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影像档案 > 从独立电影人到观众——现象网发布2009年度中国独立电影年度报告

从独立电影人到观众——现象网发布2009年度中国独立电影年度报告

2010-07-29 16:16:18 来源: 作者:

 

(现象网)本年度报告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部分独立电影人,包括策展人、民间放映组织者、影评人、导演的文章,一定程度上呈现当下独立电影人的思考。这不是什么学术论文和报告,我们试图尽量保留这些电影人在写这些文章时最直接的情绪和状态,所以你将会看到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格式,不同的字体等多样化的内容。第二部分,试图通过数据揭示当下中国独立电影的现状,包括独立电影观众的情况、制作环境、民间放映、作品情况等;第三部分,附录。
  
本报告没有做所谓严肃科学客观充分完整的学术研究的企图,仅在于现象网自身的能力及视野所及进行一定程度的整理,但求能够为有兴趣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之用,为独立电影人和观众提供互相之间的对比参照;谨希望可以引起各位关于独立电影核心价值的思考,关于独立电影传播的思考,关于独立电影和观众及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文章部分由四个部分构成:策展人文章、民间放映组织者、影评人文章、导演文章以及现象网“被删除”的两篇访谈文章。现象网邀请独立电影人撰写关于2009年的所思所想,作者们的文章都是在这出发点上提供给现象网的。  

  
  报告的主要目录(本文将刊发19位作者的文章,文章为现象网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一部分 文章

  张献民:万岁万岁万万岁!
  郑正:CIFVF业余电影节
  朱日坤:中國的獨立紀錄片概貌
  范坡坡:“我们要看同性恋电影”
  向阳花:二OO九年度中国电影观察报告
  王小鲁:独立电影活动与中国社会心理秩序
  丛峰:随想
  冯艳:2009,《秉爱》在日本
  符新华:一份后集权社会“盛世” 断裂影像存档
  顾桃:答问
  胡新宇:我的偏见——09回肠语
  林鑫:沉浮在时代的洪流中
  毛晨雨:自我迷信
  史杰鹏:随笔
  汪浩:博文-尼翁记
  王笠人:荒腔走板的逃遁
  吴昊昊:答问
  于广义:随笔
  张赞波:《天降》和我的2009
  被删除的访谈之《上访》导演赵亮访谈
  被删除的访谈之《克拉玛依》导演徐辛访谈
  
    第二部分 数据

  一、 独立电影观众的调查数据
  (一)观众的基本情况分析
  (二)观众对独立电影的接触及看法
  (三)观众的观影习惯
  (四)独立电影的商业可能
  二、 独立电影制作设备调查数据
  三、 现象网的相关数据
  (一)2009年独立电影年度事件
  (二)独立电影民间放映的情况
  (三)中国国内独立电影节的基本情况
  (四)观众通过何种方式观看独立电影
  (五)作品排行
  (六)独立电影DVD发行情况
  附录一 独立电影吸引观众的地方
  附录二 想到独立电影时首先想到的关键词
  附录三 现象网收录的作品列表
    

    万岁万岁万万岁!
  ——2009年中国电影的状况

  文/张献民  
  
  祖国万岁
  
  《建国大业》说明着很多电影之外的需求,并且基本完成了这些目标。
  
  首先是几个与电影之外很多领域或行业分享的一个事实,就是在过去的几年中,资源在向国字头带有垄断色彩的企业集中。这是经济领域的共同现象。
  
  在文艺界内部,不同种类共同走向一部年度大戏。这部年度大戏在电影界在建国60周年之际终于从大牌导演手中转移到国企老总手中,基本相当于央视台长执导春晚。这个年度唯一影片倾向的对比,是十五年以来中国电影的每月痉挛是进口大片,并且在过去的5年中基本由三部左右国产大片左右全国市场形势。0708年度的国产大片都命悬一线,如《色戒》、《集结号》、《投名状》等,都有过难产或难审的问题。好在09年只有一个国产大片,其它都是小品,而且该片很安全,电影界的领导向上级汇报时绝对出不了错。
  
