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个案+新青年 > 新青年 > 陈友桐(Chen Youtong)

陈友桐(Chen Youtong)

2011-08-01 11:54:03 来源: artda.cn艺术档案 作者:artda

陈友桐(Chen Youtong)

简历
陈友桐,1981年出生于广东澄海,现居北京;
艺术家、CEF实验影像中心创办人创办人/总监。

个展
2014  2014“全球创客嘉年华”—北京站:陈友桐艺术项目,798金属库, 北京
2014  演化批判:陈友桐艺术宣言,荔空间,北京
2013 “生产”,元典美术馆,北京
2011 “微观之宏”,A4当代艺术中心,成都
2010 “微/生/物” 宋庄美术馆,北京
2005 “繁殖”,文献公社,广州
 
展览
2014 生存实验,德兹画廊,北京
2014 图像即观念,艺术展览馆,大连
2013 无界—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展,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德国
2013 宋庄艺术节“感应器II—‘感应·感动’人工机能艺术展”中捷美术馆,宋庄
2013“暗物质II—当代艺术的异类表述”,中捷美术馆,宋庄
2013 第十四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798空间站,北京
2013“未曾呈现的声音”—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意大利
2013 感应器—“感应·感动”人工机能艺术展,元典美术馆,北京
2012“生物·生态—中荷当代艺术展”,宋庄美术馆,北京
2012“墨”测高深—当代空间水墨,喜马拉雅美术馆,上海
2012“墨”测高深—当代空间水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天津
2012 暗物质—当代艺术的异类表述,元典美术馆,北京
2012 创客,中华世纪坛数字艺术馆,北京
2011 第十届德国周艺术展“自然契约”,大时代广场,上海
2011 青年艺术家实验季第三回展,成都 A4艺术中心
2011 虚实同源—2011北京新媒体艺术年展,宋庄美术馆,北京
2010“抽象之道”海平线艺术展,油画雕塑院,上海
2010 改造历史—中国青年新艺术邀请展,今日美术馆,北京
2010 自然?,龙德轩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2010 不确定的可能性—798及周边艺术群落青年作品展,宋庄美术馆,北京
2009“混合舆分享”CC综合艺术展,798映艺术中心,北京
2009 798艺术节主题展“再实验:智性与意志的重申”, 798金属库,北京
2009 首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主题展“当下艺术的文化想象”重庆会展中心
2008 宋庄艺术节主题展“野地穿越”,原创艺术中心,北京
2008 北京798艺术节主题展“艺术不是什么?45位艺术家答卷”706大库房,北京 
2007“移动的社会”当代艺术展,环铁美术馆,北京
2005“造城运动”广州三年展外围展,文献公社,广州

奖项 
2015 深圳首届圈子艺术青年奖,作品《生产》获优秀奖
2012 “第七届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提名 
2009 北京798艺术节主题展“再实验:智性与意志的重申” 获“实验精神奖”
2009 首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主题展“当下艺术的文化想象”获“优秀作品奖”

 ▼2013 元典美术馆“地下实验场”艺术项目:
“生产”—陈友桐

唾液生产区

产品展示区

产品试用区

产品定购区

产品生产区

产品介绍
唾液在古代有“金津、玉液”之美称。 医学界研究发现,唾液是以血浆为原料生成的,它含有丰富的活性酶,其中一些成分既是皮肤细胞的最好营养物质,又不会引起皮肤过敏,同时具有消炎止痛、止血、杀菌解毒等作用。
这次研制的40款不同型号的产品都是以富含矿物质的山泉水为原材料,经过8个不同型号的生产体加工成唾液,利用生化工艺技术进行提纯(溶菌酶LZM——抗菌作用、粘蛋白MG——润滑作用),开发合成多款健康的同时更适合人类皮肤使用的日常护肤用品。
欢迎选购!

