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d=2" target="_blank">段炼:亲历西方美术教育
  • 石青:从物的生产到事件的生产
  • 田萌︱用艺术唤醒词语
  • 范迪安︱人身攻击和谩骂是文化圈的软暴力
  • 鲍里斯·格罗伊斯︱装置的政治
  • 讨论倡议——关于中、西当代艺术与体制的关系之比较
  • 贫穷艺术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启发
  • 艺术批评简史(六)
  • 宇宙主义射线:宇宙主义的兴起
  • 云上的日子——梁绍基访谈
  • 一个秘密的反现代主义者:隋建国与他的退休计划
  • 制图者的世界 ——走进王鲁炎的作品
  • 老栗•低端市场应对寒冬
  • 汉斯·贝尔廷︱艺术史还是艺术品?
  • 当代艺术与史代纳的宇宙观
  • 王小箭:建立艺术文献研究机构 中国欠缺什么?
  • 福柯与中国艺术圈的“权力观”
  • 栗宪庭的大白话——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主题解读
  • 传统才刚刚开始——关于未来中国当代艺术家的重要课题
  • “作品后面的一个时代”张海涛访谈
  • 全球本土化和单一普遍化:在全球化语境下对艺术和文化的反思
  • 利奥塔:知识分子早进了坟墓
  • 查常平︱艺术史写作的两种范式
  • 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观”—— 一个既然提出就必须讨论清楚的问题
  • 段炼:人类学视野中的图像传播与视觉叙事——电视文献片《艺术怎样创造世界》的跨学科解读
  • 盛葳:“手工性”在当代艺术中的地位与价值
  • 顾振清︱我为何要策划发起一场科学与艺术的跨界合作?
  • 《众民谈众冥》研讨会记录
  • 西蒙·谢赫:展览作为媒介
  • “Disponible”群展:看国籍对艺术的影响
  • 顾铮︱收藏当代、定义当代与书写历史
  • 从现代材料艺术到当代艺术
  • 中国当代艺术史如何体现自身的价值诉求?
  • 鲁虹:“后社会主义”与“后毛泽东时代” ——在“德中文化论坛”上的发言
  • 我看“当代艺术院”的成立
  • 夏彦国:宋庄=当代艺术,现状就是如此!
  • 中国当代艺术院挂牌 受聘艺术家表示创作依然自由
  • 中国当代艺术的“原罪”与“救赎”
  • 王端廷:谈20世纪西方艺术史上的新现实主义
  • 文化复兴,能从写在下面的那些文字处开始么?——中国文化复兴的一个现象学背景
  • 无所不动:罗伯特·布里尔访谈
  • 张海涛︱2000年后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特征
  • 鲍里斯·格罗伊斯︱艺术,技术与人文主义
  • 当代艺术“招安”及其机会主义性质
  • 易英:中国元素压倒中国现实
  • 评论档案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未来媒体艺术 > 把过去转化为未来

    把过去转化为未来

    2010-09-15 09:18:18 来源: 东方视觉 作者:

        古人论水墨画,常有“纸墨相发”、“笔精墨妙”之说,笔墨纸砚和水墨艺术的关系可谓不言而喻。那么,离开了毛笔和宣纸的水墨艺术将是怎样的呢?刚刚结束的第五届水墨双年展论坛和正在深圳举办的新媒体系列展,试图为这一问题寻找答案。

      2009年12月28至29日,由深圳画院策划并主办的“第五届深圳水墨论坛”暨“传统意韵·创意文化——新媒体系列展”在深圳举行。此次论坛和新媒体系列展亦是“创意十二月”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展览部分将持续到1月15日结束。什么是新媒体?尽管艺术理论界仍然众说纷纭,但在记者采访的众多专家学者、艺术家、观众中,大部分人把新媒体定义为使用电子技术的艺术载体。与以往新媒体展光怪陆离的现代声光电不同,此次展览更多展品呈现出一种怀旧的气质,现代的电子媒体打开了一条时光隧道,演绎的是一个个传统的文化情结。

