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媒体+空间 > 空间与出版的交互实践——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

空间与出版的交互实践——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

2010-03-14 00:24:25 来源: 当代艺术与投资 作者:卢迎华

“趣味的共同体”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开馆展,展览现场

2010年1月,深圳OCAT组织了一次关于国际艺术机构研究的工作会议,邀请数名年轻的学者和批评家各自提出一个可以在2010年一年当中展开研究的课题,一年以后这些研究成果会被编撰成书出版。在过去的数年中,远在德国的艺术史家汉斯贝尔廷也一直在开展一个题为“全球艺术与美术馆”的研究和展览项目,同样将艺术机构的重要性提到一个影响塑造全球艺术史的高度。在中国,对于艺术机构的研究和认识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虽然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相对单一和简单的生态,但这个系统在仅仅30年的时间里经过了激烈的蜕变,已经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雏形。
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除了官方的美术馆和艺术机构以外,在当代艺术领域缺乏民间的、独立的艺术机构,90年代以后,艺术资本的出现使画廊业逐渐兴起,与临时租借的各种非常规的展览场地,包括公寓、地下室等,共同成为艺术家展示创作和策展人开展策展实践的主要空间。2000年以后,当代艺术实践得到了进一步的官方的许可并进入美术馆,与此同时,更多的国际和本土资本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投入中国当代艺术,前所未有地掀起一股建立大型画廊空间的热潮。
近几年来,一些实践者开始反思这种现象并且重新思考和寻找艺术空间的组织和实践方式,探索资本与机构、资本与艺术更良性和更有创造性的结合方式。除了大量的画廊空间以外,北京、上海、杭州、广州和重庆等地出现了艺术中心,私人美术馆、项目空间,艺术家自发组织的机构、策展人组建的基金会、艺术家驻村计划等。为形成一个多层次的艺术系统建立了基础,也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我们对于艺术空间的认识也在逐步地成熟,就像艺术品不是空间的填充物一样,艺术机构也不应该仅仅只是一个物理空间的填充物,它也不应仅仅是资金和权力的代言人,它首先应该是一个好的想法,或者至少代表着一种对于艺术或艺术系统的思考有开拓性的方向。而在中国这个充满了各种特殊性的语境下,我们的挑战还包括了摸索和寻求与本土的客观实际相契合的组织策划和运行艺术机构的方向,以及我们以何种角度来看待我们这里的各种实践。对于实践者和评论者而言,这种思考和实验是长期而具体的。
伊比利亚艺术中心就是在这种语境下诞生的众多艺术机构中的一员。虽然中心的艺术总监左靖在他的年度回顾中这样描述伊比利亚艺术中心:“仿若天外来客,在危机前夜的2008年春天空降798,”[1] 实际上,2006年《艺术与投资》以及2007年《当代艺术与投资》杂志的创刊早就为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的理念和工作方向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艺术与投资》以及《当代艺术与投资》杂志分别从两个方向对艺术系统进行记录和思考:《艺术与投资》侧重于对艺术市场、收藏和资本的报道;《当代艺术与投资》则全面而深入地关注和讨论当代艺术创作、展览和批评实践,以及艺术史和理论的书写。而且不仅刊登与中国当代相关的内容,也关注国际上活跃的艺术家的实践和批评理论。杂志设计相关的栏目,刊登有开拓型和创造性的艺术家创作,策展人概念和策展实践、各种类型的艺术机构模式,也有对批评理论和艺术史的连载等。
这两本杂志的平行思考使杂志的总体理念体现了一种全球主义下观看艺术和思考艺术系统所必备的全面、综合和纵横的角度。它们赋予了资本、拍卖行、收藏家、艺术市场、艺术家的创作、策展人、艺术机构以及艺术史家的创造性的劳动同样的关注和重要性,并不孤立地看待艺术创作,甚至某一种类型的创作或者是某一个短暂的艺术现象,也不夸大艺术系统这样一个互相交织和复杂的生态中的某一个局部或环节。

