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艺术财经 > 20个问题,提问中国收藏家

20个问题,提问中国收藏家

2018-04-08 16:57:30 来源: Hi艺术 作者:罗颖

曹斐《霾》 单频影像(数码电影) 46分30秒 2013
Jane ZGCollection、曾子墨收藏 

 

上排左起:乔志兵、汪海涛、刘钢、李琳
下排左起:王津元、程守太、尤金、杨锋

一场名为“艺术赞助人”的展览3月24日在位于上海西岸的乔空间和油罐项目空间亮相,三十余位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在他们各自的藏品中选择一至两件呈现在此次展览中。这一以“藏家+艺术家”的双重模式引发的话题性似乎超过了展览本身的精彩度,毕竟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藏家以集体面貌在一个展览中呈现尚属首次。展览在提示他们的趣味和收藏线索的同时,也勾勒出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的群像。借此契机,Hi艺术采访了乔志兵、汪海涛、刘钢、李琳、王津元、程守太、杨锋、尤金8位资深藏家,请他们解答关于当代艺术收藏的20个问题。 

 

▲ 乔志兵,乔空间与上海油罐艺术中心创办人

 

 
“艺术赞助人”这一展览你推荐的作品的理由?

乔志兵:我主要推荐的是张恩利参加南极双年展的作品《蛋》。推荐这件作品的理由是它背后的故事跟我们这次展览的主题很契合。因为南极双年展是由我赞助的中国艺术家,我推荐了张恩利。他做了一个“蛋”带去了南极,每去一个地方就把它放在陆地做一些仪式,并以照片的方式记录下来。

汪海涛:我这次推荐的是狄青《缓归计》。因为就像去年故宫展出的《千里江山图》一样,王希孟经宋徽宗点拨18岁就成就经典。千年以后,狄青也机缘巧合在工笔水墨中找到另一个自己,谁能够相信这幅总长185×340cm的四条屏作品,是一个刚刚开始从事水墨工笔的艺术家所作。我相信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武器”,狄青的工笔水墨之路一定会走的更远更远……

刘钢:杨千的《北京弃物NO·15》记述了2017年底北京市发生的驱赶现象。王礼军的《晓》表现出年轻艺术家的探索。

李琳:两位都是很熟悉的艺术家。非常喜欢的人。积木(蒋竹韵)的这件是我们(江南布衣)工地No 0展览时专门为展览做的。

王津元:黄炳的作品《太阳留住我》会参加下个月我们在三亚的亚特兰蒂斯酒店的开幕展——复星基金会收藏展“一沙艺世界:探索社会几何形态”。那个展览我们选了四十几位中国及国际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这些艺术家的视野都比较新。年轻人偏爱多媒体,我觉得这更反映时代,更直接,更加容易让人懂。最近我们最近对影像的研究会多一点,所以我推荐了影像作品在这里展出,也可以让大家了解复星基金会对影像的收藏方向。 

程守太:我认为郝量是非常有才华的、通古尚今的一位中国画家,他所创作的根植于中国文化的水墨作品能够被蓬皮杜艺术中心、高古轩画廊所认可,而且能够参加大都会的展览,这都非常难得。可以说是中国国画真正走出去的一个典型代表。

杨锋:简策的这件《巨人》一方面作品表现力非常突出;也考虑了油罐艺术空间的特点,作品非常高,和空间关系比较相宜。

尤金:我推荐的是一位出生于1948年的韩国艺术家金泰浩的作品《内在律2017-7》,他的作品很有特点。你看到一个个的窟窿里实际上有很多层颜色。很多世界性的美术馆都有收藏他的作品,我也非常喜欢,就用这件作品来参展。

 

▲ 汪海涛,当代艺术收藏家,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赞助理事

 



通过这次藏家分享展,你从别的藏家身上得到了什么启发?

乔志兵:我觉得特别明显的是都很自信。如果几年前做这个展览,大家可能拿的都是最贵的作品。现在的面貌很丰富,只要自己喜欢就拿出来,不管名气如何,不管什么形式。而且这次影像也很多。

程守太:这次参加“艺术赞助人”展览的藏家都是非常好的藏家,他们在当代艺术上有多年的收藏经验,在对艺术家的甄别,以及艺术的前瞻性上都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应该向他们多学习。

尤金:这次展览太好了,主办方很聪明。参展的大部分藏家都是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理事,是中国当代收藏界的佼佼者。让他们每人拿一两幅作品,是精品里挑精品,大家都有各自的理由,尽管有选择的难度,但确实很有意思,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个展览。

 


3
除了自己的藏品,还有谁的作品让你眼前一亮?