      从传统中寻找新思路

      用新媒体接续传统文化新媒体开创新的审美情趣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董捷策划的“幻影西厢——古今视觉文化中的《西厢记》”,以古典名剧《西厢记》为主题,采用数字图像、三维成像、电子书等数码手段,一步一景地把几百年来在舞台、电影、书斋中的《西厢记》图像一一重现。在亭台水榭中表演的昆曲,在电子书上显示的木刻版画,在留声机里演唱的京韵大鼓,在老旧收音机里播放的苏州评弹,和从香港电影资料馆里翻出来的无声电影,《西厢记》好像穿过了几百年的时光,款款走进现代的声色光影之中。

      “做这个展览,我希望证明新媒体和笔墨、版画、油画等材料一样,不仅仅可以为新思想服务,也可以承载传统文化,”策展人董捷说。他强调,这个展览的着眼点并不在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为新媒体艺术发展寻找一条健康的思路。

      用新媒体接续传统文化

      一位日本评论家曾经说过,文学艺术最伟大的力量就是把过去转化为现在,把过去转化为未来,事实上,此次“新媒体系列展”中的很多作品体现了这一思想。“创‘逸’——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作品展”中,中国美院的艺术家们把《贵妃醉酒》、《白蛇传》、《智取威虎山》等传统戏剧,用各种不同的手法体现出来,有水墨、水彩、皮影、民间绘画,也有沙化处理的现代数码图像,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传媒转型的一次实践。

      艺术家邱黯雄的《新山海经二》与那些明显由传统中来的作品不同,作者用《山海经》的方式看待今天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希望能从传统的价值中找到对今天的生活有意义的东西。对于邱黯雄来说,新媒体仅仅只是一种表现手法,他更看重的是作品的思想内涵,但同时他也承认,电脑用更简单的方式实现了他的艺术理想。“我本来想把这个作品做成一本书,但在公开展览中,很少有人能有时间和耐心,把一本书翻完,而一个动画就不同了,它更适于在公共空间传播。”

      新媒体开创新的审美情趣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笔墨纸砚不仅是书画艺术的媒介,而且反映了古人的生活方式和人文精神。而今,应用网络和数字技术逐渐成为全球普及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信息媒介的巨大变化导致了人类表述、阅读、学习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传统的艺术载体——笔墨纸砚及其所赋予的人文情怀,也面临被虚拟文化异化的境遇。以数码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成了具有极大发展空间的艺术载体,且为人们所接受。

      与新媒体系列展所呈现的当代艺术对传统文化的解读相辅相成,第五届深圳水墨论坛探讨的是“图像与载体的关系”。而在学者们讨论古代图像与古代载体之间关系的时候,着眼于当代艺术的理论家们也在思考当代艺术怎样延续传统文脉的问题。

      艺术评论家贾方舟说,一个画种的演变最终就是离开这个画种本身。他相信,就像新材料代替土木材料建成新的建筑一样,新媒体也将打开当代艺术家的思路,带来新的审美情趣。

      从水墨画到水墨艺术

      传统水墨在新的载体中如何生存?在这个问题上,评论家鲁虹不仅是一位理论家,也是身体力行者。在去年的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上,他策划了一个新媒体专题的水墨展,在今年的水墨论坛上,他又发表了题为《水墨与新载体》的论文,认为水墨与新载体的结合将更容易表现全新的艺术观念、艺术主题、艺术信息与艺术内容,进而深入到以往载体所不能达到的新领域。更重要的是,水墨与新载体的结合一方面更容易使中国艺术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突出民族身份,进行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艺术家在进行新艺术表现时,能够有效借鉴传统资源。

      从纸质媒体到数码科技,新时代感知生活的方式和艺术表达的方式都在发生变化,水墨画转变为水墨艺术,为艺术开拓了更加广阔的空间,鲁虹认为,新媒体的运用更容易把年轻人带入对传统的理解中间,而多次在海外巡展的经历也使他发现,新媒体的水墨作品更加受到海外观众的欢迎。他说:“传统不是靠守出来的,而是靠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发展出来的。”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