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新闻档案 > 国内新闻 > 邓玉峰获第二届圈子艺术青年奖一等奖

邓玉峰获第二届圈子艺术青年奖一等奖

2017-05-14 21:30:20 来源: 圈子艺术中心 作者:

第二届《圈子艺术青年奖》于5月13日(周六)在深圳圈子艺术中心九楼学术厅揭晓获奖名单并举行颁奖典礼。经过一年的征集和评选,通过自荐和推荐,共有来自全国(含港澳)524位艺术家,1084件/组作品参评,从中评选出28件入围作品。分别颁出一、二、三等奖各1名,优秀奖5名和特别奖——深圳新锐奖1名。

一等奖1名,奖金人民币20万元
二等奖1名,奖金人民币10万元
三等奖1名,奖金人民币5万元
优秀奖5名,奖金人民币1万元
深圳新锐奖1名,奖金3万元

▲ 第二届圈子艺术青年奖现场嘉宾合影

第二届《圈子艺术青年奖》颁奖典礼圆满结束

《圈子艺术青年奖》是由圈子艺术中心发起并支持,由业内众多专家学者及社会各届人士共同努力完成的公共文化项目。旨在支持有创造性的青年艺术家,以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良性发展。

在中国的艺术中,文人士大夫与乡野之间一直有一道截然的鸿沟,除了审美趣味的阶层差异,更重要的是在传统中国社会性的弱小中,艺术成了社会的残缺片段。他们经由耕读而仕宦,从此“先”于天下,俯视群氓。就算是放归林泉之后,也是愀然独处,作出世想。对于他们而言,要么是庙堂,要么是田园,他们从没发现也无力构建一个真正的世间——社会。

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当代艺术最要紧的地方,便是发现社会,从而一洗用脂粉伪造的山水。

然而这样一种作为无异于拓荒,这不仅仅是艺术家们心之所系,更是整个社会对于艺术的重新认识与接受。

投身于社会便要遵循社会的轨则,因此价值观问题、社会思想问题、艺术观念问题乃至市场问题,邃然成为当代艺术家们必须面对的课题,艺术的社会性由此得以逐渐确立,艺术家们则需要经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震荡。

当然,我们看到这个领域里,越来越多的文化学者加入其中,更有内外资本共同作用,因此这个领域较之以往大大拓展了空间,艺术的视野正在遍及每一处社会角落。但是无论是批评话语的体系,还是市场运作的机制,所有这些都在初始阶段,去中心化的自由潮流,更令中国的当代艺术显得惶恐,而不是表现出冲决后丰富的组织生态。

基于此背景,圈子艺术中心试图建立一个平台,在展览与评奖,交流与消费之间,可能为当代艺术社会性的深刻带来一种促进,从而使得精英艺术与大众审美不再隔膜,使思想也有获得市场的机会。

 

▲ 获奖者合影

第二届奖项于去年5月份启动,通过整整一年的征集和评选,从来自全国(含港澳) 31个地区 524 人 1084件/组作品中,评选出 28 件入围作品。5月13日在圈子艺术中心九楼学术厅公布获奖名单并举行了颁奖典礼。

▲ 主持人 刘成瑞(首届大奖获得者)

▲ 项目发起及资助人 陈锦梅

▲ 评委会主席 鲍昆

获得一等奖的是邓玉峰的《营救行动:破案小组》作品。《营救行动:破案小组》是一次艺术家发起的解救贩卖儿童的艺术项目,探讨当下社会中人性伦理的边界。也用解决的方式来实行解救与逮捕。

“很多艺术家提出问题,但不解决问题,因为艺术家习惯于:对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进行象征性的抽离和转化,落户在美术馆这个白盒子系统中。邓玉峰尝试面对最直接的真相,为此,他在生活现场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这种近身肉搏的方式,需要勇气、耐心,而且检验标准一目了然:有没有解决问题?

从他的《黑经》到目前的《破案小组》,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明显推进。这个过程中,他的公民意识自然增长,以民间个体的身份,自愿承担起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责任。最重要的是,他越来越了解真相,这是智慧的来源。

在移动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普及的时代,他越来越熟练的利用着这一工具,开放的邀请各界人士加入,并无偿承接“任何棘手的社会案件”。这种努力和雄心,让更多的可能性正在开启着。在日趋封闭、犬儒的中国当代艺术界,邓玉峰的实践方向非常少见,其中蕴含的积极因素令人期待。”——杜曦云

▲ 一等奖:邓玉峰《破案小组》

▲ 二等奖:唐冠华《家园计划》

▲ 三等奖:张文荣 《>|<》

▲ 优秀奖:文俊杰 《寄居计划》
林苒《一立方米的信任》
张彦峰《关于洪水的记忆》
于子淇《侵》
唐浩多《寻找》

▲ 新锐奖:刘香林

本届特别奖——深圳新锐奖由刘香林获得,他的作品是:《一枚拉低深圳市平均结婚成本41.6元的结婚戒指》。作者想模拟白领上班时间朝九晚五9:00—17:00,(另加班2小时),在工作台上每天超强工作8小时(节假日照常放假),用大约5280分钟/ 88小时/ 11个工作日(由于正常人身体机能无法支撑身体某一部位8小时不停歇的高频率重复运动,再加之除去节假日照常休息的时间,实际耗时3个月),把一支廉价啤酒瓶用砂纸经过反复手工打磨,最终形成一枚戒指。这枚仅值4元钱的啤酒瓶打磨成的戒指消耗了大量时间成本和劳动成本。以此戒指作为列入深圳市每年50000对新人婚姻成本平均值计算,最后成功拉低深圳市平均结婚成本41.6元。个人之力犹如愚公移山,作者以透支生命式的方式消耗大量时间和劳动成本换取一枚并不具备社会价值的结婚戒指,或许只是想用自身的行动说明当下都市人群在日常生活中面临日渐高涨的生存、婚姻、就业、社交等各种生活成本和生存状态的反映。

“在远古,当古人类刚刚开始掌握使用工具的制造技术时,戒指就应该出现了。虽然那时戒指的功用可能和现在不同,但后来它最终归结为和情感与财产有关的载体。情感一旦和财富联姻,戒指不但有价,而且不菲。在今天物乱情迷的社会氛围下,戒指的情感意义隐退,财富的向度成为唯一。

深圳艺术家刘香林的作品《一枚拉低深圳市平均结婚成本41.6元的结婚戒指》,则以啤酒瓶为材料,以身体劳动的投入时间为成本计价,将这枚完全体现情感意义的价值4元的戒指,放进了深圳每年50000对新人婚姻成本平均值208.2万元中,将这个平均值拉低了41.6元。这一小小的算数值和作者为打磨这枚戒指所付出的11天劳动,既赞美了人本真无价的情感,更是对当下滥污的社会物质文化的决绝反抗。”——鲍昆

▲ 论坛现场

参加颁奖典礼的嘉宾来自全国各地高校教授、独立学者、批评家及众多的艺术家,同时参加了主办方组织的《当代艺术与社会现状和前景》的学术研讨会,各方就自己的思考分别作了主题发言,并相互与沟通讨论。嘉宾发言的内容我们将整理后由本人确认后公布于艺术中心的公众平台。

▲ 展览现场

入围作品于圈子艺术中心一楼美术馆展出至7月15日,免费对公众开放,欢迎参观。

相关颁奖、展览和学术研讨会详细内容后续将编制成《当当代代》期刊的第七期内容,敬请关注。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