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新闻档案 > 国内新闻 > 第12届上海双年展即将“禹步”(Proregress)而来

第12届上海双年展即将“禹步”(Proregress)而来

2018-10-24 13:19:49 来源: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1 作者:

 

上海双年展是中国历史最悠久、参观人数最多的艺术盛事。在过去的逾二十年以来,它被评为国际十大艺术项目,并发展成为上海独特的一张文化城市名片。第12届上海双年展将于今年11月10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式启幕,展览持续至明年3月10日。来自墨西哥的夸特莫克·梅迪纳(Cuauhtémoc Medina)将担任本届双年展的主策展人,三位分策展人是玛丽亚·贝伦·赛斯·德伊瓦拉(María Belén Sáez de Ibarra)、神谷幸江(Yukie Kamiya)和王慰慰(Wang Weiwei)。

▲ 第12届上海双年展的预告墙,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8年

第12届上海双年展以“禹步”(Proregress)为主题。源于中国古代神话的中文标题“禹步”一词,提议了一种面对当下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时所应抱有的积极的姿态和行动,并暗示着寻求新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第12届上海双年展的策展团队敏锐地看到了“禹步”这一主题对于我们理解今天世界的有效性,进而又将其联系到艺术创作的手法,以及主题中所常见的模糊性和矛盾性。他们将为观众们呈现近70位/组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或崭露头角的当代艺术家们的最新力作。 

部分参展艺术家作品

▲弗朗西斯·埃利斯,《冲撞》,2005年,九屏彩色有声影像装置,5'34'', 5'13'', 5'48'', 4'29'',5'37'', 5'30'', 3'23'', 4'53'', 6'16''。艺术家供图

▲弗朗西斯·埃利斯,《排演1》,1999-2004年,影像,29'23''。艺术家供图

▲弗朗西斯·埃利斯, 《排演1模型》,1999-2004年,影像,15'22''。艺术家供图

▲弗朗西斯·埃利斯, 《排—演》,2000年,影像,2'35''。艺术家供图

▲ 弗朗西斯·埃利斯在上海调研,PSA5楼平台,蒋文毅 摄

朗西斯·埃利斯︱Francis Alÿs

弗朗西斯·埃利斯1959年生于比利时安特卫普,现工作生活于墨西哥。在其艺术实践中,埃利斯持续以独特的、充满诗意与想象的感知力针对人类学与地缘政治的主题进行发问,并围绕日常生活的观察和参与展开创作。正如同艺术家所自述的,(其创作)“是一种由片段、隐喻或寓言组成的散点式论证。”

 

 ▲卡德尔·阿提亚,《传统修复,非物质损伤》,2014年,特定场域地面雕塑,尺寸可变。多伦多电厂美术馆2018年“情感场域”展览现场。Toni Hafkenscheid摄,艺术家供图。

 

 ▲卡德尔·阿提亚肖像照,Michael Danner摄,艺术家供图

卡德尔·阿提亚 | Kader Attia

卡德尔·阿提亚1970年生于法国,成长于巴黎和阿尔及利亚,现生活工作于柏林和巴黎。在巴黎和巴塞罗那学习之前,阿提亚曾在刚果和南美洲生活数年。他的跨文化和跨学科研究探讨了不同社会如何看待自身历史,特别是关于剥夺与压制、暴力与失去,以及集体记忆追溯的经验。他的社会文化研究将其引向“修复”的概念:描述一种与失去和伤口、恢复和挪用密切相关的无限过程;修复远不止于主体本身,而是将其纳入自然、文化、神话和历史的演进过程。2016年阿提亚于巴黎创建了La Colonie,以期创造一个容纳热切讨论的集会空间。La Colonie关注知识、态度和实践的去殖民化,致力于借助跨文化、跨学科和跨代际的方法去除知识的藩篱。

 

▲C&G,“上海‘床下底’艺术常识问答比赛”现场,2018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剧场

 

▲ C&G肖像照,艺术家供图

张嘉莉及郑怡敏 | C&G

C&G是由Clara CHEUNG(张嘉莉)与CHENG Yee Man, Gum(郑怡敏(阿金))组成的艺术小组,他们于2007年在香港成立艺术空间“C&G艺术单位”(C&G Artpartment)。C&G始终热切关注香港本地的艺术生态,以艺术创作回应社会和文化议题。他们擅长以嬉笑怒骂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其策划的活动大多具有集体参与的特点,并围绕当下香港的艺术生态及社会时事展开讨论。他们为本次上海双年展策划的“上海‘床下底’艺术常识问答比赛”已于9月中旬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举办,并将以影像装置的形式在展览中呈现。

 

