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邱志杰:区分描述性概念和分期概念――中西语境中“当代艺术”的概念考察
  • 传统、全球化,以及影响东西方当代艺术的几个问题
  • 黄笃︱艺术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但可以综合现实
  • 重要的不是“什么是当代”:我们应该关注在历史中形成的当代性
  • “一路走来”——“中国前卫艺术教父”栗宪庭的艺术之旅
  • 艺术中的政治——汪晖与朱金石的对话
  • 欧游反思录 ——欧洲三大艺术活动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 当代形式与传统文化(关于观念艺术)
  • 朱青生:中国未真正诞生艺术史专业
  • 专家认为:中国策展人应具备两种目光
  • 何桂彦:重要的仍然是艺术
  • 原志阳:当代艺术如何介入城市文化权力空间
  • 鲁明军:功能自觉与价值阙如
  • 冀少峰:为什么是“中转”
  • 朱其︱疯狂消费是我们觉得真实或者踏实的存在
  • 何谓“事件”——如何创造一个展览
  • 本届卡塞尔文献展以失败告终?策展团队Ruangrupa访谈
  • 陈晓峰:2011年艺术危机G点
  • 盛葳︱论“体制”与“当代艺术”之关系
  • 孙振华:史学传统和当代艺术史写作
  • 刘淳:策展人的价值与意义
  • 展览制度与中国当代雕塑
  • W.T.J. 米切尔︱视觉媒介不存在
  • 朱青生:对博伊斯的一些评价
  • 张海涛:对宋庄“强拆事件”的见解
  • 被误读的“行为” ——二十年多年行为艺术现象和背景
  • 彭德︱中国美术发展战略
  • 欧宁:报纸是隐形的公民建筑
  • 栗宪庭:“被消费”的影响力
  • 冯博一︱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劫难逃
  • 安塞姆-基弗:艺术是艰难的,可不是娱乐
  • 奥利瓦中国行的意义与中国抽象艺术
  • [访谈]张海涛:转换即将消失的民间文化
  • 与传统碰撞?PSA“青年策展人计划”展现新生代策展人的爆发力
  • 自动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 中国当代艺术的进化论(上):中国当代艺术在变乖还是进化
  • 中国当代艺术的进化论(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之路在何方?
  • 从高岩松装置作品看今日“新垃圾艺术”
  • 朱朱:“狂欢”与“灰色”
  • 后现代艺术的商业运作
  • 两个视角回眸艺术“85新潮”
  • 尹吉男:当代艺术家仍需寻找文化坐标
  • 欧文·沃姆 选择幽默,就是选择批判
  • 中国当代艺术的审查制度
  • 评论档案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美术馆 > 4位顶级美术馆馆长告诉你:这个位置不好坐

    4位顶级美术馆馆长告诉你:这个位置不好坐

    2016-10-03 13:10:49 来源: 芭莎艺术 作者:姚雅轩

    美术馆馆长听起来是一个非常光鲜的头衔,事实上他们的责任不亚于一个公司的CEO——上要应付董事会的财务压力,下要面对无数观众,中间还要与自己的策展人同事合作,工作之余还要积极接触新的捐赠人……

    他们有的控制欲强,有的十分决断,有的胜在亲和力,而一个馆长的性格,多少会延续到他所管理的美术馆身上。如果你未来希望在美术馆工作,也许可以从他们的经历中看到,这个位置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格林·洛瑞
    Glenn Lowry 

    职位 |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馆长
    生日 | 1954年9月28日
    年龄 | 62岁
    星座 | 处女座
    任期 | 21年(1995年至今)
    学历 | 哈佛大学-伊斯兰艺术专业

    关键词:掌控力、整合力

    21年前,当格林·洛瑞(Glenn Lowry)被选为MoMA的馆长时,的确是一个让人吃惊的决定,毕竟他毕业于哈佛大学的伊斯兰艺术专业——与“现代”、“当代”两个词并不沾边。作为博物馆的第6任馆长,洛瑞的任务不仅是将MoMA变成现当代领域的最强者,还要与捐赠人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保证赞助不会中断。

