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策展档案 > [现场]“流明矩阵”国际新媒体艺术展

[现场]“流明矩阵”国际新媒体艺术展

2018-03-25 22:01:43 来源: 今日美术馆 作者:新媒体艺术站

 

矩阵世界下的“高科技”与“人工智能”是类人类文明吗?
未来世界中它们是否可以取代人类并孕育出新的文明?
我们今天依然无从而知
……

2017.11.25
英国“流明数码艺术大奖”
今日美术馆

来自全球各地的20余件
装置艺术作品、数码影像作品和VR虚拟现实作品
在这里将与你相遇,带来别样的视觉与思考

 

▲ 《阅读计划》 2016 王连晟 (中国台湾) 机械装置

阅读对你来说,到底是什么?是习惯,还是压力?台湾艺术家王连晟创作的作品《阅读计划》是一个互动装置艺术作品。艺术家设计了23台的自动翻书机放置在展场中,当人们靠近时,那些机器就会开始自动翻书,并且朗读书本内容给观众听,“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作品中艺术家选择阅读的书籍是影响整个亚洲历史文化变迁的《论语》,与此同时,这本巨著也像是一个教条式的经典嵌制着我们的思想。 最终艺术家在这里创造出一种空间,讨论在地化、教育、思想和国家机器的种种问题。

关于艺术家王连晟Lien-cheng Wang

艺术家王连晟1985出生于台北,2006年毕业于国立东华大学资讯工程学系,2012年毕业于台北艺术大学科技艺术研究所,现今生活在台北。

 

▲ 《守护神》 2016 谢拉·侯赛因 (英国) 投影装置

《守护神》对传统伊斯兰图案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将伊斯兰世界中的艺术和建筑设计与当代数字艺术相融合,通过把动态几何图案投射在由金字塔状模块镶嵌而成的六边形雕塑上,为静态的艺术形式赋予了生命。 

关于艺术家谢拉·侯赛因Zarah Hussain

谢拉·侯赛因的作品将伊斯兰教传统手绘几何图案与数字艺术相结合,她的作品应用了循环的动画代码、交互程序、绘画与雕塑。

 

▲ 《塑料反射》 2016  泰斯·比斯克 (荷兰)交互装置

《塑料反射》是一个交互式镜像设备装置,它由601件来自世界各地海洋中的塑料建造而成。艺术家呼吁人们不要再将塑料倾倒入海洋,在食物链中停止塑料的使用,观众在获得智力和技术上双重体验的同时,对于这一迫在眉睫的议题生发出新的视角。 

关于艺术家 泰斯·比斯克 Thijs Biersteker

泰斯被评为荷兰2017年度十二位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人之一,他的作品不仅斩获戛纳国家创意节上获得设计和数字工艺双料奖项和威比奖,同时还被 discovery 、Wired Magazine、New Scientsis、Fast company等知名媒体报道。

 

▲ 《永无止境 》 2017 大卫·格利克斯曼/摩西·杰尼 (美国) 动态影像,原为机械装置

该件动态雕塑作品《Ad Infinitum(永无止境)》由美国艺术家David Glicksman和Moses Journey联合创作,观众们先是会看到一排钢珠轴承在垂直墙面上下舞动,随后墙面上会出现白色线条和光点的投影,并且钢珠的运动轨迹会随着线条的变化而变化,艺术家通过该作品探究无关联点之间的关系,力图通过尽可能少的元素表达纯粹、抽象的动态。

 

▲ 《黑动》 2016 卡娜 (中国香港/德国) 动态影像,时长7分40秒

《黑动》是一个的沉浸式视频装置。它是一部空间戏剧,也是一个虚拟景观,模拟了一团无定形的黑色物质的成形与变形。 从远处看,显示在黑框内的图像似乎是静止的;但随着观众不断靠近,图象会出现微妙、渐进式的转变,观众会感觉被这个幽深无限的微观世界慢慢吞噬。

 

 

▲ 《什么都没发生》 2017 米歇尔·凯罗若/由里·凯罗若 (丹麦) 虚拟现实, 15分钟VR体验时间

2017威尼斯VR电影奖入围,动画导演米歇尔·凯罗若和由里·凯罗若创作的装置艺术《什么都没发生》给观众带来影像虚拟现实体验,通过邀请观众参与其中,提出观众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一问题。虚拟现实让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角度,沉浸于并参与这一独特的场景,作品呈现了一种新的叙事方式,一种真正意义上完全沉浸在一幅画作或艺术作品中的存在方式。

