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策展档案 > [2011-5-31]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

[2011-5-31]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

2011-07-14 15:58:14 来源: 陈默的艺术空间 作者:陈默

【第一篇】创意就是力量

陈默

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在没完没了的猜疑、争议、声讨中,在有关部门、策展人及参展艺术家的艰辛劳作中,即将揭开谜面。今天是5月31日,本届双年展的主题馆、一些国家馆、中国国家馆,现场作品布置都已基本到位,只等6月2日下午3点正式开幕。

威尼斯双年展的正式展区分作主题馆展区和国家馆展区两大区域。主题馆占据十分庞大深长的展示空间,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在这个区域里,另有意大利、中国以及南美阿根廷、智利等少数几个国家,得以在堪称黄金地段建馆。说实话,中国国家馆除了面积偏小、空间结构偏怪之外,位置的优越性,多少能够弥补一些缺陷。

本届中国国家馆策展人彭锋,开出的主题是“弥漫”,取义东方传统文化的“5味5行”,而5位艺术家分别以香、酒、药、茶、荷之5味构思设计作品,希望“弥漫”而出的中国味,成为威尼斯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们挥之不去的东方情结。作品分别是潘公凯《融》、原弓《空香》、杨茂源《器》、梁远伟《我请求:雨》、蔡志松《浮云》。策展人及5位参展艺术家,将在本届双年展上迎来一场大考。

但是,中国国家馆的空间问题,却是困扰历届策展人的现实难题。这是一个废弃的油库,从门口到内空间,排列着几十个或方或圆的硕大油桶。虽说是“废弃”,但不知何种原因,油桶占据大量空间不能移动,艺术作品呈现也只能与油桶“共存”。加之场外花园空间与意大利馆毗邻,几件并无新意的意方户外大型作品,对中方空间形成极大的视觉干扰,可谓内外交困。

原弓的作品“空香”,很好地化解了上述难题。在他最初提交给中国馆学术委员会的方案,是通过大型雾化工具,让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消失”一秒钟,方案虽在国内深得好评,却被威尼斯官方否定。目前的方案只能退而求次:集中力量解决中国馆内外空间的诸多视觉矛盾,通过掺和香料的高压雾气在内外场域的徐徐释放,矛盾与问题渐次化解,生动、诡异、出彩。

作品“空香”携有副标题:“6000M3大于6000M3”,取意中国馆地平面积乘以高度,约6000立方米,加之户外空间数千立方米之“体积”,雾化的香气弥漫其间,恍若仙境,扑朔迷离。作者以隐藏、充满、消失、安全四个要素,将作品的内质与外延达至临界气和,张弛有度,富有弹性,同时也强化和丰富了四位同仁的作品效果。如是,这两日中国馆尚未开幕便门庭若市,便也有了合理的解释。有理由期待,开幕式将给大家带来的惊喜。

2011年5月31日于威尼斯丽都岛

 

【第二篇】现场就是力量

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在有惊无险中于6月2日下午3时正式开幕。亮相的嘉宾有: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项晓伟、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诸迪、中国对外展览公司副总经理阎东、本届双年展总策划人比奇·邱瑞格、中国馆策展人彭锋,参展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参展艺术家原弓、杨茂源、蔡志松、梁远伟,以及嘉宾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喜马拉雅美术馆副馆长王纯杰,批评家陈默、马钦中,旅法导演郭卿,澳门馆策展人吴方洲,艺术家席建军、蔡园,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家媒体和各国艺术家、观众数百人,在中国馆门前的草地上,在浓溢的“香雾”中,拉开了“中国味”面纱。

一面是杯觥交错,欢声笑语,一面是“香雾”弥漫,云山雾罩,所有来宾及观众,在越来越厚重的雾气中渐渐“消失”,又渐次隐现,好一派“阴阳怪气”华夏神韵。在此时,所有在场的老外们,才真正领略了什么叫“东方文化”,什么叫“中国功夫”,什么叫“中国制造”。用“气”控制了全场的大地气雾装置《空香》作者原弓,成了各国媒体、策展人、收藏家追逐的明星,与他热情交流的各国艺术家接踵而至,欲高价购买其创意和作品者不乏其人,可以肯定,他的“好戏”还在后面。现场是判断一个展览质量的试金石,现场的活力是不容亵渎的,正所谓:现场就是力量。

