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人物档案 > 艺术家库 > 国内 > 陈羚羊(Chen Lingyang)

陈羚羊(Chen Lingyang)

2009-11-13 16:16:45 来源: artda.cn艺术档案 作者:artda

 

陈羚羊

     
简历
陈羚羊,1975年出生于浙江
1991-1995就读中国美术学院附中
1995-1999到中央美术学院学习
现居北京、巴黎

个展
1998“天堂或非天堂”,中国,北京

群展
2004 “出神入化--华人当代摄影展”,台湾,台北当代艺术馆
2003 第六届沙迦国际双年展(获奖),沙迦美术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Alors, la Chine?”,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
 阿尔国际摄影节2003,法国,阿尔
2002 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继续实验部分,广州,广东美术馆
2001 “解压--当代北京影像展”,芬兰,摄影博物馆,奥鲁美术馆
2000 九十年代中国前卫美术家资料展,日本,福冈亚洲美术馆
1999 后感性--异形与妄想”,北京,芍药居

 

 艺术家作品

作品名称:《十二月花》
创作始间:1999.11——2000.12
地点:北京
材料:手工放大彩色照片
说明:一年十二个月,照片共十二张。
 
这组照片的构成要素是:
当月盛开的鲜花,不同的镜子,和镜中映出的经期女性(自身)身体的局部影像。
照片外边缘采用异形裁切样式,其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园林窗格门洞的样式。
鲜花的选择参考了中国民俗中以特定花卉来对应特定月份的习惯说法。

十二张照片分别名为:
一月水仙 二月玉兰 三月桃花 四月牡丹 五月石榴 六月荷花 七月兰花 八月桂花 九月菊花 十月一品红 十一月山茶 十二月腊梅

“我99年夏天大学毕业以后过了一段很自闭的生活,没有工作,极少跟朋友联系,天天呆在屋里,大概几个月吧……可以说跟公共社会的的关系几乎降到没有。在那种情况下,一些身体的生理性的东西就会突显出来。比如说饿,冷,尤其是月经,以及伴随月经而来的疼痛,情绪焦躁等等。我注意到天亮到天黑的循环往复,注意到植物的缓慢生长,注意到天气渐进的变化…… 但是这段经历不能说是我做这个作品的原因,它只是起了一个导火线那样的功能,让我注意到月经这个题材。后来我就发现自己好像是被这个题材给绕住了,我老是不能忘记它…………觉得它够强度也够恰当表达我所需要表达的……后来就用这个题材来做创作了。”——陈羚羊

 

陈羚羊和她的《十二花月》

文/张离


《十二花月》是陈羚羊一年多以来的工作成果。分析《十二花月》的构成,可以看到诸多要素,例如艺术家本人一年中每个月的生理过程,一年中按照时间顺序开放的不同花卉,以及艺术家用来映照自身的镜子,依据中国古典园林的门窗而来的异形边缘,还有独特的用光,色调以及虚实变化等。月经和适时开放的花相对应,体现了自然界的周期性。月经主题表达上的直白和暴露给观众以强烈的刺激,但正是因为这种对真切的女性状态的单纯表达,使人们无法用普通意义上的图像制成品的标准来衡量它,并且超越于有关性禁忌的各种讨论之外。虽然艺术家明确地告知这是月经期间的性器官,然而观众还是无法抹去看到鲜血时特定的心理反应。把鲜花和女性联系在一起是古今中外都很常见的,但陈羚羊把"暗喻"呈现为现实,鲜花和月经期间的性器官的并置,表面上看是突兀和带有侵犯性的,实际上只是呈现了一个基本事实。在所谓的"揽镜自照"的心理描摹下,画面中镜子的映象所表现的真实和清晰,是艺术家试图面对自我的复杂心情的写照。这种自我察看本来是以个人自身的角度进行的,但艺术家设置了照相机的介入,使这种自我察看同时成为被察看的对象。艺术家对相机镜头范围、角度、用光等因素的控制体现了艺术家本人的主观情绪,给人以阴沉、幽闭的感觉。作品的异形边缘限定和提示了观看和呈现的视觉方式,与传统中国思想观察世界的方法联系起来。中国古代文学中感时伤怀的作品曾被陈羚羊用来类比她这一看似极端的举动。古代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如浮云,落日,流水,花开花落等等意象常常伴随着对时光易逝、人世无常的感慨。摄影凝固了艺术家精心设置和等待而来的特定情境,对应了这种对瞬间即逝和虚无的审美。

一般意义上,人们希望看到女性漂亮的脸蛋,完美的身材,优雅温柔的谈吐举止等等,《十二花月》暴露了人们所避讳的,然而是最真实的女性的一面。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女性在面对男性社会时所受的压力。《十二花月》的作品背景与中国传统哲学有关,这本身是超越性别的,然而艺术家作为一个女性,是从非常个人的角度来做这个作品。我们可以从女性主义艺术的角度解读,同时更可以用超越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解读。《十二花月》有一定的私密性,与日常现实的距离很大,似乎是通过封闭外部世界而在私人密室空间中达到一定程度的自由。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艺术家对外部现实的逃避、无力、恐惧甚至是排斥。我们可以在她的一段自述中略见一斑: "在面对社会的生活中,我想我是一个惶惶然手足无措的人。在公共的,社交的场合,我总是不得不强自镇定,抑制住自己内心的一阵阵紧张。我有严重的自卑,不知道怎样去"处理"事情。走在大街上时,也缺乏安全感。我甚至想变成隐形人,因为畏惧很多人注意我。然而,在艺术中,我有了一定程度的自由。我释放我那些近乎狂乱的臆想,品尝创作的乐趣,面对自己内心的最深处而不必羞耻。另外,我也欣赏到很多别的人的智慧和幽默,让我觉得作为人的可贵……" 《十二花月》提供了一个图像文本,同时也给观众提供了多角度的解读空间。不同观众的不同反映和评论取决于他们各自的身份和背景。然而,结合艺术家在《陈羚羊和陈羚羊NO.2的访谈2001/4/28》中的表述,越是深入和仔细地观察和体会《十二花月》,作品就越是呈现出暧昧、复杂和多层次的局面。艺术家仿佛设置了一个圈套,使人们感觉在经历了诧异、尴尬和迷惑之后又回到了图像的本来意义,甚至归结于空无。然而这种诧异、尴尬和迷惑又不能被轻易的挥之而去,却继续驱使人们进一步地探究和追问。

