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美术馆 > 百位美术馆馆长齐聚上海 共议中国民营美术馆可持续发展之路

百位美术馆馆长齐聚上海 共议中国民营美术馆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4-09-25 20:04:40 来源: 大白 作者:99艺术网

第二届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论坛(2014·浦东)嘉宾合影

一座民营美术馆对当代人意味着什么?几座民营美术馆对一座城市意味着什么?近几年来出现的民营美术馆建馆热,在多大程度上延伸到了城市公众的生活中?这股狂飙突进的浪漫主义热情,又能持续多久?
 
2014年9月12日上午9点,“第二届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论坛(2014·浦东)”在上海龙美术馆(浦东馆)开幕。本届论坛是在文化部艺术司和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的直接指导下,由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龙美术馆主办,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民生现代美术馆、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震旦博物馆、浦东时报等共同协办,99艺术网发起并承办。

99艺术网董事长杨凯开幕式致辞

本届论坛汇聚了全球上百位美术馆馆长,以“中国民营美术馆的战略定位与运营策略”为主题,围绕“民营美术馆在城市公共文化发展的社会责任”、“民营美术馆与公众互动的方式及公共价值体现”、“民营美术馆的运营策略与可持续发展之道”三大议题展开主题演讲和圆桌讨论,为中国民营美术馆的发展把脉、问药。

民营美术馆在城市公共文化发展的社会责任:推倒美术馆的“墙”

论坛第一单元围绕“民营美术馆在城市公共文化发展的社会责任”展开,主讲嘉宾日本福武基金首席执行官(Mr. Kenjiro Kaneshiro)分享了日本福武基金会的运作情况,重点讲解了濑户内海300多个岛屿上战略定位不同的美术馆、博物馆,是如何通过差异化的艺术活动吸引了大量访客,并帮助当地居民获得更好的生活品质。

 

日本福武基金首席执行官Mr. Kenjiro Kaneshiro

西班牙塞维利亚弗拉门戈舞蹈博物馆馆长(Mr. Kurt Grotsch)重点讲解了弗拉门戈舞蹈博物馆如何通过空间布局、多元的文化体验和多样的资金刺激方式,为当地城市创造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在圆桌讨论中,各位馆长围绕“民营美术馆推动城市公共文化发展的渠道与策略”,分享了各馆的经验与设想。相较在第一届民营美术馆论坛上,上百位馆长聚焦“找钱难”的话题,本届论坛馆长们更接“地气”。馆长开始关注“参观者”、“公众“、访客”,并且量化到日常工作的重要议题中,意味着民营美术馆在走向公共空间、公众互动的方向上迈出了积极的一步。

第一单元圆桌讨论

但与西方相比,民营美术馆在国内尚未形成集群效应,来自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弗拉门戈舞蹈博物馆馆长Mr. Kurt Grotsch认为中国还需要5—10年时间才能形成美术馆、博物馆的集群效应。日本福武基金首席执行官Mr. Kenjiro Kaneshiro恰恰认为在民营美术馆发展的前十年中,所有地方都面临着访客稀少的难题。
 
具体到中国民营美术馆的发展经验上,西安美术馆馆长杨超提出“推倒美术馆的墙”的办馆理念,通过与政府谈判合作,将艺术展览带到西安城的七个广场上。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馆长王纯杰认为,美术馆应该是座开放的大学,如何让艺术走出美术馆是民营美术馆的题中之义。以喜玛拉雅美术馆为例,很早就开始做“流动美术馆”,到医院、中小学、商场、机场等公共空间做艺术展览,到高校进行巡讲,带着展览、艺术家、策展人走进长三角的大学。
 
民营美术馆与公众互动的方式及公共价值体现:战略定位要看“在地性”

论坛第二单元围绕“民营美术馆与公众互动的方式及公共价值体现”展开,在主题演讲中,荷兰梵高博物馆馆长Mr. Adriaan Dönszelmann分享了数字化媒体对博物馆的影响。他认为对于公众互动来说,互联网只是一个渠道,并不是解决方案。

本单元围绕“民营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实践与新媒体运用”的议题开展了圆桌讨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首席执行官薛梅女士提出了几个富有启发的问题:有哪些更为创新的方法来使展览变得更加生动?怎样把常规的艺术家讲座、策展人导览等活动变得更加深入?教育活动是否能超越教育的角色,把活动本身也变为内容的创造者?

