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影像档案 > CEF实验影像中心创办人陈友桐专访

CEF实验影像中心创办人陈友桐专访

2019-05-26 14:47:14 来源: 导筒 作者:导筒directube

 

CEF实验影像中心:一条在线观看艺术影片的全新通道

随着移动端视频应用的普及,今天的影像制作、观看与传播越来越快捷,几乎所有的手机用户都参与了这一影像运动。视频影像的数量在最近几年无疑呈指数级增长,影像正在成为一种再现和塑造现实生活的主要方式,它关系到人们的情感表达与自我认同。在这种背景下,艺术家和影像机构围绕视频影像的艺术探索与档案整理显得颇为重要。

著名的媒体理论家鲍里斯·格罗伊斯(Boris Groys)曾在2017年感叹,今天的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库都在经历着分崩离析,而几乎同时,互联网却成了最大的档案库:从电脑端到手机端,人们每天都在大量地往里面添加数据。面对这个最大的档案库,我们值得以数字化方式来推动影像艺术的探索与研究。因为就像格罗伊斯说的那样,文化与记忆就存于创造和档案之中。这或许也是“CEF实验影像中心”的一个出发点。

 

导筒专访陈友桐

CEF实验影像中心(Centre for Experimental Film)是一家致力于影像的展映与研究的机构,由艺术家陈友桐发起和设计,“在线文化艺术(深圳)有限公司”出品赞助,履行团科技小组担任技术开发。中心从2017年4月发起到今年5月正式启动,历时整整两年的时间。

作为国内首个在线的影像中心,CEF实验影像中心结合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创造新的展映方式和档案模式。可以说,它是一个在线电影院,也是一个数字化资料馆。据陈友桐介绍,CEF实验影像中心沿用了电影院的院线排片方式,定期定时展映,并持续邀约策展人策划和梳理展映专题,推介优秀创作者和影像艺术作品。与此同时,CEF梳理影像艺术的学术脉络,为艺术家和影像机构建立开放的数字档案,方便公众检索与观看,同时开展学术交流。

这是一个技术与学术并举、线上和线下联动的数字化影像中心。CEF实验影像中心不仅支持在线展映以及数字化档案,还支持手机端与线下投影放映设备的联动,这显然有利于影像作品的多渠道传播。

CEF实验影像中心针对互联网这个时至今日最大的同时也最杂乱的影像档案库,无疑给出一个积极的、具有建设意义的回应。陈友桐介绍说,CEF将持续支持影像的创作,包括他之前策划的 “艺术家的电影”计划,以及接下来对青年策展人与青年导演的扶持计划。除此之外,CEF还将连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像活动及各大电影节,为影像创作者开通专业而便捷的交流通道。

在今天的娱乐消费和技术加速的语境下,一个视频影像总是在几秒钟之内就被另一个视频影像所取代,人们来不及更多更深入地思考。面对这个只需手指轻轻滑动的超级影像市场,艺术家个人的影像创作以及艺术探索或许是弱小的,CEF实验影像中心的档案建设与数字化努力或许是微量的,却是不可少的,也是弥足珍贵的创新尝试。

 

陈友桐 

艺术家,实验影像中心创办人/总监

采访正文

导筒:你对于当下的线上视频平台,影视类流媒体有怎样的观察?
 
陈友桐:国内线上视频平台发展迅速,但多为平台思维,依托大公司,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大众娱乐市场。

当代的影像媒介与互联的智能进程,这似乎是一个顺水推舟的事,但如何恰当的把当代影像艺术以数字化的方式带给观者,在互联网影像泛滥的时间如何用一种相对有机的方式进行,是我挺感兴趣的事情。

 

▲ 雎安奇,《北京的风很大》,50分,1999年
JU Anqi, A Strong Wind in Beijing, 50’,1999

导筒:CEF实验影像中心是你在2017启动的一个项目,你最初对它的定位以及之后2年的开发中,有怎样的思考和实践?

