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评论档案 > 中国当代艺术家TOP20

中国当代艺术家TOP20

2008-03-17 17:40:10 来源: art218 作者:artda

文/王宝菊

谁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出类拔萃?谁的山峰不可逾越?
中国当代艺术自1979年始,已走过风雨20余年。从反叛写实主义到85思潮,从新写实主义到与国际接轨的多元化,20年中的每时每刻,艺术都以其旺盛的 生命力寻隙成长,艺术家在艰难的探索中不断前行。为了寻找并确认中国当代艺术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家(已逝者不在其列),本刊邀请了中国当代7位著 名艺术批评家栗宪庭、刘骁纯、贾方舟、水天中、黄笃、顾振清、吴鸿,并得到了每位批评家开列的20位顶尖艺术家的名单。

名单开列的过程,实际上是批评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全面梳理过程,同时在人员的筛选和取舍上也可以看出每位艺术批评家对当代艺术的判断标准及价值取向。

栗宪庭先生的推荐名单(栗以为,这不是一个产生大师的时代,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给出一个20人的名单很难,而且,栗以为所谓十大、或者20大艺术家的说法,是消费文化的态度,对艺术是不公平的。)


罗中立、何多苓、陈丹青、王克平、黄永砅、吴山专、谷文达、张晓刚、王广义、张培力、徐冰、方力钧、刘小东、王劲松、余友涵、大尾象、马六明、邱志杰、赵半狄、郑国谷等


栗宪庭先生的推荐理由:
谈中国的当代艺术和艺术家,要分阶段来看。
70年代末到1984年,是后文革阶段。这期间的艺术潮流和社会思潮有紧密的关系。五四以来引进的现实主义是经过苏联改造的现实主义,存在着极强的政治功 利性,尤其到文革,艺术成了政治的附庸。当年那些下乡的知识青年,他们看到了真实的生活,看到了贫穷、落后和阴暗面,回过头来看当时的艺术,就觉得虚伪。 他们开始强调真实,关注人性,此时的代表是罗中立、何多苓。陈丹青在当时的影响也很大,他在对现实主义进行校正的艺术潮流中,代表了在艺术上直接向欧洲现 实主义溯源的努力。另一大批人高举现代主义的旗帜,代表了对现实主义的反叛的潮流,以星星美展和上海12人画展为代表。代表人物为王克平。


第二个阶段是85美术新潮,它是一场现代艺术的运动。中国的社会背景发生了变化。85新潮艺术仍然和社会思潮紧密相连,这个时期的社会思潮是文化批判的思 潮。大量西方名著的引进,使一大批50年代后期出生的艺术家们不满足于仅仅对文革的批判,以及艺术在社会层面上的拨乱反正,和上一代人比,他们艺术中的文 化针对点发生了变化,开始从形而上的角度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更强调观念。此时的代表人物是黄永砅、吴山专、谷文达、王广义、张培力、丁方、张晓刚等。
1985年劳申伯格的作品在中国展出,中国人第一次亲眼看到使用现成品、波普媒介。中国美院出了一大批人才,像黄永砅使用达达反省中国文化和艺术史,吴山 专和其他同学的红黑白小组,他们以达达的角度使用了波普,和后来的政治波普不一样,但影响了后来的波普的发生。张培力的作品刻画出人很冷漠和病态的状态。 中国自80年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一种把写实主义转换成意象主义的流向,张晓刚成功地开其先河。
85运动还有另外一支,以徐冰、蔡国强、吕胜中等为代表,他们用西方的语言方式重新挖掘了中国的传统资源。

第三个阶段是后89阶段。此时有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思潮:政治波普和玩世写实主义。当时社会上泛滥一种茫然无聊的情绪,新一代的艺术家出场,是以反叛艺术 家居高临下拯救文化的角色开始其艺术的。他们面对自己,画面上不再使用现代主义,使用写实的手法,画自己、画身边的事,画无聊的东西。此时的代表人物是方 力钧、刘炜、刘小东、宋永红。同时期西方的消费文化也在90年代涌入中国,在中国市场生根。毛又热了起来。但毛背后的东西被抽离了,他的神性被消费了,他 成了实用主义的灶王爷。王广义、李山、余友涵、张培力、耿建翌重新改变了自己的角色,又一次走到了前面。
这一阶段到90年代中期结束。


