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影像档案 > 张献民︱九十年代大陆电影禁片史

张献民︱九十年代大陆电影禁片史

2018-10-31 19:47:57 来源: 导筒 作者:张献民

 

九十年代大陆电影禁片史

张献民

一、正名

1990年代初对于禁片的意义,是“禁止”这个动作主动与被动的差别。

差别是这样的:在1990年以前,所有人拍完电影都送去审查,有时候被禁止,有时候能通过;1990年以后,有的人拍完电影不送去审查了,就属于既没有被禁止也没有被批准的状态。

这个状态很复杂,拍摄者一下子由被动地由别人评判变为表面自由人。但不被批准与被禁的效果是一样的,因为同样不能在大陆上映。有关管理部门在得到消息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干预或不干预,在其上级部门查问时可以选择假装不知道、真的不知道或采取一些补救措施。由于该影片他们从来没有看过,拍摄者对于他们批准或禁止影片也无所谓,而管理部门能采取的最激烈举动就是禁止当事人拍片。

二、90后禁片不完全目录

1、《冬春的日子》(王小帅)1992

2、《黄金鱼》(邬迪)1993

3、《蓝风筝》(田壮壮)1993

4、《北京杂种》(张元)1993

5、《儿子》(张元)1993

6、《悬恋》(何建军)1993

7、《极度寒冷》(王小帅)1993

8、《广场》(纪录片,段锦川、张元)1994

9、《活着》(张艺谋)1994

10、《米》(黄建中)1995

11、《爸爸》(王朔)1995

12、《邮差》(何建军)1995

13、《方便面时代》(王竞)1995

14、《东宫西宫》(张元)1996

15、《迷岸》(于小洋)1996

  

16、《小武》(贾樟柯)1997

17、《处女作》(王光利)1997

18、《律师》(何建军)1997-?(未完成)

19、《赵先生》(吕乐)1998

20、《谁见过野生动物的节日》(康峰)1998

21、《纸》(丁建成)1998

22、《都市天堂》(唐大年)1998

23、《苏州河》(娄烨)1999

24、《鬼子来了》(姜文)1999

25、《男男女女》(刘冰鉴、崔子恩)1999

 

26、《诗意的年代》(又名《小说》)(吕乐)1999

27、《十七岁的单车》(王小帅)2000

28、《动词变位》(唐晓白)2000

29、《站台》(贾樟柯)2000

30、《海鲜》(朱文)2000

 

31、《安阳婴儿》(王超)2000

32、《旧约》(崔子恩)2000

33、《象与鱼》(又名《今年夏天》)(李玉)2001

34、《我们害怕》(程裕书)2001

35、《丑角登场》(崔子恩)2001

 

36、《哭泣的女人》(刘冰鉴)2001

37、《任逍遥》(贾樟柯)2001

38、《心心》(盛志民)2002

39、《陈默与美婷》(刘浩)2002

40、《陌生天堂》(杨福东)1997-2002

41、《山青水秀》(甘小二)2002

 

禁片的长期存在和广泛存在,说明禁止的理由不仅是政治的、或行政的、或意识形态的,而更深刻,是精神的、也是结构性的。

禁片作为一个事实在提醒我们,作为中国人整体上话语的分裂。我们每个人回家去见到自己的父母、或自己的孩子,有一些话我们永远不会说出来。那是我们自己的判断。

由谁来判断谁是我们的父母和孩子?由谁来判断哪些话当说、哪些不该说?由谁来判断说哪些话的人不再有说话的权力?

这些人是如何判断的?

直到目前,审查制度是个内部的制度。它不对公众开放,不象多数法庭审判或价格听证。电影拷贝交付电影管理局后,送拷贝的创作者或投资人没有正当渠道了解谁将看、或已经看了,只能采取通过朋友打听等非常形式。当电影局的修改回其它意见下达之后,经常仍然无法知道到底谁看了、意见是谁写出来的。如果一个创作者或投资人通过特殊渠道了解到这些情况,他是个非常有办法的人。这种做法本身充满非体制、“地下”的色彩。

 

▲ 《任逍遥》(2002) 

要求电影审查不再暗箱操作的呼声时起时伏。暗箱操作不符合公众经济的原理。或许有着社会效益的理由。但电影审查制度不明确的恶果不仅体现在禁片的禁而不止,还体现在商业利益与权力意志顽固地拒绝电影分级。

