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美术馆 > 宋庄美术馆:焦点重现

宋庄美术馆:焦点重现

2009-08-12 14:06:53 来源: 《当代艺术与投资》2007年03期 作者:朱日坤 谭慰萱

宋庄美术馆馆长栗宪庭先生

2006年10月6日,在第二届宋庄艺术节中,宋庄美术馆开馆展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文化界的巨大关注。由栗宪庭先生主持和策划的开馆展,竟与他过去二十多年息息相关、为之呼吁奔走的中国当代艺术关联无几:一个是名为“人之道影之道——首届中国(北京)独立电影论坛”的独立电影展,另一个是“天地间——现实主义的记忆摄影展”和李晓斌摄影回顾展。另外,在二楼高大的展厅上,悬挂着吴高钟的巨大装置作品,一个长着吓人的毛的大钟摆,这个装置的名称叫“悚然的记忆”。
 
以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的核心小堡村出资建设的宋庄美术馆,受到了从下到上的各级领导和机关们的重视。按照中国过去制造典型的传统,这个与当代艺术密切相关、看起来又符合当局大力倡导的文化创意产业潮流,又由中国当代艺术教父级的评论家主持的美术馆,显然应该按照重点典型的方式来给予培植和广泛报道。
 
摄影展上有几幅作品引起了小争议。几个警察扭住一个小偷的照片,一个女人露出生殖器的照片,照片中的一个照片露出了私处的作品,被一些领导发现后,指令随从们摘下,而摘下的照片却又在领导转身离去后被美术馆的工作人员或者策展人重新挂上。在以后十天的艺术节和持续一个多月的展览中,这些作品被如此反复折腾了数次。有一个时间段,有一两张照片是背过来挂的——好奇的观众当然都会翻过来看看里面是什么内容,这种情况出现还是比较值得思考的。
 
在10月6日下午开幕的独立电影展上,计划放映的电影被迫临时作了部分变更。按照规划,拍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圆明园画家村最后时刻的一个纪录片――独立纪录片人赵亮制作的《告别圆明园》,将作为这个电影论坛的开幕片。由于宋庄与圆明园画家村在艺术谱系上的密切关系,这个作品的选择显然含有一种纪念和缅怀的意义。当前美术界的不少活跃分子,包括正在宋庄定居的一些艺术家,在1995年之前曾经在圆明园生活过。当时那种惊恐、动荡的感觉,已经在许多人的记忆里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印象。后来另外一个独立影片《槟榔》,成为另外的一个开幕作品揭幕了这个烦恼不断的影展。而当晚的放映计划中,由杨超导演的电影《旅程》,虽然持有中国广电总局颁发的通过令,也同样遇到一些障碍。这也许是部分领导不太熟悉中国的电影管理制度所致。
 
这些发生的冲突,包括更早些时候透露出来的一些气息,也许已经给第一天上任这个美术馆馆长的栗宪庭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众多冲突表面看来与他无关,但他实际上是这个美术馆,或者更贴近地说,这个开馆展览的核心精神的塑造者。是栗宪庭过去的经历和他的关注点而产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展览,这种展览并不是为了讨好领导、建设和谐的创意文化产业而存在的。这种气质,当然也使得宋庄美术馆无法成为一个完全官僚式的典型。
 
 
栗宪庭

 
栗宪庭更多的时候被称呼为“老栗”。1949年生于吉林,童年主要在祖籍河北邯郸度过。文革时因反对武斗和某些中央领导被打成反革命关进监狱,后来又被下放到农村插队。他197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从1979到1983年担任《美术》杂志编辑,推出过“伤痕美术”、“乡土美术”、“上海十二人画展”和“星星美展”等一系列展览。从1985至1989年任《中国美术报》编辑。1989年作为主要策划人策划了“中国现代艺术展”。他是中国美术领域许多重要概念的提出者和推动者,包括“政治波谱”、“玩世现实主义”、“艳俗艺术”等。他最重要的贡献是以他为代表的一批当代艺术的评论家、策划人和画家经过长期的努力,脱离了中国官方在美术领域对艺术家的控制获得了个体的独立,而且许多艺术家在获得独立位置后逐渐从创作、经济上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他也因此被誉为当代艺术家的精神领袖,而艺术江湖则授予他当代艺术“教父”的称号。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栗宪庭与一些离开圆明园的艺术家们陆续来到宋庄,并逐渐开始在宋庄的小堡村定居。他与宋庄的缘分一直延续至今,在这个宋庄被称为中国最大艺术家聚居地的年代。
 
