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媒体+空间 > [空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空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09-12-11 16:06:07 来源: 艺术档案网 作者:artda

美术馆外貌

基础简介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原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建于1953年,地处北京市东城区校尉胡同5号。馆内藏品1.3万余件,涉及古今,兼顾中西,囊括各个美术领域,体现出不同艺术类别的风格样式。不仅有艺术大师、当代著名美术家的代表作,更有自建院以来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 
新美术馆于2008年3月竣工,位于中央美院校园内,是中国最具现代化标准的美术展览馆之一。美术馆建筑呈微微扭转的三维曲面体,天然岩板幕墙,配以最现代性的类雕塑建筑,展现中央美术学院内敛低调的特质,同时也与校园内吴良镛先生设计的深灰色彩院落式布局的建筑物充分融合及协调。美术馆总面积为14777平方米,地上四层,地下二层,局部地下一层。展览及陈列面积共4150平方米,其中二层为固定陈列展,展示古代书画和美院资深教授的赠画藏品,以及当今美院在籍教授的作品;企划展厅设置在三层及四层,均为天光围幕的敞开式现代化展厅。三层11米高的展厅可为当代艺术展览提供充分的展示空间。美术馆藏品库房位于地下二层,1120平方米,采用国际最新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管理,在软硬件方面均可达到国际水准。公共服务设施主要位于一层,其中报告厅可容纳380人,为学术研讨、专题讲座及新闻发布会等提供了便利场所。其他公共服务设施还有服务台、咖啡厅、书店等。 
随着新馆的建成使用,美术馆将以中央美术学院学术研究为基础,策划与国际接轨的各式展览及学术活动,使美术馆成为国内外艺术交流的平台,为美院师生、公众以及中外艺术家提供一个观摩、学习以及展示的实际空间。特别是在学术展览之余,新馆将积极开展公共与社区美术教育活动,使其成为中国标志性、专业化、国际化的专业美术馆。 

相关设计

中央美术学院新美术馆是由日本建筑师矶崎新(ARATA ISOZAKI)设计,位于望京花家地南街8号中央美术学院内校区用地东北角,建筑占地面积354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777平方米。
新美术馆坐落在弧形场地,立体外形为幕墙与屋顶曲线过渡形成壳体,似立体回旋镖。三个出入口以回旋镖的翅尖和弯角切割而成,出入口大面积采用玻璃幕,增加了建筑的通透性,同时又满足了采光的需要。美术馆外墙覆盖灰绿色的岩板,跟建筑的灰砖颜色相协调,协调中富有变化,整个外部结构整齐和谐、层次分明。建筑物内部,中间没有立柱,形成大面积展厅,展厅采光利用壳体的一个水平剖面形成类似月牙形合三角形采光顶,以自然采光满足对光线的要求。整个建筑外形独特,布局合理。
设计师矶崎新先生具有丰富的美术馆设计经验。他一共设计了12个美术馆,其中巴塞罗那奥林匹克体育馆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中央美院的美术馆是矶崎新在北京的第一项设计,也是他在中国设计的首座美术馆。他在这个美术馆的设计中追求自由和超越。在技术方面,美术馆的设计超过了他以往所有的作品;在思想上,表现得更为自由。矶崎新非常熟悉东方文化,他为美院设计的美术馆体现着东方化的特色,同时又融入了现代的设计理念,难能可贵的是该部分设计与原有的深灰色的院落式建筑风格相协调,可谓国内一流。

建成后的美术馆高24米,总共6层,地上4层,地下2层。地下一层有报告厅以及创作室、会议室等办公区域,地下二层设定了健全的书画保存机构,包括修复室、研究室、暂时和永久典藏室。地上分为四层,一层为观众提供空旷的公共空间,设有书店、咖啡厅以及可以容纳380人的会议厅;二层是相对封闭的空间,主要满足固定展览的需要,该层完全采用灯光,避免了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对书画的损害,适合书画长期展览。美术馆注重灯光的方向性和可变性问题,采用国际一流的德国Erco的技术,同时为了配合灯光,地面采用较为粗糙的南方的密石,很好地解决了灯光反射的问题,在内部空旷的空间里,与作品发生关系的空间参数只有光的状态变化一项,体现出当代展览的一种理想状态。值得一提的是,在该层有40米的珍藏陈列室,长期陈列明清的精品画作,方便研究和观赏。三、四层主要针对大型展览,没有立柱,空旷的空间,展厅采光利用壳体的一个水平剖面形成类似月牙形合三角形采光顶,以自然采光满足对光线的要求,可以满足多种大型展览的需要,如三层提供高11米,千余平方米的大展厅。在这种空间中不仅适用于“白色立方体”般的传统展览方法,而且在展览中能够展示出适合展厅特征的“场地特性型”的作品。同时,为了满足各种特殊展览的需求,设有特殊展厅。
美术馆的空间设计满足多种展览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以牺牲内部的美感为代价,在内部才采用大弧面曲线元素,用不规则的曲线划分出多个层面,线、面结合富于变化、有很强的现代感。为了整个美术馆内部造型的统一,注重设备的选择应用,尤其在灯光和展陈条件上。实用与美观并重,打造出内部空间的完美与协调。
这样一座不仅在建筑规格上已达国际水平的美术馆,已经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再配合以中央美术学院的专业学术研究精神的背景,无疑将成为中国最重要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美术馆。


