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新闻档案 > 国内新闻 > The 2008 Power 100 权力100榜单

The 2008 Power 100 权力100榜单

2008-12-26 12:39:38 来源: 艺术档案网 作者:artda

文/黄小绿

从 2002年起,英国的著名艺术杂志ArtReview就推出了评选每年艺术界的权力榜活动,准确的说,是现代和当代艺术界。这个权力榜的名单为100名。这份榜单从最初的仅仅是一个艺术界内部的小众活动发展到近几年频繁的成为各种生活和周刊类媒体的话题,不仅因为当代生活愈发关注艺术,也因为这种排行榜的形式本身非常为大众喜闻乐见,易与理解,加上其周边话题往往八卦与学术并行,可看性很高。此一活动在艺术界内部争议性一直非常大,专业和学术一点的机构往往对此略有不屑,但又还是关注的;即使在榜单上的人谈起来也会非常不当一回事,但是能在上面多少还是欣喜的,矛盾的纠结就和把“艺术”与“权力”这两个词并置所产生的矛盾感一样,更何况“权力”的背后意味着的是“市场”与“金钱”;而艺术与“市场”、“金钱”所产生的纠结也可能是近半个世纪来的艺术与以往的最大不同点。

这份榜单以往都是在每年年底公布的,算的上是一个小小的总结,2008年的ArtReview权力100榜单提前在今年的 10月15日发布,与英国伦敦另一著名的艺术活动Frieze艺术博览会同步。Frieze艺术博览会是仅次于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活动,近几年来更有平分天下的趋势,艺术界的人士在此时纷纷涌向伦敦,紧锣密鼓的进行交易,分享party,剩下来的事就是静静的等待圣诞节的来临。今年的ArtReview权力100榜单在这样一个时机发布,也更加受关注。这份榜单强调的是财富多金、艺术影响力、文化上的突破性等,前两者的体现都很明显,但是文化上的突破性越来越弱,取而代之的是活跃性。

仔细看看前十名

艺术家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凭借自己的艺术公司Science在艺术市场的完美操作荣获本届榜首,Hirst的成功与榜单上的好几位人物紧密关联,可以说他们更像一个荣誉与利益的集团,艺术已经不再是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了,单打独斗,仅凭一己创作上的天分是完全不可能获得这般荣誉的。

第二名是高古轩画廊 Larry Gagosian,这个画廊中的战斗机至今已经在全世界拥有了八家分支,以其强大的财力及关系网络打造了连锁的效果,八家分支画廊分别是纽约三家、加州二家、伦敦二家,再加上今年在罗马刚刚新开的一家,他们也在中国香港成立了办公室,无数有气质有腔调的画廊并不欣赏高古轩的这种运作模式,但是也只有望其心叹,能与之棋逢对手的真的很少。

第三名Kathy Halbreich是历史上第一个入选前十名的女性,Kathy十六年来一直供职于美国Walker艺术中心(曾经做过黄永石水的大型个展),是资深策展人,她今年离开Walker前往纽约MoMA。

第四名Sir Nicholas Serota是伦敦泰特美术馆的馆长及艺术总监,仅他号召艺术家捐献作品一事就足以证明他的实力,因为艺术品价格的一再飙升远远超过美术馆预算的增长,于是Nicholas Serota爵士不得不请求23位英国艺术家的帮助,艺术家们当时承诺每人至少捐赠一件作品,几年下来,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理查德·隆Richard Long和马克·渥林格|Mark Wallinger等大牌艺术家都履行了自己的诺言,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更是一人就捐献了四件大作。Nicholas Serota目前正在主持的泰特美术馆扩建工程与北京第三航站楼的设计师福斯特一起合作,一致被认为将是未来十年伦敦最激进的建筑。

第五位是来自Hauser&Wirth画廊的Iwan Wirth,他的画廊分别位于纽约、苏黎世、伦敦(如果有个世界级的画廊只能选三个地方,那就只能是这三个),其画廊是艺术界典型的家庭企业模式的代表。