荷兰梵高博物馆馆长Mr. Adriaan Dönszelmann

英国艺术评论家策展人、OCAT西安馆执行馆长Ms. Karen Smith 认为:中国的民营美术馆下一步发展面临的是怎样定位的问题。除了学术委员会、学术展览之外,我们更要学会跟公众说话、讲故事,这要靠软实力——人,需要培养更专业的人才。

银川当代美术馆艺术总监谢素贞分享了四个公众互动原则:知名艺术家带动年轻艺术家,儿童带动家庭,活动带动教育,跨领域带动纯视觉。

 

论坛嘉宾(谢素贞,栾倩,Kurt Grotsch)

21世纪民生美术馆副馆长李峰希望他们的美术馆不是向公众普及艺术,而是推出更多先锋的艺术,更多国际化的艺术,更多多元艺术项目的场所,这反而更具有互动性。
 
广东时代美术馆馆长赵趄认为互联网对商业影响的背后还有大数据,除了传播的有效性之外,最重要的是让产品和观众实现得更直接、无缝地对接。
 
民营美术馆的运营策略与可持续发展之道:无政策等于零

论坛第三单元围绕“民营美术馆的运营策略与可持续发展之道”展开。西班牙提森·博内米萨博物馆馆长Mr. Evelio Acevedo在主题演讲分享了他们博物馆的商业管理模式与融资大数据,基金会的使命是关注博物馆的经营效率,获得更多的自负盈亏、自我经营的能力。

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先生从开源、节流、品牌三个维度分享了今日美术馆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并提出了温度、能量与态度三个理念,既强调积极借鉴管理、运营经验,也强调与本地跨界资源展开积极合作。

成都当代美术馆馆长吕澎

围绕“国内民营美术馆的运营模式与自我造血机制”展览的圆桌讨论环节,成都当代美术馆馆长吕澎认为,民营美术馆的可持续发展更大的难题在于国家相关文化艺术制度的严重缺失。“由于大多数民营美术馆的建立是企业与政府合作的结果,当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谈判失败,美术馆的建与不建、持续与不持续就成了大问题。在政府与企业之间,建立美术馆是一个之于社会的合法托词。”中国民营美术馆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不断遭遇、不断总结,甚至不断失败,而美术馆又是一个严肃的事业,在没有制度政策的情况下,需要想办法去回避它或者去解决它。

第三单元圆桌讨论

而另一方面,从美术馆自身的架构建设来说,找一个称职的馆长又很难。吕澎认为,“国外专家缺乏中国语境的经验;国内的批评家根本没有管理经验;艺术学校也没有培养专业人员”,直到今天,没有一家美术馆是在确定了专业馆长之后,在馆长领导的团队下建设完成的。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以今日美术馆为例,建立董事会(理事会)决策下的馆长负责制才是国际共通的经验。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企业家由于艺术知识的匮乏,在赞助文化事业时不可避免地带有经营投资的惯习,借用吕澎的一个判断,“中国民营美术馆的成熟需要七八十年代乃至九十年代出生的企业家。根本性的改变还需要三代人的时间。”

深化机制成果 激发创新活力

论坛嘉宾(薛梅,Karen Smith,高鹏)