第四阶段是9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思潮对艺术不再产生大的影响,经济的全球化,消费文化的侵入,电视、电影、流行歌曲、服装、网络传媒日新月异。中国在世 界上的角色不再是“中国艺术家”的整体身份,而开始以个人身份参加国际展览,此时的中国当代艺术开始出现多元景象,并且真正和世界接轨。像邱志杰、大尾象 小组、赵半狄、王劲松、马六明、朱冥、张洹、王庆松、杨福东、郑国谷、汪建伟、宋东、尹秀珍、萧昱、孙原等。同时中国的艺术现象开始和世界潮流同步,很多 艺术家拿起了相机、摄象机,中国当代艺术掀起了图片热、新媒体和行为艺术热。

栗宪庭,1949年生于 吉 林 , 河北邯郸人。197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曾任《美术》杂志和《中国美术报》编辑。1989年2 月作为主要策划人之一策划《中国现代艺术展》。90年代以来以独立批评家和策划人的身份活动至今。
1990.3 策划《中国现代水墨展》,世田谷美术馆,东京,日本。
1993.2 策划 《 后’89 中国新艺术展》,香港艺术中心和大会堂,香港。
1993.5 策划 《 M ao Goe s Pop 》,当代艺术博物馆 ,悉尼,澳大利亚。
1993.6 参与策划《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走向东方》,意大利。
1994.10 出席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组织的《当代艺术讨论会1994--亚洲思潮的潜能》 国际学术讨论会,作《文革后的三代艺术家》、《中国近代艺术思潮》的演讲。
1995.5 应温哥华美术馆、西蒙•菲莎大学当代艺术学院的邀请,到加拿大讲学。
1995.5 应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亚美研究中心、当代艺术新博物馆的邀请,到美国访问讲学。
1995.9 策划《 从国家意识形态出走》中国当代艺术展,国际前卫文化中心,汉堡,德 国。
1995.12 出席韩国95年艺术组委会组织的 《 远东亚洲艺术--今天和明天》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作《 引进与再 创作》的演讲。
1996.5策划《大众样板》、《艳妆生活》艺术展 ,北京艺术博物馆画廊和云峰画廊 ,北京。
1996.10 出席德国世界文化宫组织的《形象的空间 — — 文化的地志和乌托邦》国际学术讨论会,作《进入现代主义,挑战艺术的西方概念》。
1997.5 应新加坡艺术博物馆、南洋艺术学院、 L A S A L L E•S I A艺术学院的邀请,赴 新加坡作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演讲。
1997.8 作为世界33名策划人,参与策划1999年开始的《时代转折》大型国际巡回展。
1998.2 应邀在法国埃科斯•普卢旺斯艺术学院和意大利都灵大学讲学。
1998.10 参加在国际艺术批评家联盟32届大会《过渡时期--变化的社会和艺术》,
作《文化破碎与文化身份的被规定性》的演讲,东京,日本。
1999.5 策划《酚苯乙烯》(POLYPHNEREN)艺术展,北京中山公园。
1999.6 和廖雯合作策划《跨世纪彩虹》, “泰达艺术博物馆”,天津。
1999.10-004 获美国ACC文化基金,在美国作当代艺术访问和研究。
2001 日本《横浜三年展》国际委员,展览期间作《烂-中国当代艺术近况》的讲演。
2002.11-03.1 应邀在台湾东海大学文学院作客座教授,讲授《中国百年艺术思潮》。
2003.9 策划《念珠与笔触》展览。

[ 本帖最后由 ZhongNanHai 于 2007-9-16 01:08 编辑 ]

刘骁纯先生的推荐名单

展 望、胡又笨、黄一瀚、蔡国强、徐 冰、吕胜中、陈少峰、黄永砅、谷文达、庄 辉 方力钧、晁 海、张永和、冯梦波、李占洋、刘建华、蔡 锦、梁绍基、邱志杰、王 度。

推荐关键词:独创性、原点、坚持

刘骁纯先生的推荐理由:对于装置和行为艺术,我比较注重艺术家的独立创造性及其作品与中国文化的内在关系。我喜欢的艺术家中,他们都在灵魂深处有中国文化的情结。同时,我也注重作品与公众的交往。
我把不同的艺术家放在不同的门类中,而不是拿一个标准来看所有的艺术家,不能用一个尺度去横向比较。我在这个意义上关注架上艺术。
做行为也好,装置、video也罢,艺术家得有一个创作原点,要有韧性,坚持不断地做,这样才会慢慢形成你的自我逻辑,使看来不合理的事情形成它内在的关 系,进而形成自己的系统。创造性的想象大都原发于一个点,每个点都有生发的或大或小的可能空间。如果一个艺术家没有能力去拓展一个点的广大空间,没有能力 去挖掘它的深度,不管他现在多热闹,那这个艺术家在当代艺术中也属于才力不够。
我最反对的是把当代艺术变成花招和点子。没有能力横向展开,没有能力纵向深入的时候,艺术就变成了花招和点子。横向展开、纵向深入,艺术才能形成一个系统,才有精神上的扩张力。
极少、艳俗、波普,如果在中国做成后极少、后艳俗、后波普,才可能形成点气候。
一个艺术家成功,需要具备:才情、功力、学养,同时还要坚持。