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建筑外立面

杂志既深入地讨论成熟艺术家的创作,也展示年轻艺术家鲜活的实践;既报导重要的国际展览或者研讨会,也提供艺术史的转载或最新的艺术理论的翻译;既挖掘新的创作,也追溯过去的思考,包括艺术史上艺术家小组的实践和由学者和批评家所推荐的有影响力的“旧文”。在四年中,杂志始终保持着对艺术行业中每个角色的分工和实践充满兴趣和尊重的态度,扎实地将实践与理论,现在和过去,本土与国际,艺术与资本编织出一个丰富而生动的网络,互为关联和关照。
在办杂志的过程中所积累的对于艺术和艺术系统的不断深入的认识使得伊比利亚艺术中心的组建成为机构本身发展的一个有机的阶段。而杂志本身所赢得的威信和影响力也使得建立一个艺术中心成为可能。2007年中,杂志社从杭州搬到北京,在环铁临时安家,冬天冷、夏天热,但很快,杂志的团队移师到798厂区内,在短时间内迅速地筹建了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由于资金来源于在西班牙的华人所建立的基金会,艺术中心也以西班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命名。

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展场

2008年4月,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开馆。开馆展“趣味的共同体”将《当代艺术与投资》杂志推介的封面艺术家和被杂志评选为2007年年度艺术家作为主要参展艺术家,同时展出一部分西班牙艺术家的创作,以及纪录片单元。这个展览巧妙地将杂志的内容与中心的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趣味”作为一种创作、思考、办杂志、组织艺术中心的出发点和角度之一的可能性。2009年底开幕的展览“工作坊:艺术家是如何工作的”也沿用了开馆展的方式,把杂志中“工作坊”栏目曾经报道的艺术家集合在一起,呈现和讨论艺术家创作的状态和方式,强调对于过程和思考方式的挖掘,从一个工作和进行中的角度来帮助观众了解艺术家这一种身份与分工,也对理解艺术家最终创作出的成果有所帮助。在将近两年的实践中,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也逐渐摸索出一个与杂志的思考密切结合的方式,使得两者不孤立地存在,而是能够互相影响与借鉴。中心为杂志提供了一个在纸上之外的实践平台,也同时塑造着杂志栏目的一些设置与编排,包括杂志中“纸上美术馆”的栏目,每期邀请一位策展人与一位艺术家合作,在杂志的页面中呈现一个“个展”。这些成果又将于2010年在中心的现实空间中得以展现。中心在一开馆也同时设立了一个影像档案馆,收集、研究、放映和讨论中国和国际的独立影像创作,并在杂志中不定期地推介关于独立影像创作的访谈和文本。
这种围绕着杂志的思考并与杂志共同展开创作的艺术中心的组织方式和气质与这个机构的灵魂人物的背景分不开。杂志和机构的核心团队是兼任杂志主编、中心总监夏季风与兼任杂志副主编和中心艺术总监的左靖两位多年的诗友和挚友。在涉足艺术领域之前,两者都是活跃的作家和诗人。他们都有对于出版有着深刻的理解、无限热情和丰富的经验,也将他们在这个领域的思考和工作方式带进艺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和模式。在他们的努力下,《今日先锋》、《现场》这两本在文化和思想界非常重要但由于多种原因已经停刊的刊物又将复刊,这将会使当代艺术领域的思考和影响与整个文化的领域更进一步地交融与对话。这种深入交融也体现在中心将于2010年春天开始举办的演讲系列,定时邀请活跃于国内和国际上的学者、思想家、文化批评家以及艺术、建筑、电影、文学等领域的实践者开办讲座,探讨和提供见证与观看我们所共同经历的特殊时代与现状的思想的视角。
在两年的摸索中,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结合杂志生发出各种展览项目,结合展览举办论坛,在杂志中进行报道,在中心的实践中推动更多的出版计划,讲座计划。像一个肌体的系统一样,伊比利亚这个体系也在结合自己的实际和客观语境的实际中不断地自我调整和完善中更加灵活、生动和丰富起来。

注释:
[1] “年度回顾”,左靖,《当代艺术与投资》2010年1月刊,2010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