  这部影片充分体现了在营销策略上超越美国式大片集中营销,可以不谦虚地说垄断式电影营销,我们做得到(不是我们也做得到,因为别人根本别指望做得到,连美国人的经济学家报纸都很羡慕)。一个标准的美国大片在其本土市场推出时,大约占据银幕数量的1/5。在我们的祖国,一部美国大片上来时大约能占到影院的3/5,有的国产大片能占到4/5。就像网友说的,这说明了影片的负责人和电影界的领导早已充分领会了毛主席在解放战争中的战略战术思想,集中优势兵力打大规模歼灭战。
  
  对该影片推销的保护,只有09年国庆期间对北京城的安保措施可以相比。
  
  还有两个PK。
  
  一对PK是韩三平与张艺谋。这是另一个与其它行业可比拟的,是所谓“59岁”现象。就是电影界最大的这些人物基本与共和国是同龄人。退休在即,辉煌一下。韩老板终于成为近年中国电影中唯一风头和权势超越张导演的人。但往后的问题,是韩老板似乎将受到退休这个时刻的巨大影响,比如肯定没办法导建国70周年的大戏了,而张导演作为大师估计能够持续工作到我国举办下一届奥运会。
  
  另一个PK是韩三平与韩三明。这后者读者可能大多数不知道。他就是在《三峡好人》里扮演去找老婆的角色的那个业余演员。电影界最不可靠的谣言之一就是他是韩三平的弟弟。编造这样的谣言的人真是太可恶了,完全没有公德心,把自己放在了韩三平的对立面,也放在了韩三明的对立面,对面容长相背景经历和电影观念的差异完全是白痴级别的判断。在此,本文作者郑重澄清:韩三平与韩三明之间没有血缘关系!有很多人在瞎猜,只不过意味着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两级判断:我们只有两个可能性,或者成为韩三平,或者成为韩三明。
  鉴于往后电影还要建设很多大业,俺在此提醒一下没有那么多投资或叫不来明星的主旋律个人作品的作者,要另辟奇径。诸位看官,不要以为俺空穴来风,陕西南部就曾有DV青年农民自掏腰包达7万余元费时三年多拍摄了长征史诗片。这奇径,俺预测是这样的:5年以内,这类砸锅卖铁类的革命重大题材原创作品,将走上金庸的道路,就是把宝塔山拍成华山,把井冈山拍成武当山;十年之后,主旋律史诗将走上徐克的道路,就是爬雪山过草地的两条路线PK将呈现出峨眉崆峒昆仑诸派比内功较暗器上飞天下遁地的蜀山传风格。
  
  至于今年很多主旋律小片抱怨受到了打击、压制、不公平竞争等,如红色后代叶大鹰先生拍的天安门。我看都是怨妇之词。你们就不能牺牲你们的小我成就中影集团这个大我吗?那么多革命先烈倒下去了,才成就了建国大业。我以你血荐轩辕,敢叫日月换新天。
  
  《建国大业》告诉我们,只要权力与宣传相结合,明星大大的有,观众大大的有。看了这片的人,都不要骂明星们贱了,你如果看了它,就跟他们一样。
  
  
  资本万岁
  
  不间断融资……

  
  资本运作的最高端,形式与权力运作一样的地方,是堆砌明星。具体的方式是,拉长拍摄时间,整个拍摄和后期阶段全部可以接受新的资金融入,整个拍摄阶段全部可以接受新来的明星加盟,可以随着新加磅老板的要求适当修改电影,可以按照新加盟的明星状况适当增加剧情。《赤壁》是比较接近这个做法的第一个作品,拍摄周期长到必须做出两部来,因为一部肯定亏了。但它的美国版是一部。
  
  09年,《建国大业》之外的商业巨制,在制作阶段采取敞开策略的,首推《十月围城》。在开拍之后还大规模吸金,不断有港台明星加入新的场景。这应该是融资方式的第三步。
  
  第一步是最传统的一部影片只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版权所有人。第二步是综合资金,但分割比例基本在开拍之前已经完成。我们现在在第三步,就是版权分配/股权收益比例可能在影片进入发行前才最终完全确定。
  
  这需要技巧,当然也增大了工作的不稳定性,所谓玩的就是心跳,比如如果去年观众不接受吴宇森作品分两部推出,今年陈可辛恐怕就不敢把拍摄期一再延长计划一再变动。国内有电视机构跨界投入巨资,观众也可以自己数一数只露面几秒的明星。
  
  上市!
  