刘骁纯,男,1941年3月生于中国河南洛阳。196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1981、85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先后获美术学硕士、博 士学位。曾任《中国美术报》主编,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已发表论著、论文、评论二百余篇(部),计三百余万字,近十年来的代表作有:《解体与重建 ──论中国当代美术》《两大笔墨系统》、《绘画意境论》、《书写•书法•书象》。
主持和参与策划的美术活动有: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美术史》(1982-85)、 “当代中国美术发展趋势国际讨论会” (1988)、首届《中国现代艺术展》(1989)、《第三节中国油画年展》(1995)、《美术批评家年度提名展》(1995)、《表现性水墨展》 (1994、95)、文化部庆香港回归《中国艺术大展》(1997)、《世纪之门:1979-1999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1999)、文化部赴巴西 《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展》(2001)、《第一届成都双年展》(2001)、《开放的时代》综合艺术展(2003)等。

水天中先生的推荐名单:
吴冠中 赵无极 朱德群 詹建俊 靳尚谊 王怀庆 张 仃 田黎明 贾又福 徐 冰 蔡国强 严培明 王天德 何家英 石 冲 罗中立 王玉平 李秀勤 展 望 刘小东

水天中先生的推荐理由:艺术史重视的是那些在前人基础上又有所前进的艺术家,他们为艺术添加了在他们之前尚没有出现的因素,或者完成了在他们之前尚未完成的东西。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从在世的中国美术家中举出例证,供同行讨论。
我想到的不是“功夫”娴熟高深,信手挥写便得一片彩声的那种“大师”,而是为当代中国艺术添加了新风格、新样式或者提出了新问题的人。即便他们在“程式”的继承和“功夫”的锻炼方面存在着某些不足。
由于国际艺术交流日益频繁,在国外活动的华裔艺术家的文化、艺术结构在很大程度上由中国文化所支撑,他们的影响也早已波及国内。所以我认为应该将海外华裔艺术家一并列入。由于编辑要求不超出20人。所以这确实属于“例举”,而不是“清单”。

水天中,生于甘肃兰州,1955年毕业于西安西北艺术学院美术系,文革结束后到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学习中国美术史,1981年以后为中国艺术研究 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曾任美术研究所所长、《美术史论》季刊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等职。著有《中国现代绘画论评》、《中国现代画家踪 影》、《穿越四季》、《历史•艺术与人》等。

贾方舟先生的推荐名单
吴冠中、周韶华、袁运生、石 虎、罗中立、陈丹青、谷文达、王广义、黄永砯、张晓刚、徐 冰、吕胜中、蔡国强、刘小东、方力钧、隋建国、展 望、邱志杰、刘曼文、申 玲

推荐理由: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具有代表性、具有影响力、具有中国当代艺术史意义和时代特征、特别关注到本土艺术(水墨艺术)和边缘艺术(女性艺术)的位置、再也无法忍痛割爱

