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其:中国艺术给全球带来什么机遇和挑战?
  • 展览评论
  • 皮力︱告别文化进化论的美术馆
  • 罗兰·巴特︱何谓批评?
  • 王小箭:身份焦虑与爱国主义
  • 文化复兴,能从写在下面的那些文字处开始么?
  • 从西天到中土:中印当代艺术与思想的交汇
  • 当代艺术的“中国模式”之展览篇
  • 艺术家对于传统文化的借用和转换
  • 张海涛︱媒介创造与本体穿越:中国机器人艺术
  • 另一个王广义,未必就是真的王广义
  • 1993:全球化语境与中国当代艺术的转向——再论“中国经验”展
  • 难题与思路同在——顾振清谈装置、影像艺术品的收藏方法
  • 更为隐蔽的“后殖民东方学” ——再谈谷文达的《碑林·唐诗后著》及其他
  • 徐冰《烟草计划:上海》的历史逻辑与细节暗示
  • 存在便是一种荒诞 ——关于岳敏君的艺术
  • 作为作品的“童话”——付晓东采访艾未未
  • 前进的棋子——周铁海访问
  • 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不确定性”
  • 岳敏君:简单是为了强调力度
  • 李路明访谈
  • 文化传统和当代方式——访艺术家徐冰
  • 1993:全球化语境与中国当代艺术的转向
  • 克劳斯·吕贝尔:漫谈双年展热潮
  • 从“修正”到“史记”及未来艺术世界格局
  • 未实现的民主——“上海双年展”制度中更严重的问题
  • 网络批评的语言暴力和知识缺失
  • 人造的地狱:参与性艺术和观看者政治
  • 汪建伟:事件大于展示
  • 易英:原创的危机
  • 物观·观物——自然物态艺术
  • 费大为︱所谓“艺术”是社会系统协作的结果
  • 中国当代艺术患上策展疲惫症
  • 皮力:现代主义与社会革命
  • 你觉得村上隆怎么样?
  • 邓启耀:被“江湖”的798
  • 数码摄影的普及和“形象的狂欢”
  • 王柏伟︱当代影像科技与表演艺术的关系简史
  • 朱青生︱所有专制都坚持经典和传统的艺术
  • 段炼:图像的堕落
  • 艺术不是感觉,而是深刻的感觉 ——答川美院报“师说”栏目记者问
  • 后现代主义正在退出历史
  • 查尔斯·萨奇,不批判他批判谁?
  • 利奥塔︱后现代之状况
  • 彭德︱批评家有谁能进入历史
  • 政纯办:纯形式的悖论?
  • 评论档案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主编档案 > 2006、2007年 > 第3届北京独立电影论坛

    第3届北京独立电影论坛

    2011-07-30 12:23:10 来源: 艺术档案网 作者:artda

    第三届北京独立电影论坛/录像短片单元排片

    11月28日安排
    下午开始(宋庄美术馆)
    13:00 中国录像短片单元

    凝Condense  9'37" 吳秋龑Wang Qiuyan
    溺Drown 3'25" 彭湘Peng Xiang
    彼岸Faramita 17' 宋松Song Song
    独白Monologue 6'50" 王傲飞Wang Aofei
    地貌-2 Land Forms-2  30' 李凝Li Nin、Erikk Mckenzie
    我Me 1'34" 陈学刚Chen Xuegang
    2008年里的一些时间7'15" Moments in the year of 2008汪东升Wang Dongsheng
    两个人Two Person 15'20" 荣博Rong Bo
     
    晚上(现象工作室)
    20:00中国录像短片

    金鱼Gold fish 5`04" 胡晰淼 Hu Ximiao
    白色White 4`18"  邓青Deng Qing
    0 Zero 7' 董俊伟Dong junwei
    歌Song 6'26" 炭叹Tan Tan
    游戏时光Game Time 59mins炭叹Tan Tan

