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美术馆 > 仅靠理想撑不起民营美术馆

仅靠理想撑不起民营美术馆

2010-08-16 15:05:19 来源: 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娟

几乎95%的民营美术馆都有房产商的影子,“母公司”资金断裂而导致民营美术馆“打烊”的事例也屡见不鲜。

因为汶川大地震搁浅的青城山·中国当代美术馆群日前正紧锣密鼓地投入恢复建设的计划中;以韩美林、崔如琢等艺术家命名的美术馆先后在北京亮相;号称沪上规模最大的私人美术馆刚泰美术馆近期成功举办了第二届“风景·风情”全国油画展……近来“民营美术馆”、“私人美术馆”频见报端。然而,民营美术馆在日渐成为艺术市场和文化艺术领域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的同时,也依旧面临着理念、经营等多方面的瓶颈。

第三次建设高潮袭来

“如今想在北京参观一些有关当代艺术的展览,除了中国美术馆外,今日美术馆、798艺术区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也是不错的选择。”赵先生是一位当代艺术的爱好者,对于近几年声势日渐浩大的民营美术馆持乐见其成的态度。“在对当代艺术的展示方面,有时候民营美术馆比公立美术馆更自由、更新颖也更前卫。”他说。

在四川著名的道教名山青城山附近,都江堰市政府和某地产企业将合作为张晓刚、岳敏君、周春芽、何多苓、方力钧等8位艺术家修建个人美术馆。据说,这种由政府划拨土地、企业出资修建、艺术家自行运行的模式属于世界首创。2007年底,当名为“青城山·中国当代美术馆群”这个野心勃勃的计划被正式提上日程时,曾在业界引发了极大的关注。但这只是近期频繁“问世”的民营美术馆中的一个。由比利时收藏家投资设立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内蒙古草原当地私人收藏家修建的鄂尔多斯美术馆、著名书画家崔如琢投资创办的崔如琢美术馆、浙江刚泰集团在上海兴建的刚泰美术馆……“中国的民营美术馆正迎来第三次建设的高潮。”有人这样总结。

“从1998年具有探路性质的沈阳东宇美术馆、天津泰达美术馆和成都上河美术馆,到2002年出现并逐渐站稳脚跟的北京今日美术馆、上海证大美术馆、多伦现代美术馆,再到近期横空出世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鄂尔多斯美术馆,中国的民营美术馆建设已经形成了三波浪潮,两种形态。”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种是企业家或收藏家出于个人对艺术的爱好而投资设立美术馆,用于展示自己的藏品或为企业构建文化产业链,比如今日美术馆、上海证大艺术馆等;另外一种则是艺术家个人为自己的作品或者是企业家为某个艺术家建立的私人美术馆,比如崔如琢美术馆、青城山·当代艺术馆群等。

艺术市场“火”进美术馆

“我们不妨把众多藏家、企业家、艺术家钟情美术馆事业解读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尤其是当代艺术在用富有中国特色的方式进行扩张。”艺术市场评论人士朱浩云向中国商报记者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他认为,第三波民营美术馆的建设高潮是伴随中国当代艺术从2006年开始的走强而出现的,虽然在前两波建设潮中诞生的不少民营美术馆均因经营不善而纷纷“打烊”,但这并没有阻挡民营资本和当代艺术界对民营美术馆的热情。“民营美术馆再次遍地开花实际上是红火的当代艺术市场的另一番注解。”

与前两次以企业家为主导不同,艺术家、艺术评论家的积极介入使得这一波民营美术馆的建设更有看头,而艺术家为个人作品设立美术馆或以艺术家的名字命名美术馆也在业内引起了不少争议。一些观点认为这些还在世的当代艺术家其在艺术史上地位还没得到确认,是否就够格建立个人的美术馆呢?美术馆的艺术门槛是不是太低了点?对此,青城山·当代艺术馆群的发起人、著名评论家吕澎认为,引起争议是必然的,因为每个人对艺术家的历史地位会有不同的看法。投资人要给一个艺术家建美术馆,当然就要承担知识与素质水平的风险。

也有不少业内人士对民营美术馆再次迎来建设高潮持赞同的态度。他们认为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存在一个缺憾,即有学术性的作品得不到市场认可,而不少有市场的作品又没有学术性,这跟中国当前的美术馆还不具备引导收藏的力量有关。相比公立美术馆,民营美术馆在策展和学术研究上有更大的自由性,因此,民营美术馆的出现或许能弥补这方面的缺憾。

“中国的美术馆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在谈到这一波民营美术馆的建设高潮时,北京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告诉中国商报记者。据了解,瑞士有700万人口,却有600座美术馆。而仅仅北京的人口就是瑞士的两倍,美术馆的数量却远远少于瑞士,更不必说整个中国了。“民营美术馆的出现是对公立美术馆有益的补充。”

“美术馆”三个字能随便叫吗

朱先生最近比较困惑,他在南京参观一家以私人性质挂名的某美术馆时得知,该美术馆展示的画作都有明码标价可以对外销售。“能对外销售美术作品的应该是画廊,美术馆的藏品怎么能出售呢?”朱先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自负盈亏的运营模式让很多‘美术馆’不得不从事绘画作品的买卖,实际上是以‘美术馆’之名行画廊之实。‘美术馆’这三个字显然比画廊更时髦。”一位知情人士曾向记者透露。

