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评论档案 > 彭德 ︱ 当代与断代

彭德 ︱ 当代与断代

2010-05-13 10:50:21 来源: 东方视觉 作者:

断代作为考古学术语,意思是判断时代;作为历史学术语,则指特定的历史时段。“断代史”对应的是通史。比如司马迁记录从五帝到汉武帝事迹,是通史;班固记载西汉事迹,是断代史。如果当代学者撰写当代艺术史,从史学的角度讲,是断代史。写得是否准确到位,首先取决于作者选择的作品是否具有“断代”的价值。这个打引号的断代,借用的是考古学意义上的断代。

考古学家在面对一个古代文化层的纵向截面时,如果截面没有被扰乱,表明这个文化层自下而上地显示着从古到今的时间序列。典型的文化层,底层是旧石器时代,依次是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等等;中国从青铜时代起进入有文献可考的历史时期,考古文化层随之以朝代命名。上述时代与朝代,都会出现前所未有的人造器物、文字和图象。比如商代的典型器物是青铜器,典型文字是篆字,典型图象是饕餮纹。这些器物、文字与图象,就具有断代的作用。反过来,这些器物、文字、图象由于代表了这个时代,它们在美术史上就会被后人反复回顾。中国青铜铸造史上最大的青铜器是武则天制作的豫州鼎,重量约为商代司母戊大方鼎的40倍,但后代无人关注,为什么?因为它不具备断代的价值,唐代具有断代价值的艺术品是三彩陶器,人称唐三彩。宋代三彩陶器也很精彩,但没有人专门研究,人们感兴趣的是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各自以其风格特征代表着一个时代。诗经质朴,楚辞华丽,唐诗规整,宋词参差。宋人写唐式律诗,数量超过宋代词曲,其中不乏佳作,然而明人李攀龙著诗史,宋诗被一笔抹杀,为什么?没有断代价值。从长时段去考察艺术史,具有断代作用的作品才会反复受到重视,它们体现着人类求新求变的创造力。 
当代艺术具有断代价值的作品,按照载体的新颖程度而论,首推多媒体三维数字虚拟艺术,其次是全息虚拟艺术,再次影像艺术。载体创始的年代越短,新颖程度越高,断代的时间就越窄。影像艺术的历史约一百年,全息艺术只有几十年,数字艺术时间更短。从载体的新颖程度而论,中国当代艺术明显落后于欧美,其主体还是几十年前的装置与行为艺术,甚至是几百年前或上千年前的架上艺术。
当代艺术轻技术而重观念。能纵穿历史和横贯现实的观念最具有辐射力,最容易受到关注。含蓄、婉转、象征地表达观念,技艺味会增强而观念的辐射力会减弱。比如王广义的《大批判》、岳敏君的笑面人、方力钧的早期作品,直接表达观念,不拐弯,一目了然。这类作品特别打眼,第一印象强烈,过目不忘,但不耐看。含蓄、婉转、象征地表达观念,作品耐看或耐人寻味,视觉效果可能新颖但不一定刺激。徐冰的《天书》、谷文达的《碑林》、黄永砯的《山海经》、张晓刚的家庭系列,《曾梵志的《假面》,邱志杰的《磨碑》,都具备这样的特征。蔡国强的《龙来了》,张小涛的昆虫系列,介于两者之间,含蓄而刺激。是不是越刺激越到位呢?不一定,要具体而论。含蓄的观念如果加上本土因素,需要翻译,受众会减少。比如蔡国强的《草船借箭》,揭示的是清末洋务派的思想,即“以夷制夷”,用欧美军火反制欧美,用欧美文化打击欧美。只有熟悉草船借箭的人,才能看懂这件作品。 
形态介于载体与观念之间,常常是两者互动的结果。按照形态的独特而论,越是具有个性的形态,由于它超越了前人而会受到艺术史家的青睐。不过“独创”在图像学家的平庸论述中,是被嘲笑和否定的。他们认为一切图像图式都不是白手起家而仅仅是对图像史的修正。短时段地考察,这种立论依据的现象非常普遍,人们会觉得它特别正确。但长时段地考察就会发现它的狭隘,因为艺术的轨迹不一定是一条线索修正下去,它会突变,甚至无中生有。按平庸的图像学家的立论,当代艺术的从事者永远只能是欧美现代与后现代艺术的随从。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