型的七八十年代墙面。与画作对应的空白页上淡淡的油墨印迹是刻意而为,为的是还原那个时代因为印刷技术不佳而留下的痕迹。缺失的第33页暗示了画家本人一直关注的精神状态问题。

i.《凤凰的故事—徐冰<凤凰>项目》
设计:何浩
出版方:徐冰工作室
出版年份:2010

作为对徐冰《凤凰》项目的记录,设计师选择常用于包装的牛皮纸,因为它的粗糙感与徐冰在作品中使用的建筑废料一致。设计中最大的挑战来自资料的繁杂和不一致,项目持续三年,资料既有手绘草图、电脑效果图,也有施工照片和网络图片;同时,图片质量也不一致,有的精度很高,有的只有几十KB。另外,牛皮纸虽有粗糙感,但印刷效果不佳。于是,设计师将印刷精度调整到45dpi。同时,因颗粒变大,图片看起来也更加通透和明亮。这项革新使承接印刷的雅昌获得一项亚洲印务奖。

j.《密码日记》
设计:连杰
出版方:独立出版
出版年份:2010

《密码日记》是连杰的毕业设计作品,他连续一百天在同一地点和时间拍摄自己,试图从中探求自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本书的每一页纸大小不一样,随页码递增, 装订后书芯处形成一个坡度,既给人时间流逝的感觉,也让人思考同与不同之间的关系。但这个坡度只有在你将书打开时才会发现,书页纸张十分轻薄,翻折起来时看来就是一本普通的书或者本子。名为“密码”,因此书中几乎没有文字,设计者使用了不同的符号和图像处理方式作为秘密语言进行表达。

k.《 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绘画(1979-2009)》
设计:王序工作室
出版方: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0

这是民生美术馆同名开馆大展的画册,展览和图书本身都具有档案性质,设计者便采用了经典辞书的方式进行处理:硬壳封面,精装装订,颜色是经典的红、白、黑三 色。其中尤以红色的运用最为突出—从书芯到书中的章节分隔页、再到数十页的注释用字,甚至在纸张边缘也做了红色涂层。红色的使用,似乎表达了一种对过往历史的判断和感情。

l.《非地—山乐思摄影集》
设计:黄扬
出版方:SPACE E6
出版年份:2010

《非地》是年轻的希腊艺术家山乐思的摄影作品集,他的照片看起来似乎什么都没有,但又给人一种强烈的空间存在感。设计者抓住这一特点,力图在设计中也能体现出这种空间感。他在封面和内页中都使用到一些交错的蓝色线条,因为相交的方式不同,它们组成了或大或小或细或粗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或者是一些不规则的形状,代表着不同的空间形态。在文字上,因为该书用于国际发行,内文全部使用了英文排版。少量的汉字以随意的手写体出现,更多的是装饰功能,就像墙壁上的随意的涂写,呼应了作品中的空间感。

m.《张琪凯:镜中镜》
设计:杨林青
出版方:对话空间
出版年份:2009

张琪凯的作品《海市蜃楼》以(经镜面处理的)刀面反射照片的手法对权力提出质疑,画册的设计也借鉴了这件作品。封面和书脊全部由镜面纸张包裹,并一直延伸 到书籍内,只有当你从中间打开时,才能从相对的页面上读到镜面反射过来的字。

n.《特区一村》
设计:刘治治(吐毛球设计工作室)
出版方:文汇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0

《特区一村》是一本讲述深圳大芬村发展历程和现状的社会学作品。在精装书样式的盒子里是16份材质和大小各不相同的印刷品,包括连环画、明信片、拉页等;同属一个类目的材料又以不同的颜色区分,各自的小封面也模仿精装书的样式。采用盒装形式首先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设计者只有很短时间完成工作,相关文本 及图像却十分庞杂,来不及编辑成一本逻辑清楚的普通图书,盒装是一种解决方法。另一方面,设计者认为这样的方式能更好地反映大芬村的处境和理想: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油画复制产业聚集地,大芬村希望成为一个更具原创活力的艺术基地,但理想和现实处境之间存在着差距,就像那些努力成为厚重精装书的薄手册。 盒装也代表着一种开放的心态,盒子里仍有空间留给读者,使这套书变成一件可以随时间生长的物品。