乔志兵:很多。比如John Baldessari的作品就让我印象深刻,因为我之前去墨西哥正好看过他的个展,就特别喜欢。我以前其实不太关注年龄大的艺术家,但他的作品还是让我受到了震撼。 

 

▲ 刘钢,律师执业三十余年,是亚洲资本市场著名律师。曾协助百度、新浪、中国移动等多家知名公司海外上市。2010年荣获国际著名法律评级机构Chambers and Partners 颁发的亚洲律师界“终身成就奖”

 


第一次买艺术品是什么时间?花了多少钱?

乔志兵:2006年,一位没有什么名气的年轻艺术家作品,但是仍然喜欢,现在还挂在家里。

刘钢:1993年3月花了3000元人民币买了第一幅油画藏品。
 
王津元:2010年左右。

程守太:2006年左右,当时花了十万元。

杨锋:2010年下半年。

尤金:我在十五六岁读书的时候就开始收藏了。第一幅作品收藏的是李苦禅的画的一条鱼,刘炳森题的字,是在宁夏的一个小店里买到的,当时花了700元。但时间是上世纪70年代,也不便宜。

 

 

胡晓媛《人性特征》 30秒,2分,1分,15分,13分 五频录像,有声 2015
刘兰收藏



第一次收藏的契机是什么?

乔志兵:我是因为俱乐部很多地方需要挂作品。

汪海涛:喜欢。
 
刘钢:第一幅油画藏品的动机是为了纪念自己的创业。

王津元:2010年左右,是为了买作品装饰空间。

程守太:很简单。当想找一个兴趣和爱好,我不喜欢打麻将,打高尔夫又费时间。而艺术收藏确确实实能让人静静地从画中找到一些想要的东西,让自己在忙碌中找到一种心静的感觉。收藏是一种静态的喜好和快乐。它让我感觉到这样一份快乐说不定还能有升值,将来还能有一种财富的增长,挺好的呀!

杨锋:没有特别动机,从欣赏、喜欢到尝试。

尤金:因为我自己过去也是画画的。我在北京出生,很小就在北京少年宫接受训练,所以就对艺术品兴趣特别大。我大约18岁去了香港,当时想是能不能靠画画来生活,但发现还是不行。最后就把这种兴趣变成了一种收藏。不过现在没有收藏那些传统的作品了。 

 

▲ 程守太,泰和泰律师事务所创始人/博士,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理事会理事

 


家中或办公室里有摆放你收藏的作品吗?

汪海涛:家中有200多件。
 
刘钢:不仅有,而且还很多。我们家和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藏品。
 
杨锋:都有,根据展览需要,经常性的更换。

尤金:很多。我的藏品大约有将近600件。家里、写字楼里也放一些,大部分是放在仓库。 

 


每年花在库房上的资金大约有多少?

乔志兵:我不太记这些事。但有些作品保存起来比较麻烦。

汪海涛:10万元。

刘钢:十余万元。
 
杨锋:有专门的空间来存储。
 
程守太:不算多。有些大件要放库房。

尤金:很少。因为我的公司就有很大的仓库,只需要在我的仓库里面隔几个房间就可以存放。

 


中国和国外艺术家的藏品比重大约是多少?

乔志兵:同样关注。但具体比例没有统计。

汪海涛:10:1。
 
刘钢:我的藏品中,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占95%,外国艺术家的作品占5%。

王津元: 国外艺术家藏品的比重在不断增加的过程中。所以目前应该还是中国的稍微多一点。

程守太:九比一左右。我对国外艺术家的作品比较慎重,有,但不多,更多是中国艺术家的作品。

杨锋:没有完全统计;近几年的收藏,国内和国外艺术家收藏金额几乎各半,数量国内艺术家作品居多。

尤金:三分之二是国际艺术家,三分之一是中国的艺术家。

 

▲ 杨锋,超过16年的投资和金融经验,现担任蓝海资本创始合伙人兼CEO和优米金融董事长。同时也是香港M+新艺术委员会委员。



在画廊、拍场、艺博会还是艺术家手里买作品比较多?

