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艺术生态 > 论文征集︱关于2000年以来中国和东南亚的策展实践

论文征集︱关于2000年以来中国和东南亚的策展实践

2019-02-14 20:56:44 来源: 广东时代美术馆 作者:广东时代美术馆

时代美术馆将与策展人比利安娜·思瑞克合作,于2019年底举办“从展览的历史到展览制造的未来——第三次集会”。针对即将由Sternberg出版社出版的文集及2019年在时代美术馆举办的研讨会,现公开征集研究论文。

本次集会的关注点是“2000年以来中国和东南亚的策展实践”,聚焦区域内鲜为人知或尚未被历史化的批评与实践,探讨如何在艺术史的研究思路之外,将中国和亚洲地区的展览历史列入策展研究的对象。这一时期中国和东南亚艺术系统的转变提供了新的架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私人基金会及艺术机构的蓬勃发展,扩张的艺术市场及其影响力,“国际主义”的盛行和双年展的危机和潜力,艺术奖项对于年轻艺术家创作生涯的主导作用,等等。“国际主义”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当代艺术剩余价值的生产和流通,另一方面则在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间摇摆,在全球化进退两难的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何种“国际主义”?

申请要求

任何对策展实践和展览史感兴趣的研究者均可申请。

研究选题必须为2000年之后,在中国大陆举办并有中国或国际艺术家参与的展览,或海外华人艺术家的展览案例研究。展览实践在此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公开展示,话语事件、表演、双年展和出版等等。

卷入式的研究和反身性-情境化的论文将被优先考虑。单个展览或一系列相关展览/事件的个案研究将被优先考虑。鼓励实验性的研究方法和独创性的理论议题。

研究者需对选题已有一定的积累,并于2019年3月前着手研究,获选研究者将在2019年12月的集会中展示其研究成果。

 

申请方式

请于广东时代美术馆官网的“资源”页面(点击此处),并于2019年2月1日前发送至 paracuratorial@timesmuseum.org,评选结果将于2019年3月1日前公布。表格中需包含以下信息:

申请者简历;

500字以下的研究陈述,阐明研究案例及其研究意义,包含与研究案例相关的所有信息;

明确的研究日程和计划;

主要的研究方法,如采访、文献整理收集、影像散文创作等;

1-2篇过往的研究论文或批评文章 (可另附);

研究的预算规划。

 

获选者需完成

研究完成后,向时代美术馆提交所有展览研究收集到的文献及其电子版资料,包括视觉材料、录像、平面图、采访等;

参与时代美术馆所举办的与第三次集会及其相关公共项目,包括读书会、小型研讨、讲座和采访等;

于2019年12月的第三次集会展示其最终研究成果;

研究材料须在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期间由时代美术馆呈现的“阅读室”项目中展示。

最终将评选出2篇研究论文,获选研究者在提交完整的论文并于时代美术馆举办的第三次集会上发表之后,将各获得5000元人民币的研究奖金。该论文也将于时代美术馆与上海外滩美术馆、奥克兰美术馆合作,并由Sternberg出版社出版的相关读本中收录,预定出版时间为2019年下半年。

 

关于第一次和第二次集会

“从展览的历史到展览制造的未来”是由比利安娜·思瑞克与不同地区机构合作的一个研讨会平台,已合作机构包括奥克兰美术馆(2013)和上海外滩美术馆(2018),旨在重新审视展览及其问题意识的重要性,超越其展示艺术作品的单一属性,探索展览将艺术与社会语境联系在一起的可能。

研讨会通过一系列个案研究,特别关注中国和东南亚的展览历史,这些个案研究展示了展览作为一种形式如何定义我们对艺术实践的理解以及如何在不同的社会中阅读和理解展览作为媒介和文化背景。在这一地缘政治领域内的讨论有可能为艺术史绘图和实验性方法提供可用于比较研究的新方式。随着关注点的不断变化和区域及其内部动态的重新定义,这一路径突出了一条建立在区域相邻基础上的路线。

于奥克兰举办的第一次集会,审视了不同本土语境下当代艺术的早期展览;上海的第二次集会则关注1990年代中国和东南亚的策展实践。第二次集会特别聚焦于1990年代,以尝试审视这一时期出现的复杂议题,并将策展作为一种主要的传播媒介来进行研究。

▲ 以上图片为:
“阅览室”,上海外滩美术馆
“从展览的历史到展览制造的未来”——“第二次集会:1990年代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的策展实践”由上海外滩美术馆和比利安娜·思瑞克联合组织

