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个案+新青年 > 新青年 > 胡晓媛(Hu Xiaoyuan)

胡晓媛(Hu Xiaoyuan)

2016-04-24 14:34:40 来源: artda.cn 艺术档案 作者:artda

胡晓媛(Hu Xiaoyuan)

简历
胡晓媛,1977年生于中国哈尔滨。
200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系。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个展
2010.09 [ 胡晓媛 ] ,中国,北京,北京公社。
2011.06 [ 夏至 ],台湾,台北,古公馆。

群展
2012.02 [ 不受控 ],美国,纽约,新美术馆。

2011.09 [ 中国影像艺术1988-2011 ],中国,上海, 民生美术馆。
2011.06 [ 路易丝•布尔乔亚 及 向布尔乔亚致意 : 林天苗, 胡晓媛 ],中国,上海, James Cohan Gallery。
2011.03 [ The Couple Show ],中国,上海,沪申画廊。
2011.02 [ 完美世界里 ],美国,纽约,Meulensteen画廊。

2010.12 [ 北京之声- 在一起或孤芳自赏 ],中国,北京,佩斯北京。
2010.12 [ 微介入- 摄氏36.5度 ],中国,北京,魔金石空间。
2010.11 [ 弦外 - 当代影像艺术展 ],中国,上海, 上海当代艺术馆。
2010.11 [ Alex ],中国,上海, James Cohan Gallery。
2010.11 [ 第三方- 三位一体之展 ],中国,北京,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
2010.09 [ 东区媒体景观 ],2010利物浦双年展多媒体艺术部分,英国,利物浦 / 韩国,首尔,Loop画廊。
2010.09 [ 调节器 - 第二届今日文献展 ],中国,北京,今日美术馆。
2010.03 [ 线索 ],中国,北京,Boers-Li Galley。
2010.03 [ 七个年轻艺术家 ],中国,北京,北京公社。
2010.03 [ 丛林 ],中国,北京,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

2009.08 [ 热身 ],中国,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2009.07 [ 宝丽来 ],中国,北京,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
2009.04 [ 个体 ],中国,北京,卓越艺术空间。

2008.11 [ 自传体档案 ],瑞士,伯尔尼,Kunstmuseum 美术馆。
2008.09 [ 白夜生长 ],瑞典,斯德哥尔摩,Bonniers Konsthall 美术馆。
2008.08 [ 微妙 ],中国,北京,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
2008.04 [ 自讨苦吃-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神经质 ],苏格兰,格拉斯哥艺术学院美术馆。
2008.02 [ 红色的边缘-乌利・希客收藏展 ],西班牙,巴塞罗那,米罗博物馆。

2007.06 [ 第十二届卡塞尔文献展 ],卡塞尔,德国。
2007.06 [ 中国欢迎你 ],奥地利,格拉茨,Kunsthaus Graz 美术馆。

2006.11 [ N12 新绘画 - 第四回 ],中国,北京,西五画廊。
2006.10 [ 十三不靠 ],中国,北京,F2 画廊。
2006.09 [ 身体 ],中国,南京,恒当代艺术空间。
2006.04 [ 亚洲现代美术邀请展 ],韩国,光州,宝星白民美术馆。
2006.03 [ 代替 ],中国,北京,中国当代画廊。
2006.01 [ 自我造局 ],中国,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

2005.11 [ N12 新绘画 - 第三回 ],中国,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05.10 [ 饿艺术家 ],中国,北京,仁俱乐部。
2005.09 [ 奥美零空间开幕邀请展 ],中国,北京,奥美零空间。
2005.06 [ 麻将-乌利・希客收藏展 ],瑞士,伯尔尼美术馆。

2004.11 [ N12 新绘画 - 第二回 ],中国,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04.03 [ 她们 ],中国,北京季节画廊。

2003.10 [ N12 新绘画 ],中国,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艺术家作品

木/物体一
2012
木,墨,绡,白漆
138 x 40 x 31 cm

木/物体二
2012
木,墨,绡,白漆
104 x 48 x 20 cm

木砧木杖一
2012
木、墨、绡、白漆
38cm x 26cm x 3cm; dia.3.2 x 50.2cm 

木砧木杖二
2012
木、墨、绡、白漆
Dia.38 cm x 3 cm, dia.3.2 x 50.2cm

无题一
2012
铁,木,墨,绡,白漆
86.3 x 32.5 x 21 cm

无题二
2012
铝,木,墨,绡,白漆
53 x 21.5 x 21.5 cm

墨到
2012
墨、宣纸、水
6.6cm*4cm*2cm

墨到
2012
墨、宣纸、水
6.6cm*4cm*2cm

狸与狸奴不出门
2012
用过的猫抓板、纸粘土
30*31*28cm

根处无果
2012
木、墨、绡、白漆
不规则尺寸

将一些捡来的木头废料仔细清理后打磨光滑,覆上半透明的绡(生丝),用墨在绡上描画了这些木头废料的某些个面上的表面木纹,然后先将画好的绡取下,用白漆将曾被描摹过的木头表面完全覆盖,最后再用黑色铁钉将我绘制在半透明绡上的木纹绷在这些木头上。
 
