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展讯发布 > [北京]BUMP爬坡小组:活·生生

[北京]BUMP爬坡小组:活·生生

2017-03-27 17:42:27 来源: artda.cn 艺术档案 作者:artda

 

活·生生
策 展 人:顾振清、张海涛
BUMP爬坡小组成员(参展艺术家):黄起才/程三娃/司建伟/王 峰/赵小伟

开幕:2017年4月8日(周六)下午4时
展地:798荔空间 - 北京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中二街D06-6
展期:2017年4月8日—5月8日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10:30 — 18:00
艺术总监:杨 荔
策展助理:李娇妮
联系方式:www.li-space.com ; info@li-space.com ;+86-10-59789542
合作媒体:艺术档案 www.artda.cn

Living  Death
Event Planners: Gu Zhenqing, Zhang Haitao
BUMP Climbing Group Members (Artists Participating in the Exhibition): Huang Qicai / Cheng Sanwa / Si Jianwei / Wang Feng / Zhao Xiaowei
 
Curtain Time: 4:00 PM Saturday, April 8th, 2017
Exhibition Venue: 798 Li Space, D06-6, Central Street Two, 798 Art Zone, No.2, Jiuxianqiao Road, Beijing
Exhibition Duration: April 8th - May 8 th, 2017
Opening Hours: 10:30 - 18:00, Tuesday to Sunday

Artistic Director: Yang Li
Event Planning Assistant: Li Jiaoni
Contact Information: www.li-space.com; info@li-space.com; +86-10-59789542
Corporative Medium: Arts Archives www.artda.cn 

 

活生生的现实感

文︱顾振清

爬坡小组的工作是对艺术文本的一次突围。当艺术史在形式主义路径中越走越狭窄、越走越深入象牙塔的时候,现实问题及其危机却一直在排山倒海地涌来,面对面地撞击艺术家的感官,逼迫艺术家作出各种应激反应和应急判断。艺术家自身语言模式的逻辑化演进,被活生生的现实情境生生地打断,并一再打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其实因时、因地而有别,更因人而异。

现代性艺术重新审视内容与形式关系的传统问题。从塞尚到马列维奇、康定斯基,现代艺术的精神诉求一直在背离圣像艺术的工具论、古典艺术的反映论。它以形式为王道,统摄具像叙事和非具像内容。形式主义与社会现实生活渐行渐远。以抽象艺术、具体艺术和几何主义艺术为代表的形式主义艺术逻辑的推进路径中,形象作为现实映像的表征,被形式概念与内容概念双双切割、扬弃。在此,形象几乎成为传统文脉与现代性艺术传承、接续中的一种视觉残留。

形式主义的盛行,使艺术的语言实验成为先锋精神的载体。艺术语言也具有能指和所指两个部分的一种语言系统。艺术家仅仅孜孜以求于艺术语言能指部分的训练和精进,即所谓对书写性线条、绘画性笔触的追究,对画面肌理、色调、构成、节奏、层次、秩序感的强调,而忽视所指的意义空间。因而,即便他达到既有经验的峰值,终归只是做表面文章。当下,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及其关联的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装饰主义语言范式,往往只被他应用、粘贴、表现为自身作品的一张张形式主义表皮。能指化作品强调形式即内容。只见表达媒介,不见表达对象。纯形式主义的艺术变得毫无现实感。

文本、语境、不断刷新等当代艺术的基本观念及方法论,基本上都得益于20世纪初以来符号学知识谱系的发展。索绪尔语言学把符号看作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体,从而让符号学叙事不断融入图像文本和影像文本,使艺术的符号学文本获得一种空前的所指解放。二战后的法国结构主义符号学和文本阐释学、拉康的符号学精神分析、居伊•德波所代表的情景国际主义运动、德勒兹的事件哲学和游牧政治学等理论,也不断介入、塑造着一个与当代艺术密切相关的符号学文本语境。

爬坡小组认为,没有现实感的艺术既缺乏活力,又不能回应政治、社会和精神问题。中国转型期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现实,亟需艺术使用形象资源,重新介入社会和政治议题。艺术家仅仅执念于风格转换和形式更新,对现实中生死终极和生存困境一无所感。他也往往只能在艺术语言能指层面上自我打转,终其一生却难以打造出自身个体独立的所指意义。即便他是一位生活在当代社会、以反映当代生活为主旨的艺术家。他仍会因为其脱离社会文化背景的符号学文本而导致自身语言的所指空白而、意义缺失,从而疏离当代艺术语境。没有缺乏新信息、新知识的艺术家,却鲜有善于解析、消化并整合新信息、新知识为己所用的艺术家。后者既需要具有独立人格,又需要具有开放式、与时俱进的思维结构。没有艺术家自由精神和个体解放意义上的自我,也就没有符号学文本谱系上活生生的自我认知、自我批判和自主创新。