联系方式

电话:86-10-64771575
传真:86-10-64771699
邮编:100102
网址:www.cafamuseum.org
邮箱:museum@cafa.edu.cn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每周一休馆)9:30-17:30 (17:00后停止售票)

参观须知

1.参观美术馆请降低谈笑及手机通话之音量。
2.馆内全面禁止吸烟以及饮食。
3.请勿携带宠物入馆参观,并谢绝服装仪容不整者入馆参观。
4.为尊重艺术家作品之版权及智能财产权,请勿在展厅内摄影。若需因教育用途摄影者,请持有效证件洽服务台申请临时摄影证。


售票相关

一般票:15元
优惠票:10元

免票方法:
1、中央美术学院学生及教职员工,凭相关证件。(教师证或工作证,学生证)
2、12岁(含12岁)以下参观者,凭相关证件。
3、60岁(含60岁)以上参观者,凭相关证件。
4、博物馆从业人员,凭相关证件。
5、现役军人、荣誉军人,凭相关证件。
6、残障人,凭残疾证。
7、世界博物馆日(5月18日)为免费开放日。
(注:遇特别展览时,此免票方法另行发布)

优惠方法

优惠票10元/张,享受范围:
1、13岁(含13岁)以上学生,凭学生证。
2、国内、国际旅行团体(10人以上)集体参观,请提前预约,按约定的时间凭证明购票参观。(本馆20人以上团体参观提供免费讲解服务。请登陆美术馆网站预约)团体讲解申请
(注:此票可同日内参观新美术馆及院内展厅)

咨询电话:86-10-64771575


服务设施

本馆设有咖啡厅供民众使用。一层有寄存处方便观众寄存大型随身物品。另备无障碍坡道、无障碍厕所以及无障碍电梯设施服务行动不便之参观民众。

交通路线

自驾车:四环望京桥下往东行驶约5分钟到。
公交车:420、983、627、701、445、470、656、运通104、运通107、运通101在花家地北里站下车后步行5分钟。

艺术档案 > 艺术哲学 > 阿甘本、利奥塔、南希:纪念德勒兹

阿甘本、利奥塔、南希:纪念德勒兹

2016-05-12 16:41:41 来源: 泼先生PULSASIR 作者:译︱白轻

 

阿甘本、利奥塔、南希:纪念德勒兹

中译︱白轻(泼先生执行主编)

1995年11月4日,德勒兹因不堪肺病折磨,在巴黎十七区寓所跳窗自杀。三天后,法国《解放报》刊发了阿甘本、利奥塔、让-吕克·南希、巴丢、德里达等人对德勒兹的纪念。本文选自这期纪念的合辑,作为德勒兹逝世20周年的纪念文章。封面图片为德勒兹。

除了人和狗
吉奥乔·阿甘本

1987年春,我参加了德勒兹在圣丹尼的晚期课程,我绝不会忘记那声音带给的有关慷慨和自由的东西。二十年前,在一个对我而言同样决定性的夏天,我参加了海德格尔的研讨班。一道深渊把我们这个世纪无疑最伟大的两位哲学家分开。从事实性出发,两人用一种极端的勇气思考了生存,以及作为此在的人,此在只是其存在的方式罢了。但海德格尔的根本调音属于一种紧张的、几乎金属一般的苦恼,在那里,一切的本己性和每一个瞬间缔结起来,成为了有待完成的使命。相反,没有什么比一种感受更好地表达了德勒兹的根本调音,德勒兹喜欢用一个英文词来称呼这一感受:自身享受(sel-enjoyment)。根据我的笔记,在3月17日,为了解释这个概念,他开始陈述普罗提诺的凝思(contemplation)理论。他自由地从记忆里援引并说,“每一个存在凝思”,每一个存在都是一种凝思,哪怕是动物,哪怕是植物(除了人和狗,他补充道,它们是没有欢乐的悲伤的动物)。你会说我在开玩笑,那是一个笑话。没错,但就连笑话也是凝思……一切都在凝思,花朵,母牛比哲学家更多地凝思。而凝思的时候,它们让自身得以完满并反复地享受自身。它们凝思什么?它们凝思它们自身的需求。石头凝思硅和钙,母牛凝思碳、氮和盐。这就是自身享受。这不是自身存在的微小快感,不是自我主义,这是诸元素的浓缩,是产生欢乐的本己要求的凝思,是它将持续的天真的信心,没有了这些,一个人就活不下去,因为心会停止。我们是微小的欢乐:自身满足地存在,就是在自己身上找到抵抗憎恶的力量。