购买流程:
1、挑选你喜欢的唾液生产型号
2、挑选各型号适合你的产品(每人限购一件产品)
3、认真填写定单(参考定单样本)
4、收货(默认货到付款,运费由购买者承担)

购买须知:
30天为我们的生产期,各型号产品根据您的定单先后时间进行生产发货,在生产期限内无法完成的定单将自动终止。

产品展示 LJ

产品展示 CLQ

产品展示 CMX+XHJ

产品展示 HJY+CLQ

产品展示 LXJ

局部

生产流程

产品制造介绍和抗菌测试

产品制造介绍和抗菌测试

提取 CYT LZM (陈友桐 溶菌酶)

产品制造介绍和抗菌测试

产品制造介绍和抗菌测试

产品制造介绍和抗菌测试 展示区

唾液生产区

唾液生产区

唾液生产区

唾液生产区

唾液生产区

唾液生产区

唾液生产区

唾液生产区

产品试用区

产品定购区

定购现场

“生产”展览现场

定购情况

定购情况    

产品生产区

产品生产区

产品生产区

产品生产区

产品生产区

产品生产区 (生产流程)

“生产”展览现场

“生产”展览现场

 

“生产”展览现场

 

“生产”展览现场

2013年9月底,“陈友桐—生产”的产品以顺丰快递到付方式寄出

2013年9月底,“陈友桐—生产”产品以顺丰快递到付方式寄出

2013年9月底,“陈友桐—生产”的产品以顺丰快递到付方式寄出

2013年9月底,“陈友桐—生产”产品以顺丰快递到付方式寄出

元典美术馆“地下实验场”艺术项目
“生产”——陈友桐

出 品 人:谷  燕、梁克刚
策 展 人:张海涛
开放订购:2013年8月24日15:00——28日17:30
生产时间:2013年8月24——9月23日

展览场地:元典美术馆地下实验场(北京朝阳区望京广顺北大街丽泽西园西门112号)
主办单位:元典美术馆
媒体支持:艺术档案网 www.artda.cn
联系电话:010-64755926

由张海涛策划的陈友桐——“生产”计划于北京元典美术馆地下实验场进行,8月24日—28日对外开放同时您可以挑选您最喜欢的生产型号进行预约定购,30天的时间会按照订单的先后生产发货,以快递到付形式寄到你留下的地址。无论产品本身还是整个挑选过程一定是您最划算和最有趣的一次购物。

▼2014 “演化批判:陈友桐艺术宣言”现场

“演化批判:陈友桐艺术宣言”展览现场,北京荔空间,2014

 

“演化批判:陈友桐艺术宣言”展览现场,北京荔空间,2014

作品《演员》
实验室长期训养的各种霉菌(活性)
高分子化学材料
时间:2014/5

作品《一片绿》
活体装置
白色霉菌、绿色霉菌、黑色霉菌、线、营养体
时间:2014/5

这是各霉菌被规划在同一营养体上面展开的一系列集体冲突的游戏。各种霉菌形成的各种规则相互制约和破坏过程中的各种意外自然生成的延变格局(持续变化中)

“演化批判:陈友桐艺术宣言”展览现场,北京荔空间,2014

“演化批判:陈友桐艺术宣言”展览现场,北京荔空间,2014

演化批判:陈友桐艺术宣言
THE CRITIQUE OF EVOLUTION: ART STATEMENT OF CHEN YOUTONG

开幕时间:2014年5月27日(星期二)16:00 
展览地点:北京朝阳区草场地红一号F座荔空间
展览时间:2014年5月27日至2014年6月3日
策 展 人:顾振清、张海涛
艺术总监:杨荔
行政总监:杨楠
展览助理:吴天一
合作媒体:艺术档案网(www.artda.cn


▼ 2014 “全球创客嘉年华”—北京站
陈友桐艺术项目

陈友桐《援助》

作品说明:《援助》以超市各种饮料为原材料,现场提炼并制成高纯度“精神粮食”(咖啡因),给各位“创客”和观众免费提供“精神”上的服务和支援。实施时间:2014年10月2、3日;实施地点:北京798艺术区创意广场金属库。 

▼  《援助》现场

 