2001/5/22


 
女性身体:真实而美丽——陈羚羊的《十二花月》和女性方式的自觉 
 
 
翻开艺术史,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女人形象不是在镜子面前搔首弄姿,就是在美人榻上拿姿摆态。长期以来,女人的社会决定性要求她们按照社会规范的“美丽”,扮演一种虚假的模样,这种传统的女性“美丽”是一种复杂的、被动的文化界定,其关键特征是“女人味”,仿佛女人本该是谦虚的、温柔的、姣美的、驯服的。因此,传统艺术中的女性身体,往往被理解和处理在被欣赏、被消费的位置,而女性的性器官、经血等这些女性身体最“真实”的东西,则是艺术表现中根本见不得人的禁忌。

因此,重新正视自己的身体的真实,毁坏传统的“女人味”的美丽,曾经是1960-7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女性主义艺术的重要内容。当时的女性主义艺术家声称,女性自己的体验不仅是真实的,给她们的艺术提供信息,同时女性的身体也是美丽、性感和具有精神力量的,透过女性的眼睛来观察自己的身体,是女性自我决定和自我实现的一个关键内容。“女性身体”在当时女性主义作品中,成为一种媒介、形象、一种观念、一种记叙女性重要性的主题。性器官、经血作为女性身体最真实也最刺激的符号,经常被女性主义艺术家使用。

1971年,朱迪·芝加哥(Judy Chicago)在题为《红旗》(Red Flag)的作品中,拍摄了她从自己腰部以下慢慢地拉出一个血淋淋的“丹碧丝”的图象,通过悄无声迹的女性身体的真实过程,毁坏具有“女人味”的纯洁感,打破了禁忌。1972年,朱迪·芝加哥又在她们自己创建的女性艺术空间“女性之家”的一个卫生间里,做了装置作品《月经卫生间》。这个卫生间被清理得异常洁白和干净,并用除臭剂冲洗过,只在垃圾箱里保留了带有“经血”的卫生巾。朱迪·芝加哥说“‘血’是这个卫生间唯一不能被掩盖的东西,而我们感受到我们自己的月经就如同我们感受到它的可视形象在我们面前一样”。

1975年,卡若琳·史尼曼(Carolee Schneemann)在行为艺术表演《内部卷轴》(Interior Scroll)中,赤身裸体地站在一个平台上,慢慢地从她自己的阴道里抽出一个十英尺长的纸卷。卡若琳在这个纸卷上写了自己的一段话,当她把那个纸卷从自己的阴道慢慢取出,并大声地朗读时,仿佛赋予了女性的阴道一个公众和精神的声音。

以自己的身体为媒介,在揭穿传统的女人“美丽”的面具——“女人味”的同时,给女性身体一种思维的艺术观念,在当时的女性主义作品中比比皆是。更重要的是,她们展示女性身体的真实,同样热爱女性身体的美丽,她们通过毁坏社会规范的“美丽”,批判西方文化中以单一的口吻对女性美丽的控制和规范,使美丽人性化、自然化,重新雕塑了女性身体的视觉的美感。

这些当年的禁忌,对西方现在的年轻女艺术家来说已不再成为问题,女性身体也是随意可以利用的符号,但对中国女艺术家而言,关注女性问题和探索女性方式一直表现得曲折和含糊,而直接以女性身体为媒介,几乎是不言而喻的“冒险”。

最近,在年轻的女艺术家陈羚羊的《十二花月》的作品中,我们透过中国传统样式的镜子,看到的不再是我们习惯看到的“美丽”的女人脸蛋和裸体,而是“真实”的流着经血的女性性器官。一年十二个月月月开花的诗意中国传统观念,隐喻着一年十二个月月月见红的赤裸的女性生理事实;老式镜子、花窗格式等中国传统形式,阴柔、稳重的光色处理,笼罩着女性性器官、经血的直接、刺激,陈羚羊以看似传统的形式打破了传统,以类似“女人味”的方式毁坏了“女人味”。作品对女性问题的直接选择,对女性身体“真实”和“美丽”的同时关照,对中国传统与女性相关和女性化形式的使用,都体现得十分有意识和巧妙。

我们在近年来一些年轻的女艺术家的作品中,也看到了类似的主动性,如崔岫闻对性心理和感觉的大胆表现等。这些1970年代出生的“新新人类”女孩,既没受到过多传统的男女不同的规范暗示,也没受到太多文革的男女绝对平等的阴影笼罩,她们的成长于相对开放的社会环境,成熟于日趋国际化的信息时代,不仅重视个人化的美丽、享乐成为可能,而且强调个人化的意识、成功也是必然。她们在女性方式上的自觉和放松,实在令人欣喜! ——2003年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