艺术家在艺术文本上的个人造诣,不止取决于他把当代人文哲学和文化理论的方式方法导入作品创作的能力,更取决于他在现实生存中的磨砺经验和悟性。文本自觉的个人表达其实一种当代人文批判与符号学批判谱系上的知识生产与再生产。文本化作品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构,也往往在符号文化、符号政治及其范式、范本的解构和重构中实现。爬坡小组召回形象,并以鲜活、生猛的综合材料、跨界媒介直接表达自我现实中的生存困惑、精神危机乃至生死大限的终极关怀。他们以符号学影像文本把现实彰显为一个个活生生的赤裸羔羊般的视觉奇观,直呈与隐喻互补,能指与所指兼顾。他们百无禁忌,不断突破日常经验的现实边界。他们激烈、生气勃勃的语言模式,不期然而然地构成了对现代主义的形式主义陈腐风气的一次突袭、一次荡涤。

 

活·生生
一一“爬坡小组”群体展

文︱张海涛

“活生生”一词源于北方口头哩语,也是一个加强语气的形容词,例如:活生生被你气死!活生生被宰割、活生生地揭开真象……

此次展览我将“活生生”的单词用标点符号转换成复词的“活·生生”,拆解、转换“活生生”三字,除了保留单词的原意,又延申为一个相悖暖昧的词,有“活着而生生不息”的积极之意又有“被迫生存”之意,复词多意可表:如当下发生、鲜活、生猛、生不如死……

爬坡小组是五个同学在中央美院研究生期间创建的一个艺术组合,他们目前分别在上海(司建伟)、湖南(程三娃、王峰)、山东(赵小伟)、山西(黄起才)等地工作,多在大学教书,其中司建伟在上海做公共艺术。现实的生存压力将他们活生生的被“拆散”,但他们默默地在坚持艺术创作,他们的创作都是个体生存和生命的体验,而非概念推理的结果。“爬坡”表现在生活与艺术的逆境道路中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在颠簸中艰难前行的生存状态,就如一个“活生生”的案例。由于性情相投他们作品中有着共同的特征:生命被迫无奈的宿命和试图挣脱外来环境压制的状态。一个活生生个体的命运(生存的残酷性与生命的脆弱)与特殊的历史时期、国家体制有很大的关系,也受到不同的意识形态的束缚,这个现状区别于其他于时代和西方国家,而且表达真实的感受也时常活生生地被禁止。

爬坡小组的作品从媒介、语言、技术上强调综合性和跨界的特点,根据作品观念自由地选择媒介的载体。将生死终极话题与现实困惑结合、自然物态变化与现实生存状态结合;也将表达方式的隐喻性与直接性有效的结合。

爬坡小组作品里程三娃、黄起才作品对被迫性暴力、死亡的宿命感表现很直接;司建伟作品关注生命在不同环境中生存变化的过程;赵小伟、王峰也隐藏大环境对时间、空间、情感、生态问题的介入和干预。

如果说生老病死体现的是一个自然生命的过程,是一个无法停止的轮回。爬坡小组作品中的生死有一种被迫的反应,如:活生生被撞、活生生被宰、活生生地被迫远离、活生生地被城市化,活生生地失去了记忆以及活生生地被恶性思想的洗礼……爬坡小组的作品有的侧重表达死亡的体验和时间的消逝感,也有的作品直面惨淡的人生。

我们个体的理想和命运表面上说由自己作主,其实处处被社会固化思维的束缚,没有其他选择的余地,不由我们能左右。人制中被强奸、被阉割是常有的事,这是个权力问题,在专制社会争取民主自由的空间还需要很多人的努力。而这也是一个永恒的宗教话题,爬坡小组从微观生活中渗透着这个宏观思想,将现实生存感受与永恒的生命寓言两个观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017年2月22日  

艺术家部分参展作品 

黄起才

▲ 黄起才《生命树》,动态装置
材质:骨骼拼装、电机、金属支架、动物骨骼

作品说明:骨骼全部捡拾于各种道路上遇到车祸的动物。整个装置艺术作品似树状结构,搭载动物骨骼做“旋转和起伏”的运动,揭示了“人类匆忙于己,万物无视”。佛说万物生日轮回,人在世要修身修福。树是生命的象征,生命树是人类远古的图腾。珍惜生命,就是珍惜人类自己,轮回有道,生生世世,永无止境。