陈友桐《生产》

作品说明:《生产》开发挖掘身体各器官的不同机能,利用时间与器官的潜意识劳作进行生产。结合生化工艺技术提纯加工,把饮用山泉水后产生的唾液变成生活中各种日常护肤用品。实施时间:2014年10月2、3日;实施地点:北京798艺术区创意广场金属库。

▼《生产》现场

唾液生产区

展示区

试用区

 

生产区

2014“全球创客嘉年华”—北京站:陈友桐艺术项目现场,798金属库

展览现场

2014“全球创客嘉年华”—北京站:陈友桐艺术项目现场,798金属库

2014“全球创客嘉年华”—北京站:陈友桐艺术项目现场,798金属库

2014“全球创客嘉年华”—北京站
陈友桐艺术项目

“2014全球创客嘉年华—北京站:陈友桐艺术项目”是策展人张海涛为“创客嘉年华”策划的个案项目,将于2014年10月1日19:00及10月2、3日10:00 - 17:00在北京798艺术区创意广场金属库进行,主要展示艺术家陈友桐《援助》、《生产》等系列作品。陈友桐1981年出生于广东澄海,现居北京。长期致力于艺术实践和生化实验创作,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大展。

策展人:张海涛
开幕时间:2014年10月1日19:00
实施时间:2014年10月2、3日(10:00 - 17:00)
实施地点:北京798艺术区创意广场金属库

▼ 2013 第14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
陈友桐《援助》现场

 

作品说明:以服务的方式在幕后制造“精神粮食”(咖啡因),陈友桐给表演的艺术家和观众提供“精神”服务和支援。实施时间:2013年10月19日—20号;实施地点:798艺术区空间站。

陈友桐《援助》,10月19日—20号全天,798空间站

陈友桐《援助》,19号20号全天,室内

陈友桐《援助》,10月19日—20号全天,798空间站

▼2010 “微/生/物”陈友桐个展现场

作品《水位》,“微/生/物”陈友桐个展现场,宋庄美术馆,2010年

作品《水位》现场,2009年

《水位》2010年

作品 《冻结》

作品《恢复白》

作品《恢复白》生长中

《植》过程 微生物 营养  陈友桐

《植》微生物 营养 陈友桐

《植》2010年

作品《植》局部

《植》2010年5月

《植》(左图是植物尸体,中图是分解纤维素的绿色木霉菌,右图是恢复绿色的植物) 

作品《植》

作品《漂浮》局部

《有秩序的空间》2008年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水位  装置  空气. 微生物. 水  2009.09

 

作品局部(一个生产青霉素的菌和四个鲜橙曲霉菌互相遏制的过程)

无题 60x60cm 微生物 营养 2009

作品局部

物——陈友桐个展访谈

张海涛与陈友桐的对话

被访人:陈友桐(以下简称陈)
访谈人:张海涛(以下简称张)
访谈地点:宋庄美术馆
访谈时间:2010年6月20日

张:你以前学的什么专业,什么时候开始以细菌为媒介来做作品?讲讲这里面的观念转变。

陈:我从小就一直学画,2001年去广州就开始喜欢当代艺术,画了很多画和做一些装置。2002年底广州就爆发了非典,到处在捉人隔离和喷洒消毒水。非典给我的冲击很大,2003年非典后我就开始学一些跟微生物有关的知识,开始尝试用它们来做作品。当然随着跟它们的接触和了解多了,对它们的看法和我自己的观念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张:在国内做细菌媒介的艺术家很少,你能否谈谈国内微生物媒介的发展情况?

陈:呵呵我根本不关心这些事情,也没有关注。

张:你觉得科技与艺术的关系是怎样的?你自己做作品与生物专业的科学家做实验有什么不同?

陈:科技与艺术有没有关系我觉得并不重要,重要是微生物和艺术都跟我有关系。我的作品更多的关注生命跟社会的问题,对科学的竞技赛没有任何兴趣。

张:在人造自然强势的大环境下,你认为你是在做人造的自然,还是借助自然物性表现作品?你的作品与创造生物学阶段的转基因、克隆的关系有什么不同?你怎么看待转基因与克隆的现象?人造自然和朴素自然环境你更喜欢那个?