这些木头原本是废料,甚至是废料上切下来的废料,我用自己的耐性和漫长的时间去改造它们,结果却是不宜察觉的。

根处无果-木、墨、绡、白漆-局部

根处无果-木、墨、绡、白漆-局部

根处无果-木、墨、绡、白漆-局部

根处无果-木、墨、绡、白漆-局部

根处无果-木、墨、绡、白漆-局部

溺水之尘
2012
三频¼像
03’18’’

一次外景拍摄结束后,在整理设备和遗留物时产生了这组计划外的三频影像。
 
一频以微距自下向上的拍摄了浸满海水并被海浪和沙石磨得起ë的裤脚,那是演员在按原拍摄计划(怒斥海)时所穿过的;另一频以微距拍摄了从外景地捡来的头骨形珊瑚往复旋转不停,细密的结构呈现着无休无止的近似和差异;再一频以微距拍摄了曾被演员站在海中,长时诵读过的一张白纸的锋利边缘,缓慢的移动着。

这些超近距离拍摄下的锐利细节限制了对整体的辨识。如果观看是受限的,体会的完整只能是意识的希翼。 

溺水之尘-三频¼像(截屏)-03'18


2012
单频影像
07’30’’

制作一块与工作室弧面墙颜色、质感一致,弧度相近的750cm长,135cm宽厚重白板。然后背着它跪贴在弧形墙面上,扒住弧面墙艰难地从左至右,再由右至左移动一个来回。正、侧两个机位记录了这个持续07’30’’的过程。
正面所记录下的这个近乎全白的影像,乍看似乎白屏一块,没有任何内容。只有在仔细的观查下才能看到一块白板在缓慢的移动着。
作为影像装置的另一部分则是不远处屏幕面朝墙壁放置的小监视器。监视器里虽然在播放着侧机位拍摄到的背背白板移动的行为过程,但这一影像纪录永远不会面朝观众,人们只能看到监视器面贴墙壁并在墙壁上散出一小圈光。

看-工作照

看-单频录像-07'30_-2012-展场

伐冰渡海
2012
3频录像
09'40''
有声

左频:演员在灰暗的海岸上,时而力竭,时而竭力的凭借肢体动作怒斥着无垠的海。当倒放这段视频时,现实中原本无动于衷的海浪,被迫呈现出了犹如因被叱责与击打而远远退去的幻象。
 
中频:摄像机和旋转台配合着记录下了冻结成冰的海岸。乍看凝固的冰浪层层叠叠、起伏不尽,实则被摄范围极其有限与重复。
 
右频:海岸上,演员缓慢的把蜷缩的躯体伸展至极限。但在变焦镜头的拉伸配合下,缓缓伸展开的肢体在视频画面中所占的空间却在渐渐缩小,直至已经伸展至极限的躯体只在广博的海岸上占有微小的一点点空间。 

伐冰渡海

木——双 2011

木  2010

局部

局部

木(背面)

木 - 局部

夏至  2008

夏至 - 局部

夏至 - 局部

夏至  2008

送不出去的信物
/ 双鱼戏水 /竹梅双喜 / 鸳鸯戏莲 / 萱花蛱蝶/ 蝶恋花 / 夫荣妻贵 / 绣球纹 / 并蒂莲 / 双飞燕 / 榴开百子
2005-2006
自己的头发,白绫,手绷
不规则尺寸 (全部作品共 10 组,每组为两件,共计 20 件)

送不出去的信物 - 局部

送不出去的信物 - 局部

送不出去的信物 - 局部

送不出去的信物 - 局部

送不出去的信物/鸳鸯戏莲

送不出去的信物 / 并蒂莲

送不出去的信物/夫荣妻贵

送不出去的信物 /竹÷双喜

送不出去的信物 / 萱花蛱蝶 

以下是对鸳鸯戏莲等纹样蕴含着的寓意的解释:

* 鸳鸯戏莲
鸳鸯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水鸟,它们一生一世只一个配偶,而且从不分离,传说如果其中一只死去,另一只也将悲伤而死。戏莲是指它们甜蜜的游弋、嬉戏在莲花之间。莲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蕴含着圣洁、祥瑞之意。“鸳鸯戏莲”此种提法自古已有,按此种意境描绘的纹样多会用在婚嫁、定情之物中。