▲ 黄起才《骨·肉》

材质:牛棒骨
法式:磨制
尺寸:40x14x38cm
时间:2013 

视频︱黄起才《骨·肉》

作品阐释
骨和肉的关系:用骨头制作的绞肉机可以绞骨头上面剃下来的肉,从而形成自我相残的悖论。

骨和肉是相互依存的。骨离了肉,骨会变成枯骨;肉离了骨,肉会变成腐肉。自古以来就有骨肉亲情,骨肉情深,骨肉相残,情同骨肉、骨肉至亲、骨肉团圆、等等成语和谚语。我主要是想从成语出发,通过真实的骨和肉的呈现,用作品阐释他们的逻辑关系和必然联系。

绞肉机作为常规存在,在人们生活中是常见物品,在市场上,在商店里,在家庭厨房中,在使用过程中,除了它的使用价值外,没有人去想它的深层含义。而我用骨头制作的绞肉机却是人们未曾见过的,它的功能主要不是绞肉,而是陈列在展览馆里,通过作品向人们说话。从生活中折射出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好的作品是浅显易懂的,因为立足于人们的生活之上,又超越了生活自身,提炼出的思想结晶。

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都是骨肉的关系。个体生活早社会之中,犹如骨和肉,社会是骨,为个体提供环境,个体为社会奉献能量,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人和自然更是这样,人类依赖于大自然而生存,大肆的破坏和掠夺,大自然失去调节能力,只能加速人类的灭亡,正是骨肉相残的真实写照。 

▲ 黄起才《漫步》

材质:动物骨骼、沥青路面、影像
法式:骨骼连接、定格动画
尺寸:40x40cmx20个
时间:2015

▲ 黄起才《漫步》视频截图

▲ 黄起才《漫步》展厅效果

视频︱黄起才《漫步》

作品阐释
通过搜集公路上被撞死的小动物,采集并获取骨骼后,经拼接、摆放、安装、用连续摆拍制作定格动画的方式使其“复活”,让死而复生的小动物重返原地“逍遥地漫步”。——张国龙 

 

司建伟

▲ 司建伟《玉米计划》

材质:玉米
尺寸:可变
时间:2014
类型:行为 影像 装置
纪录视频:5分18秒 

 视频︱司建伟《玉米计划》

作品说明
2014年4月起,我把河南老家带来的玉米种子,播种在北京我走到的各个地方,例如:学校、社区、街道、广场、公交站、美术馆、艺术区等等。然后定期养护和观察并记录它们的存活与生长情况,直到玉米成熟收获为止。最后把长成的玉米移植在美术馆内,并结合纪录视屏和图片一起展出。

我们在欢呼经济空前繁荣时,问题却是环境恶化、资源浪费、空气污染、土地流失、贫富分化严重,个体生命倍加脆弱等等。关注“弱势群体”和“农村土地流失问题”是我这次创作背后隐在的一个根基:“农田土地流失,迫于生计,它们不得不进城谋求出路。城市一方面需要它们,一方面却又没有提供它们生存的环境与条件,它们为了在城里扎根,不得不在夹缝中生存。”

我作为一个从农村出来的新城里人,在身份上有着“一半城里人一半农村人”的身份尴尬。在这里“玉米”是我的化身,它体现着我当下真实的生活状态和生命感受。在城市里种玉米是以自我微观的个体视角与行为,对现实社会提出的“边缘性生存在公共空间的可能性”的一次实验与思考。

▲ 司建伟《人类的诗歌》
材质:玉米、亚克力等
尺寸:10x210x90cm

 “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我们久居在城市之中,拥有的只是光阴的数据,我们被林立的高楼包围,感受不到变化的四季。我们雄心勃勃,不断扩张,物欲膨胀,我们正在亵渎上帝的作品。人是自然之子,我们来自田园,也终将归于大地。

▲ 司建伟《我不想过早的死去》

视频︱司建伟《我不想过早的死去》

作品说明
你把我的皮囊剥掉,脱离了肉体,我灵魂不散,这每一次的深呼吸都会证明我的存在。 

▲ 司建伟《淘·离》局部

▲ 司建伟《淘·离》

材质:玉米脱粒机、玉米、亚克力
尺寸:可变(地面装置)、222x11x102cm(墙面装置)
时间:2014

作品说明:我从老家带来两袋玉米棒,利用脱粒机与玉米的关联,将脱剩下的粒形成文字,应合了“大浪淘沙”的逻辑概念,淘掉的是“有用”的(食物与种子),剩下的是“无用”的(字母与符号)。

