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曼

2011-08-17 15:50:46 来源: 张鸿宾的艺术空间 作者:

法国当代艺术家 阿曼

1928年出生法国尼斯,是少数仍在世即被写入西洋艺术史的艺术家之一。他曾在卢浮学校和尼斯装饰艺术学校学习。1956年举办第一次个人作品展。1960年,与他人共同创建新现实主义小组,随后在纽约和旺斯生活和工作。

2005年阿曼於美國時間10月22日在紐約過世,享年76歲。

1991年十一月密特朗总统于巴黎爱丽斯宫(Palais Elysée)颁骑士勋章给阿曼,1993年阿曼更获得法国国家荣誉勋章。他以切割对象后再堆积组合为其创作风格,而其切割的对象则从乐器、希腊神话之雕像、家俱、汽机车、工具与钟表零件到生活用品。经由艺术创作阿曼将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消费性的物品,以不同的方式保存下来,更将原有的事物赋于新的面貌与意义,进而发掘物体潜在的功能。阿曼将这些经分割、拆解与集积(Accumulation)后的物品,以重复、复制的手法呈现出量的感觉,所以阿曼的作品常是人类生活与情感的集积。

充满速度感与时间感的「胜利女神的诗篇」(136x96x66cm),是阿曼以罗浮宫三宝之一的胜利女神像模型做原模进行建造,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阿曼将古典女神维纳斯切割,并与小提琴做结合,这种重新排列组合所产生的变化,不仅赋予古典艺术现代性的新意,也为作品增添新的美感,胜利女神的双翼在振翅高飞的刹那,衣服向后飘扬,那缕缕的褶痕,羽毛上流畅的线条,表现出胜利在握的自信,飞翔带来的速度感,使作品将时空指向未来,其意义穿透过去、现在、未来,呈现特有的人文精神和创造力量。

「希望乐章」(190x100x70cm),富含神话的气质,将无机物的乐器融入丰润的人体,化身为音乐旋律,创造独特的美感。阿曼所追求的就是一种作品的声明或注解,绕着这个前提作品才生出不同的变化,因此他提出「物体的艺术」,物体堆叠,集积的美,使人们对物体的形态有新鲜的观察角度。「希望乐章」呈现相同的诉求,仿佛乐章缓缓溶入生命及丰腴的神型体中,孕育的是音乐的灵魂,也是希望的象征。

阿曼的父亲是尼斯的古董商,也是业余画家暨大提琴家,阿曼即是从他的父亲身上习得油画的技巧以及对音乐的喜爱与对乐器的偏好,阿曼的父亲也曾是很好的摄影师。 50年代初期阿曼作了很多摄影作品,当时他就有选择“可堆积”的静物之倾向:一堆缆绳、一捆芦苇、堆叠于港口的木桶…原来阿曼很早就有复数化的喜好。 50年曼以印记沾上不同颜色的印刷墨水后,直接构图于画面上而形成闪烁多彩并具诗意效果的幽默造形小品,此一“印记系列”(cachets)作品有着强烈的帕洛克(Jackson Pollock ,1912-56)“均势遍布主义”风格(allover-style)。

60年代阿曼将物体(螺旋弹簧、线球、假珍珠项链、蛋形鹅卵石)沾染颜料后,使其滚动于纸张或素净的画布上,物体依其自然的方式(重叠、密集与堆聚)书写于纸上,构成物体自然律动的线条,而形成所谓的“物体律动系列”(Les Allures d’Objects);这个时期阿曼更同时将美学与挑衅结合的方式将小提琴或中提琴直接分割后,依一定的弧线钉在木板上而形成浮雕式的作品,如“我的妈呀!”(Mamma Mia!, 1961)或“合唱团”(Choral, 1962);阿曼甚至曾在NBC拍摄纪录片时,在摄影机前直接破坏一件低音大提琴而完成“低音大提琴的愤怒”(Colères de contrebasse, 1961)。当世界正临急速衰落,阿曼利用他的作品传递对物质世界的绝望讯息。这个时期,他的作品有一种带有悲剧色彩的美。

70年代阿曼对生活用品与工业物件极感兴趣:那些已失去用处、无法被消费社会再回收、或因年久生锈的铜绿以及被人类社会过度使用以致损坏且沾有人类气息的物体(如咖啡壶、磁器、鞋子、电扇桨页、家具与乐器)。阿曼将这些废弃物打破、切割与燃烧,将物体从他们原有的身份解脱出来,使物体脱离它在传统社会中于的使用功能。 70年代中叶阿曼再度以乐器为主题, ‘Lyrical Surface’ (抒情的外表)是在纸上或画布上印了提琴形状的作品,比之前浮雕式的作品(经切割过的物品再装入木箱或混凝土内)细腻,也较不具侵略性。

80年代阿曼持续以乐器为创作主题,但不再直接以乐器为素材,而是对以青铜作成的乐器进行分割与集积。由一九八五的作品“音乐的力量”(Music Power)可以看出阿曼透过雕塑的程序,将乐器混合与改造,重新创造音乐的律动与旋律,感觉似乎是凝视着这些青铜碎片,音乐即在我们耳边响起。 80年代中叶阿曼亦将青铜铸造而成的希腊神像分解,它将希腊神话之大力神海格拉斯(Hercules)从对角线切割,造成大力神力量的延伸;有时阿曼更将分割后的青铜乐器与被分解的希腊神雕结合,而形成阿曼雕塑的令一注册商标。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