陈:我只是用这些生命做一些想法,它们的色彩、形态和功能都是生来具备的。如作品《植》是从很多种专门吃木头的菌里面挑选出一种颜色最绿的,把它移接在已经死去的植物里生长,绿色木霉菌一边吃植物的尸体一边分泌绿色素,2天后死去的植物又复活般的恢复了绿色,让你分辨不出什么是生死。我把“复活的植物”重新种植在土壤里,这样它又和土壤里的微生物发生关系。 我喜欢把它们从自然中寻找出来再让它们回到自然,不一样的是它们的出现变得更“合理”。
 
转基因、克隆是个老问题了,我们现在满肚子已经是转基因的食物了,呵呵过几年人们可能就要谈论克隆羊肉和普通羊肉那一种更适合打火锅!            

张:你的作品中对微生物繁衍与自然死亡吞噬过程很关注,这是不是一种对自然生存现象的隐喻?

陈:它们本来就是一群自然的生命,跟我们生活在同样的现在,观察它们从生长到死亡的过程让我感动!

张:你对这些微生物进行变异处理吗?还是主要让他们自然发展与生存?

陈:我喜欢它们生命本身的自然性。我在泥土空气里把它们寻找和分离出来,给它们配制营养、净化空气和传宗接代。它们整个生命的过程都在我作品的玻璃盒里进行,它们实际上已经脱离了自然的生活。

张:生物作品花的图案造型是怎么控制它造型的?这里的造型有些美丽,但是否暗藏危险?是否有种内在的悖论关系?

陈:那是2008年的作品,是利用不同微生物对营养的争夺,对异类的遏制,过程形成无数个残缺的菌落构成的图形。它们在我设定的地方有秩序的生长、争夺、搏斗,死亡。作品看上去很美但是对微生物来讲却很暴力和残酷!而且在生长之前已经被设置好与某个菌斗争的命运。

张:你选择的菌类一般是对人有益的还是有害的危险菌类?怎样去区分它们?

陈:都会选择,要看我要做什么作品决定。有害的我会用工作室的设备做完密封好,展览时候那些没有密封的基本都是对人无害的,当然益害也是相对的,就好像人吃饭吃多了也是有害的。有一些从菌落的形态就能判断出来,大部分要通过专业鉴定。

张:你时常选择两种菌类的斗争状态,有些怎样的隐喻?另外有个作品在斗争中死去,并在造型上做成金字塔状,也似乎有些阶层隐喻?你对自然原始(物态)动力怎样看?

陈:生物的本性本来就要争斗,但是它们是在自由无序的争斗中形成平衡,我作品不同的是把它们从自然中抽离出来对功能进行筛选,给它们提供一个独立的空间和营养,让两个有对抗性的菌在里面争夺和博斗到死亡。

《水位》是在玻璃盒内装1/2水和1/2空气,让水位线把同一营养体划分成两个不同的生命区域,水位线上是经过人工挑选和培养的菌(只生长一菌种,看上去很纯洁)。水位线下是水里面各种微生物的自由生长(显的杂乱和恶心),两个不同区域的生命围绕着水位线一直争斗,水蒸发,水位下降,营养基上面的微生物同时产生变化,直到水干了所有微生物都会死在玻璃盒里。《漂浮》也有点类似,只是换成一张营养漂浮在水上,选择一种分泌青霉素的菌在上面生长,青霉菌一边分解营养一边把分泌出来的青霉素溶到水里,水里的生命开始了跟青霉素的争斗,同时水会变绿。

 

《水位》2009年9月 

水位线下降后微生物生长的痕迹


 
《漂浮》2009年10月

张:你的作品《恢复白》和《植》中共通的特征是以一种“补救”的方式来恢复已经逝去的物性(恢复的白墙和死掉的木纤维),然而恢复的“白”和“绿”又似乎是一个假象,最终所有“假象”又会发生变化。这个作品方案你最初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暗喻?