中国美术馆典藏部韩劲松告诉中国商报记者,美术馆属于展示、保护、研究、宣传艺术作品的艺术机构,更重要的是美术馆必须具备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从这个概念上来讲,一些名为美术馆或艺术馆的机构从严格意义上只不过是画廊或收藏陈列馆。“‘美术馆’这三个字不是随便就可以叫的。你得先问问自己有没有能力对艺术作品和文献进行整理、研究,有没有能力在自己的收藏和展览中形成学术的品牌。”一位美术史研究专家告诉记者。

另一方面,艺术与地产的联姻从第一家民营美术馆诞生直到现在就一直是人们争议的话题。如果对目前存在的民营美术馆的投资方作一个统计可以发现,95%的民营美术馆背后都有地产商的影子。不管是早在1998年就出现[FS:PAGE]的成都上河美术馆,还是已逐步形成规模的北京今日美术馆和正在兴建中的青城山·当代艺术馆群,它们的场地大多是投资企业的楼盘或房产,其运作和收藏的资金也来自企业。也正因为如此,这些美术馆究竟是提供公共艺术服务的“美术馆”还是企业的变相广告,也引起了不少非议。

“其实,真正意义上的民营美术馆在中国没有几家。”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则向中国商报记者表达了这样的看法,据透露,民营美术馆在投资主体上必须是个人或民营企业,但事实上,目前不少所谓的民营美术馆的投资主体都有国资的成分。更重要的是,必须要以美术馆的名义去民政局进行法律注册才能称其为民营美术馆,但当前国内真正以美术馆名义进行注册的只有四五家,其他实际上只是以美术馆的名义或美术馆的概念进行运作而已。

“比如,北京市出台有《博物馆管理办法》和《北京市博物馆条例》,要开设私人博物馆必须符合这两个条例规定的所有条件,并且还需要到北京市文物局注册。那么,民营美术馆难道就不需要到主管部门审批和注册吗?当然这需要相关主管部门出台相关的法规和条例。”有业内人士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美术馆经营准备好了吗

“美术馆建成后将怎样运营?”作为青城山·当代艺术馆群的策划人,吕澎经常被问到类似的问题。实际上,当这个颇具“野心”的计划“大白于天下”后,很多人就对这个当代艺术馆群的可持续性、观众流量等问题充满了疑问,甚至有人直接表达了不看好其前景的观点。周春芽在为即将拥有自己的美术馆感到兴奋的同时,也认为运营一个美术馆,对艺术家来说的确是个挑战

美术馆是个“烧钱”的“玩意儿”,相信那些已经介入美术馆事业或正准备介入的投资人都早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现在真正的民营美术馆运作制度和建制都与公立美术馆相同,都朝着非营利性的提供公益服务的艺术机构靠拢。”韩劲松说,公立美术馆由国家养活,运营经费都来自国家,而民营美术馆的资金都来自投资人,必然会存在相当大的风险。

毕竟,民营美术馆属于文化产业而非文化事业的范畴,市场机制、产业化运作方式对文化事业往往是不适用的,而美术馆的边际成本对于个人,即使是成功的企业也是一个惊人的数目。因为“母公司”的资金发生断裂而导致民营美术馆“打烊”的事例在业内早就是耳熟能详。那批在第一波建设浪潮中诞生的民营美术馆基本都在运营了两三年后就纷纷倒闭。

“在美国,美术馆大多都是民营的,如惠特尼美术馆、纽约现代美术馆等等,它们采取的是执行馆长负责制。但这种制度是建立在西方国家对公众艺术事业的鼓励体制之上的。在一些国家,企业家如果将财产留给后代,必须支付超过50%的税款,而支持公共艺术事业是可以免税或减税的,所以大量的资金流入艺术品领域。然而,在中国却并不存在这样的‘土壤’。”张子康告诉记者。吸取了教训后,第二波建设浪潮中诞生的民营美术馆似乎大多都站住了脚跟,如北京今日美术馆、上海证大美术馆、上海多伦美术馆等都在目前的文化艺术领域表现得颇为活跃。而今日美术馆如今的经营模式也多少参照了一些国外的民营美术馆,设立了理事会、发展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今日美术馆采用与企业进行‘软合作’的模式,美术馆40%的资金来自今典集团下属的文化公司,用作基建资金,其他的60%需要向社会征集,包括政府支持、企业和个人的募捐等等,用作美术馆日常的展览资金和收藏资金。今日美术馆每年的花费大约有七八百万元,仅仅靠母公司的‘输血’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美术馆办出学术性强的展览,对于吸引企业外部资金非常有必要,从而也会减少母公司的经济压力。”张子康透露。

不过,即便是投资人和艺术家们都已经把民营美术馆建成后的运营模式作为首要考虑的问题,但仍有不少业内人士对民营美术馆在中国的未来持保守的观点。他们认为,没有相应的政府鼓励措施,没有国民艺术教育体系的支持,民营美术馆的建设热情恐怕只是投资人或艺术家的主观理想。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