陈友桐:“实验影像中心”是2016年底就想做的事情,当时我主持了另一个项目,叫做“艺术家的电影”。我们邀约并支持艺术家拍摄电影作品。在完成了几个片子的拍摄后,最令我们困扰的是很难找到合适的放映场所:正式的电影院需要商业大片,美术馆的放映厅设备又基本是讲座的配置,少数商业小影院又座位太少。做为一个致力推广当代影像的项目,如何在放映的环节能够更好的与观者建立互动和有效的讨论,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智能手机在视听的配置上有很大的优化,于是我就想到开发一个“在线电影院”,因为手机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流媒体”容器。

目前“实验影像中心”的程序和结构基本保持了我2017年的第一稿设计。中间因为一些问题致使开发断了一年,直到2018下半年,才又重新整合起来。除了“在线电影院”,我决定另外增加一个“数字档案馆”,主要是想让影像的历史在流媒体上有一个合适的方式来展示,同时也方便读者潜入实验影像的时间和空间里去感受和了解。

 

▲ 周啸虎,《镜室》,7分30秒,2010年
Zhou Xiaohu, Mirror Room, 7’30, 2010

导筒:关于“在线电影院”,你希望传达给观众怎样的观看体验和思考?它与其他线上视频平台的差异在哪些方面?
 
陈友桐:“在线电影院”想要强调一种观影的仪式,这跟国内几乎所有的线上视频平台都不一样。强调观影仪式,也是对艺术家和电影导演辛苦创作的尊重,这也要求观众在碎片化的时间里不得不安排出一个块状的时间来认真观看影片。“在线电影院”尤其重视影片放映的版权问题,我们与作者和机构达成放映合作之后才会上线作品,并按照约定的时间定时定候的上映下映。
 
“定时定候”开映,不等人、不支持即时观影和重复观影,这点也是和大部分线上视频平台都不同的地方。没打算去纵容网友的惰性,希望观众能认真对待每部影片的每一帧。
 
所谓的“上映下映”其实是沿用了线下电影院线的机制,我们还设计了“同场邀约观影”的功能,可以方便艺术家和导演作品首发前的点映和专门的放映会,也方便任何一个观众邀约自己的亲朋好友观看同一场电影,实现多地同场观影同场评论。


▲ 吴文光,《治疗》,80分,2010
Wu Wenguang,Treatment, 80’, 2010


▲吴文光导演

导筒:“在线电影院”是否已经设计了长期的选片标准和方向?
 
陈友桐:“在线电影院”设置了策展单元和日常排片单元。作为选片标准和方向来说,我们主要关注实验影像和艺术电影。以策展单元为例,我们会邀请国内国外重要的、深入研究影像作品的策展人担任策划,为我们规划主题展映,同时也会常设青年策展版块,支持新锐的影像作品。除此之外,我们还会邀请艺术家展开个人专题展映,并及时关注一些国际影像作品。


▲黄文海,《殼》,12’59分,2010
Huang Wenhai ,Crust, 12’59’’,2010


▲黄文海导演

导筒:在海外也有很多不错的在线视频平台,以后是否考虑与他们进行合作,或引进海外的艺术影像到你的平台中?
 
陈友桐:实验影像中心已经在沟通一些海外的艺术电影机构以及流媒体平台,未来会考虑引进优秀的影像作品。我们开设的 “公共资讯台”栏目中,也设有“电影节”板块,我们希望基于互网络的特点,以更轻灵的方式和海外电影节以及国际平台连接和互享,邀请和影像相关的重要平台和机构入驻,开展深度合作。


▲雷磊,《周末》,11分45秒,2018年
Lei Lei,Weekend,11’45’’,2018


▲雷磊导演

导筒:你认为这个平台还存在哪些较大的问题和难点要去克服?
 
陈友桐:目前第一期启动的是小程序,第二期会启动电脑端和iPad 端口的同步系统。
 
小程序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没办法完成铃声提醒的功能开发,这就意味着观众要自觉打开小程序,并做到按时观看影片。这对于碎片化时代的人们来说,多少有一点要求,但我们相信优秀作品的吸引力。从技术上,我们做了很多视觉识别提醒,以及48小时倒计时渐进和闪动提醒、弹窗掉醒。
 
另外一点,目前国内各地网络覆盖不均,这多少会影响到观影体验。为此,我们专门在首页和购票成功之后的页面做了网速测试功能,提醒观众在良好的网速下观影。
 
导筒:现如今影院,美术馆,线上平台等多样的观看渠道都在发展之中,你觉得影像作品与其放映空间和放映模式的关联是怎样的?
 