随着两年前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特别是绘画市场的急剧发展,小堡村也想利用自身艺术家聚居的优势来发展当地经济。在艺术家这一块,栗宪庭当然是绕不过去的重量级人物。小堡村村委会的负责人崔大柏的一些想法与栗宪庭的想法有一些可以结合的地方。小堡村有一处地方在高压线的包围下,不太好利用,崔大柏曾经向栗宪庭咨询怎么利用这块土地合适,栗宪庭向崔大柏建议利用这个地方来建设一个艺术家的工作室和居住的园区,另外可以建设一个美术馆来推动整体的计划。小堡接受了这个建议。于是,宋庄美术馆就在这个创意下开始启动,并逐渐成为了宋庄的核心和标志性的建筑。而在崔大柏的一再邀请下,本来已经打算过隐居生活的栗宪庭也答应担任美术馆的首任馆长。
 
开馆展
 
由栗宪庭主持和总策划的宋庄美术馆开馆展的核心是“重提现实主义”,而直接的表述,则是关心现实、关注当下、关注小人物和底层的命运,反对商业化和体制化的潮流。这种精神,一方面是批判现实,一方面是关注现实,这更应该说是一种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和情怀。
 
具体实施这次展览的是策划摄影展的鲍昆和策划电影展的便是我。摄影展分两个部分,一个是“天地间——现实主义的记忆”摄影展,还有一个是“李晓斌——1976至1989纪实摄影回顾展”。“天地间”的200余幅都是基于现实主义态度的纪实性摄影作品。参加展览的摄影家是近年来具有影响的摄影家,包括王征、唐浩武、赵铁林、王福春、张新民、付羽、路泞、魏来、章翔鸥等。而李晓斌的横跨两个重要历史事件的现实主义作品更是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和共鸣。
 
在独立电影展方面,按照规划,主要分两个方面,一个是回顾展,主要展示中国的独立电影十多年来走过的脉络,在这些影片里面包括王小帅、贾樟柯、王兵的作品;另外就是呈现最新的作品,这是一种更为前瞻性的工作。这些最新的影片包括王兵的《和凤鸣》、杨恒的《槟榔》、赵晔的《马乌甲》、赵亮的《告别圆明园》等。在总体数量上,纪录片和故事片约各占一半,这也体现出主办方对纪录片这种目前国内重要的电影形式的重视。其中,多数的作品与中国的历史或者现实密切相关。
 
这次影展最大的成果,是促成了一个独立电影基金的诞生。也许是影展遇到的一些波折让栗宪庭感到必须要在这个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工作。影展进行中,在一些艺术家和策展人的建议下,老栗同意用他的名字作为电影基金的名称,创立了一个以推动中国独立电影发展为宗旨的电影基金:栗宪庭电影基金。
 
影展策划中,包含着一项重大的内容,就是推动一项对中国的独立纪录片的收藏计划。自中国有独立纪录片的创作以来,国内从来没有一个机构对这些作品进行过正式的收藏,更不用谈说有系统、有规模的收藏和研究。在“人之道影之道”影展提出收藏方案后,栗宪庭马上表示了赞许和支持。他很快和方力钧联系,希望由方力钧捐献十万元来做第一期的收藏方案。方力钧也很支持。这也是作为栗宪庭电影基金成立的第一个活动。在电影基金的规划中,除了继续做中国纪录片的收藏外,还将建设一个电影资料馆,出版一份专业的电影杂志,支持独立电影项目的发展、创作、推广和发行;举办一至两个独立电影的年度展。
 