汪海涛:一级市场为主,二级市场为辅。我一般不从艺术家手中直接购买。
 
刘钢:十年以前在拍卖场上买的作品比较多,2009年以后主要是通过画廊购买藏品。
 
程守太:画廊和艺博会是我最近这两年购买作品主要的通道。从画廊处买东西是最多的,其次是艺术家和拍场。

杨锋:主要是画廊和博览会,拍卖拾遗补缺;艺术家直接收藏极少。

尤金:我很少从艺术家手里买作品。因为比较好的艺术家基本上都有画廊代理,当然我会跟艺术家建立一个很好的关系。坦白讲,我偏向于去拍卖公司买作品,我很讨厌专注于跟画廊买,为什么呢?拍卖公司的好在于你看到图录后,你喜欢就去做功课,慢慢去研究这个艺术家到底是不是很好?在艺术史上有没有他的一席之地,他/她的这件作品在他/她所有创作中处于中高低哪个位置?但是去画廊购买就很辛苦,很多艺术家你不认识,你很难看到他的创作全貌。第二,去画廊购买还得论资排辈,有时候大家都喜欢这件作品,结果画廊告诉你:对不起,我们有50个人在排队!这就特别没劲。对于国外的画廊,我也不客气地讲,很多好作品轮不到你。但拍卖就很平等。只要你肯给钱,就有机会拿下。所以我三分之二的藏品都是在拍卖会上买的。

 

张培力 《不确定的快感(Ⅱ)》 6视频源,12画面彩色录像装置,无声 1996
田军收藏

▲ 陶辉《演技教程》 单频高清录像,彩色,有声 16分43秒 2014
田军收藏



10 
有哪件作品想拥有但却没得到?

乔志兵:现在很多时候是这种情况,比如这个艺术家很好,很多人都想买他/她的作品,你就会面临跟美术馆竞争,跟全球的藏家竞争。有时候在个人藏家里,我可能排队还可以。但如果说这个作品只能给美术馆,那你就很无奈了。不过之后我们也是美术馆了。但是当代艺术品还好,因为艺术家还在创作中,你没有这件,但可以有他/她的另一件,或者等下次。

汪海涛:肖恩·斯库里、克雷格·马丁还有陈飞的作品。
 
刘钢:2006年佳士德香港春拍之中的一件吴大羽作品《花之舞》,我与其失之交臂。
 
杨锋:不是某一件,有些艺术家是在心愿名单上的。
 
程守太:有一件周春芽的《山石图》我挺想得的,但这件作品后来被唐先生买到。但我也挺为他高兴的。想拥有,没有得到也是挺快乐的一件事,虽然这种快乐有点儿痛苦。

尤金:现在有很多出色的艺术家,但我不会买最当红艺术家最贵的作品。我希望从不是很贵、但作品也还不错的时机入手。  

 

▲ 王津元,复星基金会与复星艺术中心主席

 

11 
作品买回来后,过一段时间又不喜欢了怎么办?

乔志兵:有些作品是让你视觉愉悦,有的思想深刻,但有的是存储了那个阶段的经历,所以对我来说,这并不是问题。

汪海涛:库存或调整。

刘钢:有的送人,有的转卖。

王津元:目前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收藏的作品基本都是在公共空间展示,来过这里的人都会觉得作品还蛮合适。我们也没有任何出售。

程守太:总的来说我都挺喜欢,好像不喜欢的还没有。

杨锋:这种情况比较少,买的时候,考虑的比较清楚。

尤金:我们的审美观念都在变化中。大部分还是很喜欢,但是一定会有一部分过了一段时间,从不同角度去看,你又不太喜欢了,那就是等待机会卖掉就是。我也会有循环,也需要卖一些比较升值的作品再买多点东西。

 

12 
有没有在收藏这事上摔过跤?

乔志兵:我不太认可“摔跤”的说法。因为路都是一步一步走,没有这一步就没有下一步。以前有说法叫“交学费”,可能更准确。谁也不能断定现在自己收藏的艺术品都是最好的。

汪海涛:长话短说十六个字:经验不多、教训不少;收获不大,损失不小。
 
杨锋:勤学苦练之外,运气比较好,多看,多研究学习不容易摔。
 
程守太:在收藏上还是摔过跤的,只不过是在最初进入收藏领域的时候。在国画上有一些,在当代艺术上还好啦!

