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个案+新青年 > 个案 > 张海涛 :“隐”而走险 ——张锰应对世界的入世方案

张海涛 :“隐”而走险 ——张锰应对世界的入世方案

2016-06-10 09:16:00 来源: 《画廊》杂志2016年4月刊 作者:张海涛

注:【封面人物】“隐”而走险 ——张锰应对世界的入世方案
选自《画廊》杂志2016年4月刊
撰文 张海涛

▲2013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隐藏》个展  2013

我与张锰兄有几次展览合作,可以看出他作品个人脉络中贯穿着一个“隐”的线索。“隐”者多有出世的愿望,然而文中说“隐”又是张锰应对世界的入世方案,这貌似有些矛盾。在张锰的系列作品中却以“隐”的表达方式“隐藏”着悖论关系。他的作品貌似唯美浪漫的意境中,隐藏着不安、危险与感伤的玄机。

▲《青豆天堂1 -鸟世界》  3D  视频截图

如果说“铤而走险”是一个勇者姿态,而“隐而走险”则是智慧者应对现实的入世方式 。张锰创作是跨于传统与新媒介之间的实验,他“隐者”的愿望与个体对现实的焦虑在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也充满着不确定性,这种隐而走险的处世态度区别于传统文人与文人画中避世出走的心态。张锰并没有隐于山野之中,而是追寻“大隐于市”的心境,坚持从事教育工作(创办天津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与艺术创作,在当今处处充满物欲和没有安全感的都市中“隐”而走险,这是一种有所担当的“隐”在《蒙古山》、《蒙古海》作品中体现的非常突出。“隐”是寻求自由心静而无为的方式,然而真正的无为,并不是不做事,只是以无为、无欲的心态做事,这是张锰艺术想表达的,也是他的人生体悟与生存感受;另外他对于情感、生命的体验与表达超常的细腻,直指人心,这是区别于很多狭义概念艺术之处。

▲《青豆天堂1 -鸟世界》  3D  视频截图

作品:观念·符号·语言与媒介

在一个浮躁的信息化时代,对现实的逃避隐于山林,似乎有些奢侈和对现实社会不负责任,而且也很难生存,大隐于市实际是一种策略的入世心境,也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寻找适合自己的一种生存方式。

▲《青豆天堂1 -鸟世界》  3D  视频截图

中国当代艺术和西方的差异性优势正是体现在不同于西方传统的文化资源与独特的生存感受。张锰作品中《蒙古山》、《蒙古海》、《青豆天堂》系列、《隐于树》等作品中的符号以自然的创造物:人、山、海、雪、鸟雀、西瓜、树、猴为主,而非当下人造物符号;另外,作品中传达的观念也具有很强的永恒性,如时间、生命力、记忆的寓言性,将东方传统经典思想作为转换的基础。如何将朴素的自然观转换为当下现实社会生存经验的认知?艺术家以“彼时说此时,借物喻人”的隐喻方式做到了这一点。张锰作品创作动机源于记忆与个体的生存境遇,他试图在表达个体焦虑与困惑时窥探和介入异化的社会,因此他的作品中没有当下时尚符号却隐藏着对当下的关注,这种“不修之修”的当代性也是东方思想中智慧的结晶。

▲《青豆天堂1 -鸟世界》  3D  视频截图

《蒙古山》、《蒙古海》以立于险境中的平衡者和高跷者的“超”人超能力试图剥开被欺骗、被蒙蔽的假象,这个隐者也是隐而走险的“救世主”的象征,同时反映了当下人在现实生活中如履薄冰的孤独境遇。

《青豆天堂》系列作品回忆儿时雪中推铁环、西瓜与雪球的滚动,让柔软的记忆不复存在,“铁环、西瓜、雪球”在作品中深邃、细腻地隐藏着脆弱的一面;《青豆天堂》惊起一片喜鹊的动态与《隐于树》惊恐的胖猴神态,看出了艺术家愿望用洁净万物的雪来“雪藏”胆怯、纠结、焦虑的心绪,成为获得自由的介质;也借“雪”来隐藏这庞杂的社会,放慢那快节奏的世界,回归形而上的朴素、自然与静默。

▲《蒙古山》  3D虚拟影像   2007

张锰作品以传统水墨与新媒体影像艺术为媒介进行跨界与实验,两种新旧媒介同时创作是不多见的现象。新媒介相对传统媒介而言是一种表达方式的补充与拓展,两者非取代的关系,媒介的选择更多的在于适合于艺术家自己的性格、心境与想要表达的观念。传统媒介也可以表达新的观念与创造独特的语言,这是肯定的。水墨作为中国缘起的传统媒介带给张锰自由的“任逍遥”感觉,适于表达中国最本质的思想,选择水墨是艺术家内心的需要;而新媒介影像艺术相对理性,但它的视觉图式更贴近我们的感觉系统,由于媒介的当下性,必然也会传达出多感观的语言系统与结构,提供给我们的信息能量强大,虽然两种媒介各有自己的特点,然而一旦回到艺术家的内心自然就相互融合了。

▲《蒙古山》  展览现场

影像艺术也可以转换和表达终极永恒的东方思想,这也是必然的。张锰的影像与水墨艺术语言单纯是他的特点,其影像作品构成与符号造型简洁、虚像与实境相间,色调以黑白灰为主,部分作品略带彩度,音效潜默,而镜头慢而稳,符号动态要么逐渐推远消逝,要么给我们以渐缓逼近的矛盾与紧张感,这样时间带来的过程视象隐藏着记忆的消逝感和危机感。这样的感受在张锰水墨作品中也能感觉到,猴子隐于枯树中,笔触虚实、造型长圆、墨色浓淡形成对比,让看似平静的胖猴隐藏着惊恐的不安。可以看出张锰的影像作品与水墨作品都在媒介语言上有很多自然融合的地方。

▲《蒙古海》  2011

结语:

如果散文时常是情感的抒发,而艺术评论更多是寻找一个对作品价值判断的支点,在当下社会高度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人类为了满足自己贪婪、便捷与舒适的物质享受,已逐渐丧失对隐者的境界追求,必将带来一种都市物欲膨胀后的心理的反弹,在空隙时间疯狂地奔向自然。以生态和心态危机为代价,文明相悖让每个人都成为受害者,在“四面埋伏”的险境中生存,“隐”是张锰应对这个世界不得已的策略和生存方式,也是他寻找自我心灵自由的途径。如果人人都有归“隐”之心,现实世界也将会减少和预防很多的冲突与灾难的发生。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