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媒体+空间 > [媒体]《当代艺术与投资》2010年度回顾

[媒体]《当代艺术与投资》2010年度回顾

2011-02-27 13:33:40 来源: 当代艺术与投资 作者:

  当一本杂志周期性的运作:策划、组织、编辑……已成为工作的常规,似乎“回顾”已成为某个时间节点的保留剧目,杂志只是在提供一个上演的舞台。然而一本杂志只能作为载体和中介存在吗?在今日知识生产与自我组织的过程中,它是否能有所贡献?回顾一年以来《当代艺术与投资》的历次“注目”专题,对上述问题的回应一直是贯穿其中的努力方向。

  2010年初首刊,我们选取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为个例,分析和清理其12年时间跨度中的作品线索和重要观点,观察在某个特定和特殊的语境中所成立的“中国当代艺术”是如何被呈示、拣选、认可、评判和赋予“意义”的。三月的“后殖民症候群”专题,选登第二届广州三年展《读本3》的部分文章,引入来自东南亚、中东及南非的视野和叙事:潜藏在重塑自身与重划疆界的诸种努力背后的,仍是认知与秩序上的断裂及其带来的集体焦虑。联想起中国当代艺术在自身想像和现实遭遇之间的落差和尴尬,亦是这症候群中的众相之一。与之呼应,年底两期“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专题,则在尝试提供某种新的经验和参照系:以“印度作为方法”(语出陈光兴文章),认识和建设某种蕴藏于现实的“乱局”中的、通往多元、自反和批判性的新秩序的可能性。

  在尝试勾勒及把握当代艺术的整体脉络和图景以外,我们也着力呈现和深究其中的某条线索、某个片段或局部。比如,四月的“从电影看:当代艺术的电影痕迹与自我建构”,集中梳理和研究内地与台湾部分影像艺术的概念、命题和创作实践;七月的“虚焦的近景:亚洲实验电影”,集中、全面地勘察了亚洲实验电影的源流、现状及创作个案分析。两期专题选择“影像艺术”这一看似模糊实则与现实有着最密切勾连的载体,作为勘探现实的试剂。五月 “想象的自治:香港当代艺术”将焦点对准曾经长期处于注视“盲区”中的香港当代艺术,透视其在独特的文化间性下折射出的丰富色谱。

  我们关注理论与地区、社会艺术实践和现状的结合与矛盾:八月刊,我们邀请杂志特约记者、策展人蔡影茜策划“机构主义与机构批评:艺术机构的自我想象与反思”专题,编译、梳理西方“机构批评”的社会背景和理论线索,为当下中国艺术机构生存、转型的探索提供参考。我们介入现场:十月刊“双年展:亚洲制造”邀请活跃在两岸三地的策展人、批评家与记者,集合上海、台北、光州、首尔、爱知等亚洲双年展的现场报道、评论、研究专文,在直击双年展这一当代文化奇观的同时,深度剖析其背后扭结的政经脉络及现实问题。我们回溯艺术生产的源头:六月刊“艺术教育:反思与实践”,并非局囿于对中国艺术学院的教育现状进行批判或给出建议,更进一步探讨学院在今天文化斗争和政治生活中的角色、限制及可能性。

  回到开篇的问题:一本杂志究竟能做什么。这十二期专题似乎已经证明,我们,至少是努力在介入今天的艺术和知识生产的现场:我们在思考与实践、理论和现实中创造连接、铺设回路,我们为交流、讨论、批判、反思制造引子与契机。当然,今日中国社会政治及文化的大环境尚未提供适宜的土壤与气候,诞出如Semiotext(e)等成熟的、自我组织的知识生产和传播单位,但回头看看一年以来的工作及渗透其中的点滴进展,我们感到在未来这并非没有可能。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