2014年4月10日起,我将一部分脱离掉的玉米粒作为种子,播种在北京我所走到的各个地方,开始了我的“玉米计划” ……

墙面装置文字内容是摘自亚瑟·丹托《在艺术终结之后——当代艺术与历史藩篱》的话语:

All the works of art can be found a space for one person in the museum;there is no longer any a priori criteria can be determined to enter the Museum of art should be what appearance; exhibition in the museum collection will no longer need to cater to specific narrative.
Therefore, Today's artists are no longer the museum as a display previous art place, which is full of artistic possibility.

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可以在美术馆找到一席之地;不再有任何先验标准可以判定进入博物馆的艺术应该呈现什么样貌;博物馆的展览收藏也不再需要迎合特定的叙述。

因此,今日的艺术家不再把博物馆当成陈列死艺术的地方,里面应是充满生气的艺术可能性。

▲ 司建伟《火种》

材质:木 
尺寸:可变 
时间:2014年

作品说明:我把工作室中的废木料制作成一根根的火柴,每一个火柴头都是一颗“玉米粒”,这些个性不一的造型每根都要靠手工完成。辛苦的劳作是一种“物”“我”的交流方式,是一种自我生命的体验与延续。

▲ 司建伟《我的小伙伴们》

材质:硅胶、毛发等 
尺寸:可变 
时间:2014年

作品说明:亲自从老家挑选出的几个玉米棒,随身带到北京,后又带到上海的家,在长时间建立的感情后再翻制成硅胶材质,种上自己的毛发,使其变成自己的一个个化身,赋予其生命。

 

赵小伟

▲ 赵小伟《飞矢不动》

类型:九屏影像
时间:2017年

视频︱赵小伟《飞矢不动》

作品阐述:
飞矢不动是由芝诺提出相对于时间和运动的哲学悖论,人类无法改变时间的快慢,因而这一哲学悖论也无从解答。一张清末士兵弯弓射箭的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蓄势待发而又永恒静止,这种动静结合的瞬间很迷人,时间在瞬间被摄影术凝固,穿越百年我依然能感受到这位士兵鲜活的气息和瞬间的张力。我以此作为出发点,通过数字技术让被定格在时光中的一系列物象动起来。在这里我用一只清兵射出去的箭打破静止,让图像随着箭运动。箭在九个屏幕间穿梭,每一次循环速度都会变慢,直至趋于静止,依此来探讨运动与静止、时间和空间。

▲ 赵小伟《飞矢不动》慈禧

▲ 赵小伟《飞矢不动》清兵

▲ 赵小伟《飞矢不动》石狮

▲ 赵小伟《飞矢不动》书生

▲ 赵小伟《飞矢不动》乡民

▲ 赵小伟《远行》



▲ 赵小伟《远行》

时长:11’15’’
时间:2015年

视频︱赵小伟《远行》预告片

故事梗概:影片的主人公面对一块空白画布画着记忆中的水面,他的记忆回到童年时宁静的田园生活,那时候的他对远方无限向往。如今城市里躁动的声音、败坏的气息让他感到不适,古人画笔下的鹊华秋色已被城市的冷酷山水取代,再有一次远行我们将漂向何方?

导演阐述:《远行》短片片名来自于《古诗十九首》中的诗句“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是一个匆忙的时代,在来去匆匆之间自己的家乡逐渐变得陌生,而远方又遥不可见。城市生活给人带来方便,也时常让人茫然,每个生活在其中的人都随着它旋转。影片试图讲述个体的漂泊感,以及在时间荒漠中的迷失和对彼岸的找寻。在他乡和故乡之间一次一次地归来又离开,在来去之间满怀希望地去寻找心中的“乌托邦”,那是我们逐渐模糊的故土和童年,也是寻觅不得见的“桃花源”。

 

程三娃

▲ 程三娃《砧板清供》;砧板丙烯;50×35cm;2017年

▲ 程三娃《砧板清供》;砧板丙烯;25×38cm;2016年

▲ 程三娃《砧板清供》;桌子丙烯;65×135×25cm;2016年

▲ 程三娃《砧板清供》,现场

▲ 程三娃《砧板清供》,现场

▲ 程三娃《砧板清供》视频截图 

《砧板清供》
“清供”源于佛供,唐宋时期变成了文人生活的一部分,渐次变成一种接近仪式化的文人清雅表征。可世间并不总是文人清雅……

这组作品只是从个人感性经验出发还原习惯的日常。事实上改变我们行为自身的往往并不是那些具有绝对道德评判的东西,我们正是在不知不觉中,被那些不易察觉的习惯改变着,以至我们的文化传统、精神信仰甚至所谓的民族精神。我更愿意看到一些自觉的个体,设法与自己所处的时代保持一定的距离,保持自己的异见!