o.《马女金钕》
设计:小马哥+橙子
出版方:星空间
出版年份:2011

年轻女艺术家金钕第一个个展的画册,粉红色的封皮和内文纸张,以及在封面和书内多次出现的装饰纹样,都让人感到这本书强烈的性别特征。金钕说她为了寻找适合自己雕塑的材料探索了好几年,最后才选定现在这种类似皮肤颜色的材料,画册 的粉红色软皮封面不管在观感还是触感上都与这种材料很相似;马女是金钕作品 中反复出现的一个意象,几乎是她自己的代表,而她的名字中也包含一个“女”字,设计者将“女”字拉长、并衍生出一系列装饰纹样用于书中。

p.《南头怪事》
设计:黄立光
出版方:无
出版年份:2006

《南头怪事》是话剧导演吴熙的代表作品之一,里面的几个故事都是以深圳大学附近的南头为创作背景,这一带从明清时代起就流传着各种鬼怪故事和传说,吴熙的新故事也带着一股阴森恐怖和灵异的气息。为了传递这种气息,设计者在封面和章节的隔页上使用了制作甲马(指烧给亡人的一种木刻纸画)的专门用纸,一种黄色的土纸,并在上面烫印了蓝色闪光字体(亮蓝色是寿衣的常用颜色),印刷完成之后,设计者还把书放在火上烧,在边角处制造燃烧过的痕迹,强化此书的恐怖气息。

q.《 桃源路上行》
设计:何君
出版方:郭沫若纪念馆
出版年份:2009

《桃源路上行》是为中央美术学院的四位教授广军、孙家钵、徐仲偶、胡伟的同名联展所做的印刷品。四人作品差异甚大,为更好表现不同人的不同作品,设计者何君使用了不同材质和大小的纸张来对应不同作品,而在这些纸张的背面,是竖排的作品名称和材质信息,以及被切成一半的艺术家名字。所有这些印刷品都被容纳在一个装帧精致的扁平纸盒中,颜色是淡雅的青或灰,艺术家的名字分列在盒子的四个边,体现了四人的并列关系。

r.《直到路的尽头》
设计:王志弘
出版方:木马文化(台湾)
出版年份:2010

本书写的是旅行作家张子午骑车横跨欧亚的经历。设计者借用了旅行日志的形态,细小的书名印在有着磨损痕迹的黑色封面上,一根橡皮筋绑住的“本子”里夹着明信片、车票等旅途中的纪念品。为了达到“用 旧”的效果,设计者在细节上狠下工夫:明信片和票根都是依照真实资料复制,印完后还被丢进滚桶洗衣机里“做皱”;内页突出在封面之外,营造出类似脱页的感觉。因为效果真实,有些读者误认为买到破损旧书而向出版社要求退货,这使出版社在第二版印刷时做出改变设计细节的决定。

s.《柒右贰分之壹》
设计:Ben Lee
出版方:歌莉娅225概念会所
出版年份:2010

摄影师杨弘迅偏爱使用宝丽莱,本书处处显示出与宝丽莱的关联。八本小册子装在一个硬纸盒里,也能看出杨弘迅喜欢的摄影师罗伯特·弗兰克对他的影响。册子中的每一幅图片都模拟了宝丽莱照片的质感,图像部分过了一层UV,模拟宝丽莱照片。仔细分辨能看出照片的尺寸做了细微调整,比真正的宝丽莱照片稍小,设计者Ben这么做的原因是考虑到宝丽莱照片的特性,它只有在留白较多的环境下才更易于被欣赏,在这么小的尺幅中如果保持原大会影响图片的效果。在画册的包装上,杨弘迅和Ben使用锡箔纸做了一个密封袋,模拟宝丽莱胶片的包装方式,同时也保证画册在运输过程中不被磨损。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