 

第三次集会——
2000年以后中国和东南亚的策展实践

由广东时代美术馆呈现,比利安娜·思瑞克和蔡影茜策划
时间:2019年12月(具体日期待定)

第三次集会将关注中国及东南亚地区2000年后的展览案例,通过参与者的展示、演讲和讨论,就策展实践的深层危机提出一系列问题:该地区当代艺术的制度化和当代艺术实践的标准化,使展览成为展示的唯一终极形式;美术馆展览和艺博会或商业画廊之间逐渐消失的界限;当代艺术领域的私有化及这一过程对艺术从业者的塑造和影响;双年展的兴盛和疲态;西方机构在中国和东南亚的扩张,以及这些全球化的大型机构与地方资本结合的运作模式;千禧年后展览数量和规模的加速增长,以及展览全面景观化的潜在危机。

更重要的是,展览是否还具有渗透现实的能力?近20年艺术系统的发展,带来了哪些不一样的展览类型?是否存在其他的展示形式?哪些模式被固化,哪些实践又被逐渐遗忘?我们如何谈论这些变化?双年展今昔为何,又生产着怎样的知识?如今被视为历史的艺术家自发展览,有何紧迫性,又该如何复兴?艺术家作为策展人在今天的特定意义是什么,策展人的未来角色是什么?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艺术档案 > 人物档案 > 艺术家库 > 国内 > 王音(Wang Yin)

王音(Wang Yin)

2010-01-14 14:51:05 来源: artda.cn 艺术档案 作者:artda001

  

王音

简历
1964 生于山东济南。
1988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
现工作与生活在北京

个展
2006 王音 2006, 空白空间, 北京, 中国
2003 记忆的深渊 王音 1993-2003,何香凝美术馆,深圳,中国
     在那里,艺术文件仓库,北京,中国
2001 王音近期作品,艺术文件仓库,北京,中国
1994 王音绘画作品展,美院画廊,北京,中国

联展
2007 傲慢与浪漫,鄂尔多斯美术馆,鄂尔多斯,中国
脱域,千高原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78910—王音、卢昊、杨茂源、萧昱联展”,艺博画廊,上海,中国
地狱与天堂:十周年ALEXANDER OCHS GALLERIES BERLIN | BEIJING,柏林,德国
情感与形式,丹麦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06 艺术突破,中国农业展览馆,北京,中国
绘画:吴山专、王兴伟、周铁海、颜磊、王音、郑国谷联展,丹麦文化艺术中心,北    京,中国
第六届上海双年展,上海美术馆,上海,中国
   麻将—希客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汉堡美术馆,汉堡,德国

2006 江湖,提尔顿画廊,纽约,美国
2005 绘画—非现实主义,空白空间,北京,中国
亚洲:身在何处?,亚历山大·奥克斯画廊,柏林,德国
线索—方力钧 | 王音 | 萧昱 | 杨茂源,空白空间,北京,中国
麻将—希客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伯尔尼市立美术馆,伯尔尼,瑞士
现实主义游戏,北京公社,北京,中国

2004 二十四位当代艺术家在中国,空白空间,北京,中国
堕落,中国现代艺术基金会,根特,比利时

2003 左手与右手,798艺术区时态空间,北京,中国
人工呼吸,三合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别墅美术馆—条件中的观念,三合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02 第一届广州三年展,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WXY,艺术文件仓库,北京,中国

2001 第一届成都双年展,成都现代艺术馆,成都,中国

2000 不合作方式,东廊艺术,苏州河113号,上海,中国
疼—王音、萧昱、杨茂源作品展,北京设计博物馆,北京,中国

1999 中国当代艺术四人展,ODDEN LADEGAARD,丹麦
开启·通道—东宇美术馆收藏展,东宇美术馆,沈阳,中国

1993 中国油画双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1987 曾力王音绘画展,国际展览艺术厅,北京,中国

获奖
2004中国当代艺术奖 (CCAA) 提名奖

绘画可以给我带来孤立的快感。我喜欢绘画在当今倍受冷落的境遇。
我喜欢暗示的动机胜过暗示。我喜欢丧失掉目的性的形象。我喜欢描绘不可能描绘的东西。——王音

艺术家作品

 

 