陈:《恢复白》是把一个白色空间里的部分白色表皮去掉,在去掉的地方给它涂抹上营养,移接一种洁白色的霉菌在上面生长,由无数个生命组合成一片白色,与空间本来的白色溶为一体。把一个没有生命的化工白恢复成一个来自于生命本原的白,而且在过程中我们能够观察到,由白色生命组成的区域每天都在变化,生长和死亡,相比之下它们显得很脆弱,随着营养的结束它们都会死在上面。

《植》有些不一样,自然界中的尸体本来就要微生物来分解,通过微生物的分解转换成另外的物质回归于自然,但是这种分解让人觉得恶心,承受不了一个美好的生命在回归自然的过程。所以我专门给它挑选了一种菌,又可以分解尸体,整个过程又能让你觉得漂亮,似乎一举两得。它不是假象,它们之间的关系没有变化,“复活”只是人用自己的经验对它表面形态的判断而已。 


 
微生物在作品中的生长过程  2008年 

张:你怎样理解“ 微/生/物 ”这个选题?简单聊一下。

陈:我个人觉得展览有没有主题不太重要。展出的作品是这几年做的一些尝试,在想法上也有很多不同了,很难去概括这些东西。策展人从媒介入手来命名,感觉比较安全,而且微、生、物三个字拆开也还挺有意思。

张:如果有害病毒感染你的情况下你有没有有效的措施预防和制止?做作品实验时有没有失误过?

陈:那要看是被什么感染和被感染的原因?我们体内本来就生活了很多有害和有益的微生物,而且离不开它们。做作品时我经常担心的是自己身上的微生物会感染它们。

张:你的作品过程时间长,观众只能感受到一个过程片断。你的作品会用录像和图片辅助展览展示吗?

陈:呵呵我很喜欢这一点,在你无法感觉到的地方,每天以数百倍的速度在变化。我每一件新作品都是新生命的开始,它们不可能重复出现,只要还活的就充满各种可能性。

已经死去的作品我才会把它们从生长到死亡的过程录像、图片一起展出。

张:物化、死亡这些永恒话题是艺术家一直关注的,你也涉及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思考吗?简单聊一下。

陈:我想只要人还是个生命,就逃离不了这些问题,当然不同时期不同人看法做法也会不一样。 

展览名称:微/生/物——陈友桐个展
艺术总监:栗宪庭
策 展 人:张海涛
开幕时间:2010年8月1日(周日)下午4:00
展览地点:宋庄美术馆一楼
展览时间:2010年8月1日至2010年8月23日(周日、周一不休息)
主    办:宋庄美术馆
协    办:艺术档案网(www.artda.cn
电子信箱:artda@126.com

 

微/生/物——陈友桐个案分析

文︱张海涛    

给陈友桐的整体作品面貌做个主题是个“艰难”而认真的工作。如早期的几个选题《自然而然》、《被利用的物性》和《恢复白》不是有些局部、文学化就是太熟悉、拙作,不能整体概括作品的第一感觉,最终我们选择了一个看似不是主题的“主题”:将陈友桐作品的材料和媒介“微/生/物”三字用符号分隔时,每个字单独存在着思想和意义,很有意思的体现出作者朴素而深邃的生命感受;字与字又有联系地贯穿作品媒介面貌而意义双关,不只是停留在媒介技术的层面,这也是对媒介只为技术的一次纠错和意义的延伸。

陈友桐学习绘画多年,在2003年非典对全球人类的精神造成极大冲击之后,他开始学习微生物技术语言,尝试生物媒介做作品;这次选择对他来说是一次重要的转折,也是一个80年代艺术家对生命意义的一次新的感悟。全球化进程中人工生物时代的来临使艺术家对自然原动力:繁衍、生存、死亡这些永恒话题也有了新的体悟和艺术转换。