  资本运作的另一个高端,是华谊的上市。虽然上市之后的业绩多有动荡,但给资本市场打了一剂鸡血,被山西煤炭市场拒绝的浙商们到处在说华谊的业绩,几乎比他自己发了一笔还要兴奋,情形颇像太原的文化公司在08年组织煤老板文化采购团到798团购当代艺术作品。
  
  民间资本介入电影制作大概也分为三步。
  
  第一步是投放广告的本土品牌或实业家的介入,如生产水管子的投资个枪战片、在海南炒地的投资个海滩艺术片,这是大制片厂制度走向崩盘的第一步,他们在大制片厂之后坚持着自己作为唯一版权所有人的地位,这个阶段到95年基本到了尾声,现在除非是要捧女戏子,没有人还这么做。这种人,一般只投资一个电影就休息了。
  
  第二步是寻求合作,包括CEPA,大家都谈海外融资,加磅流行,洗钱盛行,就是把钱弄出去转一圈,这种人一般会做2到4个电影之后再休息,因为头一个可能是小成本的,属于试试水有多深,等到大投入进来能够测试到水的深度后,会谨慎衡量吃亏的成本。这个阶段现在还在继续。这个过程本身是投资从热钱向头脑冷静行为的一个转换。
  
  第三步是某种貌似“儒商”或貌似“MBA”的结合体,就是挂着文化牌匾的融资专家,目前正当红的。这其中虽然有冒牌的,但也确实有MBA人士或美国博士或80年代文化分子。这些人是打算做十年或做半辈子的,拥有部分版权的作品目录要积累到20个以上甚至50个。
  这一切,前两年的标志性事件是董平的整体资产转让和退出电影界,今年的顶端就是上市。
  上市有两个明显的心理效应。
  
  一是逢低买进。就是大家都在寻求宁浩那样的票房上升明星。典型的传统投资还在期望由他做一部影片挣钱。中间形态的是依赖这样的合约和版权目录抬高入股或资产转让的价码。今年投资商谈论更多的是这样的人能够让企业年终报告的市盈率曲线比沙滩女郎更悦目,从而更有资格上市。
  
  二是更多的人,包括曾经吃亏上当,以为自己在洗钱,结果钱被别人洗走了的投资者,重新掉头回来考虑电影是可以“炒股炒成个股东”的,同时金融和私企投资者对投资少数大型电影企业很有兴趣,很像逢高买进。
  
  投资者对股权方式的这些认定标志着电影界的原始积累接近尾声。从八十年代后期有民间资本开始操作电影到今年,整整二十年过去了,一代人的过去,也意味着未来几年会有红三代和富二代的更大发言权。这年头,一方面输家如果还有一条裤子,赢家就不算彻底胜利;另一方面,赢者若不通吃,连穷人都不答应,看看观众队列最长的影片是哪些就知道了。
  