我在各种地方收集了这些正在使用的菜板和杀猪的桌子,用画笔记录下已被抽离开的万物悲欢——我渴望把这些菜板从厨房移到厅堂……

生活中的砧板与文人清供正是于此基础上对峙相遇;“砧板清供”也就不合词义、不合时宜的组合、呈现在了这里。

 

王 峰

▲ 王峰《30001次空间干预》实施现场

▲ 王峰《30001次空间干预》局部

▲ 王峰《30001次空间干预》

尺寸:100×100×10cm
时间:约68小时 
材质:铁皮 
实施工具:一颗钉子  一把锤子

视频︱王峰《30001次空间干预》

▲ 王峰《我们在88888元每平米的房价面前谈理想》;100x100x4cm ;材质钛金不锈钢;2017

▲ 王峰《我们在88888元每平米的房价面前谈理想》局部

▲ 王峰《轮回》;100x100x4cm;钛金不锈钢;2017年

▲ 王峰+万娟《有限延伸-亲情篇之一》;行为;2016年

视频︱王峰+万娟《有限延伸-亲情篇之一》

▲ 王峰+王达校《有限延伸-亲情篇之二》 行为;2017年

▲ 王峰+谢青平《有限延伸-亲情篇之三》;行为; 2017年

 

BUMP爬坡小组

视频︱爬坡小组《填海》

 ▲ 爬坡小组《填海》;行为;2015

 

 ▲ 爬坡小组《种土》

 ▲ 爬坡小组《种土》

形式:小组行为装置
尺寸:可变 
时间:2014年

作品说明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土得土。我们用泥土做成各种形状的种子,分为限量版(有礼盒包装,需要5元人民币购买)和散装版(免费),在活动当天,我们现场叫卖和免费发送,参与互动的观众可以选择在准备好的土地上现场播种,也可以带走种在其它地方。

《种土》中国有句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意指种什么收什么,现多比喻因果报应关系。有时候种瓜不得瓜的情况也会出现,惹得农人一顿抱怨。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种瓜不得瓜‘’的情况更是常见,也就是人们常抱怨的善没善报,恶没恶报。在不崇尚、尊重自然的当下语境下,这一切仿佛都不是问题。

《种土》计划第一次亮相是在王春辰老师策划的‘’三界外‘’的展览上。我们把良田里的土搬到美术馆,取土捏制了各种植物的种子,由观众随意取走或者种在土里。‘’种土得土‘’!多么富有煽动性的广告宣传言辞,可在现实中人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可就像男人与男人交配不可能怀孕一样,它本质上是不可循环或者不可生长的。在种土得土还是种土不得土的幽默反思里,大家欣然种在了脚下的土地里。
      
这一次,我们扩大了种子的范围,在我们的理解中,思想有没有种子,文化有没有种子,纳粹有没有种子,以至于宗教、艺术、动植物和人?!如果说人的种子不就是精子和卵子吗,我们却在想,它一定有另外一种形态的东西存在,就像我们拜佛求道,烧香祈愿。无论人们身处盛世还是乱世,这种祈求美好愿景的种子其实一直在我们心里及心外存在,至于是否会因果合和还是果不相因,那真的只有天知道。尘归尘,土归土,知天命,尽人事。夫复何求!
 