 

小镇的郊外异常寒冷,但是人们依然聚集在一起。我看着他们在地平线上排起队伍。我们都在等待即将要发生的事情。但是,什么也没有发生……

关于艺术家 米歇尔·凯罗若 Michelle Kranot和由里·凯罗若 Uri Kranot

米歇尔·凯罗若和由里·凯罗若是独立电影制作人和跨界艺术家和移民。他们出生于以色列,但他们为了寻找他们心目中的“乌托邦”,早已远离家乡在多地异国生活和创作多年。

 

▲ 《书沙台》 2015 SeeekLab此刻装置(中国) 交互装置

《书沙台》是一件创新交互式的装置艺术作品,艺术家将书法作品导入设备,最终让机器在沙子中呈现出来,实现传统书法与软件和硬件装置的融合,用户可以在手机应用中把他们手写的内容转换成沙函寄给朋友,收信人需要通过因特网或蓝牙连接装置艺术接收内容。

 

▲ 《抽象操场1》  2015 威尔·赫特 (英国) 视频交互装置

《抽象操场1》是一个屏幕交互作品,一方面展现对于现代主义建筑关注的形态如何占据物理和数字空间的抽象再造,另一方面是用演奏乐器的简单方式鼓励观众参与建造一个复杂的建筑搭建,这一作品是艺术家在英国杰俐D-Lab/LEVEL中心委托驻留项目时,用了五周的时间与一群学习障碍人士共同所作。

 

▲ 《忘我建造者 vs 忘我的土地》  2017 伊莎贝尔·阿韦尔(法国)动态影像, 时长5分03秒

《忘我建造者vs忘我的土地》是一部设定在法国加来丛林的引擎纪录片,丛林中的难民已经构建了一个城市世界,丛林中最大的讽刺就是加来市长的“大项目”。市长从电子游戏中获得灵感,决定耗资2.75亿欧元建造“英雄乐园”这一娱乐公园以重塑城市形象,而真正的英雄应该是那些能解决移民和过境区问题的人,出于这一原因,伊莎贝尔选择电子游戏这一媒介,为丛林住户的访谈增添了新的维度。

 

▲ 《分离的连接》  2017 麦克斯·哈特勒 (香港) 动态影像, 时长4分33秒

《分离的连接》是作曲家 Lux Prima 和视觉艺术家麦克斯·哈特勒合作探讨视听重复和扭曲的一件动态影像艺术作品,作品受到从建构主义到保罗·克利的包豪斯教学,再到计算机动画先驱约翰·惠特尼开创性的电影实践《黑客帝国3》(1972)的影响。

 

▲ 《O.T. 923》 2017 斯蒂芬·瑞斯(德国)影像装置

《O.T. 923》是一个基于特定场景的空间艺术作品。艺术家结合了物理、雕塑、装置和投影将作品的最终呈现效果延伸至所有感官的体验。这些线构成一个几何形状,把整个空间切分成各个部分。与此同时,线与线之间的透光又模糊了作品和空间之间的边界。投影的图案是由26种不同颜色的动态光束组成, 颜色编排使得光影产生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

 关于艺术家斯蒂芬·瑞斯(Stefan Reiss)

斯蒂芬·瑞斯(Stefan Reiss)是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成员,目前在德国柏林生活和工作,他研究的领域包括制图、绘画、雕刻、装置、投影和表演等,瑞斯Reiss在他的作品中重点关注对数模转换过程的艺术应用。
12

 

▲ 《待发掘的影像》 2017  尼科尔·鲁杰罗/莫利·索达/雷弗莱克 (美国) 增强现实

《待发掘的影相》是尼科尔·鲁杰罗、莫利·索达与雷弗莱克合作完成的一个增强现实作品。作品中采用了卧室的场景,塑造了典型的私人空间,当观众进入房间时,他们将使用手机触发增强现实,扫描空间中的物体,比如扫一下枕头就会生成短信,扫马克杯就会弹出一封电子邮件,每一件物品处于一种不断碎片化和重生的状态,新生与死亡在同一个空间上演无尽的循环。

 

▲ 《樱花与山脉》  2017 达米恩·博罗维克 (英国)静态图像, 法布亚诺蚀纸面丙烯

《樱花与山脉》是艺术家用手工制作的机器完成的最新一副艺术作品。画作的五层画面是用不同粗细的丙烯酸记号笔叠加绘制而成。该画作耗时约20个小时,期间需要不断添加墨水检查绘制情况。

