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展讯发布 > 刹那——赵亮的活动影像和摄影

刹那——赵亮的活动影像和摄影

2008-05-03 11:38:24 来源: 东方视觉 作者:artda

展览Exhibition /  刹那——赵亮的活动影像和摄影
策展人Curator / 张黎
艺术家Artist / 赵亮
城市City / 北京
开幕Opening / 2008年4月19日下午3点
时间Duration / 2008-04-20 至 2008-05-25 
地点Venue /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地址Address / 北京朝阳区草场地155号

赵亮,搬家之一,数码喷绘,150x188cm,2004 

赵亮,水系列之一,数码喷绘,110x137.5cm,2006

赵亮,北京绿No.5,彩色照片,110x137.5cm,2005-2007

赵亮,举烟的男孩,彩色照片,2004

赵亮,北京绿系列之三,110x412.5cm,数码喷绘,2004-2007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刹那——赵亮的活动影像和摄影前言
文/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将于2008年推出一系列当代摄影和活动影像艺术家的个人展览,对在这一领域中长期从事探索和实验的艺术家进行整理、研究,并在展览现场予以实现。这些艺术家处于创作的成熟期,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状态。对这些当代影像艺术的中坚力量进行集中展示,将从艺术创作和公众推广等多方面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
  作为该系列推出的第一位个展艺术家,赵亮在录象艺术、记录片、短片、摄影等领域从事了多年创作,并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主持活动影像工作室。他众多系列的作品多年以来在国内外的各种电影和当代艺术活动中深受好评。特别是2007年以来,他制作和拍摄的记录片连续获得了国际间重要的奖项,受到评论界的广泛关注。此次展览着重展示赵亮在录像装置和摄影方面的最新创作成果,通过相互关联的多个系列作品的交织和组合,以投影、装置、声音、照片、灯箱等形式,将展览现场连缀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包含了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感受。作者在对中国社会以及城市和乡村的生存环境的深入探索中把握了艺术家个人的真实情感,从观念上体现了事件和存在的时间性。这些作品是从现实的内层或者故事的背后来探讨事物发生的根源,试图揭示现实当中种种反复和无奈的状态背后的机制。赵亮运用的素材是直接来自现实中的所见和所闻,完成的作品是对这些普通的表象的呈现,而起到结构作用的是艺术家对待现实的态度以及为表现这一现实所采取的角度。
  对于每一个人无法回避的“现实”这一词语,探讨它的意义在于如何面对这个世界并非完美的一面,以及对“完美的事物”这一概念的审视和自觉。作为展览的序幕,录像作品“顺其自然”记录了雨中的荷叶,展现了和谐平静的自然。但录像装置“拷问”用加之于人的赤裸的暴力唤起了观众心理的不适和迷失。然后数幅摄影作品从几个角度展现了不同的人们在现实当中的状态。之后,录像作品“等待”以对人群的表现加深了对人们受累于种种局限的命运的关注。接下来的摄影作品“北京绿”和“河流”以平静和直接的手法展现了代表北京急剧变化的特殊风景:用绿网覆盖的建筑工地和流淌的垃圾。对于以个人生命为度量的参照体系,变迁和永恒这两个时间概念作用于现实而发生着冲突。最后,展览中最重要的部分,录像装置“沉睡者”和“长城”用展现午睡建筑工人的缓慢移动的镜头和处在安静的飘雪中残破的长城将时间节奏延伸开来,在轻巧的流淌和沉重的延展之间触摸到了现实的移动。
  现实中的事物一直存在着,只是在我们碰触到它的那一刹那才进入我们的意识。也许很多事情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进入我们的视野,成为我们关照的对象。但总有一种可能,在某一刻,我们自身与现实融为一体,在灵感和感动中超越这个有限的世界。


