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影像档案 > 独立电影能否走进大众影院

独立电影能否走进大众影院

2008-06-09 17:19:34 来源: art2021 作者:

独立电影能否走进大众影院

上周,第三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在南视觉美术馆、南京艺术学院等会场召开。来自全国的青年创作者携最新作品亮相,其中,刘伽茵的《牛皮》曾获得 2005年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单元的“国际影评人奖”和“卡里加奖”。被誉为今年最好的DV影像。以《铁路沿线》夺得第一届独立影像年度展记录片大奖的杜 海滨此次又以记录片《人面桃花》参展。同时,釜山电影节的选片人、著名导演王小帅、北京电影学院知名教师张献民等都参与了学术交流活动。
这次独立影像年度展吸引了众多南京的学生、老师以及一些当代艺术家,在南京高校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但是,参展的独立影像,由于其粗糙的艺术风格、拮据的资 金来源,特殊的叙述题材以及独立导演们特例独行的态度,与目前大规模制作,在各大豪华影院放映的商业大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展现了独立电影自身的尴 尬。
这次影展,在DV影像流行的今天,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视觉冲击和思考?如果独立制作的DV影像在大众影院放映,它们能够经受市场的考验吗?


张献民:DV不是书斋里的古玩
本次影展的学术主持张献民(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巫山云雨》主演,著有《一个人的影像》、《看不见的影像》)认为,我们正在经历影像的民主化浪潮。DV技术 的日益普及,使得一个热闹、喧哗、非公众性质的“DV乌托邦”时代正在来临,每个人都可以用影像记录下自己看到的、经历的生活。
对于这种DV原创,张献民认为增加了社会的互动,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了解,无疑是具有极大价值的。而被问到如何看待这些作品所存在的艺术上的粗糙时,张献 民觉得相较于社会价值,DV的艺术价值是退居次要地位的。他心目中的DV不是书斋里的古玩,不是学术机构的供品,因此,内容的冲击远远比形式更重要。

编辑手记:然而在播映开幕式影片、获得法国真实电影节记录片大奖的《梦游》时,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中途退场的南京师范大学中文学院学生,他们认为, 对于独立电影来说,不仅是要追求题材的社会性,在反映生活的复杂性同时,艺术形式也应该是不能忽略的一个方面。相比《梦游》摇晃不定的模糊镜头,他们更喜 欢开幕式请来的嘉宾王小帅拍摄的《十七岁的单车》这一类有情节有艺术的作品。王小帅这位中国最早从事独立电影的名导一出场就受到了大学生们的热烈追捧,下 台后追着他签名的大学生比比皆是,这显然也证明了学生们的看法。


黄文海刘伽茵李骏:是自我表达还是期待倾听?
相比《英雄》、《无极》这些巨片首映前轰轰烈烈的宣传,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的投入,独立影展的低调沉默,一方面固然是资金的原因,另一方面,也与导演的理念有关。
《梦游》导演黄文海(独立制作人。记录片《喧哗的尘土》2005年获得马赛国际电影节国际记录片竞赛单元“乔治.波格尔”奖)认为:独立电影的制作,代表 着拍摄者自己的角度,不代表别人,也不代表某个群体,只是表达自己想表达的。而获得柏林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协会奖的《牛皮》导演刘伽茵在导演见面会上,接受 观众质疑时也表达了这样的坚持:影像是一种自我表达,不需要沟通也不需要交流,更不要说妥协了,因为“妥协就已经是无耻了”1981年出生的刘伽茵(北京 电影学院文学系硕士,《牛皮》为其第一部故事长片)的这种立场,被观众概括为“典型的80后心态”。
李骏(浙江传媒学院影视编导专业教师,影评人,撰稿人)却认为:谁也不可能做到真正的独立。最起码,谁也不可能做到自始至终的独立。这是所有标榜独立的中 国电影,在面对传媒、面对体制时所遭遇的不可避免的尴尬。最终,你还是要求助于媒体,你还是要从地下转为地上。所以,“独立”事实上是一场外强中干的秀, 你说你是独立的,其实你还是希望有人可以来倾听你的声音。

编辑手记:就电影本身而论,展映的许多作品确实就是实实在在的“实验”,也许,作为观者,站在“实验”角度去理解,制作者就会戒骄戒躁,我们也会宽容许多。


黄小璐曹恺:独立电影能否走进影院?
在导演讨论会上,西祠“后窗看电影”版主,本次影展策划人黄小璐(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对现有的放映条件表示了不满意,提出了下一届影展将独立电影请进影院播放的想法。这一想法引来了热烈的讨论。
黄小璐认为影院放映效果更好,可以吸引更多非学院意义的观众,可以让大众了解独立电影。但另一策划人曹恺(独立制作人、策划人、撰稿人,著有《记录与实 验:DV影像前史》)却对此并不乐观,他认为影院的胶片放映必须经过严格审批,且资金投入较大,而目前独立影片的放映只能采取免费观看,没有经济收益。另 一方面,影院放映与别的场馆放映气氛不同,观众不能像在咖啡馆、美术馆等场所一样自由来去,这也势必影响独立电影最理想的放映空间,应该是一个“黑暗、封 闭、有流动性”的场所。
编辑手记:相对于国外不少艺术院线来说,国内市场基本处于商业院线的统治之下,北京等地曾经将王安全的《月蚀》等投放艺术院线,但收入十分不景气。因此,独立电影何时能进入影院,依旧是一个谜。

孙慰川:筹资应该“向内看”
这次影展请来了韩国釜山电影节、日本东京电影节、法国马赛电影节的嘉宾出席,这些国外电影节的基金,是独立影片的主要来源之一。而讨论会上,议题也集中在如何从国外电影节寻找资金这一点上。
南特、圣丹斯、鹿特丹.....这些电影节,比起奥斯卡来,在国内观众中显然是非常陌生的,这次电影节中许多影片的标上了获得国外某某大奖的标签,但熟知的人,还是寥寥无几。
面对这种“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状况,孙慰川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电影副教授。著有《当代港台电影研究》等)却指出:目前许多独立电影人都把眼光放在国 外的电影节上,其实是一种陈旧的思路。电影节的名额和基金都是有限的,对于刚刚起步的新人来说,要想很快就在电影节上分一杯羹,获得名利双收是非常困难 的。因此,孙教授指出了独立电影获得资金的两条可能道路:首先是高校院线。特别是南京这样高校云集的城市,独立电影完全可以面对大量艺术和非艺术专业的学 生,进行各校间的循环播放。在这方面,北师大的电影节已经坚持了11年,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其次是手机或者网络播放,特别是手机短篇播放。如著名电影《女 巫布莱尔》就是成功的先例,几个大学生以1万美元拍摄的影片,创造了1亿多美金的收入。

编辑手记:黄文海不无讽刺地形容道:在巴黎到处都是《无极》的宣传,但最后巴黎人给它打了零分。然而对于独立电影来说,他们虽然显然不可能有这样的 巨资投入,连拍摄成本也是捉襟见肘。用刁奕男(参与编剧电影《走到底》、《爱情麻辣烫》等)的话说,“我们都是一拍桌子就干的”。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