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艺术财经 > 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逼近英美

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逼近英美

2010-10-13 14:45:10 来源: 《投资有道》 作者:赵力

2009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上升到了17.4%,并与英国的21.3%和美国的27.9%迅速拉近了距离。

去年以来,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蹒跚行进,逐渐进入更广泛的复苏状态。在今年6月9日的更新版《2010年全球经济展望》中,世界银行提高了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认为2010年和2011年世界经济增幅将分别达到2.9%和3.3%,略高于世界银行在1月份预测的2.7%和3.2%。

但是在各种表象之下,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仍面临着很多的不确定性。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9年所发出的警示:“金融危机正从广度和深度上将世界经济带至未知的水域”,而一些经济学者甚至指出目前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依然脆弱,“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欧美地区是金融危机的“重灾区”,而欧美地区又与全球艺术品市场交易中心相重合,因此,受到金融危机重创后的全球艺术品市场,同样随着欧美地区整体经济环境的动荡难平而表现出深刻复杂的变化。从今年法国ARTPRICE网站公布的“全球艺术品市场指数”来看,去年至今年中,全球艺术品市场呈现出“W”型的震荡走势,只是震荡幅度逐渐收窄,而自今年一季度以来全球艺术品市场价格指数逐步走高,行情复苏迹象日益明确。

新兴艺术市场强劲反弹

今年6月,中国央行发布的“2009年年报”认为,“全球新兴经济体相对于发达经济体呈现较快的经济复苏态势”,而在同月亚洲开发银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办公室所发布的相关报告中也有相同的观点,并认为“2010年下半年,亚洲经济将继续助推世界经济复苏”。

2008年受到重创的新兴艺术市场,是2009年以来全球艺术品市场中最早出现复苏的部分。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新兴艺术市场只是受到波及性影响的区域,其内部活力和成长性要素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复苏也得益于新兴市场在金融危机后突出表现的有力支撑。

2009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率先实现“V”型复苏,新兴艺术市场也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市场表现明显优于全球艺术品市场,使其全球地位得到了明显提高。以中国为例,2008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超越法国名列全球的第三位,其市场总额占全球的7.2%,与英国的35.7%和美国的35.6%仍有很大的差距;2009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仍名列全球第三位,但由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整体复苏,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全球市场占有率上升到了17.4%,并与英国的21.3%和美国的27.9%迅速拉近了距离。

“经典”卷土重来

立足于全球经济复苏的背景,全球艺术品市场也呈现出复苏迹象。然而目前这种复苏的基础依旧十分脆弱,正如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资深专家阿伦·威尔代兹所言,“大量的不确定是导致市场大幅震荡的最主要因素——现在市场中缺乏信心,没有人知道市场下一步是涨还是跌。”

信心的缺失使得买家如同惊弓之鸟,一点负面消息顷刻间就可能拖累市场大幅下滑。去年以来全球艺术品市场的震荡行情以及关于后市发展的大量不确定性,令市场参与者对于市场复苏力度和延续性心存疑虑。ARTPRICE网站公布的“2009年全球艺术品市场信心指数”显示,指数在+40至-20之间大幅波动,这充分表达了市场参与者目前的思考动向。

另一种动向则是,全球艺术品市场普遍出现了明显的“经典化”走势。在ARTPRICE“2009年全球艺术家拍卖成交金额前100位”的榜单中,74%的艺术家属于古代、19世纪和现代艺术的范畴,战后及当代的艺术家仅占比26%,其中当代艺术家的占比从2008年的18%下降到了6%;在ARTPRICE另一份榜单——“2009年全球艺术品拍卖成交单价前100位”中,72%的拍卖高价属于古代、19世纪和现代艺术的范畴,战后及当代的部分占比28%,其中当代艺术的占比从2008年的24%下降到了6%;同样,根据ARTPRICE公布的2009年拍卖市场成交额,古代、19世纪及现代艺术占73.7%,战后及当代艺术占26.3%,其中古代艺术增长明显,从2008年的6.81%上升到了2009年的12.5%,而当代艺术则从2008年的16.8%下降到了10.1%。

