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媒体+空间 > [媒体]实践感

[媒体]实践感

2009-09-28 16:01:18 来源: artda.cn 艺术档案 作者:董冰峰

文︱ 董冰峰

8月15日,“王音在鄂尔多斯”是王音最新的一次展示项目。说是项目,是因为这是鄂尔多斯美术馆自2007年建馆以来的第一次邀请艺术家驻馆在地创作项目,而非常规意义上的展览;就这点而言,远远独立于“中心”之外的鄂尔多斯美术馆,已清晰或果敢的明确了自身的研究系统与展示方向,值得尊敬与重视。

相隔一月,9月26日,王音创作生涯以来、最大规模的个展,也即将在北京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展出。

《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是本“好”书,作者赵汀阳的部分观点已潜移默化的为艺术圈所吸收或讨论;当然,这里描述的艺术圈为通常意义上是指远离市场困扰、希冀真正树立当代艺术中学术讨论的一些现成个人或机构的系统,再比如王音创作中的部分思考,又或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发起、组织的“国家遗产:一项关于视觉政治史的研究”项目等,都不约而同的既对现存的“深度现实”表示关切,又阐释了中国思想史和视觉历史的线索与意义所在。当然,最近发生的“798双年展”在某种策划与组织的层面上,也应和了《坏》书表达的部分观点,只是在项目操作过程中呈现出的“不成熟”(或体制的不成熟),令人遗憾。

《当代艺术与投资》一直致力于呈现“艺术实践”,即那些根植于艺术家创作系统或批评家阐释系统的实践过程中的核心命题。

本期“注目”的专题为“新媒体考古”,由独立策划人和批评家李振华策划,专题搜罗和邀请了中国新媒体艺术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文献和最新研究态势,而对于如何在中国新媒体艺术略显短暂的历史中去“考古”,这里还包含了对“未来”的质疑与批判。

“现场”,我们持续关注“后资本文献1989-2001”这一展事,本期刊发了展览论坛“后资本时期的艺术,政治与学习过程”全文,论坛集中讨论了与中国现实密切相关的“后资本社会”和“后共产主义社会”等概念中的艺术家创作与生产过程中的开放的必要性。

“纸上美术馆”,本期邀请了艺术家王音。通过对王音绘画的整体工作长期的观察,我们希望观测到艺术家作为创作命题中的精神核心,即作为中国艺术历史中的“语境”,是如何随着现实层面(政治或文化)变化的,王音的创作总是围绕着这些逻辑与关系的展开,而非一种定义或结论。

《当代艺术与投资》自2007年1月开始的定期栏目“工作坊”,即将在本年度12月正式举办由栏目内容(艺术家纸本计划)延伸出的专题展览“工作坊”,从本月起,策划组织工作正式开始,也就意味着杂志从“纸本”的概念讨论至具体实践、立体工作的正式开始。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