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策展档案 > 美国艺术三百年 • 陈展艺术宏观视野

美国艺术三百年 • 陈展艺术宏观视野

2008-03-17 16:53:15 来源: artda 作者:

文.摄影∣小鹃


作为国家公共空间的中国美术馆,曾一度是保守文化的象征,如自1989年的《现代艺术大展》后,中国美术馆便不准再展出装置作品。至今它仍是脱离于时代的 国、油、版、雕等画种或工艺美术品的主要展场,即使前几年举办过本应具有国际性质的两届“北京双年展”,但最终效果也仅是全国美展的翻版。但今年春节期 间,在中国美术馆的《美国艺术三百年》展览120名参展艺术家名单中,出现了一些以往只能通过网络去了解参加展览的当代艺术家,如杰夫•昆斯(Jeff Koons)、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李查•塞拉(Richard Serra)、马修•巴尼(Matthew Barney)等人的作品。虽然他们已进入艺术史并具相当的影响与地位,但时至今日的中国美术馆,能通过艺术史展的方式看到他们的作品群体出现,既是某种 展览的策略,也是一种主动与开放的选择。
本次《美国艺术三百年》展出的130余件作品主要来自特拉基金会(The Terra Foundation)和古根海姆基金会(Solomon R.Guggenheim Foundation)等美国和欧洲的收藏机构,跨越了从十八世纪初北美殖民地时代至21世纪初当代美国的各历史阶段,依时间顺序分为六个部分:殖民与抗 争(1700-1830);扩展与分裂(1830-1880);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1880-1915);现代主义与地区主义(1915-1945); 繁荣与幻灭(1945-1980);国家主义与全球主义(1980-至今)。若从艺术观念演化的视点,此次展出之十余件现代转向后现代的美国艺术史作品, 虽然不能全面性地涵盖网罗,但仍旧提示出了现今当代艺术发展的若干线索。

波普艺术
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将杜尚(Marcel Duchamp)用“现成品”来做艺术的“艺术等同于生活”的观念,发展到以“机械复制”方法制作艺术的“艺术等同于商品”的艺术观念。沃霍尔作品的产量 惊人并不亚于毕加索(Pablo Picasso),他艺术观念与生活方式,都成为后世艺术家取之不竭的灵感之源,比如他的“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这句话,而他的15分钟远没有 结束。此次展出了他以电椅为题材的《橘色灾难 第5号》(Orange Disaster #5)与五幅不同颜色的《花》作品。
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是与中国当代艺术有深厚渊源的艺术家,1985年他在中国美术馆的个展不但影响了一大批艺术家如黄永砯等人,还与后来的“85 美术新潮”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展出的综合材料作品《驳船》(Barge)也是劳森伯格最大的一幅作品。
有着印刷效果的网点或条纹、夸张的高明度的色彩、粗黑线条勾勒轮廓、连环画或海报内容的局部模仿放大、谐拟的表情与文字,这都是罗伊•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展出作品《Grrrrrrrrrrr!!》里所呈现出来的,如此强烈的个人语言风格还使他的作品图像,被印制在“三百年”展览 的布包与笔记本等纪念品上。
波普艺术对世俗文化深厚的中国艺术界,带来了至今仍然方兴未艾的一系列艺术运动: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艳俗艺术等。

极限主义
带有一定“形而上”思想的极限主义者 (Minimalism)最大限度地“扩展”了艺术“简化”的可能,在无所不在的几何造型中追求一种不可言说的纯粹艺术体验。约翰•凯奇(John Cage)曾用一句格言总结极少主义艺术:“我无话可说,而我正在言说”。此次展出的部分作品有唐诺•贾德(Donald Judd) 强调材料、形式的单纯性、拼装结构、注重环境营造的作品《无题》;从事环境组合的卡瑞•安卓(Carl Andre)利用标准单位概念做的铜地板砖作品;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的黑毡布作品《无题》,他同时也是过程艺术(Process art)的代表人物;光雕塑及光空间艺术家丹•佛拉文(Dan Flavin)的霓虹灯管装置《绿色穿过绿色—致缺少绿色的彼得蒙德里安》(Greens Crossing Greens (to Piet Mondrian Who Lacked Green));擅长做厚重体积与不稳定危险感的扭曲巨型钢板的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此次则展的是小型作品。其它的还有布拉斯‧馬登(Brice Μarden)与罗伯•蒙郭德(Robert Mangold)的平面作品。极限主义作品虽然很有东方禅学意味,但远不如抽象主义,尤其波普艺术对中国艺术家的影响,也许中国根本没有产生此种语言的背 景。
美术馆的在这间极限主义作品的展厅布置上,贴了巨大的蓝色标题“视而为人所视”(To see and be seen)在墙上,它在展品中间出现显然是不合时宜的,破坏了展场的沉静与整体氛围,并且使之象一间课堂而非展厅。参观美术馆的并不仅是接受教育的过程, 相信更多的人走入展厅感觉象是去探望一个老朋友。

观念艺术
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许多年来一直排在国际当代艺术一百强内的前五位。瑙曼的艺术涉猎领域很广,他着迷于平凡物件的观念,并将之带入到任何一种可能的媒体和材料 中去,而做到极致的霓虹灯雕塑便是一例,瑙曼用组合、双关、回文和颠倒字母的手法,变幻出许多意味,《都不歌唱霓虹标志》(None Sing Neon Sign)是此次他的展品。
美国艺术家杰夫•昆斯(Jeff Koons),他从一开始就将艺术品当做商品来制作。他雇用了民间的工匠做作品,把作品做得彻头彻尾的俗气,在里面丝毫感受不到任何知识分子菁英的东西。 昆斯这些充满娱乐快感的作品与这个时代的语境是一体的,同时,他的艺术观念还体现在对艺术品的操作策略,甚至他本人的生活方式上。作品《尼亚加拉河》 (Niagara)为昆斯利用一本时尚广告图片为素材做成拼贴,表达了人们的普通欲望。
而中国美术馆特意为马修•巴尼(Matthew Barney)的五部《悬丝》(Cremaster 1-5)作品准备了一个展厅,环绕的录影架子下,铺着印有他个人的独特logo的蓝色地毯,因悬挂较高,仰头坚持几个小时看完五部片子对观众来说并非易 事。这部充满了直觉与幻想,融合了后现代的唯美造型、象征主义的叙事、北欧哥特风情的“电影”,处处都布满了谜语和陷阱,因此也提供了作品在诠释上的无限 可能性。

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 作品《驳船》(Barge)

 

 

 

丹•佛拉文(Dan Flavin) 《绿色穿过绿色—致缺少绿色的彼得蒙德里安》(Greens Crossing Greens (to Piet Mon ...

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都不歌唱霓虹标志》(None Sing Neon Sign)

杰夫•昆斯(Jeff Koons)油画《尼亚加拉河》(Niagara)

马修•巴尼(Matthew Barney)的五部《悬丝》(Cremaster)现场

 

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的作品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