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邱志杰:区分描述性概念和分期概念――中西语境中“当代艺术”的概念考察
  • 传统、全球化,以及影响东西方当代艺术的几个问题
  • 黄笃︱艺术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但可以综合现实
  • 重要的不是“什么是当代”:我们应该关注在历史中形成的当代性
  • “一路走来”——“中国前卫艺术教父”栗宪庭的艺术之旅
  • 艺术中的政治——汪晖与朱金石的对话
  • 欧游反思录 ——欧洲三大艺术活动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 当代形式与传统文化(关于观念艺术)
  • 朱青生:中国未真正诞生艺术史专业
  • 专家认为:中国策展人应具备两种目光
  • 何桂彦:重要的仍然是艺术
  • 原志阳:当代艺术如何介入城市文化权力空间
  • 鲁明军:功能自觉与价值阙如
  • 冀少峰:为什么是“中转”
  • 朱其︱疯狂消费是我们觉得真实或者踏实的存在
  • 何谓“事件”——如何创造一个展览
  • 本届卡塞尔文献展以失败告终?策展团队Ruangrupa访谈
  • 陈晓峰:2011年艺术危机G点
  • 盛葳︱论“体制”与“当代艺术”之关系
  • 孙振华:史学传统和当代艺术史写作
  • 刘淳:策展人的价值与意义
  • 展览制度与中国当代雕塑
  • W.T.J. 米切尔︱视觉媒介不存在
  • 朱青生:对博伊斯的一些评价
  • 张海涛:对宋庄“强拆事件”的见解
  • 被误读的“行为” ——二十年多年行为艺术现象和背景
  • 彭德︱中国美术发展战略
  • 欧宁:报纸是隐形的公民建筑
  • 栗宪庭:“被消费”的影响力
  • 冯博一︱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劫难逃
  • 安塞姆-基弗:艺术是艰难的,可不是娱乐
  • 奥利瓦中国行的意义与中国抽象艺术
  • [访谈]张海涛:转换即将消失的民间文化
  • 与传统碰撞?PSA“青年策展人计划”展现新生代策展人的爆发力
  • 自动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 中国当代艺术的进化论(上):中国当代艺术在变乖还是进化
  • 中国当代艺术的进化论(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之路在何方?
  • 从高岩松装置作品看今日“新垃圾艺术”
  • 朱朱:“狂欢”与“灰色”
  • 后现代艺术的商业运作
  • 两个视角回眸艺术“85新潮”
  • 尹吉男:当代艺术家仍需寻找文化坐标
  • 欧文·沃姆 选择幽默,就是选择批判
  • 中国当代艺术的审查制度
  • 评论档案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未来媒体艺术 > 特纳奖师兄弟带新媒体作品来沪

    特纳奖师兄弟带新媒体作品来沪

    2010-07-19 14:39:14 来源: 东方早报 作者:徐佳和

    莫娜·哈透姆作品《永不服输》

    吉尔伯特和乔治作品《精神压抑》

    达明安·赫斯特作品《载脂蛋白色氨酸》

       “未来总动员——英国文化协会当代艺术珍藏展”下月开幕

      英国当代艺术最有影响力的奖项“特纳奖”的设立让当代艺术不再是只存在于艺术家工作室、画廊和博物馆中的高雅文化,而是成为大众传媒和公众广泛谈论的话题。2009特纳奖刚刚颁出,历届特纳奖获奖者的作品就将在下个月于上海民生美术馆展览,其中也包括今年特纳奖新得主理查德·莱特创作于2002年的丝网印刷作品《无题图案》——这次,他一定不会让这些旧日作品在展览之后“消失”。

    最前卫最疯狂的当代艺术

      作为英国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重要项目之一,2010年1月28日,民生美术馆内开幕的“未来总动员——英国文化协会当代艺术珍藏展”上,将有包括最昂贵的当代艺术家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在内的41位英国知名当代艺术家共90件作品出现在展厅内,其中有12位“特纳奖”获奖者,22位曾获得“特纳奖”提名,以恶搞名人作品成名的查普曼兄弟(Jake and Dinos Chapman),宣称“我们就是艺术”的双人行为艺术组合吉尔伯特和乔治(Gilbert & George),以及今年特纳奖新贵理查德·莱特(Richard Wright)的作品都包括在内。展出形式有绘画、影像、装置、雕塑、摄影等。

      以老牌、传统、绅士著称的英国却拥有世界上最前卫最疯狂的当代艺术——1990年代的YBA (青年艺术家运动)牵引出了一批炙手可热的年轻当代艺术家,特纳奖的颁发每年年底都能引发一次当代艺术的旋风,在《艺术评论》最新发布的“2009世界当代艺术权力百强榜”上,英国获得了16%的席位,位居世界第二位,仅在美国之后。“未来总动员——英国文化协会当代艺术珍藏展”覆盖了英国近30年来当代艺术史中的知名艺术家,展览一直持续到明年3月,之后,还将前往中国其他城市巡展。

      艺术家早期作品有看头

      虽然来沪展出的这些作品大都是这些当红当代艺术家的早期作品,但仍旧颇有可看之处。

      作品Apotryptophanae由达明·赫斯特创作于1994年,是年,达明·赫斯特介于特纳奖提名(1993年)和胜出(1995年)之间。赫斯特的“医药画”(也被称为点画)即始于此时。在Apotryptophanae中,纵横15×14行的点阵分散了人们的目光。这些点画利用药品包装盒进行整齐的点阵排列,并按字母顺序命名。色氨酸(tryptophanae)是商业化生产的抗抑郁症药品,医药色码被精确放大,完全抽象地表现弥留之际的苟延残喘。各种色彩在每块画布上作不同的调配。这是一种系统的超大规模绘画,达明·赫斯特曾经承认:“这有些孩子气——有点像糖果或聪明豆,或者像药品。我的胃像孩子一样咕咕作响,因为我过去是把药片当成糖果吃的。我哥哥也是这样。” 作品中的波尔卡圆点为其后创作的那些动物尸体、手术设备、癌细胞、钻石“死亡之舞”提供了一种令人眼花缭乱、色彩生动活泼的诠释。除此之外,达明·赫斯特还有《最后的晚餐》系列参展。

      吉尔伯特和乔治的混合材料作品《精神压抑》创作于1980年,他们关注的主题,主要是宗教和绝望——荒芜空虚的生活信仰。这或许是吉尔伯特与乔治有关黑暗、畸形生长的比喻以及死亡和衰退运行观的最突出画作之一。在浓重的黄色背景上是一棵无叶树的黑色轮廓,似乎向天空伸出扭曲的枝爪。

      查普曼兄弟的艺术作品多为篡改名人作品,对它们进行一番恶搞,而他们的目的也很明显,通过艺术的手法对现实进行嘲讽和揭露。此次的作品为选自《我的巨型彩色图书》的铜版画《无题》,创作于2004年。所有展品均出自英国文化协会多年来的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