展览既有开幕日,也必有关门时。在国家馆热闹开幕之后,我们有的是时间来梳理一下中国国家馆面临的种种问题:一是场地的临时性、租借性以及空间位置的狭小、不合理性,决定了这是一个充满悬疑的场馆,我们这个有经济实力的新兴大国,是不是还要届复一届地在如此有点寒酸的空间里将国家馆进行到底?二是相比较其它国家馆,大多有花巨资投建的专业性、当代性空间,我们的投入实在太小,甚至远不如香港地区馆。三是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有自己的代表国家形象和经济实力的独立场馆?双年展既是艺术界的盛会,也是国家文化形象比拼的国际舞台,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应该与GDP成正比关系,而不是偏离错位。衷心希望,我们的国家馆有着强势的未来。 

2011年6月3日于威尼斯丽都岛

 

【第三篇】传播就是力量

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在继包括中国国家馆在内的多个国家馆相继开幕后,重头戏的主题馆将于今天下午正式开幕,同时也将宣布本届双年展的获奖名单。在此前的几天,包括主题馆在内的的很多场馆,事实上已经在接纳数量很大的急不可耐的业内人士及一些观众。我有幸借工作之便,顺带浏览了大多重要场馆,兹感想如下:

主题馆:顾名思义指历届双年展的主策展人的核心展示空间。这是一座在威尼斯历史上有记载的著名大型弹药库,今虽已废弃,但古为今用,被历届双年展钦定为主题馆恒定空间。在(根据目测)高度数十米面积达数万平米的犹如一列巨型火车的长方体空间里,展示着被策展人选定的来自世界各国优秀艺术家的各类作品,主题“启迪”,当然是“架下”占主导。但几乎没争议,宋冬的大型现成品装置作品被人看好,不仅仅是因为该作品被放置在正门入口空间格外抢眼,也不仅仅是他使用了中国社会学和民俗学元素。

国家馆:中国馆由于原弓作品之“香雾”的强大张力,迷倒看客无数,好评如潮,在意料之中;英国馆有些装神弄鬼,搞个不伦不类的“安检”,迫使众多看客排数百米长龙,作品普通却瞎折腾;意大利馆是西方版的“潘家园”,上百人的数百件作品,如仓储般堆积码放,恐怖;法国馆现代工业气息强劲,图像传送带在密集的管架中穿梭,与观众人流混合成趣,不错;美国馆门前一辆颠覆的重型现役坦克,空转的履带上联动飞转的跑步机和飞跑的运动员,声音巨大,视听觉刺激强烈。德国馆宛若教堂,虽内置仿真奇高,却在四面八方的多个圣像位置被镶嵌入观念影像视频,怪诞突兀。

其它馆:香港馆已在同一空间做过几届,特区政府重视当代艺术,划拨资金也堪称慷慨。但策划不当,选题择材不精,混乱无序,效果差强人意。与之相邻的澳门馆,也在同一空间做过几届,空间虽不大,但计划有方,玲珑可爱。由王林策划上海奥赛画廊主办的《“碎裂的文化=今天的人”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展》,也是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平行展,展区在当地的艺术院校内,艺术家何工、王承云、师进滇、高炀、冯锋、马晗、刘国夫、王小松等带来了各自的强势作品,观者人头攒动,东西方文化交融,其乐无穷。

在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随着时代背景的快速演变不断更新着,当代艺术的同步推进也是历史必然。通过跨文化、跨媒介交流,通过各种媒体的广泛高速传播,当代艺术的传播力量有增无减,正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在传播中我们善待现实,在传播中我们笑看秋月春风潮起潮落… …

2011年6月4日于威尼斯丽都岛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