 

 

▲ 《达娜厄》 2014 CYLAND媒体艺术实验室:埃琳娜·古巴诺夫/伊万·戈沃尔科夫 (俄罗斯) 机械装置

《达娜厄》是一座用镜像中飘摇光束构成的多媒体物体雕塑,在这一装置艺术中,艺术家将光运动的算法与观众欣赏伦勃朗画作时眼球运动的算法相结合。镜子中倏忽飘然的光线反射创造了一种感官上暧昧的感知情境。这一雕塑的大致轮廓可与伦勃朗在艾尔米塔什博物馆陈列的画作中的戴安娜形象联系起来。

 

▲ 《区块币》 2017 马蒂亚斯·多菲特 (美国) 静态图像

《区块币》由64张从比特币区块链生成的系列纸币组成,艺术家用Python脚本解析比特币区块链获取自己所感兴趣的信息。生成纸币的主要应用程序是用Lua和C++语言所写,使用的工具库都是艺术家本人自己搭建。

关于艺术家马蒂亚斯·多菲特Matthias Dörfelt

马蒂亚斯·多菲特是一名洛杉矶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就对将图片、打印、动画、视频和交互的过程进行编程处理。
16

 

▲ 《栖居太阳的渴望》 2016 法比欧·达尔蒂齐奥 (英国) 网页艺术

通过映射我们的太阳系,《栖居太阳的渴望》让两颗行星建立联系。当行星沿轨道围绕太阳旋转时,行星间的最大距离保持不变,而彼此间的关联只有透过螺线图才能显现出来。

 

▲ 《弗兰克》 2017 塞西莉·瓦格纳·法尔肯施 (丹麦) 互动型人工智能(英语)

《弗兰克》是一个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的交互式音响装置艺术作品。所使用的是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机器智能和深度学习)。观众可以与弗兰克进行直接对话,它会以人声予以回复。

 关于艺术家塞西莉·瓦格纳·法尔肯施 Cecilie Waagner Falkenstrøm

塞西莉·瓦格纳·法尔肯施是一名人工智能艺术家和研究者,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她的作品结合人工智能、艺术与哲学。

 

 

▲ 《生成的痕迹》 2016 郑达 (中国)交互影像

《生成的痕迹》是基于电子生成艺术的系列作品之一,这一由程序生成的互动作品已经持续运行超过15个月,收集了11000多个小时的数据和图片,可以看到程序模拟生成的两个鼠标图标在屏幕上的不停地移动,画面中一个鼠标在移动时留下的轨迹之后又被另一只鼠标抹去。

 

 ▲《狄俄尼索斯》 2017  法布里齐奥·奥古斯托·波尔特罗涅里 (巴西) 静态图像

《狄俄尼索斯》是“视觉神谱”印刷作品系列中的一部分。该系列作品由Ruby语言编码,不含外在索引。这些印刷图案均由电脑存储中一个给定数据集的随机数学变换生成。“Theogonie”这个词源自于希腊诗人海希奥德的一首诗。这首诗描述了众神的出生,代表希腊思想的某一阶段:因与果之间没有联系,众神自身独立存在。

 

本届“流明数码艺术大奖”,收到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800位艺术家的作品投稿。经过专家评审,有70余件作品入围,获得冠军的是荷兰艺术家泰斯·比斯克(Thijs Biersteker)。

 

流明数码艺术奖项
Lumen Prize for Digital Art

来自英国的Lumen Prize for Digital Art“流明数码艺术大奖”,由众多艺术界知名人士组成,每年在全球各地征集经由电子数码设备所创作而成的艺术作品,并通过专业的评审团选出一定数量的每年的优秀作品,进行全球巡回展览。
2012年以来,“流明数码艺术大奖”已在纽约、伦敦、雅典、阿姆斯特丹、香港、上海等十余个城市举办逾20场展览。通过学术合作,“流明数码艺术大奖”在每场展览举办期间,亦组织了多场研讨会,艺术家讲座以及专题座谈会。

 

 

流明矩阵——国际新媒体艺术展

开幕时间:17:30  11/24/2017
展览时间:11/25/2017 —— 01/07/2018
展览地点:今日美术馆2号馆2层

今日美术馆 Today Art Museum
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路32号,100022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