本届论坛将结合各专业人士以及普通市民对艺术文化活动的新需求、新期待,进一步巩固深化了业已形成的论坛机制。99艺术网作为论坛的发起方和承办方,为本次论坛注入了新内容,激发了新活力,不断拓展内容、扩大联动,更好地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让广大市民更加充分地享受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的新成果,不断提升上海城市的文化影响力和软实力。
 
本次论坛也结合上海市民文化节和2014浦东新区文化艺术节,推出一系列配套市民文化活动,让论坛更加接地气。例如:有关民营美术馆发展的话题征集、市民‘美术馆之旅’、上海美术馆手绘地图、‘青年白领艺术之旅’系列修养讲座、美术馆志愿者招募、亲子教育、公共文化服务云等,丰富上海市民的文化生活,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市民群众积极的参与意识。论坛还安排参会人员赴中国(上海)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参观,了解自贸区艺术品交易、保管等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和运作规则。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价值判断。

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展讯发布 >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学术对谈 | 第一场:人文视角的艺术与科技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学术对谈 | 第一场:人文视角的艺术与科技

2018-10-24 16:38:13 来源: 广东美术馆 作者:曾睿洁、刘丹妮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流动学术对谈/讲座

活动介绍

从第六届广州三年展的主题“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出发,广东美术馆将推出公共教育系列活动“当科技遇见艺术”。在展览开幕之前,我们邀请展览总策划人、策展人、学者、艺术家、专业人士等,围绕展览主题开展关于艺术与技术之关系的对谈和演讲,引导公众进入本届三年展所开启的话题。在展览开幕之后,我们将围绕“当科技遇见艺术”话题,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以“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为题,旨在探讨由技术构建的时空,从真实到虚拟所产生的多重影响,同时通过地理纬度和宇宙前景来审视创造性的努力,应对危机中的挑战和机遇,并再一次通过人类和非人类、生物与机器、有机与无机的联盟的愿景进行思考,提供一种关于新的生态可能性的场景,使得经过重整的人文主义可以在“物的集合”中共生互惠地成长。本次三年展的主题展览分为“叠加: 数字中的艺术”“同类演化”“机器不孤单”三个部分,各自以其分主题关注一个特定的焦点问题,并共同编织了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出入点所组成的网络,凸显出一个借由真实和虚构来阐释这个“诚如所思”的世界,以使我们得以再一次以无畏的视野对转瞬即逝的未来进行思考。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
流动学术对谈/讲座
第一场:人文视角的艺术与科技

时间:2018年10月14日(周日)下午2:30-4:00
地点:广州33当代艺术中心

 

▲ 广州33当代艺术中心

学术主持:
王绍强(广东美术馆馆长)
盛葳(艺术评论家)

主讲嘉宾:
冯峰(广州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
胡斌(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
沈瑞筠(参展艺术家)

活动简介:
本次活动第六届广州三年展流动学术对谈/讲座之一,围绕“人文视角的艺术与科技”话题开展。近几年,随着AR、VR、AI等技术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普及,艺术界对科技主题的创作、研究和展览也日渐升温,并逐渐形成一个热点和独特的领域。然而,人们对这一现象却常常作出不同甚至对立的判断。一方面,科技艺术的体验性与互动性让观众乐在其中、流连忘返,但另一方面,作为艺术重要基础的人文内涵却又被不断削弱。同时,具有统一和量化标准的科技对艺术的介入,常常导致艺术的地方感和时间感迅速消失。作为一个传统上强调上述两点的大型项目,此前多届三年展都围绕当代广东或南部中国这个特殊的、差异性的文化领地展开。本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试图在重新定义自身传统的基础上,对当代生活进行另一种诠释。

为呼应主题展所引发的话题,广州33当代艺术中心将在广州三年展期间举办题为“编辑部”的平行展。展览旨在讨论信息社会,“编辑”由专业化转向日常化的后果。作为一种信息处理和再生产的方式,无所不在的“编辑”必须遵守相应的技术及其规则,这些“编辑”行为又进一步与社会及其伦理相关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