心凉最是日常处
文/栗宪庭

  这是赵亮的第一个个人展览,集中了赵亮十几年的主要作品,包括录相、照片和部分纪录片。赵亮的这些作品,都是通过最日常的景象,表达出一种最无奈和心凉的感觉。
  第一部分,是三个两米乘三米的大幕墙,投影播放的是赵亮拍的荷叶,淅淅沥沥的小雨,点点滴滴以不易觉察的感觉敲打着荷叶,慢慢积成一小汪水,水满了,荷叶承受不了,水泄出荷叶……,司空见惯的日常情景给赵亮拍得细腻而诗意。荷叶积水的诗意,给每一个观众的感觉肯定不同,或许我们在同一空间里的另一组作品获得相似的感受:一个巨大的丝绒帐幔中,三个电视播放的是三个审问犯人的场景,或许有点刺激,但这是每天发生的故事,点点滴滴敲打着人心,人们习以为常并把它变成似乎有美感的东西……
  第二部分,包括有三个纪录片的招贴,分别是中国的朋克,上访者,《罪与罚》中的人物。赵亮这些记录片的对象都是社会中最特殊的人群,他甚至十几年记录一类人的生活,以致能够让被记录者不再感觉记录者的存在,没有居高临下或者社会问题调查式的角度,用艺术家徐若涛的话说就是以一种“粘粘糊糊”的感觉,在这些最特殊人群的最日常生活中,寻找一种生存理由和特殊的美感。接着三个投影一面幕墙播放的是等待的人群:等待公车的人群,等待看降国旗的人群,等待看阅兵的人群。把司空见惯的日常情景,拍出了一种“事件的感觉”,拍出一种心理气氛和情绪:在期待、焦虑中犹犹豫豫,在可怜甚至愚昧中透出恐怖的情绪。但所有的这些情绪都通过最日常的景观展现出来,让我觉得自己就站在人群中,心同感受地参与着这种情绪和心理气氛,既兴奋又害怕。但随着这种情绪的转瞬即逝,在害怕和兴奋的刺激之后,便是无尽的悲凉。当一觉醒来依然重复同样的场景时,这种日常等待的意义,连等待戈多那样莫名等待的哲学意义都消失了。本展厅另有一组《北京绿》的照片,把绿塑料网覆盖的建筑垃圾,拍出了一种好象中国青绿山水的美感,甚至有点典雅,但画面“静”得让我顿生凉意,便自然想起辛弃疾的名句“天凉好个秋”来。十个屏幕组成的录相装置,播放着他拍的北京臭河沟的录相。十个屏幕一字排在地上,给观众一个俯视的视角,象在岸边看一条河缓缓地流淌,河面漂浮着给我们今天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垃圾:各种塑料袋,菜叶,彩色的学生书包,死鱼,动物内脏,……,录相来自十个不同的地点,但不是一个环境调查,并不刻意突出肮脏,而是象生活在那些河沟边人的视角,天天看着它,也许熟视无睹,也许无奈,也许还看出点诗意来,那感觉就象是缓缓臭水的本身,暗绿色的水藻,冒着气泡仿佛一种生命的迹象,似乎这些生命习惯了这个环境,或者麻木得无所谓恶劣,让人感觉生命本身就是如此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地“逝者如斯”着。
   第三部分,红丝绒大蓬里播放着民工在大通铺上睡觉的镜头。展览最后以拍摄长城的《叙事的风景》录相结尾,这个录相与雨打荷叶与几个日常叙事录像作品比,更象是影像诗。《叙事的风景》,一开始是颜色极其灰暗的山峦,苍苍茫茫的,一片死寂。随着小鸟的叫声,慢慢看出山峦上软塌塌的长城,镜头拉近是断壁残垣。风声渐起,树木荒草在风中瑟瑟发抖。这时,远处的天空中沙尘滚滚而来,风声肆无忌惮地扑向麦克风,使远处而来的沙尘暴,象呼啸着涌来的骑兵……。镜头结尾是近景,断壁残垣中,弱不禁风的小花在颤抖,依稀可以听到小鸟微弱的叫声,似乎春天来了,但天色山色依然苍凉……。摄像中最忌讳声音扑麦克风的技术缺陷,在本作品中和影像配合得相得益彰。
  展览本身象一个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个交响乐,偶有跌宕,但总体呈平缓而轻描淡写的悲凉感觉。社会的现代化,使社会这个机器越来越精致和严密,越来越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以致于我们几乎不能象以往诗人找到明确的宣泄对象,我们越来越找不到愤怒、悲凉、伤感的缘由,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心凉最是日常处,正是构成赵亮作品的语言特点。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