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展讯发布 > “无界之归”第三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无界之归”第三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2019-08-14 11:50:10 来源: 《画刊》 作者:冯博一

无界之归——第三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艺术总监:施慧
主策展人:冯博一
策展人:王晓松、刘钢、黄燕、金泽韻(日)
助理策展人:张凡、杨杨、王琦
 
开幕式:2019年11月26日
浙江美术馆展期:2019年11月26日-2020年2月10日
中国丝绸博物馆展期:2019年11月26日-12月15日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展期:2019年11月26日-12月4日

主办: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

承办:浙江美术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当代纤维艺术研究所



不受边界限制的“纤维思维”:冯博一访谈

《画刊》:和以往两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相比,今年的展览会有哪些不一样的调整和变化?你最初接手的时候有压力吗?
 
冯博一:还是有压力。因为前两届的“纤维,作为一种眼光”(2013)和“我织我在”(2016)已经做的很好了,主办方开始邀请我策展的时候,我考虑如何从一个非纤维艺术研究的专业领域出发,如何把这个已有良好基础的展览做出彩。展览本身有一个纤维媒介的规定性,它的主题性、专题性较强。好在有施慧、黄燕、许嘉、阿萨杜尔•马克洛夫这样的专家在,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
 
作为职业策展人,对我们来说,如何跟前两届展览拉开不同,做出特点,这是特别关键的。我一直觉得做一个好的展览,需要以下3个要求:1. 一个展览应该能够反映出当下一种创作的面貌和生态。比如说从上一届的展览至今,纤维艺术无论是在媒介、语言,还是在观念上,它到底有什么样的拓展或者说有什么样新的变化;2. 你能不能在这样一种现有的创作生态之下提出问题,你有没有问题意识。比如说,纤维艺术这种媒介跟社会、跟当代的艺术系统是什么关系?所谓的全球化跟在地性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将会是这个展览需要呈现的。虽然未必能够解决问题,但如果能通过展览、通过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把这些问题呈现出来,也是很关键的。3. 通过展览能否预测未来的某种倾向。
 
《画刊》:请你谈一谈第三届的主题“无界之归”。
 
冯博一:虽然“纤维艺术三年展”是一个具有规定性的材料属性的主题展,但我们希望不仅仅于此,我们希望是一个打破以往传统对纤维的认知,能进行更开放、更实验性的探索。这里头肯定就涉及到比如说用高科技、用新媒体的方式来呈现。它可能不是纤维材料,但是是纤维思维的。所谓“无界之归”指涉的是在纤维艺术形而上的、不受边界限制的跨媒介创作,意味着纤维艺术在全球化语境的相互交织的依存中,抽离于难以确定的现实世界的过度纠缠,穿越于不知边界的、持续实验的一种归旨。这是我们新闻稿明确的解释。当然,“无界”或者说“跨界”这个概念现在变得很时髦了,这里头其实也涉及到网络化、数字化生存、全球化这些概念,涉及到我们的身份和我们所针对的问题。无论从事哪个行业,我们的身份是不是在变得越来越多维,也越来越集合?这是现在的一个趋势,我们考虑的是如何在展览中反映这个趋势。我觉得艺术没有界限,甚至艺术也没有底线。如果有界限、有底线,其实是一种作茧自缚、一种自我限制。
 
所谓“之归”,其实我们更强调的是实验性,艺术创作不管是用什么样的媒介,最终归结到的是一个不断实验、不断探索,甚至是不断批判的一个过程,由此才能推进所谓艺术的一种变化。所以我们希望这一届的参展艺术家和他们的参展作品,不仅仅只通过一种单一的或者说线性的方式来表现纤维艺术的特征。因为前两届该做的也都做了,如果这一回还限定在单纯的纤维艺术媒材,我觉得不是我们所针对的问题,我们更多考虑的是一种比较独特的、综合性地对纤维艺术本体、纤维艺术材料的挖掘。同时在这样一个纤维思维的基础和前提下,纤维的材料和语言方式上能够有一些不同的拓展和不同的变化,比如说数字纤维、数码编织、生物纤维等。这是我们这一次展览最基本的动机。
 
《画刊》:这次展览将会邀请哪些艺术家参加?体量多大?
 