第一期的纪录片收藏包括王兵的《铁西区》等在内一共34部作品。这些作品集中反映了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创作的成就。而其中的大多数影片,也许在多年以后大众也无法从主流渠道观看得到。但是这个收藏计划毕竟迈出了国内对纪录片重视和研究的第一步,特别是在宋庄美术馆这样的一个开馆展期间,在栗宪庭这样有重大影响力的评论家的推动下。
 
不过,即使就是这样一个鲜明的反对商业化的展览,似乎也无法避免商业的侵入。在摄影展尚在布展时,就有买家来问展出的照片的价格。而刚刚开展,就有不少作品被买家预定了,价格相对目前市场来说也不算低。艺术商家们当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发财的机会。当然相对之下,电影可能实现的商业价值就会弱一些,而且遭遇的问题要更大一些。
 
美术馆的前途
 
全球的美术馆似乎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地位越来越重要,但财政拨款越来越紧张,经营的问题日益重要。不少美术馆都在挖空心思地吸引观众,门票收入也成为一些美术馆的重要财政收入之一。
 
作为宋庄艺术园区的标志性建筑,宋庄美术馆的建立与宋庄艺术家群落的逐渐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宋庄艺术家群落是从1994年起开始形成的,最初是由批评家栗宪庭和艺术家方力钧等牵头租房置业,后以圆明园画家村为主力成员的集体大迁移,形成了现在颇具规模并不断完善和扩大的自由艺术家群落。目前,全镇47个村落,其中有12个村落居住着艺术家,全镇的艺术家数量已近千名。
 
与国内已有的服务于当代艺术的美术馆相比较,宋庄美术馆的政治背景与商业背景相对淡薄。为了给当代艺术提供一个相对纯粹的发展空间,馆长栗宪庭对于在馆内所进行的所有展览,都强调将学术标准放在第一位,即宋庄美术馆是一个强调学术环境的美术馆。
 
宋庄美术馆由小堡村投资两千万建设完成。但是对于一个美术馆的运营来说,其后面需要的费用更是一个不小的数额。另就目前来看,宋庄美术馆的位置比较远离北京市区,想要普通市民观看展览来赚取门票费用也基本不太可能。对于一个非盈利的美术馆来说,其定位是对公众起到教育、艺术熏陶的作用。对于一个小村来说,能有前面的气魄确实已经令人钦佩,但是是否能一直保持和具备这么长远的眼光和持续的投入,这依然是一个问题。
 
栗宪庭作为宋庄美术馆的馆长,他对美术馆的运营肯定有着自己的基本想法,但是所有的实施都必须依赖当前的实际情况。各种利益关系、本地环境等等,无一不影响着这个美术馆的发展。而这,恐怕才是中国最实际的国情。
 
从目前已经有过的展览和2007年即将进行的计划来看,宋庄美术馆并没有刻意要提高展览的频率和曝光率,而是尽量保持一定高水准的展出。2006年的第二次展览是“花非花”与“符号生活”。“花非花”由廖雯策展,参展艺术家有陈春木、陈小丹、洪磊、廖海英、刘力国、刘炜、罗发辉、毛焰、沈少民、王庆松、向京、张鉴墙和周春芽。“符号生活”则是由栗宪庭亲自操刀,是关于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小伙子关奉东的个展。相对前者的名家林立,似乎可以明显地看出老栗对年轻力量的兴趣所在。
 
 
艺术家园区
 
当然在当地的主管者看来,宋庄美术馆不过是“文化兴镇”棋盘上的棋子。美术馆周围,是正在兴建中的艺术家园区,而周围,画廊区、商业区,要么在建设中,要么已经规划好正在进行招商。不管怎么说,当地主管部门的经济算盘和栗宪庭的艺术和文化思路,应该是既有合作又存在差异,或者说这很多方面是一种两方的博弈,而且后者更有意思一些。
 