于是这次除了备置了植物的种子之外,我们还虚拟假设了一些种子,例如庄子、释迦牟尼佛、希特勒、杜尚等等的种子。我们把这些人或者精神文化的种子可触化,分别放在各自的包装袋里,观者在设定的空间里行走,可随手取下自己喜欢的人或者精神的种子,可以祈愿,然后种在脚下的土地里或者带走保存。 

 

▼ 参展艺术家简历

黄起才
1976年 出生于山东成武
1999年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学士
2004年 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
2015年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硕士
爬坡小组成员

部分展览
2017年 中国青年实验艺术展,潍坊,山东
2016年 “教学相长”全国实验艺术大会,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2016年 第三届CAFAM双年展—“协商”,爬坡小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5年 “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北京
2015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北京
2015年 “动·静”当代艺术主题展,NO!空间,宋庄,北京
2015年 第十六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合作”,爬坡小组,798空间站,北京
2014年 “三界外——观念的绝对化”当代艺术展,爬坡小组,5艺术中心,北京
2013年 中央美术学院地下展厅教学案例展,中央美术学院

————————————

司建伟
1981年出生于河南
2005年毕业于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
2014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研究生课程班
BUMP爬坡小组成员;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主要展览
2016
第三届CAFAM双年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南京
第四届明天当代雕塑奖,重庆
2015
“动·静”当代艺术主题展,NO!空间,北京
第十六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合作”,爬坡小组,798空间站,北京
“民间的力量”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馆展并获“铜奖”
突围·首届圈子艺术青年奖作品文献展,深圳
2014
“实年一验”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10年教学成果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三界外—观念的绝对化”当代艺术展,爬坡小组,5艺术中心,北京
“当外省遇到青年”纸上专题展,东方艺术大家
2013   
实物·现成品艺术表达,中央美院实验制造工作室,北京

———————————— 

赵小伟
籍贯山东莱阳,影像艺术家。先后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戏剧影视美术专业,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影像创作专业。

部分展览
2017年
艺术中国汇·中美艺术高校联盟实验电影周,纽约,美国
“光隐见 影合离”罗蔷&赵小伟双个展,复言社,北京
2016年
尖先生与卡小姐·项目B,宋庄美术馆,北京
第62届德国欧博豪深世界短片电影节,欧博豪深,德国
乌兰巴托华语短片电影展,蒙古国家美术馆
第三届华盛顿华语电影节(DCCFF)最佳实验短片奖,华盛顿,美国
2015年
实验电影《远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中央美术学院第七届影像嘉年华一等奖
第九届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青海
第十二届中国独立影像展(CIFF),南京
第十二届北京独立影像展(BIFF),北京
亚洲视野-AMNUA国际影像论坛,南京
第十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影像展,武汉
青年图语——来自CAFA的影像展,法兰克福,德国
动·静 MOVEMENT & IMAGE,NO!空间,北京
“心·生”艺术家联展,草场地Zoomart,北京
艺术未来:2015中山国际艺术博览会,广州
2014年
中英青年纪录片交流项目,英国/北京
第十一届中国独立影像展(CIFF),南京       
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新电影节,蒙特利尔      
共振—第三届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展,今日美术馆,北京
第三届中央美术学院瓦尔达影像奖三等奖,北京

————————————

程三娃
1978年出生于山东
2005年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
201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
爬坡小组成员;现工作生活于湖南长沙

个展
2004
“蛰伏涌动”三娃子个人油画作品展,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美术馆,济南
部分群展
2016
“逰物”第一回展,后湖艺术区,湖南长沙
2015
第十六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798空间站,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2015研究生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寻物启事展,后湖艺术高地美术馆,湖南长沙
2014
“实年一验”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十年教学成果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共振”展,元典美术馆,北京
“三界外”当代艺术展,5艺术中心,北京

————————————

王峰
1983年出生于湖南邵阳
2007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
2011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2014-2015年在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学习
BUMP爬坡小组成员

部分群展
2016年
第三届西安国际行为艺术节,半坡国际艺术区,西安
2015年  
“长沙娱乐计划-洗脚”直播项目,安道尔艺术所,长沙
第十六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空间站,北京
“寻物·启事”作品展,后湖美术馆,长沙
“思空见惯”,一方艺术空间,北京
2014年
“我是我非我”,中央美院美术馆
广州边缘行为艺术现场,小洲艺术村,广州
“游走魔方”行为艺术单元,北京奥体中心
2013年 
长沙首届国际艺术博览会,湖南省展览馆
2011年  
心性六重奏青年艺术联展 ,湖南千年时间当代艺术中心

————————————

 

 ▲ 爬坡小组成员 

BUMP爬坡小组简介

爬坡小组2014年成立于中央美术学院,是由多位青年艺术家组成的实验艺术团体。小组英文名BUMP既是“撞击之声”,又有“凸起”和“在颠簸中前行”之意。映射各种现实思想和观念在当下艰难实验前进的可能性。

小组现有主要成员:黄起才/程三娃/司建伟/王峰/赵小伟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