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评论档案 > 沈伟—反思潮流

沈伟—反思潮流

2009-08-04 15:07:31 来源: 艺术导报 作者:artda

沈伟 

发生于上世纪80年代之初的新潮美术,直接造就了今天中国特色的当代艺术的独特方式,它在全社会层面的思想启蒙背景中展开,并由群体集结的方式发展为一场运动和潮流,最终使“‘85思潮”成为了一个标志性的文化概念而进入历史。

“重要的不是艺术”,是一句充满了现实批判理想的宣言。在整个“‘85美术运动”中,反叛的姿态成为了一个极其纯粹的目的,并在对20世纪西方艺术的挪用中表达出种种的“现代性”欲望。而批评家的推波助澜,提升了美术运动的精神维度,也流露出“好事者”胸怀救赎的叙事情结。于是,艺术家们在思想的鼓励下更多的扮演了社会变革者的角色,正因为如此,“‘85美术”在我们印象中留下更多的是“事件”,而不是“艺术”。
如果说2002年的上海双年展标志着中国先锋艺术被体制的宽容和接纳,倒毋宁说是先锋艺术对于整个中国社会来讲已经不再具有了对抗性的冲击和破坏。进而,2006年春季的纽约中国当代艺术拍卖,却迅速催生了艺术向资本转化的话题,让人们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领略到了无形之手的力量。就此而言,启蒙的思想似乎已经完成了所有的历史使命,在意义的空缺和失落之后,所谓的“‘85”,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漂浮在话语格套中的一个标签,关于它的真正蕴涵,没有多少人再去追究了。
其实,在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前卫”就已经开始沦为时尚的代名词,在今天,无数版本的“798”在各地的涌现充分说明:潮流化的艺术已经进一步地演变成为低成本的创意产业,而当先锋艺术一旦成为社会中谋取实际利益的目的与手段时,它的“前卫”意图也就值得人们怀疑了。
“两湖潮流”展的梳理和呈现,是基于一种尽力尊重现实的愿望。事实上,在一个已经失去了艺术判断力的时代,提醒人们通过自己的观看而沉思,比编造一些言不由衷的语词更为诚恳。
一场金融危机就结束了近30年来制造繁荣的国际化模式,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艺术”二字显得微不足道。反思‘85,其价值的底蕴在于重建历史的精神和理想。而我始终认为,前卫的艺术因其边缘而显得极其可贵,并永远都将是某种深藏于乌托邦意识的理念。正因为如此,只有当那些与现实保持距离的态度不再为艺术家所嘲笑时,中国的先锋艺术才有能成为充满思想和智慧的“圣域”。
 
2009年7月于湖北美术学院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