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影像档案 > 中国DV影像前史之二:DV纪录片

中国DV影像前史之二:DV纪录片

2008-05-28 10:35:12 来源: art2021 作者:曹恺

▲ 《老头》/杨天乙/DV/100min/1999

文︱曹恺

2  DV纪录片

2.1  个人化书写方式

1980年代末期是中国新纪录运动的发轫期,新纪录作为一个乌托邦的象征,而形成了中国纪录片的第一个黄金时期;DV革命则使中国纪录片进入了第二个黄金时期,这可以说是一个后乌托邦的时代。

DV的出现与普及,使得小成本的独立制作开始以各种方式出现,各种“个人化”的纪录片大量涌现,“个人化”是希望保持独立的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具有自己个人语境的“真实”。

和第一代独立制片人的脱胎于电视台背景不同,第二代独立制片人的身份和背景更加广阔、更加多元化、更加复杂。DV的简易和低廉促使许多业外人不断进 入纪录片的制作行列,除了相关和不相关的艺术工作者(如前卫艺术家、作家、演员等等),其中学生占据了很大的比重,甚至还有像杨天乙那样原本对影视制作一 窍不通者。

▲ 《江湖》/吴文光/DV/149 min/1997

2.2  最早的DV纪录片:《老头》和《江湖》

和DV记录方式有关的纪录片,首先要追溯到1997年杨天乙用家用数码摄像机完成的纪录片《老头》。1996年春天,演员杨天乙买了一部DV数码摄 像机开始拍摄家门口的一群七、八十岁的退休老头的日常生活。杨天乙前后共拍摄了两年半,素材有160多个小时。在后期制作上吴文光给她很大的帮助,最后共 花了半年时间完成了这部94分钟的影片。

1990年代前半叶,吴文光的以采访和自述为主要形式的《流浪北京》曾经风靡一时。杨天乙使用DV拍摄的《老头》对吴文光深有启发,吴文光敏感地意 识到这是他改变拍摄方法的一个契机。于是在1998年夏天,他开始使用DV数码摄像机拍摄一个在中国的城乡之间游走的农村艺人表演团体的生流浪活的《江 湖》。在片中吴文光用小标题字幕组接了零散的日常事件,真实地表现了生活原生态。

吴文光在自己家里的电脑里完成了这部片子编辑,他认为这是对纪录片个人化创作方式的实践,他认为依靠这种方式来摆脱对电视台、对体制的依赖,是一条确实可行的道路,可以使摄像机像手中的笔一样自由地表达自己。

▲《群众演员:包荷花》/朱传明/DV/2002

 2.3  第二代独立制片人

从1998年开始,第二代独立制片人出现在中国纪录片的版图上。在挣脱了影像摄制设备的索缚之后,DV技术的成熟和由此带来的DV时代的来临,使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

出于对主流影像形态的补充,和对大众影像媒体的反动。第二代独立制片人不约而同出现了一种趋势,就是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

他们用影像画面直接揭示了中国社会所面临的、而被有意无意忽视的现实问题。

1998年前后,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朱传明、杜海滨等发起成立了一个以拍摄纪录片为主的“道光电影小组”。“道光”原意为“盗光”,充分表达了在一个信息匮乏的时代,打口和盗版影像光盘对他们的深刻影响。

朱传明在1998年拍摄了纪录片《北京弹匠》,对象是一个来京弹棉花谋生的外来弹匠。朱传明希望能朴素而真实地表达一个底层人物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 人物的内心。他的另外一部重要作品是《群众演员》。朱传明在拍摄《北京弹匠》时借用了同班同学杜海滨的VHS-C型机。2000年春节前,杜海滨拿着这台 VHS-C型摄像机到宝鸡火车站附近,准备为拍摄他的毕业作品选景。而他和铁路流浪汉们的一次邂逅,使他决定放弃拍摄剧情片的计划,而开始了他的独立纪录 片《铁路沿线》的拍摄。

《远山》是独立纪录片作者胡杰拍的是非法经营的小煤矿矿工生活,在此后把镜头对准底层民工的,还有张洪峰在2002年拍摄的《窑工》、晓鹏在2003年拍摄的《八矿》等。

▲《斥力》/冯小颖/DV/2001 

2.4  女性作者的秘密视角

女性作品往往涉及私人领域中人和人的关系,比如爱情关系,或父母亲的婚姻、家庭关系,无论是题材、视角以及影像,她们的表达都显得更加内在。如季丹 从1995年到1997年拍摄的一部反映西藏农民家庭生活的纪录片《贡布的幸福生活》、冯晓颖在2000年前后拍摄的纪录片《斥力》等等。

杨天乙在2001年她完成了第二部纪录片《家庭录相带》,杨天乙在片中向父亲、母亲和弟弟追问多年前父母亲的离婚事件。让摄像机镜头进入家庭内部的 还有更早一些时候出现的《不快乐的不止一个》,同样是演员出身的王芬在北京租了一台DV机器,回到江西老家请父母亲分别对着镜头讲述了他们多年来情感纠缠 和彼此怨尤。这些纪录片的共同处是触及到了许多普通家庭的隐痛。

关注女性问题是英未未拍摄纪录片《盒子》的初衷。这部片子的定位是关注女同性恋者的私人空间和内心世界。2001年夏,英未未带了一部DV机进入了一对同性恋女性的生活,和她们一起活了七天,拍摄了一个纯净、美好而又封闭、易碎的二人世界。

▲《厚街》/周浩+吉江红/DV/91 min/2003

2.5  社会转型期写照

从1999年末到2001年初,王兵共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拍摄了纪录片《铁西区》,积累300个小时的素材。《铁西区》记录了1990年代末期的铁西 区国营大型企业工厂在破产前后的状况,展现了下岗失业工人们面对命运的转变束手无策的状态。《铁西区》由《工厂》、《艳粉街》和《铁路》三部分独立部构 成,总长度达到九个小时。

《厚街》是一部新闻记者式的独立纪录片,911事件后,以制造加工为主的厚街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大量工厂倒闭,一时间几乎每个人都面临失业的危 险。纪录片《厚街》的作者周浩是前《南方周末》报的记者,他以极大的耐性深入到厚街镇三屯村一间公共出租屋之中,记录了一群外来民工鲜为人知的生活状况。

陈为军从2001年起,在成达一年的时间里,拍摄了《好死不如赖活着》,这部片长80分钟的纪录片拍摄了河南一个艾滋病疫情村的农村家庭,陈为军将摄像机境头直面一个艾滋病人家庭,纪录了面对死亡他们是如何度过剩余的最后时光的。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