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策展档案 > 第11届上海双年展:从终端站出发的想象

第11届上海双年展:从终端站出发的想象

2016-11-15 23:04:55 来源: artnet新闻 作者:Xavier Liang

▲ 李明维《如实曲径》表演现场

11月12日,第11届上海双年展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开幕。本届双年展主题为“何不再问:正辩,反辩,故事”,主策展人Raqs媒体小组汇集了来自40个国家的92位/组艺术家,在哲学思辨、审美价值的探讨与斟酌之下,走入了“问题性艺术实验”的范畴。如何在巨大的展览空间内使作品之间形成自然的对话关系,又如何使诸多提议性叙述和想象交织为问题的网络,并最终激发回应和答案?“问题的意义在于它必须激发回应的到场。”正如Raqs媒体小组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当命题和观点支撑起双年展的“脚手架”,观众又能获得怎样的思想经验呢?

“任何两个物体都能投入相互吸引的规律模式中。而当第三体加入时,事情就会变得非常有趣。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崭新的、不可预测的几何——这就是三体问题。”受科幻小说《三体》的启发,Raqs媒体小组将“三体”问题纳入了策展核心,而当其“被翻译成话语、思想及想象”,正辩、反辩、故事的变奏则又为展览催生出更多的可能性。


 
▲ CANTONBON《情书》

本届双年展的主题展由4位“终端站”艺术家领衔,展览架构中折叠、附生着7层“复策展平台”。在体量如此庞大的展览项目之中,“终端站”就成为了所有问题的连接与放大之点。“终端站是知觉、身体、寓意的浓缩之点。”Raqs在策展笔记中写道,“它是认识和表达世界之冬眠的哲学范式。”


 
▲ 玛卓林·戴克曼《月亮站》

来自荷兰的艺术家玛卓林·戴克曼(Marjolijn Dijkman)以《月亮站》重新思考人类与宇宙的亲密关系。一个钢制钟摆从高处垂落,在沙盘上划出规律而又“无意识”的线条,作品辅以影像及图像资料,在看似无章的排列组合中暗指了全球状况、人类与世界的各种关系,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我的作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算作科幻小说。”玛卓林谈到,“观众可以在作品的资料墙与视频里看见地外生命、想象、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照片、宇宙、伽马射线、核能、但整个作品的核心装置又是如此的简单:一个钟摆面对所有的复杂和未知,这不正是人类面对宇宙时的真实写照吗?” 

▲ 玛卓林·戴克曼,“月亮会谈”

 
而“月亮会谈”则是《月亮站》这件装置作品的活化,它重访了历史上哲学、科学、艺术和商界人士参加的“伯明翰月亮协会”(Lunar Society of Birmingham)——1765年到1813年在英国中部,最开始由一群业余实验者、商人和工匠组成的定期聚会。这些“月亮人”(Lunarticks)不仅将种种哲学问题综合在一起讨论,也建造了运河、工厂、给植物、气体和矿材命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英国的面貌。《月亮站》复制了当时举办会谈的桌子,在三个世纪之后重新召集一批“月亮人”进行“月亮会谈”,在当今世界不断摇摆的钟摆中,重新寻找我们的坐标。“月亮会谈的周期和月球的运行周期非常相似。”玛卓林对artnet新闻说道,“月亮有新月和满月,而这张桌子有时只来了一半儿的客人,有时又坐满了人。” 

▲ 依凡娜·弗兰克《迷失站台》

依凡娜·弗兰克(Ivana Franke)邀请观众在《迷失站台》经历一场观念与知觉的错位,在三个光影设置迥异的房间,我们将经历失明和失重等迷失状态,当人类无法判断自己身在何处时,想象的大门便敞开了。“我们在多维度空间和多重时间中交流所接收到的信息流被大脑诠释成一个看似有序的空间—时间(关系)。”依凡娜说道,“但我希望能够制造出一种‘迷失’的状态,那些将我们连接至周围环境的感知点不再透明,只有器官是真实的,只有剥离了所有的主观经验,那个真实的世界才会来到眼前。”

 

▲ 瑞吉娜·侯赛·加灵多《Tierra》表演截屏

而瑞吉娜·侯赛·加灵多(Regina José Galindo)的《我还活着》则集合了她过去15年来表演的静态和动态图像。“身体”是瑞吉娜艺术创作的手段,也是她与世界相处的直接方式。她将自己的身体置于一个公共空间之中,任何一个目睹过某些政治事件和个人耻辱中的暴力和施虐元素的人都能在她作品的呈现方式中看到相关的主题。这些表演用身体来表现个人、社会、集体与权力的碰撞,又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女性行为艺术家在艺术系统内持久不懈的自我修行。

▲ 瑞吉娜·侯赛·加灵多《我还活着》表演截屏

“我们是自己,也是他者。身体制造着,制造自身;身体抵抗着,抵抗自身。”瑞吉娜曾经说道。她以“制造”和“抵抗”为自己赢得了第五十一届威尼斯双年展35岁以下年轻艺术家的金狮奖,而这座奖杯的复制品也出现在了此次双年展的展场内。

▲ 牟森+MSG《存在巨链-行星三部曲》

“终端站”艺术项目中唯一来自中国的《存在巨链-行星三部曲》由牟森+MSG出品,是本届双年展规模最大的单体作品。该项目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第二届跨媒体艺术届“展览”单元作品,它通过《无限视角》、《时间尽头》、《黑暗深处》的三部曲结构呈现了一个庞大的叙事工程。牟森向artnet新闻介绍道:“《存在巨链-行星三部曲》的创作起始于红旗渠、塞缪尔·贝科特和威廉·莎士比亚的三个历史点,最终以包含四十多件创作的巨构(Megastructure)形成三部曲。”

▲ 牟森+MSG《存在巨链-行星三部曲》

“这个故事虽然发生在未来时空一个失控的太空舱内,但它的能量绝对可以被我们所有人感知。”牟森说道,“塞缪尔·贝科特在三一学院时期有三个重要的哲学思考:‘成为自己’对应着‘树’;‘世界是泥泞的’对应着‘路’;‘存在即隔绝’对应着‘月之背面’。当我们把这三个意象放到作品里面,它们之间的共鸣就立刻产生了。”
 
作为独立戏剧制作人和编剧,牟森也将“戏剧路径”置入了三部曲的叙事,在移步换景的过程中,观众作为“演员”完成了与拼溶概念的复杂情景的对话,并最终参与了这次大规模的“造物运动”。 

▲ 维沙·K·达尔《马尔殊-风暴神》

而从四个“终端站”出发的第11届上海双年展还将深入上海的城市肌理之中。延伸项目“51人”继承了双年展不断发问的精神,从“人”与“地方”邂逅的复杂性入手,探寻上海这座特大城市中公共和个人的可能性。在双年展展期的17周内,每周将有3个关于上海的“人物”,在他们选择的地点,以即兴、对话、辩论、骑行等不同形式,分享他们的城市故事。
 
“四个‘终端站’将发动一次旅程,在这个密集的目的地网络之间穿行:实体作品转变为对话性的艺术、科学、哲学。这四个项目分别凝结着对知觉、身体、寓言故事和休眠的思考与实践。”Raqs媒体小组总结道,“而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也将赋予这座城市以思虑、反省、质问、怀疑的品质。”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