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展讯发布 > [上海]放映与短讲︱生命幻景 第二场

[上海]放映与短讲︱生命幻景 第二场

2016-06-01 13:19:19 来源: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作者:

放映与短讲|生命幻景 第二场
放映:生命的可能
讲者:魏颖
时间:2015年5月21日 14:00-16:00
主办: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联合呈现:BIO·FICTION科学、艺术与电影节
支持:台湾生物艺术社群、㗊機體
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地址:上海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放映|生命的可能

作为二十一世纪最为前沿的领域之一,生命科学尤其是合成生物学的发展,不仅让人们拥有了进一步设计生命的能力,更释放了有机体作为一种艺术媒介的无限潜能,并创造出新的对话空间。本次活动将放映奥地利BIO·FICTION 艺术节的入围短片的第二部分,所选影片探讨了未来生命可能的图景 。
 
讲座 | 生物艺术——悖论与共生

讲座将从生物艺术史的发展线索出发,探讨科学和艺术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另外,也将讨论生物艺术作为一个交叉领域,置身于其中的艺术家和科学机构(个人)之间的可能合作模式。
 
关于BIO·FICTION

BIO·FICTION对新兴的合成生物学领域的探索跨越了多个学科,包括科学和工程学、社会科学、文化研究和生物学,参与者包括电影创作者、艺术家和设计师。 BIO·FICTION集中展现了有关合成生物学方方面面的短片,包括纪录片、动画和科幻片等。
 
关于讲者

魏颖,生活和工作于北京。其近期研究方向之一为生物艺术,内容包括:国内外生物艺术家、生物艺术研究机构个案研究和访谈;科学实验室与艺术家间的合作模式研究;以及相关的策划工作。近年,她为《艺术世界》,《艺术新闻》等媒体撰稿,并为《YISHU》、《LEAP》等艺术杂志进行翻译工作。

▼关于放映与短讲|生命幻景 第一场

放映:有机的媒介
讲者:徐维静
时间:2016年5月14日 14:00-16:00

讲者:徐维静

Screening and Short Talk | Bio Fiction
Second Session
Screening: The Possibilities of Life
Speaker: Jo Wei
Time: 2015.05.14 14:00-16:00
Organizer: Chronus Art Center
Presented in association with: BIO·FICTION Science, Art & Film Festival
Supported by: Bioart.tw, Ouroboros
Venue: Chronus Art Center
Address: Building 18, No 50 Moganshan Road, Shanghai
 
Screening | The Possibilities of Life
As one of the most cutting-edge fields in twenty first century,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science, and especially synthetic biology, has not only provided people the unprecedented capacity of life design, but also released the infinite potential of life as a form of artistic medium and created novel space for conversation. This event will screen the second part of selected films from BIO·FICTION Science Art Film Festival which explore the possible futures of life enabled by advanced technologies.
 
Talk | Bio Art - Paradox and Co-existence
The lecture will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the history of bio art, and discuss the connection and interplay of science and art. Also, it will discuss the possible modes of collaboration between artists and scientific institutes in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of bio art.
 
About BIO·FICTION
BIO·FICTION explored the emerging field of synthetic biology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ary angles includ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cial science, cultural studies, amateur biology, film makers, artists and designers. It featured short films on any aspect of synthetic biology, including documentary films, animation, (science) fiction etc.
 
About the Speaker
Jo Wei lives and works in Beijing and Shanghai. One of her research directions is bio-art, including: history of bio art and cas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and Chinese bio-artists. She writes for Art World and The Art Newspaper China, and translates for art magazine as YISHU, LEAP, etc.

More infomation:
Screening and Short Talk | Bio Fiction First Session
Screening: The Organic Medium
Speaker: Vivian Xu
Time: 2016.05.14 14:00-16:00

艺术档案 > 媒体+空间 > 对当下艺术媒体和艺术机构的问题认识

对当下艺术媒体和艺术机构的问题认识

2009-11-10 11:25:08 来源: 美术批评家网 作者:梁半

摘要:在时下流行的艺术媒体分类方法中,大都会将其分为公众媒体和专业媒体两类。前者也称为大众传播,指以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艺术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后者则将传播对象范围缩小,以艺术圈内人士为主要传播人群,如《美术观察》、《美术报》等专业报刊杂志。专业媒体和公众媒体对于“学术领先”和“市场为王”的争论已持续多年,但不容否认的一个事实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的艺术媒体在数量上不断激增,但真正在规模效益和传播水平上能称得上是“国际级”的选手可谓凤毛麟角——缺乏国际视野,在重大艺术事件发生时没有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报道和深度分析的能力。究其本质,是真正有实力的艺术媒体难以按照国际惯例去配置资源,推动行业整合,改变多年延续的“散、乱、差”局面。