栗宪庭为小堡的出谋划策,站在当地村民和艺术家利益的立场上来考虑了双方的需要,他自己是一个义务的工作者,是没有利益关系的“房地产商”。艺术家工作室园区是老栗的构思之一,当然包括宋庄美术馆在内。在艺术家园区里面有富有的艺术家,买下大块的土地准备建设各种收藏馆、个人更大的工作室,也有囊中羞涩的穷艺术家在做小块自有土地的小本规划,为自己铸造一个可以不受更多外界干扰,同时有利于与同行交流的小地盘。在房价疯涨的北京,这种举动无疑是深得人心的,何况有老栗这样多年让大家信任的领袖式人物的操刀。
 
不过,一旦事情开始,或者说远景方见,各种争夺也有可能随时出现。栗宪庭显然并非善于此道,而一遇到这种问题,他更多的态度似乎是远离而善其身。他的态度虽然一直是积极的,但是并不愿意用官场的方式来解决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但是这种艺术家的方式,有时候显然也可能会成为一种弱势。有一次在老栗家,在谈到老栗过去的几件事时,廖雯批评他有时候“攻下的阵地常常都守不住”,而老栗则笑言:“守阵地的事情应该交其他人去做了。”这似乎也是他常有的一种不计利益的处事方式。
 
艺术家园区刚开始时似乎都是画家进驻的居多,后来逐渐有了一些其他行业的人,包括电影方面的。可能如同美术馆的发展一样,许多著名的美术馆也日益显示其对电影领域的重视,无论是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还是纽约现代艺术馆,他们都有在艺术领域非常重要的电影院,有影响力非同一般的电影节,当然还有自身的电影资料馆等。而在宋庄的艺术家园区,其丰富性也在明显增长中。包括一些音乐人、其他各种艺术门类的佼佼者,各种对那里有兴趣的人不断增加。
 
过去几个月在宋庄美术馆的周围,不少新的建筑已经开始出现,包括各种类型的收藏馆、画廊。据说第一期十万元能买一亩的艺术园区的地,到第二期对外卖给艺术家时可能会因为供求关系被当地政府涨到十六七万一亩。刚修好经过宋庄的高速公路,可以使北京国贸区到宋庄的车程缩短到25分钟左右。这应该是好事,不少人都希望离艺术近一点,虽然好的艺术家却常离群索居。不过在宋庄,美术馆现在还是显得很冷清,特别是在没有展览的时候。不过这也许就是中国最好的美术馆,或者说一个最普通的美术馆在她最好的时期。谁知道呢?我们在已经热闹的时候总是很容易忘掉过去那些孤寂、无奈和抗争。

 

美术馆:将艺术家这潭水倒出去,变成活水
——采访宋庄美术馆馆长栗宪庭

 
采访人:谭慰萱
 
问:您是如何给宋庄美术馆定位的?
栗:现在的当代艺术缺乏一个明确的界限,所有的艺术种类都叫当代艺术,你看现在连什么画很传统的水墨,画很传统的油画都叫当代艺术,所以当代艺术就没有什么界限了。像最近要开展的一系列的活动,你要在一系列做的过程当中体现你的观点,这是第一。第二个就是把她做成一个中国的、甚至国际的艺术家交流的平台。现在我们正在接纳全国各地的艺术家,明年我们会做一些好的西方艺术(的展览)。让她成为一个很好的国际间的艺术交流平台。第三个,让她成为一个让当地艺术家和全世界艺术家交流的一个空间,或者说是通过这个空间来给大家、聚集在周围的艺术家和国外的艺术家有个……嗯怎么说呢,就是不光有个平台,艺术上交流的平台,这个前面已经讲过了,(还有)人的交流也挺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有生活(上的交流),其实这就是我(建馆)最初的想法,这里聚集了这么多的艺术家,对这个国家来说,对艺术家来说都是一个问题。因为中国以前的艺术家都是有单位的,(比如说)我在什么什么单位工作,我在哪个画院,我在哪个学院,或者我在哪个编辑部(等等),他都是有单位的。那么从九十年代以后,有一大批(艺术家)陆陆续续地没有单位,成为了一个现象,——其实全世界都是这样的,很多艺术家都是没有单位的——国外很多一说艺术家就说(艺术家)是流浪者,就是这个意思。但是西方有保护艺术,赞助艺术的一整套社会的结构,(但)中国没有。那么这个美术馆,或者以美术馆来带动的这个园区和将来会产生的基本的一个机构,而艺术家怎么样通过这个中间环节走出去,他也能够生活,找到一种生活的模式,就像一滩水,这些艺术家聚集在这里就像一潭水,怎么样可以倒出去这潭水,变成活水。
 