尤金:你问这个问题的意思是,当初买了作品以后,现在又不上不下。这是肯定有过的,因为你一定要交学费。收藏也是从你的思维、你的经济上考验耐力的一件事,就是说我喜欢,但不急于买卖。所以我最初也是交了很多学费,现在看来情况还不错,有些作品不是一定要留,但价值上升的还不错。

 

13 
在收藏这件事上,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乔志兵:我女儿是学艺术的,她也很喜欢。

汪海涛:快乐。
 
刘钢:用不断贬值的货币换取日益升值的精神食粮。
 
程守太:我最大的收获是看到这些藏品我就感觉快乐。另外,我能够通过收藏,认识有品位、对中国当代艺术有理解的朋友。

杨锋:是心理感受:愉悦、启发和成就。
 
尤金:当别人还不太了解这个艺术家,作品还不是特贵的时候,但你认定就是最好的,这是最大的收获,因为你拥有了最好的作品。

 

▲ 李琳,江南布衣创始人

 

14 
你的收藏趣味是什么?

乔志兵:关注同时代。我一直说:我相信这个时代也和任何时代一样,同样有伟大的艺术。
 
汪海涛:冷抽象、极简风&当下时绘画性,坚决和传统划清界线。
 
刘钢:我的收藏趣味分为两种:第一,与中国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的作品;第二,在中国艺术史中占有或将会占有一席之地的艺术家的作品。

王津元:我们现在是以基金会的方式在收藏,机构的方向是做公共艺术。所以我们收藏的很多作品都会在公共空间展出。所以作品面貌不会特别极端。我们可能会寻找一些有普世价值的东西。
 
李琳:趣味很复杂,也很个人经验。

程守太:可以通过收藏作品看到艺术家描绘的创作背景。我希望从中找到他们背后的历史,绘画的风格。当然我希望作品唯美点,但不是说纯粹的写实。我不太喜欢血腥暴力的东西。

杨锋:不能一言蔽之,在一定的趣味中,也逐步变化。

尤金:我收藏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架上绘画,它们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半写实半抽象;一类是全抽象。我基本上不会收藏很具象的作品。除了架上绘画,也有收藏摄影、雕塑作品。但我不太接受完全装置性的、很前卫的东西。

  

15 
想对你收藏过作品的艺术家说什么?

乔志兵:不能跟艺术家说,不能影响人家的创作。

刘钢:有的想说,有的不想说。想说的,早已私下告诉艺术家了。
 
李琳:Nice to meet you!

程守太:一定要有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因为那是你区别于别人的最大特点,它会让人过目不忘。

杨锋:谢谢艰苦创作,也谢谢忍痛割爱。

尤金:对于我很喜欢的艺术家,很感恩,谢谢他们创造出好作品,让我觉得很充实,很骄傲。这是上帝赐给我的一个很好的礼物。但话说回来,我们毕竟只是一个保存者,不是永远的拥有者。所以我也希望我的子女以后能好好地把它保持下去。

 

▲ 何翔宇《1500克黄金,62克蛋白质》 154×48×5.5 cm 铜、99.99%纯金、鸡蛋 2013-2014
苏敏罗收藏


 
16 
想进入但尚未进入艺术收藏的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乔志兵:就进入吧!你想太多就走不动道,没那么复杂!

汪海涛:收藏不分早晚先后,下水方能体味个中滋味。
 
刘钢:在买第一件藏品之前读几本艺术史的书籍。
 
王津元:多学习吧!多了解历史,因为未来是从历史里生发出来的。你要知道你所关心的艺术家的创作来源。另外,不要被别人的意见和市场所左右,坚持自己的想法。想清楚自己收藏的目的是什么。
 
李琳:很讨厌为人师地说。收藏最有意义是让你一直在学习。

程守太:跟着前人多走走多看看,但一定要去买一两件作品,不然你永远进入不了。

杨锋:从喜欢和欣赏开始,还是要多看好作品、也读点艺术相关的书,做点研究。

尤金:想进入收藏的人有两种:一种是特别喜欢艺术,一种是追求投资回报。这两种都没有错。但喜欢是前提,也要对艺术家有所了解,然后同时考虑艺术本身的经济价值。我觉得一个人收藏上能成功,三分之二是喜欢,三分之一是投资。艺术收藏也是需要天赋的,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去做艺术收藏,你对艺术没有感觉,而是人云亦云去做收藏,这很痛苦,不是乐趣。 

 

17 
你会看重收藏的投资回报吗?