我的笔记在这里戛然而止。我想以这样的方式纪念来吉尔•德勒兹:这个始于苦恼、终于欢乐的忧郁世纪的伟大哲学家。

他是巴别塔图书馆
弗朗索瓦·利奥塔
 

正从他的《电影2:时间-影像》中汲取观念,他的死亡让我惊讶。他的所有书都是为了让人收集所需的东西。尤其是人所不需的东西,因为人们没有观念。人们寻找,人们总会找到所需之物。他自己说,他阅读是为了飞行。伟大的隐居者,在其学生般谦逊的洞穴里,一张扶手椅,上方是阅读的灯,一张写作的普普通通的桌子,有一点世俗,有时就像好笑的性情孤僻者,他通过阅读,处在了和其时间,和所有时间的永恒之关系里。他阅读是为了偏离,是为了让他的写作变得像烹饪一样。没有一天不在写作。人们就像马一样,他说,我们需要每天早上咀嚼我们的燕麦。没有偏见,他从所有的作品,从最为矛盾的东西——萨特和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和柏格森,马索克、马克思和贝克特——里,创造了新的思想。评论即发明。他是巴别塔图书馆,但毫不关心文档的维持,相反,他添加,使之泛滥。没有偏见,却充满仇恨,仇恨同一,好让每一个思想与某种超越性相连。首先是弗洛伊德。他和瓜塔里一起布置一个喜剧的卡夫卡,一个完全在身体中的灵魂,一个被忽视的法则,一个被年轻的女儿们驳回的父亲。一切智慧都是内在性。没有什么可憎如主人,言语的大门。理论的思考总如观念的蒙太奇:未必可能,暂时,由异质的逃逸线的相遇所产生,并且有用。这是他同英语思想的秘密的结盟,是他对历史之思想者的厌恶。此无终点,彼无尽头。他把尼采变成了一种非历时的时间性的发明者,正如带着符号的普鲁斯特,带着虚体的斯多葛派。就永恒而言,开端和终结没有意义。功效在发明之力量的增强中得到了测度。他只相信这个,相信创造。他在科学,在艺术和文学,在哲学中,分析配置。他的分析本身就是创造。他拥有玩笑的机敏和天才的慷慨。我总认为他是我们哲学一代里的两大天才之一。他从未做过什么来让人承认他的伟大,他只相信渺小。建制,集体规划,仪器,让他恐惧。他知道,它们只会走向紊乱。这样的知识把他置于一个和福柯往来密切的时代。逐渐地,学生,研究者,发现了这种游荡之思的多产和热情。他的魅力给他带来了朋友,他“阅读”并劫掠他们,他为他们保留了一种他们自己未知的品质,或者,他在一段时间过后礼貌地拒绝他们,就像壁炉里冒烟的无用之书。他太过无情,难以体会失望和怨恨,这些消极的情感。在这虚无主义的世纪末,他是肯定。直至疾病和死亡。为何我过去谈到了他?他曾大笑,他正大笑,他就在这里。他说,这是你的悲伤,笨蛋。

意义,在所有的意义里
让-吕克·南希 
   
在吉尔·德勒兹离开我们的时刻,怀着巨大的悲伤,怀着崇敬,我们不禁把他保留为“他自己”,实现一次“影像的停滞”。无疑,他的形象就在那里,不可抹去,连同他的微笑,他的声音,以致我们保卫它们,而太多的苦难,为了微笑,为了言说,在那面前到来。纵然千差万别如我们的选择,如我们哲学的风格,但无疑,我们,我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忘记他。然我们也知那等待我们的,他正消失的“时间-影像”: 就像他写的,我们能够“察觉不可察觉之物”(《千高原》,第351页)。能够紧张,而不平静地,让我们与其思想的强度达成一致:一种作为事件的意义的思想,逃逸着,闪烁着,不可把持,却更为鲜活,那道光芒在外部迷失,而不解决它的亏损,不得任何的弥补。在一个“打破了一切总体性概念”的世界里(《对话》,第173页),德勒兹给我们带来了欲望的全部炽热。他写道:“意义的生产是今天的使命”(《意义的逻辑》,第91页)。他不停地生产,在一切意义上,欢乐地,狂乱地。明天,我们继续使命。今天,我们让自己沉默,以便倾听他所命名并向我们喊出的“绝对解域化”的这一间奏曲。再一次:“永别了,我正目不转睛地离去”(《千高原》,第403页)。

 

——————————————————
关于泼先生
泼先生成立于2007年,是一个青年学术团体,致力于歧异情境之中的写作实践、学术思考和艺术行动。2010年设立泼先生奖,专注文本写作。2011年涉足独立出版,倡导预订模式;2012年发起泼先生互助计划,挖掘艺术行动在当下的意义。2013年推出泼先生诗歌对照计划,促进以诗歌为载体的语种间对话。2014年启动“影像新写作”工作坊,探究影像写作于中国的现实意义。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