 艺术媒体该如何“介绍中国”?
    在时下流行的艺术媒体分类方法中,大都会将其分为公众媒体和专业媒体两类。前者也称为大众传播,指以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艺术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后者则将传播对象范围缩小,以艺术圈内人士为主要传播人群,如《美术观察》、《美术报》等专业报刊杂志。
    专业媒体和公众媒体对于“学术领先”和“市场为王”的争论已持续多年,但不容否认的一个事实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的艺术媒体在数量上不断激增,但真正在规模效益和传播水平上能称得上是“国际级”的选手可谓凤毛麟角——缺乏国际视野,在重大艺术事件发生时没有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报道和深度分析的能力。究其本质,是真正有实力的艺术媒体难以按照国际惯例去配置资源,推动行业整合,改变多年延续的“散、乱、差”局面。
    近几年,中国的艺术市场虽然迅速跃升,并正在培养出一批让西方瞩目的画廊,却没有培育出与这种市场位势相匹配的按国际标准运作的世界级艺术媒体。结果便是,我们在意西方的看法,却无法向西方潜移默化地有效传递自己的声音。对于当代艺术的标准、如何让中国当代艺术正面出场,始终是中国艺术媒体亟需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艺术市场跃升的方式可能要比跃升本身对艺术界的影响更大。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崛起,势必会改变原有的世界平衡,会给其他国家带来疑虑、嫉妒和戒心,引起反作用。我们的“四大天王”的发迹,走的一直都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路线,这也直接导致了近年来海外藏家抛售这些所谓“一线艺术家”作品的现象,而我们的国内收藏体系和媒体系统对此毫无应对之力。
    造成这种情况的客观原因是体制问题,致使包括艺术媒体在内的中国媒体都无法完全独立、公正客观地对艺术事件进行公证评价,但我们可以在相对范围内寻求相对公正的可能性。
    如何和世界对话?如何让CCTV 可以抗衡CNN,雅昌可以媲美ARTFORMUN?——中国的艺术媒体应当正视文明冲突的现实存在,改进“韬光养晦”的媒体作风,承担客观公正的报道责任,有能力去应对辩论,就成了新形势下的必备策略。关键在于并不要指望对方会同意自己的观点,而是让对方听到你的解释,从其固有的思维定势中跳出来。
    这种努力要收到成效当非一日之功。不过,大家需意识到,无论东西方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误读有多少客观基础,其中的大部均源于文化价值观的不同,而这种不同正在被西方的媒体熟练地利用。中国艺术媒体如果不尽早采取切实行动,在相对客观的范围内弥补这种巨大的信息鸿沟,误读就只能形成恶性循环,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形象就只能是片面的。
    金融危机下的艺术机构何为?
    忘掉“金融危机”这个概念吧!
    这场“MADE IN USA”的危机已经席卷全球各个领域,作为“兴在百业之后、衰在百业之前”的艺术市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在北京的地标性艺术区798里,佩斯北京赶在奥运开幕前做了第一个应景展览之后便关上了大门,之后的长征空间、程昕东空间、现在画廊纷纷裁员、搬家或关闭分馆,这些平常以“专业性”和“国际化”为标榜的艺术机构似乎在一夜之间风雨飘摇。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行业,能像艺术市场这样,在转瞬之间戏剧般重塑格局。
    眼下,“缩小规模”(Dowsizing)成为了画廊和拍卖行的必修课。零成交额的天数正在直线上升,与之相伴的是画廊缩减展览规模、拍卖期延迟和媒体广告投放的急剧下降。而在几个月前,这些艺术机构还在为“中国艺术品远未达到世界市场的价格标准”而努力,力争全速推出新的“四大天王”。
    事实已经很明晰。 面对典型的“市场失灵”,艺术机构必须放弃短线操盘的做法,泡沫炒作的时代已经终结。艺术机构之间不仅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方向,更需要并肩携手,共度时艰。盲目关闭或大幅裁员,即便是出于对未来的谨慎自保,这一行为本身也会加剧市场冬天的延长,不仅会伤害到藏家和艺术家,也包括自己。
    真正的问题在于, 即使在艺术市场“大繁荣”的10年间,艺术机构在市场急剧起伏中的应对策略也在不断演变。什么是金融危机中的艺术市场的新契机?真正有效的具体方法可能只有在市场度过冬天之后才能明确,但过去的危机中仍有一些通用的原则可以借鉴。
    1.坚持不懈,建立危机应对意识。市场信心不能垮,但切忌盲目乐观。我们必须承认艺术市场已经进入冬天,假定零成交额天数变成了四位数,并由此计划此种状况下必须采取的应对策略。成就佳士得今天辉煌的一个重要契机就是1941年在“伦敦大轰炸”之后仍坚持不懈,即便驻地被炸毁,办公地点东迁西搬,直到1953年老地方国王街8号新楼造就,才迁回原处,他们在萧条中苦等了12年。
    2.敢于抄底,在别人恐惧时贪婪。现在的F4早已跌破了以往的拍卖记录,当红的艺术青年很多已经开始五折销售,这是一个抄底的好季节。历史早有证明,一些伟大的艺术品集中购藏正是在艰难岁月。而资深艺术品市场专家赵力也直接断言:“我们认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放大了对艺术品市场的影响,最低的行情会在2009年上半年出现。”
    3.增加曝光率,保持品牌影响力。在市场低迷的时代,操盘者会本能地渴望回避,畏惧媒体追问以往的壮语豪言,直至以实际行动重新找到解决方案。但在整个全球性恐慌的氛围中,回避只能导致更大的忧虑。更何况,裁员和缩减展览本身就破坏了艺术机构自身的品牌形象。真正应该做的是把事实公开,比以往更频繁地做各种疏通,做好全局范围的复杂平衡:藏家和员工如果畏惧,就告诉他们真相,为他们树立信心;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和政府的合作,国家正在拿出大笔的钱来拉动内需,如果能契合国家的需求,经营就会有新的转折。
    4.追求展览品质,提高核心竞争力。无论是画廊还是拍卖行,艺术品本身就是你为可能的复苏准备的最佳武器。最优质的艺术机构,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其最核心竞争力的投资,包括艺术家、藏家和媒体。即便是压缩了展览媒体推广等细节支出,台湾山艺术仍然把今年的北京空间展览的学术品质提升当做新重点。正如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所言:“如果有好的展览项目,你必须在主题策划中下工夫,只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发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