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新闻档案 > 国内新闻 > 策展人是什么“角儿”

策展人是什么“角儿”

2008-06-23 17:39:44 来源: 北京商报  作者:artda

 

  冯博一

1960年生于北京
 
1984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   
 
原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家通讯》副编审
 
曾策划的主要展览有:
 
  生存痕迹——98中国当代艺术内部观摩展
 
  “不合作方式”展
 
  “北京浮世绘”展
 
  “左手与右手”——中、德当代艺术联展
 
  有没有策展人,展览的效果完全不一样,“策展人在一个展览中的位置就如同导演在一部戏的位置一样,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
 
  一个好的策展人不能只介意展览的成功与否,更重要的是要把一些还未被人发现的艺术发展动向用展览做出来。
 
  策展人其实和艺术家的实验是一样的,也是一个尝试的过程。要敏感地把一些新的动向通过展览呈现出来,这是策展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策展人是展览的“导演”

 
  “策展人”一词源于英文“curator”,全称“展览策划人”,是指在艺术展览活动中担任构思、组织、管理的专业人员。策展人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一个优秀的策展人除了要有专业素养之外,还要具备艺术管理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冯博一认为,艺术家就如同演员,作为导演的策展人要负责确立主题、筹集资金、与赞助商甚至布展工人沟通、寻找艺术家、收集作品、运输、布展、邀请媒体、设计图录和导览册等工作,因此策展人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把握全局的能力。
 
  正是策展者的策划使得众多艺术家的作品增色,策展人要考虑对展场做出详细规划,谁的作品占据什么位置,什么题材的作品如何布展等,其实,一个展览的策展工作也是艺术创作。策展人要使无限的展品在有限的空间内得到最佳效果的展示,这也是策展人水平的体现。
 
  在某些艺术家眼里,“策展人”只是一个展览组织者和展品陈列者,而非真正的职业人才,很多策展缺乏生气、布局杂乱,一些策展人似乎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有些策展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原则,哪个画家与他关系好就让其参加展览,或看到哪个艺术家“钱景”好了就靠近谁,希望从中得到一点实惠。
 
策展人掌握话语权
 
  从身份上来讲,独立策展人不同于那些非盈利机构中的“专职策展人”,也不同于盈利机构的“画廊老板”或是“艺术经纪人”。“独立策展人”应是特指那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术理念和展览观念来完整策划展览的专业人士,其身份是独立的,不隶属于任何展览机构。
 
  从严格意义上讲,“独立策展人”就是不在机构里打工的人,纯粹以策展为职业的人。并且就他表面上来说,至少是中立的,不依附于任何行政的压力,就像独立批评家、独立撰稿人一样,会赢得社会的尊重,因为人们认为他们是不依附于任何团体的。
 
  现在有个误区,似乎谁做展览,谁就是权威了。其实策展人在每一个时期都不是权威,策展人做个展览无非就是给社会讨论,有被讨论的一种可能性。有些展览争议得会很激烈,策展人通过展览挑起了一个话题,这个话题渐渐变得很有价值,这种就属于比较好的展览。策展人扮演的应该是这种角色。
 
  策展人和评论家是有区别的,策展人主要是与艺术家打交道,策划一个展览实际上是拿艺术家作为一个材料,来做自己的概念,就需要与艺术家进行广泛的联系,否则的话就无法做成展览;往往西方的评论家不和艺术家来往,他事先看展览也不通知,而美术馆也不请他,看完展览就自己去写评论。但是策展人就要整天和艺术家在一起聊,否则展览就不能做了。
 
策展人要抵制商业诱惑
 
  许多商家希望通过与当代艺术展览合作的方式提高知名度。虽然策展人最希望的状态是双赢,但很多时候都以失败告终。
 
  冯博一认为,独立策展人必须具备一种非商业的精神,这才能保证艺术展览的学术品位。策展人有两个作用,第一,通过策划展览体现对当代艺术的思考和判断。第二,通过策划展览为更多的艺术家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一位优秀的策展人只有突破商业的诱惑,才能做出富有新意的展览。
 
  虽然今天画廊多了,愿意赞助艺术的商家多了,但是真正的非盈利性艺术空间、艺术基金会还是太少了。
 
  策展人作为艺术家与社会、艺术家与大众之间的媒介,他们将新艺术走向的思考带给大众。如果艺术家追随潮流,策展人迎合趣味,那么就使得策展人的独立性丧失。
 
职业策展人收入超3万美元
 
  国内一些好的策展人收入超过3万美元。但也有许多策展人依然“游走在贫困的边缘”,一旦商业赞助不足以支撑整个展览时,各项费用如画册制作、印刷品、运输、保险、宣传、策划费等成了令策展人窘迫的难题。
 
  谈到策展人经济状况时,冯博一表示,目前中国的职业策展人整体收入状况在逐步上升,这也是艺术市场繁荣的结果。“我的收入主要是通过文案策划的稿费和策展费用组成,但策展人的收入是不太稳定的,也许你这个月策划了一个大展获得了不菲的收入,下个月就不那么理想了。”
 
  一个展览的8%是策展人的收入,但也有谈判的机制。策展人是高消费的职业,也是一个相当有社会质量、生活质量、信息质量的职业。也有一些人策展人通过与画廊分成来提高收入,这也是一个普遍现象。
 
策展“大腕”成为新权贵
 
  现在有一些藏家比较关注年轻的艺术家。一方面是因为那些功成名就的艺术家的作品太贵了,很难拿到作品。例如方力钧从当初的默默无闻到今天的当红,这样一种历史经验给一些藏家提供了借鉴。另外,那些“大腕”级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已固定化、程式化,创作高潮已过去,缺乏创新。而新锐艺术家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新潮流,具有前瞻性的东西被作为“潜力股”接受,此外,真正的收藏家注重的是全面,收藏艺术品本身实际上也是收藏美术史。
 
  现在我们也看到一种现象,就是一些国际大展被圈内的“国际策展人”所垄断,他们也成为策展界、评论界的新权贵。在这样一个剧烈动荡的文化转型期,冲在最前方,也最能引起市场的关注,应该说,还是那些已经逐步获取了国际策展人身份的艺术批评家们,比如费大为、侯瀚如等等。作为“大腕”策展人,他们有着让画廊信任的丰富资源和独到眼光,本身就形成了一种品牌效应,因此,他们成为新权贵也是理所当然的。

 

来源 :北京商报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