艺术价值以媒介、语言和感受为支点探寻着当代的意义。在西方媒介的探索已经经历了传统媒介到新媒体相对完整的拓展,在国内微生物媒介的尝试刚刚起步,陈友桐就是微生物媒介表达的实验者。媒介作为艺术表达的重要元素不直接=语言=感受,然而不同媒介材料、技术的使用可以直接传达不同的感受,也可以改变艺术语言的结构,如绘画有绘画的语言特征,水墨、装置、图片和电子、行为艺术也各自有各自的艺术语言和感受特征,因此单纯的媒介也是可以传达新的时期生存感受;然而陈友桐对微生物媒介的探索不是刻意推理的结果,这其实源于艺术家对现实生存环境深刻体会后内在需要,因此感受、媒介、语言有着互融一体的特征。

我们对于陈友桐作品的认识,也不光是他对新媒材的敏感度,更多的是非典和生活变故后的社会和生命体验,这也是陈友桐作品第一感觉打动我的地方:自然的生物在不同环境中出生、繁衍、斗争、死亡的命运寓言,从而体悟人生的存在价值,这也是他作品表征“平静、美、丽、抗争”的意向所在。

我们时常因为蜡烛点燃和熄灭、生老病死、花开花谢而发出感伤,然而我们一直在寻找这种自然物性存在的真实原由,因此自然物性规律不会因人的外在意志而转移,只有自我选择环境、心态和物的关系,才可以创造自己的生命意义。人类从出现至今一直想认识或改变这种“物”的现象,一直在与这样的自然状态和力量进行协调与抗争,从秦始皇的长生不老丹到当今的人工物态(如永不凋谢的塑料树叶和人工整形),人们用各种方式:留住青春,然而最终选择了“微——生”心境的回归,将对物态感伤化解为积极的体悟。

一、微/生/物——作品个案分析

我们的世界就像时间的变化在钟表中的体现一样,外部如时针看不出的微小变化,而内部如秒针则在异常的活跃:原子的裂变、吞噬、整合,也像我们每个人每天的面孔,外部看不出(微弱的变化),而其实内部结构每天都在疯狂的变化之中,在一时间段里便显现出来,当然这种现象只是“微”在生理上表象的体现。陈友桐作品呈现了一个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微”在中国古代语言中意象地转换为积极的意义,如“微笑”“微臣”“无微不至”等等,这里的微时常表现为谦逊、适合、细致、处下,这也符合中国传统思想中弱者生存思想和中庸之道。在当代艺术中,微观叙事也开始在作品中体现,一改以往的宏大叙事,而关注事物的个性和生存体验,以小见大。

与作品有关的“微”的思想:

(1) 又如:微行(便装出行,不想让人知其尊贵的身分)

(2) 藏匿,隐蔽 :其徒微之。——《左传·哀公十六年》微而臧。——《礼记·学记》(3) 又如:微没(隐没);微奸(隐藏的邪恶);微阵(隐蔽的兵力;微情(隐藏而不显露的感情);微意(隐藏之意);微道(隐蔽或偏僻的小路)
(4) 衰微,衰落 :固以微矣。——宋·苏轼《教战守》(5) 又如:微缺(衰败残缺);微灭(衰败灭绝)
〈形〉1. 微小;轻微 :微,小也。——《荀子·非相》注:“微,细也”。名微而众寡——《三国志·诸葛亮传》微风鼓浪——宋·苏轼《石钟山记》微波入焉。岭峤微草——宋·沈括《梦溪笔谈》2. 又如:微恙(小病);微行(小径;便装出行);微雨(细雨);微蔑(指极微小的东西);微仪(谦辞。微不足道的礼物);微忱(一点儿诚意;些须诚心);微词(隐约的讥喻);微力(微小的力量);微功(细小的功劳)3.不明;昏暗 。如:微光(微弱的光线);微明(微弱的光亮);微眇(眼瞎);微灯(暗淡的灯光)

