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未来媒体艺术 > 每个时代有自己的“新媒体”

每个时代有自己的“新媒体”

2009-10-30 11:12:31 来源: 艺术档案网 作者:artda

“新媒体”艺术,这个概念有着引人入胜的名字和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内容。和其他艺术概念一样,“新媒体”艺术也是一个被评论家事后总结出的说法。

早在上世纪20年代,无线电的大规模使用让一些敏锐的德国艺术家意识到,这种可以向群体发送信息的媒介似乎可以成为自己创作的工具,这原本带有实用主义色彩的介质成为了早期的“新媒体”。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媒体艺术是一个历史时间概念,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新媒体艺术,这个概念(定义的艺术产品)不是固定的。”这次新媒体艺术展的策展人张尕总结说——利用科技发展所产生的新媒介创作出的艺术作品都可被称为“新媒体艺术”。
科技上不断的创新相继被艺术家挪用采纳,逐渐成为各自表达艺术观念的手段。从早期的并不成熟的电子艺术,到70年代电视媒体艺术大师白南准,再到90年代的网络艺术运动,“新媒体”艺术伴随科技的发展扩延自己的表现形式。利用卫星同步传输不同地点艺术家本人的行为,利用网络的虚拟空间表达对于人类自身困境的思考,再到与生物技术结合探究生命极限……“新媒体”艺术一直游走在艺术与科技之间。

当时的“新媒体”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有向主流艺术挑战的心态。他们希望利用新的语言和手段建立一套与博物馆艺术平行的体系。在这样的心态下,90年代中后期,“新媒体”终于以“艺术运动”的形式大规模亮相,也无意中成就了20世纪最后一场大规模的艺术运动。当时在纽约读书的张尕也参与其中。

“那时候在纽约有一个点,俄国有一个,德国、瑞士也分别有一些艺术家在做新媒体艺术。”张尕说。这个“新媒体”艺术运动自发产生,同一时间段,在西方四五个国家的城市,一些艺术家各自利用当时新兴的媒介表达其艺术观念。这场艺术运动统一地以利用新技术作为媒介,产生了一条独立于艺术/美术馆之外的表达系统。

那时候,这些自封为“新媒体”艺术家的人们,每周末在一起聚会喝酒,互相了解各自的新作品。那时的作品与现在多样的新媒体艺术相比,显得并不成熟,有人利用录像制作实验性的影像片段,有人利用刚刚兴起的互联网制作可以互动的页面……更多的是利用电脑技术制作的一些可以互动的flash,或者根植于缓慢的互联网速度做一些体验性作品。“当时网速很慢,我们以艺术家的角度体验和解读那种慢,就是缓冲的感觉。”张尕说。

当时的“新媒体”艺术家为了实现其艺术观念,自己学习编程、flash等电脑技术,常身兼艺术家、评论家、策展人数个身份。

1996年,包括张尕在内的一些“新媒体”艺术家成立一个叫做Net.time的网站,作为一个圈内交互信息的平台,在互联网尚不发达的时代,某种意义上说,这个网站也成为了一个作品。

2001年,旧金山MOMA艺术馆策划了一场名为010101的新媒体艺术展,彻底将新媒体艺术拉进了高雅艺术的殿堂。

在这之前,主流艺术圈对所谓的“新媒体”艺术家已有所注意,态度却不以为然。但MOMA艺术馆作为权威的当代艺术机构,在这里举行的这次“新媒体”艺术展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形式从在野到主流的标志。

这次展览之后,众多艺术馆和研究机构开始重新审视“新媒体”艺术。大批机构纷纷向“新媒体”艺术开放。最著名的包括奥地利的AEC艺术馆,德国的ZKM艺术馆如今都成为“新媒体”艺术的重要基地。一些大型的科技公司也看到了艺术家们创造力背后的商业可能性,许多高科技公司还设立了文化基金,为这些艺术家提供更多与科技前沿跨界对话的方便。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