第六位是英国伦敦白立方画廊的Jay Jopling,他的名字与艺术家Damien Hirst(1)、泰特的Nicholas Serota(4)、收藏家Saatchi(14)、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长一起谱写了艺术史上的YBA一章。华丽丽的一代人,从激进中的激进演变成为主流中的主流。Jay Jopling今年九月还低调的出现在北京和上海,进行了一番考察,外界纷纷猜测白立方会不会和佩斯一样来开拓新北京或上海,不过似乎答案是否定的。

第七名是David Zwirner,他的画廊也就叫这个名字,他的父亲是十年前呼云唤雨的科隆艺术博览会的发起人(当时巴塞尔还不算什么),子承父业是艺术界最普遍最可靠的路线,David就是这样,对了,他还代理中国艺术家严培明。

第八名是人称皮诺的François Pinault,皮诺的身份复杂又精彩,在艺术家眼里是收藏家在威尼斯的水岸旁刚刚新建了私人美术馆,在交易商眼里是拍卖行佳士德Christie’s的大董事,在时尚界眼里他拥有Gucci集团,在百货业里他拥有巴黎春天,在出版页里他拥有法国Le Point杂志,据说他还有好几个葡萄酒园,总之是有钱人,舍得在艺术上花钱的有钱人,是2008年《福布斯》杂志的第39名。皮诺在今年春天高调的扫荡了北京,陪同甚多,出手购买了价格高底不等的几件中国艺术家的作品。

第九名是艺术家Jasper Johns,他应该算成波普艺术家中硕果仅存的一位,今年还刚在大都会博物馆举行了个展,Jasper以其突出的作品风格和不可动摇的艺术地位多年来一直位于十大里面,前段时间在上海和北京分别举行的UBS瑞士银行收藏展中,中国观众可以亲眼看到他的作品。

第十名是来自洛杉矶的收藏家Eli Broad,他们在今年的财富100强里名列70,这对收藏家夫妇活跃于金融圈,在收藏方面偏好当代的作品,在金融危机来临的2008年他们还能排进前十名非常不容易。

 

政治正确,平分天下

客观的说,“权力100”是对全球艺术世界中各种代表性力量的年度盘点,其范围涉及艺术家、建筑师、博物馆美术馆馆长、艺术批评家、策展人、收藏家、拍卖收藏机构等,基本涵盖了当下艺术界中的各种参与角色。简单的说,政治正确很重要,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来看这一份榜单,平衡的效果都无处不在,它在力图去做到全面的同时不失偏颇。最简单易见的是男性与女性的平衡,金钱派和学术派的平衡等。从身份上来看,艺术家、画廊家、收藏家、策展人(及其背后的机构)四者平分,每种身份都在20多位左右,在平分之中,艺术家略占多数,而策展人(象征学术)则一如既往的略占少数。从区域上来看,美国与欧洲平分天下,辅之以来自俄罗斯、乌克兰和中国的几个名字。更具体一点看,来自于纽约、洛杉矶、瑞士、伦敦和柏林,这五个地区的入选人数占绝对优势,就和当代艺术的现实一样,最高端的活动和机会都在这几个地区,当代艺术本身从其诞生起就是一个很白很西方的概念,这一点至今就连奥巴马都当总统了,一向标榜号称“前卫”和“激进”的当代艺术从来没有改变过。虽然近几年艺术界一直在关注中国、俄罗斯的动向,但是大手笔的变化还没有产生。

