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d=2" target="_blank">讲座︱可编辑的未来:基因编辑的技术、哲学、法律和艺术维度
  • [视频]TED:Natasha Tsakos的多媒体戏剧之旅
  • 张海涛︱未来太空艺术:超人、机器人、外星人——超人类后人本主义
  • 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正式挂牌成立
  • 人工智能的兑现:卑弃与救赎(I)
  • 人工智能的兑现:卑弃与救赎(II)
  • [展讯]2014·艺术季:新媒介·方案艺术实践
  • 10月盘点全球新媒体艺术
  • “延时”
  • 听见一座城市的身世:英国近期声音艺术发展
  • 骇入AI:人工智能应用和解决方案
  • “2021 FMAA澜景·未来媒体学院奖”评审结果公布
  • “出口 EXIT”沉浸式艺术展
  • 近期关于NFT艺术的不完全整理
  • 游乐场—国际媒体艺术双年展
  • 德国新媒体艺术给城市挑刺
  • 媒介只是工具
  • 「太空文化」宣言
  • “近未来:可能生活”2020跨媒体艺术节国际学术研讨会
  • 《画刊》特稿︱媒介创造与本体穿越:中国机器人艺术
  • [视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开课:综合生物学(1-39集)
  • 自律与思辨——2013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
  • 元宇宙简史︱未来学家版
  • 数码消费时代的异像——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动画(解说词)
  • 江波多媒体互动装置作品:天哪,你去聊吧 God, Go Ahead with Chatting
  • 发光桌子DelighTable
  • 《九间堂》互动新媒体作品 “Neunzeilige Villa”New Media Work
  • 女人和影子
  • 艺术媒介没有高下只有新旧
  • 每个时代有自己的“新媒体”
  • 新媒体艺术是艺术融入技术,还是两者都融入商业化?
  • 邱誌勇:假动作-媒体艺术与新世代
  • 《2010-2011年度当代艺术市场报告》之新媒体与艺术市场
  • 酷玩冯梦波:2012,和新媒体说再见
  • NFT简报︱“无聊猿”创始人长什么样?
  • FLASH:技术还是艺术
  • 接受活动中的网络艺术研究
  • 我搞新媒体,但不爱炫技
  • 中国美术馆收藏第一件电子媒体艺术作品
  • 王林:新媒体艺术及其他——答《库艺术》访问
  • 香港微波国际新媒体艺术节11月在港开幕
  • “电子风景”新媒体艺术展
  • 汪建伟实验多媒体剧场
  • 欧洲核子研究委员会:如何将艺术与粒子物理学结合到一起?
  • 新媒体艺术保存之重要性与挑战
  • 评论档案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展讯发布 > [北京]如何书写现当代艺术史︱邵亦杨新书座谈

    [北京]如何书写现当代艺术史︱邵亦杨新书座谈

    2018-10-24 17:25:48 来源: 佳作书局 作者:邵亦杨

     

    主题:如何书写现当代艺术史
    主讲:邵亦杨 教授
    语言:中文
    主办:佳作书局
    时间:2018年10月26日(周五)19:00-21:00
    地点:佳作书局(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北里14号楼一层后院)

    活动内容
    艺术史书写不仅是记录,也是研判。从20世纪初开始,剧烈的政治、经济、科技变革使现当代艺术呈现不同于传统的面貌,现当代艺术逐渐超出美学层面,介入社会政治之中。此外,世界艺术也从欧美中心主义走向文化多元主义和全球主义,进入到全球现当代艺术的语境之中。同时,今天的生活美学、艺术状态仍是现当代艺术的有机组成部门。这都对现当代艺术史的书写提出了新问题。

    今年九月,邵亦杨教授的新书《20世纪现当代艺术史》正式出版。此次新书座谈,邵亦杨教授将就对联接历史和当下的现当代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如何解读、现当代艺术史的书写又该如何进行等问题与观众展开讨论。


    主讲人

    邵亦杨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学院副院长

    邵亦杨教授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后硕士和博士毕业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艺术史论系。其主要研究、教授西方美术史和世界现当代艺术,曾多次应邀在国际性学术会议做英文学术讲座,并在学界著名的 “世界美术史大会”、“德国美术史年会”和“美国美术史年会”等都发表过英文学术演讲。

    邵亦杨教授的主要著作有 《Chinese Modern Art 1980s&1990s》、《后现代之后》、《穿越后现代:当代西方视觉艺术》、《西方美术史:从17世纪到当代》以及最新出版的《20世纪现当代艺术史》。

     

    关于新书

    书名:20世纪现当代艺术史
    作者:邵亦杨
    出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8年
    装帧:精装
    语种: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