* 双飞燕
燕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时象征着勤勉之意。一对比翼双飞的燕子,则象征着夫妻双方勤勉、和谐的相互扶持,生活美满。此种提法自古已有,按此种意境描绘的纹样多会用在婚嫁之物或妇女生活用品中。

* 双鱼戏水
一对鱼儿在水中快乐嬉戏,“鱼”字又与“余”字谐音,象征富足有余。此种提法自古已有,按此种意境描绘的纹样多会用在婚嫁之物或妇女生活用品中,预示着吉庆、富足、美满。

* 蝶恋花
美丽的蝴蝶迷恋艳丽的花朵,不舍离去。此种提法自古已有,按此种意境描绘的纹样多会用在婚嫁、定情之物中。象征情意绵绵、相互爱慕、永不离弃。

* 萱花蛱蝶
“萱花”即是萱草,花朵小,香气淡雅。“蛱蝶”是一种非常艳丽的蝴蝶。“萱花蛱蝶”此种提法自古已有,按此种意境描绘的纹样多会用在婚嫁、定情之物中。象征郎才女ò、夫妇般配。

* 夫荣妻贵
“夫荣”二字是取其谐音“芙蓉”,即是芙蓉花,花朵大,花色在一日内可多变,十分艳丽。“妻贵” 二字亦是取其谐音“桂”,即是桂花,花朵小,花色淡,芳香浓郁。此种提法自古已有,按此种意境描绘的芙蓉桂花纹样多会用在婚嫁、家居生活用品中。象征妻以夫荣、夫唱妇随、生活富裕、美满和谐。

* 竹梅双喜
“竹”“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象征着高洁清雅之士,“竹”多用指男性,“梅” 多用指女性。“双喜”即指一对喜鹊,喜鹊象征着吉祥喜庆。“竹梅双喜”此种提法自古已有,按此种意境描绘的纹样多会用在婚嫁、家居生活用品中。象征夫妇和睦、生活美满、吉庆和谐。

* 并蒂莲
莲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象征着清雅高洁,“并蒂莲”是指一株花茎上盛开着两朵莲花。按此种意境描绘的纹样多会用在婚嫁、定情之物中。象征情意绵长、永不离弃、白头偕老。

* 榴开百子
“榴” 即指石榴,石榴成熟后会裂开,露出饱满的子实。“百子”取其字面的谐意,形容子嗣众多。此种提法自古已有,按此种意境描绘的纹样多会用在婚嫁、家居生活用品中。象征家族子嗣兴旺、多子多福。

* 绣球纹
“绣球”是中国女性在定情时所用的一种特殊用具,择婚的女孩会将它抛向自己心仪的男性以示爱慕之情。以绣球简化而来的纹样多用在婚嫁、家居生活用品中,象征吉庆、美满。
 

“空性”与仔细看
——与中国观念艺术家胡晓媛的采访

男性艺术家在中国艺术界仍然占据主导位置,然而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艺术家进入到这个艺术舞台中。伴随着这种趋势,胡晓媛(1977,哈尔滨)作为中国最具潜力的观念艺术家,北京公社刚刚为其举办了她在该画廊的第二次个人展览,与此同时在上海外滩美术馆也同时展出了胡晓媛和段建宇的双人展览。胡晓媛最新影像作品《伐冰渡海》也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ONI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和实践中展出。在采访中胡晓媛解释了与其艺术创作有关的“空性的概念”和“木棒的故事”。
 
晓媛,您在2002年取得了有很高声誉的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学士学位。为什么您没有选择作为一名设计师而是艺术家?
 
十多年前我考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系,当时的设计系才成立4年,设计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生学科并不太完善。谭平作为当时设计系主任,亦是一名对观念艺术家。当时设计系并不严苛的教学给了他向我们介绍他所感兴趣的观念艺术理论和观念艺术家的机会。我很幸运在这段时间接触到了一些观念艺术,比如观念画家和雕塑家的作品。
 
您刚刚完成在北京公社的第二次个人展览。您为什么给你这次展览起名“跟处无果”?
 
开始时展览的名字想叫做根处无鸟。后来觉得这个名字容易被误读为有女权主义倾向,但这又并不是我的本意,所以我把名字改了。我强调的重点其实是“根”。当你把所有的作品看作是由不同层组成的物体时,你一层一层地剥开它们就像是剥洋葱,你最终会剥到中心的部位。这个中心看似很小但是它是整个洋葱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展览中作品的“根”亦是如此。
 
展览中展出了与展览同名作品《跟处无果》,这个作品的创作沿用了您2008年就开始使用的非常费力的和耗时的方法。可以和我说说创作方法吗?
 