▲博路斯帕·哈尔帕,《纪念堂》,装置,尺寸可变。2016年布宜诺斯艾利斯拉丁美洲艺术博物馆展览现场。Guyot Mendoza摄,艺术家供图

▲博路斯帕·哈尔帕肖像照,©阿根廷拉丁美洲艺术博物馆,Guyot Mendoza摄,艺术家供图

博路斯帕·哈尔帕 | Voluspa Jarpa

博路斯帕·哈尔帕1971年出生于智利兰卡瓜。她的创作根植于对冷战期间主要发生在智利和其他拉美国家(以及欧洲)受外国干预的解密档案和泄漏文件的细致分析。通过处理污损的实体档案,哈尔帕揭示了这些残酷干预的悲痛真相,同时对档案的本质、记忆以及创伤的文化概念作出反思。她的重要个展包括:“政治身体:公开与秘密档案”,智利大学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美术馆(2017);“在我们此处的狭小区域内”,布宜诺斯艾利斯拉丁美洲艺术博物馆(2016);“沙尔科效应”,巴黎拉丁美洲之家(2010)。她还曾参与多个国际展览,包括“拱廊:当代艺术与瓦尔特·本雅明”,犹太博物馆(纽约,2017);“展演的反抗——拉丁美洲压迫统治下的美学策略”,米格罗斯博物馆(苏黎世,2016)等。

 

 

▲小泉明郎,《暴风雨后的新风/七大罪》,2018年,五屏影像装置、打印采访文档、柱子和单屏采访影像装置,影像10至20分钟长度不等,采访时长2小时。2018年法国马恩河谷省当代艺术博物馆(塞纳河畔维特里),“暴风雨后的新风”展览现场图,艺术家供图

 

▲ 小泉明郎肖像照,艺术家供图

小泉明郎  | Meiro Koizumi

小泉明郎1976年出生于日本群马县,现居日本横滨。他的影像装置通常以表演与建构的场景为基础,探究其故土日本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私人与公共之间的界限。他先后就读于伦敦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阿姆斯特丹皇家视觉艺术学院。近年个展包括:“战地”,佩雷斯艺术博物馆(迈阿密,2018);“今天我的帝国歌唱”,大厅博物馆(哈勒姆,2016);“一次失败沉默的肖像”,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当代艺术博物馆(墨西哥城,2015);“受困的声音将梦想沉默”,日本前桥美术馆(2015)等。近期群展包括:“ 关键斡旋”,亚洲艺术双年展(台北,2017);“重启历史”,韩国国立现当代艺术博物馆(果川,2017);“大阳台”,加拿大蒙特利尔双年展(2016)等。

 

 

▲阿玛莉亚·皮卡和拉斐尔·奥尔特加·阿亚拉,《类人猿动作编录(按字母顺序)》,2018年,影像,13'22''。由Michael Smith表演。伦敦Herald St画廊与柏林国王画廊供图。

▲阿玛莉亚·皮卡,《耶基斯语》,2018年,装置,600 x 220 x 30厘米。伦敦Herald St画廊与柏林国王画廊供图

 

▲ 阿玛莉亚·皮卡肖像照,Mark Blower摄,艺术家供图

阿玛莉亚·皮卡 | Amalia Pica

阿玛莉亚·皮卡1978年生于阿根廷内乌肯,现生活工作于伦敦和墨西哥。她运用雕塑、表演、装置和摄影等多种媒介探索交流的微妙境况。她近期在珀斯当代艺术中心(2018)、布里斯班现代艺术中心(2017-2018)、多伦多电厂美术馆(2017)举办个展。她还参加了在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SFMOMA,2017-2018)、根特市立当代艺术博物馆(S.M.A.K.,2016)、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2015)、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2014)等机构举办的群展。此外,她的作品曾在第11届光州双年展(2016)和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2011)展出。 

 

▲唐纳天,《伪装者》,2017年,装置、持续性表演,尺寸可变,艺术家供图。

 

▲唐纳天肖像照,Roberto Chamorro摄,艺术家供图

唐纳天 | Nadim Abbas

唐纳天1980年生于香港,其作品探索了知觉的技术,建构了一系列复杂的场景——其中,物体存在于自身与其影像的暧昧关系之中,身体则屈服于空间的诱惑力。2014年,唐纳天被授予亚洲文化协会Altius奖学金,以及由香港艺术发展局颁发的“香港艺术发展奖之艺术新秀奖”。近期展览包括:P-Scape公共雕塑项目(香港,2018);“伪装者”,VITRINE空间(伦敦,2017);“幻兽”,天线空间(上海,2016);“最后媒介”,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6);“环绕观众”,新美术馆三年展(纽约,2015),与釜山双年展(2014)。唐纳天将受本次上海双年展委托创作全新表演作品。 

 

▲杨福东,《明日早朝—美术馆新电影计划》,2018年,艺术家供图

 

▲杨福东肖像照,艺术家供图

杨福东 | Yang Fudong

杨福东1971年生于北京,现工作生活于上海。杨福东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从1990年代末起开始从事影像作品的创作,无论是摄影、电影还是装置,均以多重的文化透视和交错的时空体验形成独特的文化视觉诠释。他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多重透视特征,探讨着神话、个人记忆和生活体验中身份的结构和形式,每件作品都是一次戏剧化的生存经历、一次挑战。杨福东曾参加卡塞尔文献展(2002)、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2003/2007)、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2006)、里昂双年展(2013)等多个重要的国际当代艺术大展。杨福东将受本次上海双年展委托创作全新作品。