自1979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段上都曾涌现出一批有优秀的艺术家。从80年代初的现实主义真实性的回归,到85新潮,从89后的政治波 普、玩世现实主义再到90年代中期以后的行为、装置和新媒体,都不断有优秀的艺术家出现。要从他们中选择“最具代表性的20位”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我列 出一大堆名单,一直举棋不定。直到“交卷”以后还有新的改动。尽管如此,这个20人的名单还是留下一些遗憾。因此,我必须在此说明我最后作出抉择的理由:
1、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不同时段、不同潮流中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我列出如下几位:罗中立、陈丹青、谷文达、王广义、黄永砯、张晓刚、徐 冰、吕胜中、蔡国强、刘小东、方力钧、隋建国、展 望、邱志杰。在这个名单中,忍痛割爱的艺术家还有何多苓、周春芽、叶永青、王玉平、杨诘苍、张 洹、王 晋、赵半狄、李占洋、周啸虎、尹朝阳。
2、 “中西融合”是20世纪中国美术最主要的课题和最重要的特征。一大批艺术家在艺术本体意义上致力于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型或外来艺术本土化。在这一过程中,最 具影响力和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家,除了名单中留下的几位(吴冠中、周韶华、袁运生、石 虎),进入名单又被拿下来的还有尚 扬、王怀庆、周思聪(因去世,不在评选之列)李孝萱、田黎明、王天德、王 川、李华生、周京新等;
3、 女性艺术和女性主义思潮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到90年代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艺术现象,先后产生不少优秀的女性艺术家,如:施 慧、姜 杰、李秀勤、王彦萍、刘曼文、陈妍音、林天苗、尹秀珍、喻 虹、申 玲、夏俊娜、陈羚羊以及“塞壬艺术工作室”的几位。我从中只选出两位(原来还有周思聪)。理由是:一,就整体而言,女性艺术家虽然无容忽视,但就个体而 言,女性艺术家仍处于弱势,还不足以与男性艺术家抗衡。尽管我特别地关注到这个方面,仍然难以扩大她们在名额中所占的比例;二,入选的两位也并非其中鹤立 鸡群者,只在于她们的作品在女性主义这一独特视角中所具有的意义:刘曼文的作品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当代女性的生存困境和困境中的挣扎与突围;而申玲近期的作 品主题,可以说是大胆超越了女性长期以来被男性文化贬为“他者”、视为性对象、性奴隶、性工具的角色,转而成为从性压抑中解脱出来,主动享受生命的新型女 性。在我看来,没有女性参与的文化,永远不会是健全的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女性艺术家还应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到中国当代艺术的建构中来。


贾 方 舟,原为画家、内蒙古美协副主席。1982年转向美术理论研究, 1995年后以批评家和策展人身份主要活动于北京。主要策划和主持的展览有《中华女画家邀请展》(1995)《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展》(1997)、《世纪 •女性艺术展》(1998)、《上苑艺术家工作室开放展》(2000、2001)等。自1982年以来发表理论和评论文章约计一百多万字,1995年以前 的文章主要收在《走向现代-新时期美术论集》、《多元与选择》两本文集与专著《吴冠中》之中。1996年至今发表的文章有:《中国油画的当代建树和面临的 困境》、《水墨古今流变》、《现代水墨的趋势与前景》、《90年代中国女性艺术扫描》等近百篇。多次参加全国和国际性学术研讨会、担任全国性大展的评委。

黄笃先生的推荐名单:
蔡国强、徐冰、黄永砅、王度、方力钧、王广义、杨福东、展望、吕胜中、徐坦、林一林、张晓刚、张培力、邱志杰、隋建国、杨振中、艾未未、张永和、尹秀珍、汪建伟、刘小东。

关键词:创造力、实践、影响

黄笃先生的推荐理由:我选这些人,不论绘画还是装置,从学术的角度来说,都有所创新,或者说,在他们的领域具备艺术上的眼光和艺术上的创造力。从这里任何一个艺术家的身上,你都可以看到他们的独创性和个性。
另外,他们参加的展览是非常多的,因为他们的实践很多。这些人几乎横跨了国内国际的很多展览。他们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黄笃,策展人和艺术评论家。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策展有:“张开嘴,闭上眼”(1995)、“空间与视觉――北京都市生活嬗变之印 象”(1998)、“第一届墨尔本国际双年展中国部分”(1999)、“后物质――中国当代艺术家解读日常生活”(2000)、“制造中国” (2002)、“第二届汉城国际新媒体艺术双年展”(特邀策展人,2002)和“2003年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助理策展人)等。撰文多发表 于国内外的杂志和图录:《读书》、《今日先锋》、《江苏画刊》、《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研究报告:跨越世纪的文化变革》、《亚太艺术》(澳洲)、《1998年 悉尼双年展》和《1999年第一届墨尔本国际双年展》等。)

顾振清先生的推荐名单:

蔡国强、徐冰、谷文达、张洹、林一林、黄永砅、严培明、王度、杨诘苍、杜震君、颜磊、王兴伟、周铁海、谢南星、方力钧、杨福东、徐震、徐坦、郑国谷、周啸虎、顾德新、汪建伟