电影分级制度是将电影审查公开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分级必须制定明确的、对社会公开的标准,这些标准不会因为个别部门的意见、个别领导的好恶、国内外形势的转变、临时的政策而改变。分级还意味着审查必须有固定的委员会,其名单对社会是公开的,委员会的决定以投票方式进行。

甚至,可以期望委员会成员有一部分不是公务员,而是从业人员协会组织选举出来的。 

 

扩展阅读:张献民︱中国独立电影的影展简史

 

BISFF2018

行动中的亚洲影像

亚洲影像是提倡行动的影像。让影像发生,始终是亚洲创作者的重要方法论。创造力等于行动力,行动既创作。对于个体如是,对于整个创作群落亦是——如果我们将亚洲影像放入现实语境去考量观察,将会发现它是始终在奋不顾身的运动之中。这种行动构成了我们最强的声音,也是最具生命力的部分。

作为“北京国际短片联展”策划和主办的一个长期项目,“行动中的亚洲影像”将成为一个集齐论坛、放映、讲座的影展特别策划单元,此后每年一届。BISFF将每年特邀亚洲某区域特定影像创作群落在影展期间进行特别推荐和引发交流,联接群体,产生观点,促进行动。 

活动安排/ Activities

9.17/18  19:00-21:00
“行动中的亚洲影像” SeaShorts东南亚短片电影节 获奖作品特别展映
“Asia on Action!” Special Screenings of Award Winners at SeaShorts Film Festival 2018

 9.24  19:00-21:00
“行动中的亚洲影像” 论坛
Panel Talk: Asia on Action!

活动地址
启皓北京人文社区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新源南路8号(西塔B1 多功能厅)


论坛嘉宾


▲ 陈翠梅 Tan Chui Mu

马来西亚导演,1978年出生于关丹。她曾创作多部短片,是马来西亚首位在釜山国际电影节、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克莱蒙费朗短片电影节、奥伯豪森国际短片电影节上荣获多项殊荣的电影人,她也是首位受邀入驻戛纳电影节“基石”单元驻地计划的马来西亚电影人。2006年长片处女作《爱情征服一切》获第11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奖。2005年,她创立了大荒电影公司,并掀起马来西亚电影新浪潮,在短短数年之内,成功地把马来西亚独立电影带到了世界各地的影展。

陈翠梅曾担任鹿特丹、釜山国际电影节;克莱蒙费朗国际短片电影节、北京独立影像展、香港独立短片及影像媒体节(IFVA)等各类电影节的评委,2018年担任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新奖评委、台北电影节评委。

此外,她还担任各地电影制作工作室的导师,诸如亚韩电影领袖工作坊、东南亚电影实验室和望加锡斯科林学院等。2015年,她发起了“下一次新浪潮”活动,这是NNW Films旗下的一个品牌,旨在策划和组织关于电影制作的研讨会,并为马来西亚年轻且不断发展的电影人才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台,使他们可以直接同该地区的知名电影人探讨及学习。

▲ 郭晓东 Guo Xiaodong

电影导演、制片人、剪辑师、策展人。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硕士毕业于瑞士日内瓦美术学院“真实电影”专业;创办新加坡左旋电影私人有限公司,以制片人的身份参与《梧桐树》、《丘山》、《模样》、《树房子》等亚洲与国际合制电影项目;以独立剪辑师的身份参与《轻松+愉快》、《清水里的刀子》、《之子于归》等多部电影的后期制作;作为策展人长期策划亚洲国家电影展映和论坛活动,作为主要发起人于北京成立亚洲电影共同体“新亚洲影志”。

▲ 张献民 ZHANG Xianmin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评论人、策展人。曾任克莱蒙费朗短片电影节、鹿特丹国际电影节、釜山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台北电影节、亚洲纪录片基金、等多个国际电影节评委。》2017年,其写作提案《公共影像》获CCAA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十周年特别奖”。

曾出演《巫山云雨》、《柔情史》等,著有《看不见的影像》、《一个人的影像》。担任包括《街口》、《柔情史》、《何日君再来》、《长风镇》、《好友》等多部电影的艺术指导或监制。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