经济危机压力下的艺术

在经济危机的时刻谈艺术是不是有点不痛不痒?其实不仅仅是艺术市场,就是艺术本身(创作和展出)想要不受经济危机的影响都非常难。普遍关注的是纽约华尔街投资银行的衰退,但你会注意到两个著名的银行不再在这个名单上了。瑞士银行和德意志银行不像华尔街的银行那么站在浪尖上,但这是两大最乐于赞助和投资艺术品的银行,他们曾经是许多活动和展览的赞助方,今年出此榜单是第一次。用于艺术的赞助大量削减,十月份的Frieze博览会(博览会的总监Matthew Slotover & Amanda Sharp排名25)虽然歌舞声平,但成交究竟好不好,去的人心理都很清楚,每个人都在嘀咕,一直受瑞士银行赞助的巴塞尔及迈阿密博览会十二月会怎么样呢。全球三大拍卖行都在这份名单上,佳士德的Brett Gorvy & Amy Cappellazzo列15;苏富比的Tobias Meyer & Cheyenne Westphal列16;Phillips拍卖行的Simon de Pury列37,可是就在榜单公布的没几天,他们都在纷纷遭遇滑铁卢,新闻报的不再是成交金额的新记录,而是流标率的新记录。同时以金融新钱为背景的收藏家变少了,留在名单上的收藏家很多是以实业为背景的,比如之前提到的Gucci总裁François Pinault及他的最大竞争对手LVMH集团的Bernard Arnault(32),Bernard前几天还出现北京前来督战本周举行的DIOR展;希腊以地产业为基础的收藏家Dakis Joannou;拥有安迪沃霍54号工作室的职业收藏家Don & Mera Rubell(38)夫妇;拥有荣格出版集团和JRP出版社的Michael Ringier(42);有800多件安迪沃霍在手上的职业收藏家Mugrabi家族(43);俄罗斯石油寡头,出手极其慷慨的Roman Abramovich(54);还有乌克兰的钢铁富豪Victor Pinchuk(67),尤其是后两者,当西方媒体谈到市场时对他们总是尤生敬意的。

经济不好了,意味着市场的萧条,但也有人愿意理解为市场的冷静和重新新牌的机会来了。这份名单上还有有三十来位是坚挺的老艺术家、强大的美术馆、严肃的艺术批评家。相比于金钱造就的天价作品,他们可能是一个更加坚实和长久的基础,而这方面的重心绝对偏向美国,连欧洲如法国比起来都算弱势,美国的几大美术馆还是代表艺术家功成名就的最高殿堂。这一类型的人和机构包括:Daniel Birnbaum(13)是纽约Artforum杂志的撰稿人、法兰克福美术学院的院长,他正在策划进行艺术界第一大展的2009年威尼斯双年展。洛杉矶当代美术馆的策展人Michael Govan(21)与Paul Schimmel;蓬皮杜美术馆馆长Alfred Pacquement(24); Agnes Gund(29)既是收藏家也是纽约MoMA的董事成员;中国艺术家非常熟悉的策展人Hans Ulrich Obrist(35)及他的同事Julia Peyton-Jones(戴妃生前的艺术顾问)共同代表伦敦蛇形美术馆;来自美国惠特尼美术馆的策展人 Donna De Salvo(36);Hammer美术馆的Ann Philbin(39);古根海姆美术馆的新馆长Richard Armstrong(77)。还有一些优秀的评论家。如《纽约时报》的Roberta Smith(71)、《纽约客》的Peter Schjeldahl、《纽约杂志》的Jerry Saltz。这一大类型都是与中国的现实最遥远的一部分,中国的当代艺术不乏市场的野心,但是对学术一直都没追求,这个特殊的时期也许真的会是一个改变的机会。

既然是一份艺术榜单,那还是再看看艺术的部分,权力100榜单里涉及到31位艺术家,不可能说这31位艺术家代表了当今世界当代艺术的顶尖全貌,也不可能有人同时会喜欢所有这些艺术类型,艺术的魅力还是在于它那仁者见仁的神秘性,但是这其中的大部分艺术家终究是艺术史和市场角度上绕不过去的名字,你可以不喜欢,但多少还是应该知道。堪称对中国艺术家影响最大的里希特|Gerhard Richter(18),很多人都不知道里希特还活着,他实在太有名了;Richard Prince(19)刚刚在纽约MoMA做过个展,之前与Marni合作现在又在与LV合作新的系列,在中国看见他本人作品的可能性要远远低于看到他合作过的A货包;Bruce Nauman(45)是60年代观念艺术的开路先锋之一; Olafur Eliasson(50)是著名的雕塑艺术家,纽约新的几个瀑布就是他的作品;纽约画廊Marian Goodman(17)代理着中国艺术家杨福东;Barbara Gladstone(26)的画廊代理黄永石水; William Acquavella(65)是曾梵志的纽约画廊,据说他们只代理三个活着的艺术家,曾是其中之一;Marc Glimcher(22)是在北京现在谁到知道的纽约佩斯画廊的总监; Marc Spiegler(23)是巴塞尔博览会的新总监。