推荐关键词:个性、系统、整合

顾振清先生的推荐理由:我之所以选这些艺术家,是因为:一,他们形成了自己的个性;二,完成了自己的系统;三,整合了西方的知识基础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他们对当下的社会、文化语境,用作品的方式提出了问题,其角度极其具有震撼力。
当代艺术是社会文化塑造的一个方式和一个层面,这些艺术家参与了我们社会文化自身认同构架的建设。
他们的工作使得我们国家在走向现代化快车道、建立现代化模式的时候,有不同于以往的解决方案。
中国当代艺术因为有了他们而越来越受关注,在他们中间会出现大师级的人物。蔡国强、黄永平已是当之无愧的大师,年轻一代如杨福东也在朝大师的方向发展。
这些艺术家会给我们国家带来荣耀和世界性的声誉。
顾振清,独立艺术策展人。策划过的展览包括:
2004年 “中国:当下语境”画展, 唐人画廊,曼谷,泰国。
2003年 “打开天空”当代艺术展,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中国。
2003年 “左翼”中国当代艺术展,左岸工社,北京,中国。
2003年 杜塞尔多夫大展“人造现实”中国特展,当代艺术宫,杜塞尔多夫,德国。
2003年 “木马记•欢乐颂” 国际当代艺术展,圣划艺术中心,南京,中国。
2003年 “二手现实”当代艺术展,今日美术馆,今日美术馆苹果分馆,北京,中国。
2003年 “另一种现代性”当代艺术展,犀锐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03年 第三届平遥国际摄影节,平遥,山西,中国。
2003年 “趣味过剩”纽约展,前波画廊,纽约,美国。
2002年 “海市蜃楼”,苏州美术馆与苏州格多美术馆,苏州,中国等几十个展览,并策划了多个研讨会,诸如:
2003年 “转换中的中国当代艺术语境”学术研讨会,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中国。
2003年 “全球化时代的左翼思想”系列学术研讨活动,左岸工社,北京,中国。
2003年 “交流语境”系列学术研讨活动,南京师范大学田家炳楼国际会议报告厅,南京,中国。
2003年 “亚洲艺术的工具性”丽江国际艺术工作展示节研讨会,丽江束河镇龙泉寺,云南,中国。
2003年 “独立策展人与独立展览”,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上海,中国。
2003年 “响应现实的策展经验”,北京广播学院,北京,中国。
2003年 “独立策展与中国当代艺术”,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术报告厅,北京,中国。

吴鸿先生的推荐名单:
蔡国强、黄永砅、徐冰、谷文达、方力钧、刘炜、顾德新、宋东、汪建伟、张培力、胡介鸣、杨福东、朱昱、隋建国、刘小东、邱志杰、戴光郁、杨志超、王广义、肖鲁


推荐关键词:拓展、坚持、影响

吴鸿先生的推荐理由:蔡国强、黄永砅的意义就在于把中国传统的文化资源成功地运用到当代艺术语境;
徐冰、谷文达:对于传统艺术语言的转换和开拓;
方力钧、刘炜:用当代艺术的形式表达了一个时代的特征;
顾德新:长期不懈地对当代艺术语言的探索;
宋东:长期尝试把各种当代艺术样式进行融合;
汪建伟、张培力:对影象艺术样式的开拓意义;
胡介鸣:对多媒体艺术样式的开拓意义;
杨福东:现代影象艺术语言与传统人文精神的结合;
朱昱: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提出了当代艺术与大众之间的本质问题;
隋建国:比较成功地使学院派艺术样式向当代艺术转型;
刘小东:在传统油画语言如何充分地反映当代生活内涵方面有开拓性作用;
邱志杰:在创作和理论方面对于当代艺术样式和语言方面有开拓意义;
戴光郁:长期不懈地坚持行为艺术的探索,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杨志超: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持续地对艺术的界限提出挑战;
王广义:使波普艺术在中国特定的政治语境里产生新的意义;
肖鲁:只用一件作品就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意义的女艺术家。

他们的共性就在于对当代艺术的开拓意义,长期不懈的坚持以及所产生的影响。

吴鸿,1968年出生,先后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专业。
先后任专业雕塑创作员、《雕塑》杂志编辑等。
2000年至今,任TOM.COM“美术同盟(http://arts.tom.com)”主编,并同时从事当代艺术的展览策划与评论工作。
迄今为止,在《艺术当代》、《江苏画刊》、《美术研究》、《现代艺术》、《艺术世界》、《中国文艺家》、《典藏(今艺术)》、《上海美术馆馆刊》等杂志发 表专业论文近百篇。其中,2000年在《雕塑》杂志发表的与蔡国强的对话《文化之间的摇摆》引发艺术界关于“收租院”问题的讨论。

策划与参与组织的展览有:《欲望之城:观念摄影四人展》(北京)、《玩我:王波网络艺术个展》(北京)、《N重身份》(南京)、《第三状态:中国当代艺术 展》(意大利)、《关于时间的三种表达方式》(北京)、《自言自语:美术同盟2002年度摄影提名展》(北京)、《距离:广东美术馆当代艺术邀请展》(广 州)。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