冯博一:参展艺术家目前正在联系当中,整体我估计邀请三、四十位艺术家。我希望这是一个精品展,所谓精品,不是一人一件作品挂一挂,而是能够通过一组或者一个系列,相对丰富和完整地体现出某个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和创作方法、材料的运用。这些艺术家有对纤维艺术本身的挖掘,也有一些所谓跨界的,或者是跟我们传统对纤维艺术的认知有所区别的、一些运用高科技、新媒体的艺术家。
 
《画刊》:展览的结构是怎样安排的?除了展览主体的内容,还会设置其他相关活动吗?
 
冯博一:结构大体规划如下:一个是浙江美术馆作为主展厅,以室内为主,也会有一些室外的作品。其中还有一个小的单元,我们会分别选择一位来自西方和一位来自中国本土的艺术家作一个并置的展览。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更多的是跟服饰、跟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我们的时尚观念产生一些关联。他们都做的很优秀,通过一种并置的方法,在相对独立的基础上,体现他们之间的关系;第二,我们会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做一个专题展,呈现纤维的材料本体;第三,就是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做一个个展,这一块也是延续了前两届。第一届是施慧个展,第二届是梁绍基个展,第三届我们现在确定的是艺术家尹秀珍。这次个展因为展期只有7天,所以我们跟艺术家沟通,展7件具有代表性的、跟纤维材质和媒介有比较直接关联的作品。
 
此外,我们还会举办一个国际研讨会,由三个主题单元和一个圆桌会议组成。研讨会的主题是“线场——纤维艺术的多项链接”,由许嘉、阿萨杜尔•马克洛夫进行策划。这个研讨不局限于展览本身,更多的是在研讨纤维作为一种媒介方式,它在当下的一种处境和问题。比如说,纤维艺术未来的危机是不是存在?如何来解决和避免这些危机的问题等。

同时还会有一些艺术家的演讲、对话,和工作坊等活动,使大家能够利用这次机会进行一个广泛的交流。

注:本文根据“无界之归——第三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发言及会后采访整理而成。

 

2013/2016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海报

 

“2013杭州纤维艺术展:纤维,作为一种眼光”展览现场

▲ 《红色阿巴康》 [波兰]玛格达莲娜·阿巴康诺维奇 剑麻、金属 300cm×300cm×350cm 1969年
 
 
▲ 《寿》 施慧&朱伟 麻、 毛、 丝 560cm×400cm×17cm 1986年
 
▲ 《丝绸之路遐想》 [保加利亚]万曼 山羊毛线 325cm×700cm 1987年
 

▲ 《沃尔瑟姆斯托壁毯》 [英]格雷森·佩里 绣花壁毯、数码编织 300cm×1500cm 2009年

 
▲ 《书架系列》 尹秀珍 旧衣服、木头、书架 尺寸可变 2010-2013年
 
 

展览现场

▲ 毛线轰炸——公共自行车艺术项目 
 
 

 “2016杭州纤维艺术展:我织我在”展览现场

▲ 《针女A》 [韩]金守子 影像装置 2005年
 
 

▲ 《“我强大的灵魂”之书》 [意]玛利亚·赖 线、布 24cm×17cm×3cm 2002年

▲ 《安菲特里忒》 [英/圭亚那]修·洛克 红色天鹅绒上手工缝珍珠 316cm×276cm 2012年
 
▲ 《不知道你走了多久,也不知道你要去什么地方》 胡晓媛 四频录像 06'00'' 2010年

▲ 《纤云弄巧》 [美]希拉·习克斯 装置 丙烯酸纤维、网 尺寸可变 2016年
 
▲ 《管道,杭州》 [克罗地亚/奥地利]纽曼 尺寸可变 2016年
 
▲ 中国丝绸博物馆展区:“无铭之物”现场
▲ 专项单元-2 :波兰纤维艺术的上升及辉煌时期“学园”
 
 
 

展览现场

 

浙江美术馆展区现场

 
专项单元-4:牡丹计划
 
 

公共教育活动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