乔志兵:回报分很多种。从艺术里能得到很多,比如使你快乐,比如提高你的审美,其实得到的已经很多了。 为什么那么多赞助人想去支持艺术,就是因为他得到挺多的,就想回报艺术。

汪海涛:会看不会重。
 
刘钢:有些作品购买时需要考虑投资回报。但对另一些藏品而言,纳藏时根本不会计较投资回报,因为这些藏品在有生之年是不会出售的。
 
李琳:其实喜欢的艺术家希望不要太贵,这样还有能力可以卖。

程守太:我看重收藏投资回报。但目前没有去卖作品,所以还谈不上回报。

杨锋:作品的价格和价值是收藏的考虑因素之一。

尤金:当我只有很少的量的时候,完全不会计较。但当我有超过100件以上了,我一定会考虑这个问题,你不能买一堆垃圾,还一直在烧钱。我是买了作品,过了大概15年之后才开始卖一些出去,转换循环去买更好的东西,这样你更有乐趣。 

 

 

▲ 尤金,香港当代资深藏家

 


18
收藏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乔志兵:明天的事都还没想呢。

汪海涛:快乐人生。
 
刘钢:希望自己的几件藏品能够在艺术史中留下印记。

王津元:我希望复星基金会能有序地延续下去。它的藏品会越来越丰富,展览越来越好,它所服务的公共空间会越来越多。

程守太:希望把这样一段收藏当作一段历史。这段历史是我人生的一份美好的体验,希望未来不管是自己的家人还是社会,能体会到我那份对文化的用心。

杨锋:没有考虑这么深刻的问题。
 
尤金:很多。我的收藏大约将近600件。家里、写字楼里也放一些,大部分是放在仓库。但是我的梦想是当我每天早上醒来以后,看到每一个角落都是艺术品,就像一座美术馆一样,我就很幸福。所以我把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放在家里,每天都可以看到。 

 


19 
会羡慕那些有自己私人美术馆的藏家吗?

乔志兵:基本都是比谁苦,不会去羡慕。我一开始也没想过要建美术馆,也是被客观现实一步一步推进的。

汪海涛:不会。
 
刘钢:我很尊重那些有私人美术馆的藏家,但不羡慕他们。开办私人美术馆不仅需要巨额财力的支撑而且还要付出很多精力。我不希望把自己的财力和精力用在收藏艺术品之外的地方。

程守太:谈不上羡慕。每个人有自己的爱好。

杨锋:更多是尊重,他们付出更多。

尤金:不羡慕,但佩服,他们太辛苦了,不容易。我也还不够自己做美术馆,但我觉得可以和朋友合作做些展览,请策展人过来将藏品梳理一下,和更多人分享。 

 


20 
藏家会影响艺术的发展吗?你有这方面的体会吗?

乔志兵:当然。比如去年路易威登基金会做的谢尔盖·史楚金的收藏展,他收藏的印象派、马蒂斯、高更等,当时完全没人认可。所以反过来想,就因为他收了,这些人才成了。如果没收,结果就不一定是现在这样。
 
汪海涛:当然。艺术家是生产者,藏家是消费者;只有这两者才是整个艺术生态链的主角。
 
刘钢:藏家当然会影响艺术的发展。无论艺术史记载的作品,还是重要博物馆的藏品,绝大多数都是首先经过收藏家之手。可以说:每件艺术杰作的背后,都隐藏着独具慧眼的收藏家。

王津元:我觉得肯定会。市场是无法回避的领域,有了市场整个艺术生态才更加完整健康和可持续。有的时候市场会对艺术家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会越来越良性,因为我们收藏家的整体素质越来越好,而且今天看到的收藏家都很有愿景,有情怀。

程守太:藏家和艺术家会一同成长。我认为藏家在某种程度上只会推动,不会影响。我很看好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乃至世界当代艺术的发展。

杨锋:我相信收藏是艺术生态重要的环节。没有收藏,艺术家的作品就不能销售,也影响再生产;因此意义是积极的。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