 

▲米田知子,《恋人—阿尔及尔哈马植物园》(“与阿尔贝·加缪的对话”系列),2017年,摄影,55.3 x 83 cm。艺术家和ShugoArts画廊供图

 

▲米田知子,《与……对话》,2018年,单屏彩色高清影像装置,06'07'',艺术家和ShugoArts画廊供图

 

▲米田知子肖像照,艺术家供图

米田知子 | Tomoko Yoneda

米田知子1965年出生于日本兵库县,现生活工作于伦敦。米田知子的创作始终关注与地方和事件相关的记忆与历史。她的最新作品、本届上海双年展的参展作品之一《与阿尔贝·加缪的对话》,使用了与加缪(《局外人》的作者)生活过的地方相关的图像,以反映并召唤当下与过往。其著名系列作品《场景》关注了历史上动荡地区的景观,而《可见与不可见之间》则以20世纪重要知识分子的眼镜为主题。展览摘选:曼福基金会(2020);巴黎日本文化中心(2018);“告诉我一个故事:地方性与叙事”,上海外滩美术馆(2016);第10届光州双年展(2014);“我们将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遇”,东京都写真美术馆(2015);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2007)。

 

 

▲郑恩瑛,《八景》,2015年,8屏有声影像,20'07'',艺术家供图

▲郑恩瑛肖像照,韩国国立现当代艺术博物馆供图

郑恩瑛 | siren eun young jung

郑恩瑛于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和英国利兹大学学习视觉艺术及女性主义理论。她的创作关注无名个体的欲望向往如何与现世事件发生交集,以及这种接触如何化为抵抗、历史与政治。她也不断尝试拓展女性主义艺术语言。她最重要的项目之一名为“东豆川项目”(2007-2009)——一场对于东豆川美军基地中女性居民之生与死命运的质询。2008年起,她投身于女性国剧(yeoseong gukgeuk,全女性成员的韩国传统戏曲)项目的创作中,密切追踪一群女性国剧演员的生活。凭借此项目,她先后荣获首尔爱马仕基金会艺术奖(2013)、新都艺术奖(2015)以及韩国艺术奖(2018)。郑恩瑛现生活工作于首尔,并于梨花女子大学、成均馆大学、韩国国立艺术大学发表过多次演讲。

注:以上第12届上海双年展参展艺术家按姓氏排序。

 

第12届上海双年展:禹步

The 12th Shanghai Biennale: Proregress

主策展人:夸特莫克·梅迪纳(Cuauhtémoc Medina)

分策展人:玛丽亚·贝伦·赛斯·德伊瓦拉(María Belén Sáez de Ibarra)、神谷幸江(Yukie Kamiya)、王慰慰(Wang Weiwei)

展期:2018年11月10日至2019年3月10日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1-3楼

本届上双的主题“Proregress”一词来自于美国诗人、语言游戏大师E.E.卡明斯的创造,表达了一种历史、社会,乃至每个个人生命中所可能面对的某种特定状态。夸特莫克·梅迪纳敏锐地看到了这个词对于我们理解今天世界的有效性。此次展览试图以“Proregress”这个词为视角,考察全球范围内当代艺术一系列最新的创作和现象,提升人们对当下文化、自然、经济环境无常状态的感知力,并帮助观众通过这些作品,和艺术家一起去探索其背后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议题。

本届展览以“禹步”作为中文标题,来对应英文中的Proregress。“禹步”一词源于大禹治水的神话,并在数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发展出了更为丰富的含义及应用;而其基本含义为一种徘徊于进退之间的舞步。“禹步”不仅包含了Proregress的含义,同时又具有一种诗意和浪漫的姿态。而更重要的是,“禹步”是一种行动和一种积极灵活的态度,它反映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去超越西方传统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式的理想。“禹步”的身姿将提示我们探寻一种全新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以文化和艺术的形态引领我们突破悖论的重围,再显光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海双年展

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个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上海双年展始创于1996年,历经了22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且备受好评的当代艺术与文化事件。上海双年展始终秉持着高度学术性和创新性的宗旨,以开放的视野关注全球语境中社会文化流变和知识生产趋势。 

自2012年第9届起上海双年展的主办方移师PSA,“重新发电”作为当届展览主题呼应了新场馆“发电厂”的建筑身份,为上海双年展这一中国历史最悠久、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注入和发射新一轮的思想能量。从2014年第10届“社会工厂”到2016年第11届主题为“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上海双年展致力于在本土实践和国际视野的双轨道下驱动中国当代艺术力量的前行,2018年11月将迎来第12届“禹步”。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ower Station of Art)成立于2012年10月1日,是中国大陆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的公立当代艺术博物馆。改造自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南市发电厂,总面积为4.1万平方米,展厅面积1.5万平方米。其建筑不仅承载着上海工业时代的记忆,也是后世博重要文化项目之一,高达165米的烟囱已成为上海当代文化的象征。2012年起,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成为上海双年展的主办机构和主展场所。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