我把半透明的绡(生丝)固定在木头上并用笔墨把木头的纹路描绘在绡上。当描绘的过程结束后我把生丝从木头上移开,接着我把这些被描绘过的木头表面涂上白漆,最后当白漆干透我用黑色小铁钉再把描绘有木纹的绡再重新固定在涂有白漆的木头表面。
 
这个繁复的制作过程好似一种视觉上的幻觉:当第一眼看到这个作品它好像是由木头制作而成的,但又不太准确。这是为什么?

 
我给你讲个对我有所影响的关于“空性”的故事。一位上师向他的学生们展示一只铅笔并问道:这是什么?学生回答:这是一只铅笔。接着老师把铅笔扔给一只碰巧在附近的狗,那只狗开始玩那只铅笔。老师接着又问学生:那是什么?但是学生们不知道是应该说它是只铅笔还是一个木棍。这是个简单的故事,但是它阐释了我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想法。我是在2009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的,现在我又开始读这则故事后再想如果那只铅笔接下来被一只小鸟叼走呢?小鸟也许会把它看作筑巢的树枝。以不同角度连续看待同一事物这点非常吸引我,这个过程使被观看的同一个事物不再被限定在原有的指向清晰的范畴里,它的存在变得宽泛、自在。个展中的三个作品和这个故事有些关连,所以你在展览中看到的并不一定是你想要看到的那样。
 
看似你想教观众如何更接近的看到事物本质。你看到的并不总是你得到的。在装置作品《看》中观众几乎只能看见一块白色的投影幕布,只有十分靠近幕布,极为仔细观看才能看到一个白色部分在左右移动。观众不知道的是那个白色部分其实你背在背上的一块750cm高135cm宽的很重的白色板子。同时这个作品还包括一个展示并记录您移动过程的小显示器,很讽刺的是显示器的屏幕面向墙壁并不向任何人展出,观众只能看见屏幕映在墙上的一小圈光晕。
 
我并不想教任何人任何事,但是我发现很有趣的是观众在观看《看》的反应。展览过程中一些观众抱怨影像坏掉了。还有人试着去把小显示器的屏幕调过来看看到底播放的是什么。他们这些反应很有意思,但观众的这些行为也并不是我作品要关注的。的确有一些幽默和讽刺在作品中,但我并不想因为这个来限制我自己,对我来说把显示器面向墙壁播放更自然。
 
在您之前的所有影像作品中都会使用演员,《看》是您第一次由自己来演绎的,为什么呢?
 
在《看》中自己参与很重要,表演过程中我体验了负重在弧面墙上跪着爬行,肢体受到损伤的痛苦和过程的艰难。通过影像你可能会看到表面上轻微的痛苦,或是毫无感觉。但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是真实不虚的。当下我们每天接收到很多信息,但是很多事情我们只知道它们的表象,我们并不知道它们背后瞒了或者是欺骗了什么。
 
影像作品《伐冰渡海》正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展览ON/OFF中展出。在这个作品中您请了位演员。
 
我的一个现代舞演员朋友,她的表演和其他典型的舞者不一样,也许人们认为她有心理障碍,但我发现她性格很奇妙并且这正是我邀请她来表演《伐冰渡海》的原因。拍摄中,当她跟着我的指示表演时,我发现她的动作和我预想的有差异。
 
影像作品《溺水之尘》和《伐冰渡海》有着紧密的联系。能解释一下这种联系吗?
 
在《伐冰渡海》中,作品由三个显示器组成:左频我让舞者以不同于舞蹈的肢体表述诠释一句诗。右频,我让舞者用分级动作以肢体诠释:从蜷缩到最小至伸展到极限。中频没有演员的表演,只旋转拍摄了看似往复无止,实际上很小范围内的冰冻海浪。中频的景象是在冬天拍摄的,其它两频影像是夏天拍摄的,是同一片海。在拍摄《伐冰渡海》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遗留物(舞者穿过的裤子、捡来的珊瑚、浸湿的纸卷)被用微距摄像头拍摄成作品《溺水之尘》,我当时被拍摄结束后这些遗留物的微观细节所吸引,这些细节暗含整体过程的印记,无所谓你看不看得到。
 
看来作品创作的过程对于您来说非常重要。除了您之前提到的中国观念“空性”您可以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解读这个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是否有着愈合的功能吗?
 
我觉得我们不应该把观念划分为西方的或者东方的,我只是对过程感兴趣。在常识中,是什么引导一个点到另一个点?我创作这些作品时体验了治疗。治疗是其中之一,但不是唯一我所体验到的东西。
 
3/22/2013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