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艺术生态 > “没老板”徐震:我和我所在的圈子,都是靠智商吃饭的

“没老板”徐震:我和我所在的圈子,都是靠智商吃饭的

2017-01-02 23:43:59 来源: Hi艺术 作者:吕晓晨

▲ 没顶公司创始人徐震(摄影:Ericg Powel,©UCCA)

我身边所有亲身接触过徐震的人,对他的形容都是“绝顶聪明”“不走寻常路”。这份出自我手、却不是我在场的采访,反馈到我手里却一度让我“头疼”:徐震的思维天马行空,回答也不按照常理出牌,典型的“没老板”式风格。酷,过瘾,但不在语境中的我,要跟上他的节奏确实有点吃力。

随着文字一点点地梳理,这个男人的形象也在我心里逐渐清晰。嗯, 如他所言,这确实是个靠着高智商吃饭的人。

Hi艺术=Hi  
徐震=徐 

艺术市场都是熬出来的

Hi:近几年上海的当代艺术很活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徐:最主要是美术馆起来会带动很多观众,艺术市场参与的人就越来越多。一个城市文化里美术馆很重要,上海原来只有一个刘海粟美术馆。而现在公立的、私立的美术馆都很努力。有些事情适合政府来做,有些事情可能私人做起来更灵活。

Hi:你怎么看上海的艺术市场?
徐:我觉得艺术市场就是靠熬吧,没有一帆风顺的市场。从观众到藏家的转变,是需要长期培养的过程。今天藏家的数量不多,就是因为之前缺乏美术教育基础的问题。所以今天这些美术馆如果开始培养观众,这不是很好吗?

Hi:上海的特殊优势在哪?你为什么选择上海?
徐:我是上海人,我的团队在上海,在上海做事管理起来比较方便。其他优势也没有什么了,如果非要说上海的独特性,那就是上海文化以海派为主,上世纪30年代被殖民的历史使得它有开放的基因。但其实在我看来没有什么区别,尤其是全球化、互联网化之后。

 

“徐震专卖店”要在全球开连锁店

Hi:今年4月“徐震超市”开张了,上海观众的反映如何?
徐:开“徐震超市”的意义在于建立有标准的前提下的没有标准的追求,人们有的消费是有标准的,有的是没有标准的。有人觉得很嗨,也有一些人不理解,我觉得很正常,因为当代艺术本身就是不能被明确肯定的。

Hi:如果“徐震专卖店”开到北京,会有哪些不一样?
徐:我还没有想好,因为目前还没开,我得根据目前大家的反映才能有判断,可能今天更多的是艺术圈的反映,接下来两三个月就要去获取大众的反映。总而言之,我还是在试市场的过程中。但“徐震专卖店”放到哪里我都能做出来,我的目标是要在全球开连锁店的。

Hi:观众的反映对你来说重要程度如何?
徐:不重要,因为我们不是服务行业,我们端上来的不是可乐而是文化,你能不能吃下去、能不能消化是你的肠胃问题,我对你的肠胃是没有责任的,我们的服务内容不是为了取悦观众。画廊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服务行业,但艺术本身不是服务行业,而是灯塔,是情感性的东西。

 

艺术行业是靠智商吃饭的

Hi:“徐震”从人名变成一个品牌,你个人从艺术家身份转变为没顶公司董事长,这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徐:品牌使个体更强大。对我来说就是工作的内容有增加,工作的角度有不同。但从某种角度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因为我的工作一直是综合性的,创作、策划、讨论、安排、管理……一直都如此。

Hi:你对所处的圈子有什么评价?
徐:我身边的圈子都是比较开放的,这个行业是靠智商吃饭,不是靠你认识多少人吃饭的。你认识的人会死的,这个人死了你怎么办呢?

Hi:这也是你信奉的宗旨及做事的原则?
徐:我只是在打造我的价值系统。说的“鸡汤”点,要积极向上相信未来,要主动,要真实。但一旦实施起来你就会发现它不是“鸡汤”,是很真实的、需要你去克服的一些东西。大家都是从一只小蚂蚁开始做的,也有很多人在过程中折掉了,这很正常,所有人都是为文化当炮灰的,有一天可能我也不行了,智商下降老年痴呆了。但你既然在做这件事,就要想得开,就像我这样相信自己是天才。

Hi:很多人都说你像明星多过像艺术家。
徐:很少有人像我这样自信,我是深深觉得大家都应该自信,现在我们整个文化都处在一个特别不自信的状态:大家普遍崇洋媚外,有时候我们会说西方对我们双重标准,其实是中国人自己对自己双重标准。别人双重标准?管他呢,你自己做好就行了。不要有文化自卑感——难得有我这样的没有自卑感的人,大家应该珍惜。

采访:郁婷;图片提供:没顶公司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