要想亲眼见到这些作品,给自己一个去判断的可能性,这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是奢望,就连很多艺术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这一本应由美术馆抗起的责任,现在在中国不但没有实现,唯一的几次观看机会还是来自外国机构的收藏展,或是几家来自海外的画廊举办的展览以及一些不错的艺术博览会,对于普通大众的艺术知识的传播与推广实际上并没有由相应的机构实现,反倒是来自市场的机制。比如Jeff Koons(11)和Jeff Wall(52)是在西方曝光率和展出率极高的艺术家,但是在中国只有去年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与古根海姆美术馆举办的美国“艺术三百年”中展出过。现在要想看到电影里纽约大楼前的Jeff Koons的巨型雕塑,可以去北京女人街新的美国使馆外小窥。日本艺术家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28)其个人不仅是艺术家也在组织举办自己的Geisai艺术博览会而数次来到中国参观,他和普通观众一样在798长征空间外排队等待参观林天苗的个展,但想要看到他本人的作品,还是在8月份佩斯画廊Pace在798的开幕展上,在这个展览上你还可以看到女艺术家Cindy Sherman(82)的摄影作品,Cindy Sherman上一次在北京展出是一个叫做“余震:青年英国艺术家”的展览上,这些展览都是来源于外国机构。 摄影艺术家Andreas Gursky(49)的名字并没有红到烂,但他的艺术地位却是重要的,正是他开拓并且代表了杜塞多夫摄影派,而他的作品也是在不久前的中国美术馆UBS收藏展上可以看见。今年的上海双年展虽然在同行里招来一片嘲笑和谩骂之声,但也不算全然无功,既有着大火车、大恐龙、大飞机,也有着来自美国艺术家Mike Kelley(61)的作品,他的作品并不是很受到普通观众的关注,反而是艺术家同行们都很留心去看。印度艺术家Subodh Gupta九月份还在北京的阿拉里奥画廊举行了个展,但是宣传的并不够,大部分的观众还是不知道艺术家是谁,有什么样的作品历史,只是很茫然的看完了作品,悄悄的问“有点像展望的作品,你觉得呢?”英国绘画大师Lucian Freud(66)的作品最近一次出现是在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林冠画廊的展位上。

与中国现实的关系在哪里

这个榜单政治正确,照顾周全,虽然前十名完全是西方西方,但是总体上来看还是有很多与中国有关系的线索。来自中国的出现率仅次于美国和欧洲,远远高于日本、俄罗斯等。艺术家、建筑师艾未未(47)凭借他在2008年夏天卡塞尔文献展上的“童话”作品,2008年在纽约Mary Boon画廊的个展以及他与奥运鸟巢的关系,从2007年的第68位跃至第47位。艺术家蔡国强(69)今年办了一公一私两件大事,公是他在奥运开幕的焰火项目,私是他在古根海姆和中国美术馆的大型回顾个展。有着十年历史的北京长征空间(93)第一次进入这个名单,虽然算是一个苦劳奖,但综合的看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的运作,长征作为第一个进入的中国空间或画廊都是没有争议的。之前一直在榜单上的瑞士画廊家Lorenz Helbling(香格纳画廊)今年没有出现,香格纳画廊也在上海经历了自己的十周年,并且保持着一贯的好口碑,同时也保持着低调,只不过低调不是这份张扬的榜单所能欣赏的。2007年凭借北京尤伦斯UCCA艺术中心开幕而进入榜单的比利时收藏家尤伦斯夫妇今年略降了一位(98),UCCA这个月迎来了他们的一周年纪念,但同时内部的人士和方针小地震在国际上都不是秘密,没人知道下面会怎么样。