    录像短片单元策划/张海涛

    有关录像短片的简述
    文/张海涛
     
         中国独立制片发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成长于90年代,在90年代体制外的非官方化的独立制片在大陆起步发展。
         在正常意义上影像是工业生产的产品,因此它很容易被商业、体制所控制,而独立影像就是把这种控制降低到一个相当低的程度,使得导演或艺术家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图来拍片,同时,在这种控制和被控制的冲突中艺术家或导演能够使得被控制降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样的影像可以说是具有一定独立品格的影像。
         中国的独立制片从影像表达的内容上,可分为叙事影像、纪录影像、实验影像三个相对分离的部分。
         第一部分是剧情片(即传统概念上的故事片)的独立制片,以第六代导演群体为核心为主体,包括少数海归派的独立导演和制片人,它的起源地是北京电影学院。
         第二部分是纪录片的独立制片,后来被称之为新纪录片运动,它发展于两个群体,一个是在官方体制内生存具有独立思考行为方式的纪录片作者,另外一个是完全脱离体制的自由个体纪录片作者,它的起源地是北京电影学院。
         第三部分是实验电影和录像艺术的独立制片,它的作者群主要是当代领域内的艺术家,它的起源地是中国美术学院(前浙江美院)。
    录像艺术在其出现之初就已以确定了四种表现形式:
         游击录像,是指艺术用手提摄像机纪录街道活动,政治性和社会性很强,游击录像的共同特点是对素材从不添加任何艺术构思,不作任何导演性的加工,影像表现出一种粗糙的、具有现场感的即兴创作风格。
        实验纪录即对实验的纪录,用影像来纪录行为表演,或偶发行为等实验艺术,镜头经常对准艺术家的身体本身。艺术家们用纪录片的方式,制作了一系列的影像,粗糙但观念严谨的黑白或彩色作品。
        录像装置是由音、视频设备和其他装置材料、现成品、现场环境等共同构成的,其中包含摄像镜头、监视器和磁带录音机等视频、音频设备。

        录像短片,最早的脱胎于多屏幕的录像装置,通常以单频道的样式出现,录像短片除了用摄像机拍摄影像之外,还包括由计算机生成的视觉影像,强调视觉元素的形式和高级技术媒体的结合。
    录像短片选题的感觉因素
    1、题材多样性:历史、现实、未来
    2、不论历史、未来、现实题材都可体现当下生存感觉、并赋予当下新的认知和新的诠释。
    3、历史题材
    a.语言当下化
    b.认知当下化
    历史纠错、误读、认识程度、借古寓今
    4.未来题材
    a.技术语言的虚拟
    b.设想、认识的局限性体现,体现未知性生存感觉,借未来说今天如生物技术、生命智能化等预言。             
        界定“短片”的确切标准各个电影节难以统一,通常实验短片的长度都比较短,而剧情短片的长度则出入比较大,最长要超过半个小时。一般说来专业的短片电影节,原来把短片(包括短纪录片)的长度规定为53分钟以下,现在则规定为58分钟以下,但这并不是一定完全严格的标准。更多的电影节把参赛短片的标准定为30分钟以下。
        电影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使得大片、长片统治着商业电影院线,短片归位实验室。但即便如此,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短片作为影像最基本的形态,仍然在扮演着它不可替代的角色。短片非常重视电影语言的自身追求,在这一点上它离电影本质最近,同时短片又因其短小精悍的特质,更具有实验的无限可能性和便利性,短片可以轻易的摆脱情节和故事的纠缠,彻底的突破规范模式的表达,使创作者的观念或情节得以呈现。
        艺术圈最近常常出现一些极端的著名论调,如“艺术已经死亡”,“艺术必须死亡”,针对此论,我想发表一下个人的看法,我认为艺术不但不会死亡,而且永远不会死亡,直至人类消失。艺术存在及发展的意义在于艺术两个基本的要素,即不同时代语言媒介的变化,另一个要素即不同时代提供给艺术家不同的生存感受……艺术从出现至今,媒介的变化从未停止过脚步,从古代原始岩画到素描、油彩、摄影、行为艺术、装置及DV、喷绘、网络艺术、传真艺术、新媒体……相信不久的未来必然还有新的媒介出现,并伴随着媒介新的时代感受和和语言样式同时变化着,再者每个时代又有让我们触动的生存感受和文化针对性,比如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变化:七十年代的乡土与伤痕艺术;八十年代的大灵魂、八五思潮及政治波普;九十年代卡通一代、玩世与艳俗、政治波普艺术……艺术有着两个要素的发展,因此不会枯竭,除非人类灭亡。
        独立实验短片在国内作为又新又老的媒介,伴随媒介语言和感受还有很大的发掘潜力,对于中国独立短片仍有很远的路须走,中国实际情况告诉我们其发展很艰难。首先,国内美术馆、画廊对独立影像的收藏近乎为零,很多艺术家为了生存放弃这种媒介方式;其二,对于独立影像专业技术设备租金昂贵,独立制作极其困难,造成恶性循环,独立艺术家“傻瓜式”技术被专业人士唾弃,上不了“正席”。第三,传统的艺术家及收藏家、画廊的观念落后,思维一直停留在单一传统媒介的收藏和发展,独立影像策展的非商业性,很难有单位能赞助和接受,使本来就很少的独立影像展雪上加霜。第四,在正常意义上影像是工业生产,因此它很容易被商业、体制所控制,社会真实的一面很难被体现,使得艺术家很难按照自己的意图拍片,长期搅扰在这样控制和被控制的冲突之中,独立品格更加难能可贵。关注当下现实题材的独立影像仍未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有想做系列影像展的愿望与冲动,愿为独立影像人创造一个平台,共同探讨、交流。 

    2007年9月于宋庄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