陈友桐作品中“微”的感觉贯穿着每一件作品,这些变化非修辞而又润物细无声。“微——生——物”的每个单词的隔断与联系,是我们不想只是把一个物理和生理现象的层面来思考陈友桐的作品。《微生物》中对菌种关系、营养基以及菌种的环境选择和设置,是对不同菌种“物性”的借用和利用,改变了菌种间自然生存的个体“命运”,这也是对人(类)命运的自我选择的隐喻。

作品《植》“材料:微生物 、土 、死亡的植物/作品说明:移植一种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在死亡的植物和种子里,将它们重新种植在土壤中。随着微生物的生长,植物和种子重新‘恢复绿色’,直到微生物死亡并被土壤中的微生物所代替。”死亡与繁衍是陈友桐作品中常常表达的主题,这也是有人的出现以来,人类一直表达的永恒话题,只是陈友桐从媒介语言表达上更具当代性,老话题换新颜这也是当代艺术的成功转换的意义所在。

《微生物》在尊重菌种物性的同时也表现了物性“生”存的残酷性,菌种争斗与死亡的悲剧性也是人性存在的现象。而另两件作品则开始了寓言式的表达,《恢复白》《植》中以一种补救的办法来恢复已逝去的物性(损坏的墙和死掉的木纤维),然而恢复的“白”和“绿”又似乎是一个悖论,最终又使这些“恢复”“植”变为徒劳。这样的作品寓言式的隐喻,更加诗意化。荒诞、软化的悲剧感和情感的失落,似乎在述说生命存在的虚实感受。想改变什么,其实又很难改变,在尊重物性的时候,选择自己的环境关系和心境才能适者生存。

“直到微生物被土壤中的微生物所取代”这也是陈友桐《植》作品中对叙事结果的重视,在平面艺术媒介中时常有一个症结:不易表达过程与结果,这样使静态的平面媒介不容易看出作者的行为,而造成作品价值观不清晰,如很多作品对“暴力”表现出断章取义而造成观众的误读和误解:“消极、不明确”是平面媒介的缺限。过程艺术及电影剧情时常表现结果和发生,也表现出作者人生的态度。

与作品有关的“生”的思想:

生存;活。与“死”相对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论语·颜渊》
陷之死地而后生。――《孙子·九地》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名〉
(1)生命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2)又如:生力(生命力;气力);生本(生命的根本);生全(保全生命,全身);生次(生命的存在),生聚(生命财产),生类(泛指一切有生命之物)
(3)人的一生
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又如:生世(一生;一生一世);生禄(指人的寿限)
(5)通“性”。资质;禀赋
惟民生厚,因物有迁。――《书·君陈》。孔颖达疏:言人自然之性敦厚,因所见所习之物有迁变之道,故必慎所以示之。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6)生变:产生变故——因故生变
A.生病如:得病
B.生存:保存生命;活在世上
C.人没有氧气就不能生存:我们此后实在只有两条路,一是抢着古文而死掉,一是舍掉古文而生存。――鲁迅《无声的中国》

科学技术在世界的认识改造中大量的对客体进行了人工化加工,如数字领域虚拟人技术的运用,生物工程领域的转基因与克隆技术,这些技术更多的是对自然物的虚拟、改造,使我们对物质的利用欲望不断增加,“人定胜天”的思想容易使人的心境远离“微——生”心态,甚至改变自己的本性,而扭曲自然的物性,造成人精神的浮躁、恐慌、变态。与其它生物变异艺术不同的是,陈友桐更尊重自然物本身的生长、存活的物性,在自己设定的范围里选取菌种和设定环境,借用物性而不加以人工变异。作品《水位》将微生物营养基塑成金字形就象人类社会阶层或自然界中的物种等级,露出水面的单一人工提取菌种和水里面的自然微生物,围绕水位线一直争斗,两个不同的生命区域就如不同的种族、人工和自然领域、阶层的关系,最终随着水位线的下降,水蒸发而营养基上面的微生物同时也发生变化,这个现象又似对整个人类生存环境的隐喻,世界万物也依存于世界的本体:自然存活的物——水。本源的变化,自然生物自然会遭遇未知的命运,这也似乎是对生存环境的影射。环保问题提上日程,自然优胜劣汰(物竞天择)都是自然的平衡,人工化破坏会打破自然的和谐而造成全球人与物生存危机。