王音的作品中,我们最熟悉的是那些或颜色灰暗或绚烂张扬的牡丹花,还有以苏式美术教育手法描绘的历史人物和风景。当然远不止这些。当代艺术中不乏各类张扬着表现欲,发散着荷尔蒙味道的作品,观众和评论家时而被艺术煽动,时而也为艺术失落。王音却始终给我们提供一种观看与思考的快乐,不是简单的视觉愉悦,也不是发泄嘶吼般的痛快,而是伴随着对逝去的回忆和未知的现在所引起的莫名焦虑。

现代性:
王音少年时期的绘画经验,是在苏派绘画传统中生长出来的,而他的大学时代,正是中国现代艺术用西方经验来取代苏式绘画经验的时代。西方的现代主义和中国现实主义模式的共生和对峙,是那一代艺术家共同经历的成长历程。王音没有选择当今最流行的直接的讽喻或者批判的图像,而是选择了一种悖论:用个人体验消解历史的同时,提供了观者出心理上的历史真实体验;用后现代的游戏方式制造反原创的图像,反而成为不可重复的私人色彩浓重的个人化口音。

人体是西方的概念和工具,也是中国走入现代性的纳入西方框架的标志。我试图将它体转换成中国景观。春夏秋冬,暗示绘画如何转换,甚至采用了徐悲鸿早期的习作的形式。
我以前几乎不画人体,这次我要讨论的是中国的现代性问题。人体作为符码,与中国传统诗歌的“兴”一样,是一个暗喻。

时间感:
王音带给我们一种明显的时间距离感,那些红色经典时代的图像被原样喷绘后再重新刻画,以及旧时代的人物头像被时间褪去颜色,灰暗地站在遥远处,它们会勾起观众心底那种说不出的心潮浮动,来自对记忆的怀想,也来自于回忆时带起的对现实的思索。这正是王音的手段。他喜欢用福柯来举例,福柯的理论就是建立在文艺复兴的背景的分析之下,而福柯揭示历史的实际是讨论当下正在发生的东西。回顾历史不等于过时,回溯记忆也不是逃避现在。王音所有的兴趣还是在当下,只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能体会。   

很多艺术家喜欢把握短暂的一瞬间的状态,而我关注这个瞬间的形成。我对过程更有兴趣。

地域性:
王音总说自己的作品有很强的地域性,是“有口音的”。但决不能把这种“口音”混同于曾经流行的“中国图式”,王音的绘画“口音”没有固定和明显的标签。他要做得是找到自己认为的“中国人”的形象和语言方式,是将形象经过个人情感过滤后“改写”的过程,这和流行的“挪用”有着很大的区别,是他远离急功近利和西方人眼中 “异国拼盘”的策略。

口音,心理或者地理上。没有所谓的全球化,这只是现代交流的术语。这种交流在某种意义上是无意义的。
什么是世界的?它是一个幻觉。一个人只能站在一个地方,而这个就决定了观看的视角。

自由与限制:
王音的随性不仅是温雅随和的态度,也在于对绘画技术与本质的想法。他的作品充满严谨的思考和理性的逻辑,但实践的方式相当随机。他的作品按照时间阶段可以分为很多个系统,每一个系列之间为何、如何转化换,似乎完全因为当时的刺激。即使每一件作品差别很大,但王音看到的只是外观上的转变,在他的心里都一样。

某种东西给我限制的时候,它的表现力反而可以更加宽泛。我不喜欢没有限制的表达,绘画是二维的空间,我却可以在其中获得了高度的自由。这是做装置不能得到的。

回归绘画的谬论:
后现代之后,新的媒体形式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采用,架上绘画是否已经走向末路,是每一个专注于它的艺术家避不开的。是历史回旋往复的结果,或者是物极必反的宿命,如今中国艺术家开始“回归绘画”,架上绘画似乎又出现涅磐的希望。王音则置身事外,他一直在从事平面绘画。在他看来,二维空间的限制反而带来的无限的想象纬度和自由。至于架上绘画的前途和希望,不是他的使命和责任。

所谓回归绘画,跟我没有关系,绘画的本质是我个人化的工具。对我来说比较内敛,是一个非常好用的手段。我没有振兴绘画的使命感。这样我自己就不会有什么困境。

王音看来,“绘画始终是一件朴实的工作”,“修地球”是他对自我形象和工作性质的解读和自嘲。不过读他撰写的文章,却不禁惊叹于文字中透露出的诗性的哲理。他就是这样一个夹杂在埋头劳作与缜密思考之间的,兼工所向披靡的“革命”与温情脉脉的“浪漫”的艺术普罗分子。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