艺术档案 > 当代水墨 > 我们应该把注意力转移到当代水墨和实验水墨上

我们应该把注意力转移到当代水墨和实验水墨上

2010-04-08 09:44:37 来源: 99艺术网 作者:

    人物背景:陈默是川内艺术界里的知名人士,批评家、策展人、硕士生导师、《大艺术》执行主编身兼数职。在川内,但凡有举足轻重的艺术现场,都能见到陈默的身影,要么在出谋划策,要么在履行他批评家的职责。此次《趣味》也请到了陈默到现场,做为批评人,也做为艺术家和艺术家的朋友。

  99艺术网:第三届“成都双年展”上,也曾出现过大量的水墨作品,时隔几年,请问你对当代水墨的发展评价如何?

  陈默:在第三届“成都双年展”上展出的水墨作品虽然数量众多,但质量参差不齐。好作品的光芒被质量稍次的作品拖累。但那只是水墨作为一个概念的呈现,在当时,水墨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也是一个容易浑水摸鱼的概念。当时的水墨概念和今天的当代水墨概念完全不同,几年前的展出和今天的展出完全是两回事。今天展出的40多幅当代水墨作品更具代表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发展也更为成熟。

  99艺术网:请问对于本次展览,你有什么看法?

  陈默:首先,这次展出取名为“趣味”,在这个环境下,趣味,只是一个学术名称,无法涵盖作品的全部意义。虽然以它为名,但趣味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水墨创作、水墨试验的历史,对此我们有一个梳理的过程,再展现给观众看。我们的当代水墨,受到传统水墨画样式、思维、技法的严重束缚。如何脱离束缚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今天参展的几位艺术家,是当代为数不多的水墨创作者的核心,在两面不讨好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将他们视为勇士。作为先行者,他们也是成功的,作品都在国内外大大小小的展览上亮相过,相对而言,是先行者当中最为成熟的一批。

  既然是当代水墨,那么当代的文化,当代的创新,当代的新趣味必须通过作品表达。当代水墨反映的是时代趣味,也必须反映时代趣味。作为艺术家,创作者,他必须向他所在的时代交出答卷,这是他的工作和使命。企图在时代里蒙混过关的行为历史是不会答应的,我们是时候该想一想,在目前的环境下,应当强化的究竟是传统还是符合时代的那部分。

    99艺术网:作为批评人,请问你对本次参展的几位艺术家看法如何?

  陈默:我和朱新建、李津、靳卫红本来就是很熟悉的朋友,这几位都是很有当代精神,在作品里很能展现时代风貌的艺术家。我认为他们的作品在目前的国内相当突出,他们不再是一味地复制前人的作品。前人留给我们的东西很多,甚至可以说是太多了,我们都烦了。

  朱新建在这次展览里展出了几幅美人图,从他的美人图里我们能感受到强烈的调侃意味,有点漫画的味道,同时又意味深长得像寓言,这样作品就很有时代精神,他和今天的人的趣味相差不远,能博得观赏者的笑容。艺术家的表达和时代大有关系,脱离了时代,社会是不会答应的。我认为,今天的艺术创作应该注意到八零后和九零后人群的观感,因为他们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我们今天的创作对后来者的理念负有责任,应当把他们也考虑进来。

  99艺术网:水墨画与中国画的概念是否相同?你是否认可将水墨创作区分为“传统水墨”、新水墨和“当代水墨”?你如何看待这种区分?