问:那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宋庄美术馆将作为一个带头者来组织这些艺术家成为一个体系?
栗:这是一个松散的结构,我们只是要重新组合这些资源。
 
问:那如果设想一下,很多年之后再回头来看这个宋庄美术馆,您觉得它会成为一个什么样子?从外界来看这个美术馆它会成为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栗:是一个很有名的美术馆。(笑)全世界大家都会知道的一个美术馆。
 
问:成为这个行业中的领军人物?
栗:之一吧。当然也许会有几个国外的美术馆的人说,哇,这是中国最好的美术馆!当然这个话现在不能这么说。(笑)
 
问:那在中国,或者说在世界上,跟宋庄美术馆定位比较相近的美术馆还有哪些?
栗:现在全世界的美术馆定位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强调她是做当代艺术的。
 
问:但是感觉就像中国美术馆和宋庄美术馆做的就是两种不同的感觉?
栗:中国美术馆有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她是属于官方的。一属于官方后很多人,包括(馆长)范迪安他都控制不了。今天来一个将军来展出他退休以后的书法(作品),你怎么拒绝?我们也遇到过这个问题,所以说要看你能不能够控制,脱离非学术性的(干扰),学术性是第一位的,(看你)能不能够做到。我们要强调这一点,但能不能够控制就。。。(不然)美术馆就会变得乱七八糟的,只要谁有钱就可以办展览。有没有学术的方向,是我们要强调的。
 
问:像中国有几个美术馆,比如证大美术馆等,她们都是和宋庄美术馆很类似的是么?
栗:对,都是一个民营的美术馆,但他们是有企业背景的,他们都有大企业、大房地产商(作背景),像南京的四方美术馆。美术馆现在有两种类型的,一种是国家美术馆,比如中国美术馆,还有各个省的美术馆,这些都是(属于)国家的美术馆。一种是企业的美术馆,由企业(出资)盖的美术馆。现在全世界的(美术馆)都是这样。像什么三星美术馆,微软他们都有美术馆。他们也都是要收藏(作品)。像三星美术馆我去看过,她是世界上这些大公司的美术馆当中做得非常好的。他们也都是强调学术环境为主的,企业也不干涉。
 
问:那宋庄美术馆也是由当地村委会出资的,也有当地政府支持的,这也算是带有政府背景么?
栗:(宋庄美术馆)是集体性质的,(当地村委会)是属于集体所有制的,所以(宋庄美术馆)也不算是官方的,她是一个行政级别最低的美术馆,村嘛,全世界都没有这种(级别的)美术馆,我现在还没有找到过。我看过有的村有办一些什么村史馆之类的,但没见过有美术馆。
 
问:上次您和鲍昆先生曾说过,美术馆首展是为了表明美术馆的一个态度,请问是什么样的态度?
栗:就是反对艺术的商业化。现在的艺术非常的商业化,艺术家现在都是为了商业去做的(作品),所以我的态度就是关注一个艺术家基本的良知,关注大众的,最普通的人的生活,强调人道主义,艺术还是人的艺术。
 
问:那是不是以后在宋庄美术馆办的展览都会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栗:对,都会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