  新院线
  
  资本运作的另一个方面是影院兴建和周边的问题。标志性的是在国际资本因政策原因这两年的全面退缩之后,崛起的都是国内巨头。
  
  退缩的主要是美资和欧资,能够留下来继续发展的是港资和韩资,而且港资和韩资都能够继续挂牌,就是虽然影院资本中他们按政策只能占小头,但院线还冠以他们国际连锁的本来品牌。如北京三里屯建设起来的新村中央的影院是一个韩国院线品牌。原因之一是港资和韩资有时可以同意通过买办将他们的国际资金以国内资金的面目出现,而美资和欧资在这样有作假嫌疑的抉择面前往往裹足不前,如华纳停止扩展已经几年了。但欧美巨头肯定只是等着政策下一轮将要出现的更大可能性,长远来看中国恐怕一半以上的院线将由美资部分控制。
  国内的巨头大部分与地产界结合紧密。最瞩目的是万达的普遍成功,因为他们覆盖着几乎所有新区,就是城市发展中以前在文化地图中不存在的区域,而这样的区域在超大城市中往往意味着几十万人口,并且居住者以年轻白领为主(蓝领不买房。中年白领买更成熟的社区的房并且已经不看电影了)。如昆明北区。
  
  影院的另一个标志性发展是安乐开设在北京二环边的电影文化中心。这是一个孤立事件。其特殊性值得仔细分析和展望。
  
  虽然有影院商人一再琢磨电影资料馆的模式,并且希望复制到自己的影院中,但实际政策难度太大,而且商业大片暂时还很容易赢利(目前新影院固定资产回收期为3年左右,影院硬件的折旧一般7-8年,地产合约一般10年),商人没必要硬着头皮走新路。
  
  但由于影院如此之高的回报,以及现成的经验如此诱人,估计5-10年内对影院的投资仍然会上升。上升空间有多大?一方面取决于社区,另一方面取决于节目。由于我们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一直处于缺少影院的状态,也由于这十多年的大片运作,投资人和观众对缺少节目都丧失了记忆。美国大片的饱和点在几年前曾经悄然到来,使得大片之间拉开距离,每年只有两三个超级大片。恐怕国产大片的饱和点也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段等着我们,到时候我们比现在更彻底的一年只有两三个电影。
  
  节目的缺乏,在我个人的预计中,将在约三年后形成新建影院的可观闲置率,这个比率将在五六年后到达让人无法忍受的高点,并且开始向反方向发展,比如再次改造为台球厅。
  
  我们一直抱怨无法形成的艺术院线,将不依文化人和知识分子的意愿来实现,将在影院高闲置率的基础上实现。就是一些影院依靠大片捞钱,另一些依靠文化活动和艺术作品糊口,两者的关系大约到建国70周年之后会比较平衡和谐。假设未来的十年我们能一直“正常”发展。
  
  当代艺术经历了圆明园阶段后现在在798阶段。电影业内部的两级分化,意味着电影作为娱乐有最便宜的,如戏仿“大电影”的系列,也有罪昂贵的,所以电影作为文化或艺术,一直只有低端的状态,是非常不正常的。
  
  安乐今年开始运营的电影文化中心,或许是重新将作为艺术的电影高端化的一部分。或许只是一个开始。或许三到五年后政策和其他投资者会跟上来。但愿安乐的这个尝试能撑到那个拐点。
  
  独立十岁
  
  独立电影的不同统计方法中,如果采取低端录像运动这一起点,到现在正好是十年。就是它不与共和国同龄,而与新世纪同龄。
  
  如何向读者描绘您没有看过的这些东西?
  
  我们的文化版图与选举是一样的。就是一个99%与1%的关系。如何解释这1%不是自我边缘化的?
  
  所以我作为文字作者,应该做的还是激起好奇心吧,可能也只能做到这一步,剧透就由各位上网查找吧。至于一定要看到作品,得来各种独立电影展。如果呆在自己的城市不愿意转悠,那就等各种巡展做到你的地盘吧。
  
  我个人认为这是当今中国文化中最好的东西。也是电影中唯一有价值的。
  
  故事片和纪录片各点三个,再点资讯类的三个网站。
  
  娄烨《春风沉醉的晚上》。他爱她爱他爱她爱他……
  章明《新娘》。老牛啃嫩草。
  应亮《好猫》。抓耗子能发财。
  赵亮《上访》。收容不是取消了嘛。
  徐童《麦收》。神女。
  王利波《掩埋》。唐山地震那些事儿。

  2009-12-20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