2010年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连续创出了新的拍卖纪录,但这些高价在国际市场大多集中于像毕加索、贾科梅蒂、莫奈等印象派画家和现代艺术家的作品,在中国则主要聚焦于中国古代书画和近现代大师如齐白石、张大千等人的作品。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经典化”趋势的持续,同时也反映了市场的避险情绪仍在蔓延之中。

投资新宠

资本投资的意愿已经得到恢复,尤其是在新兴市场的部分。今年6月英国巴克莱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新兴市场富裕人士的投资态度较全球水平更为乐观,51%的新兴市场富裕人士表示较危机前更愿避开高风险的投资,而转向稳定收益或成长性明确的市场及其产品。”

虽然经历了波动,但去年以来人们对于这个市场的参与热情却有增无减。尤其是新兴艺术市场的勃兴,既吸引了成熟经济体的资金,也吸引了新兴经济体自身的资金,它们共同分享着2003年以来全球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丰厚“红利”。

在这一过程中,即便针对艺术品的投资仍然是一个新生的事物,现阶段依然无法与股票、房地产同日而语,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艺术品已经成为了投资“新宠”。

同时,有资料显示,中国投资资金正在成为世界艺术品市场的主力之一。据美林银行和法国凯捷咨询公司发布的《2009年全球财富报告》,中国百万富翁的人数达到了47.7万人,全球占比4.77%,名列全球第四,年增幅达31%,名列全球第一,并引领亚洲在财富总量上超越欧洲。

“艺术品、钱币、古董和酒类等具有‘有形、长期’价值的收藏品已经成为中国财富人群广为关注的投资品类,从而直接导致了中国艺术品市场25%的年增长率。”报告称,在中国和印度的带领下,亚太地区将成为未来全球财富增长的动力之源,并最终会影响到全球艺术品市场的格局性变化。

进入2010年以来,中国国内投资资金的动向出现了明显变化。根据来自房地产市场的相关数据,“2010年4月上旬北京二手房总成交量比3月份上旬上涨幅度为42.6%,4月份北京楼市投资需求首次超过40%,而深圳、上海、南京的相关数据为80%、40%和50%”。但随着政府针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出台,针对房地产的投资意愿已经得到抑制。作为国内资金重要流向的股票市场,今年以来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市场交易重心的不断下降正在挫伤投资者的信心。根据凤凰网的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金融市场已经有10%的资金流出。

种种现象表明,现阶段投资资金的流向更青睐于艺术品市场等规模相对较小的市场类型。一些市场研究者也开始将国内书画市场的价格暴涨归因于从房地产、股票市场流出资金的入场。“炒房,炒豆,炒大蒜,不如小炒艺术——小炒怡情,还不影响国计民生。”投资人士如是表示。

这并非空穴来风。今年上半年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相较2009年下半年的资金增量为100亿元,预计全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资金增量为200亿元,接近2009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成交总额。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国内艺术品市场成为资金流入方向的结论。

入场资金机构化

除了增量资金在市场中的表现之外,资金的机构化也成为了现阶段艺术品市场的特征之一。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机构的资金入场,主要是指除政府采购之外的企业等法人机构的购买行为,其行业背景更趋广泛,如金融、房地产、制造、能源、建筑等;

第二,艺术投资基金的资金入场,包括私募和公募的不同类型。

资金的机构化在艺术品市场中的表现,首先反映在资金规模化的明显优势,而动辄千万级的竞拍出价已经将个人性购买行为迅速地“边缘化”,类似于股票市场中的“机构”和“散户”的区隔;其次是在操作目标和操作手段上的变化,由于机构收藏的体系化目标和投资基金以投资收益为目的的精确化选择,因此两者都不约而同地聚焦于那些具有明确文化价值和社会共识的稀缺性艺术资源,这势必造成“名家”尤其是“名作”的价格飙升,从而创造出中国艺术品亿元级的价格纪录。

作者来自AMRC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