陈友桐:前面说了,对于线上平台来说,实验影像中心专注实验影像和艺术电影,从内容以及从体验上,都是一个细分的有益补充。而对于影院来说,实验影像中心支持线上线下的同步连接,这无疑增加了放映的渠道,同时延展了线下放映的实体边界,这对于双方来说是共赢的。对于美术馆来说,实验影像中心既可以作为展览预热的线上宣传,也可以作为展览结束之后的延伸展映,还可以同步展映,一举多得。总之,实验影像中心给既有的放映空间和放映模式,提供了多维度、多渠道、多线程的补充与延展,它毫无疑问将丰富未来观看和体验的方式,也有利于艺术家的创作和创作之后的分享与传播。 

 

Centre for Experimental Film(CEF)

经过两年多的筹备工作,实验影像中心正式启动。实验影像中心(Centre for Experimental Film,简称CEF),是一个致力于影像展映与研究的机构,也是一个专注影像实验的资料馆。通过在线电影院,实验影像中心定期上映艺术影片,邀约策展人策划和梳理展映专题,并为影像作品建立数字化的档案。与此同时,实验影像中心积极联动线下电影院,连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像活动及各大电影节,促进影像展映的多重渠道交流,构建影像研究的多元文化生态。

除此之外,实验影像中心还将长期支持影像的创作、出品、制作等,包括继续对“艺术家的电影”的支持。

实验影像中心涵盖在线电影院、数字档案馆和公共资讯台三个板块。

After more than two years of preparing, Centre for Experimental Film is officially launched. Centre for Experimental Film (CEF) is an institution dedicated to art film screening and study, with an archive focusing on digital image research and documentation. Through Online Cinema, CEF programs art film and video screening periodically, inviting professionals to curate screening series and documenting work in digital archive. CEF as well integrates with offline cinemas and interacts with regional and global film festivals. In all, CEF promotes a multichannel exchange on film and video screening and constructs a multicultural ecosystem in experimental film study.
 
In addition, CEF is committed to supporting the making, production and creation of artistic film and video, including unremitting support to the Artist Film, the Young Curator and the Young Director projects.

CEF covers three sections: Online cinema, Digital archives and Media Centre.

 

基于移动端特征与时代条件,实验影像中心借用线下院线的机制以及重启观影仪式,定时定点的上映和下架影片。同时推出系列专题展映的策划单元,通过在线影院呈现给观众,同时也将逐步优化与线下放映设备的同步与快捷连接,驱动影像不同维度呈现的可能性。
Given the attribution of mobile terminal in our era, CEF transforms a series of offline or physical cinema mechanism, such as movie watching ceremony, a specific time slot, spot and on-and-off screening schedule to be online. In addition, it curates series of themed screening units and presents them to audience on line. On the other hand, CEF interacts with physical cinema and strives to optimize offline facilities for a fast connection or even sync, actuating film presenting in various possible dimensions.

围绕电影导演和影像艺术家的作品,实验影像中心将持续建立数字化档案馆,方便公众检索与查阅。在此基础上,实验影像中心还将组织专题研究,策划讲座活动,出版专业书籍,提供公共教育的学术交流服务。
CEF works on digital archive construction, centred by works of film directors and artists. The archive is accessible for searching and viewing by public. Also in the realm, CEF organizes themed researches, curates seminars, publishes books and provides services in public education and scholarly exchange. 

 

作为公共资讯的展示栏目,实验影像中心将实时的保持与不同的国家和地域连接,推荐影像资讯,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为影像创造者和公众搭建专业而便捷的信息窗口。
It serves as a bulletin board, keeping close contact with global industry, updating news and promoting multicultural exchanges. It also acts as a bridge between creator and public, for a professional and convenience connection.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