  陈默:水墨画和中国画的概念不尽相同。新水墨暂且不提,就说传统水墨,没错,这是传统,但在今天,如果让大量的人去画这个东西,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油画,又是西方传来的东西,在中国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让大多数的人去画油画,也不合理。传统水墨的顶点前人已经达到过了,能够探索到的表达方式和描绘对象也都画得差不多了,如果今天还是去画那几块石头几棵竹子,又有什么意义呢?那些保留下来的优秀的传统水墨作品现在在什么地方?不是在博物馆被束之高阁么?这很显然意味着它已经成为历史了,和当代没有关系了。

  目前的体制和文化构成有一个很古怪的地方,就是花了很大的力气去保护那些落后的事物。落后的事物必然被淘汰,或者每个人都已经意识到了它的被淘汰,不然被关进博物馆干嘛?这是一件很明显的事情。我认为应该把更多的力气和注意力花到倡导当代水墨和实验水墨的身上,它们的生命力体现在和时代的息息相关上,我相信人们的注意力会更偏向注意和自己关系更为密切的事物。

    99艺术网: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讨论水墨画,你认为哪些问题最关键?

  陈默:关键在于,观念上要更新。我们的观念出了问题,首先体现在讨论水墨的时候,无论是当代的还是传统的,大家都云里雾里,概念不清楚,界限也不清楚。还必须加大力度去研究水墨。水墨的材质也好,纸墨笔砚也好,文化观念也好,今天都应该被讨论,被研究,被重新发现。但这不能是小范围内的个人行为,应该从政府做起,自上而下地发起。

  观念更新,然后必须更新体制,不去保护那些已经被历史淘汰的,而是去鼓励正在创造历史的。在业内,我们应该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这样能促使艺术家更有责任感,使他们感觉得到自己是历史的一部分,而不是模仿前人就能过关的。如果能够竖立正确的观念,形成健全的体制,什么样的艺术是会被历史删除的,什么样的艺术是被写进历史同时也书写历史的,一目了然。

  99艺术网:现在,以水墨为题的展览逐渐增多,水墨画的价格也见涨,请问你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陈默:我倒不认为当代水墨作品的价格在上涨,或者说它上涨得不明显。有一些水墨画确实很不错,但它的价值应当由时代和市场来决定。但水墨这一块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粗制滥造的数量太庞大。有很多在从事水墨创作的人仍然按照传统的方式不断重复着传统的话题,传统关注的对象,这就像复印机一样,复印一万张也没有什么意义。我并不是指传统水墨不好,而是单是在一个传统的框架里做些重复的工作,炒一碗炒了几千年的冷饭,又没有超越又没有创新,这是很有问题的。谁也不能同意变相的模仿就是艺术创作。

  艺术作品必须和时代紧密相关,和时代精神、脚步相符合的,那它就应当得到奖励和欣赏向上走。和时代脱节的,甚至是毫无关系的,那让它向上走又能走多远,意义何在呢?对于模仿和重复的行为我认为是粗制滥造,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就无法形成一个好的机制去鼓励人创新。

    99艺术网:五四以来,水墨画的转变和社会转型有很大的关联,在当下,水墨与这个社会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陈默:五四以来,水墨的转变是不成功的。在绝大多数时候,水墨画不是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而是作为工具而存在的。它为政治宣传、政权、政治人物服务,特别是建国以来,作为一个工具,它仅有服务的功能,没有任何创造。布置的任务是什么就画什么,不只是艺术家麻木了,作为观赏者的公众也全部缺席,他们也全部麻木了。改革开放之后,当代艺术的强劲崛起,是向传统艺术的一个挑战。究其原因,问题还是体制带来的。

  当代水墨和社会的关系目前来说不是非常紧密,但它们应当是紧密的。如何紧密地关联在一起,这涉及到水墨的转型问题,水墨的转型又涉及到以何为转型成功标准的问题。我的意见是,转型标准应当为:艺术创作者负责任,作品回归当代。只要能够明确这两点,大家能够以创新为己任,就能创造历史。属于前人的历史已经过去,可是让我着急的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却没有好好把握,艺术家应当有承担历史责任感这种自觉性。

  99艺术网:请问你最近有无展览计划,是否与水墨相关?

  陈默:展览计划肯定有,但是暂时还不明确。不一定和水墨相关,但我会积极参与当代水墨的创作,并且积极地关注,希望和朋友们一起在该领域取得更多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