陈友桐作品过程不动声色的内在表达,就如蚕食而润物无声,作品中的东方情节:不张扬,不修饰中暗藏意义和韧性,美丽中似乎存有无声无息的畏惧,无声无息的生长,无声无息的死去,这也是自然的原始动力和力量。《微生物》作品貌似美丽的图案中自然而然的隐藏着感伤,这也是我这几年一直在寻求两种异质图像纠缠不清的关系:美丽而感伤,凄美而暧昧,悖论相生却又而无法改变。

与作品有关的“物”的思想:

基本字义

1. 人以外的具体的东西:事~。生~。~体。货~。礼~。文~。~价。~质。地大~博。~极必反。
2. 内容,实质:言之有~。
3. 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议(群众的批评)。待人接~。~望所归(众望所归)。
详细字义
(1)同本义
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说文》
物以群分。——《礼记·乐记》
物也者,大共名也。——《荀子·正名》
九曰物贡。——《周礼·太宰》
(2)又如:物品(各种财货、物件);物母(万物的本源);物曲(物的性能);物如(事物的本源);物序(事物的规律);物祖(万物之祖);物际(事物的界限);物恺(愿各物安乐);物灵(万物之灵);物用(百物器用)
(3 )物件,东西
庞然大物。——唐·柳宗元《三戒》
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
(4 )又如:物外(有形事物之外);
(5)哲学用语。物质,与“心”相对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赤壁赋》
(6)又如:唯物论;物气(物质性的妖气);物观(客观)
(7 )景物 如:物华(自然景物);物是人非(景物依然,人事已非);物景(景物)
常用词组
(8) 物化 ——去世;死亡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变化
于是事变物化,目骇耳回。——《汉书·扬雄传》
(9)物换星移 :景物变更,群星移易。借喻岁月消逝,世事变异
(10)物极必反:万事万物到了极点,超过一定限度,必定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11) 物竞天择 :谓生物相互竞争,能适应自然者被选择存留下来
因为物竞天择的公理,必要顺应著那时势时,才能够生存。——清·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
(12)物外:世外;世俗之外,飘然物外
  
从表征上看阳光普照大地,花草在春天里开放,兔子安静的吃草,狮子追捕猎物…….这就是自然物性。阳光不是为了取悦他人而绽开,兔子不需要传播和平,狮子也不必把维护森林秩序而作为自己的使命,它们自然地出生,自然的活着,自然地化为尘埃,年复一年,生生不息。陈友桐作品不动声色中暗藏对现实的提示,作品特征也看出艺术家稳重的心态和价值观。

出自本性的事情是自然的、正常的。陈友桐作品中菌种的的本性和物性没有改变,只是后期选择了菌种的环境和菌种的关系,而改变了菌种的“命运”,其实人作为事物的一部分也存在后天的选择和被选择,自然命运也不一样。自然和偶然相对,人活到八十岁,去世了,这是自然的,是自然死亡,有个人被陨石砸死了,这是偶然的。理性当然只关注自然的东西,关注物性使然的东西;物性使然的东西才有道理。我们当然会注意到,在汉语里,自然物性和自由的字面意思几乎完全一样,发自物性的活动是自然的,也是自由的,被外力胁迫,是不自由的,也是不自然的。我们把在真空中坠落的物体称作自由落体。从字面说,只在古典意义上它是自由的,即与精神追求卓越的自然倾向相反,重物从高处落向低处是自然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各依其物性。物性性总是以某物为中心得到归属的,必须有一个自身,才谈得上本性、自然。物性或本性是哲学中的核心概念。

二、艺术背景:科技与艺术关系的讨论

当代科技越来越以微小做为特征发展微生物,由原子、电子再次发展的纳米、夸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