    这份压力颇大的工作,当然也伴随着不菲的报酬,据悉,2011年MoMA为洛瑞开出的年薪为180万美元,同时提供一套博物馆附近的高层公寓,供他与妻子、三个孩子居住。

    与其说“紧跟”潮流,不如说MoMA的任务是“预测”潮流,甚至是“创造”潮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MoMA的展览常常出乎人们的意料,也躲不过纽约多为尖锐艺术评论主笔的批评。过去三年中,MoMA的一系列展览都未其奠定了在现代艺术圈的名气,行为艺术之母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艺术家小野洋子(Yoko Ono)、冰岛歌手比约克(Bjork)的三个大展虽然得到了两极化的评价,但MoMA的策展理念始终不改变。

    在任期间,虽然他成功地将MoMA的面积扩充了一倍,并且扩展了在概念主义、现代摄影、激流派上的收藏,洛瑞最受抨击之处仍然莫过于他希望对MoMA有全权的掌控,馆内的策展人声称“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策划展览”,但是2014年,MoMA扩张到了第53街,增加了一个“可以随时举办更随性的展览的场地”,然而纽约各大媒体的艺术主笔们仍然不放过这个机会,质疑MoMA是否在商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无疑也让洛瑞觉得有必要正面回应:

    “如果我们是因为在办展上过于保守,才受到抨击,那我会因此难过。但现在我们受到质疑是因为引入了新的元素,让流行文化也加入艺术之中,这不会对我造成困扰。”他说。 

    托马斯·P·坎贝尔
    Thomas P. Campbell

    职位 |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
    生日 | 1962年
    年龄 | 53岁
    任期 | 8年(2008年至今)
    学历 | 牛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关键词:亲和力、判断力

    托马斯·坎贝尔(Thomas P. Campbell)接任的大都会博物馆,是西半球最大的博物馆,也是最考验一个馆长的综合能力的博物馆。他的前一任馆长是位法国贵族,在上世纪当代艺术兴起的时候,并未大肆进行收购,以至于大都会博物馆一直以来存在一个现当代艺术的短板。

    坎贝尔的多少出乎人的意料,在此之前他只是博物馆17个部门下的一名策展人,研究领域在欧洲织品,策展过最出名的展览也莫过于”巴洛克欧洲地毯”,倒是因为亲和的性格,在博物馆的十几年中,获得了“地毯汤姆”的称号,或许他的亲和力也是博物馆董事会选中他的一大因素。

    坎贝尔将这种亲和力延续到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经营之中——这里本来就是一个极具包容的馆藏,馆内的200万件文物跨越了5000年的历史,任何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他们想了解的历史片段。坎贝尔将自己的影响力放在了幕后,在他的努力下,2014年,大都会获得了81件立体主义现代绘画的捐赠,弥补了多年的现代主义短板,一向刻薄的纽约艺术评论家们也称,“这次的大都会,手里攥着所有的好牌。”

    然而有了好的作品并不意味着能策划出好的展览,在这一方面,坎贝尔在艺术圈难得的好人缘也帮不上忙,唯有在展览的策划上下工夫。他组建了一个更为强大的现当代艺术策展部,并从泰特美术馆挖来了资深策展人,重新为大都会的策划出能够发挥独一无二馆藏优势的展览。

    每天8点就准时坐在办公桌上的坎贝尔,至今仍然无法回答“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馆长”。“这个问题你不应该问我,或许应该问问其他人。”他总是谦虚地这样回答,事实上,他亲和力背后的决断力成公地帮助大都会在过去几年中,将年客流量从400万提升到了620万人次,接下来,在他并不熟悉,却已经在积极学习的现当代领域,坎贝尔也希望带着大都会一起,赢得那里的话语权。 

    克里斯·德肯
    Chris Dercon 

    职位 | 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馆长
    生日 | 1958年
    年龄 | 59岁
    任期 | 6年(2011年至今)
    学历 | 英国UEA大学-历史系专业

    关键词:戏剧、艺术、策展

    即将在2017年卸任的克里斯·德肯(Christ Dercon),自2011年起就担任泰特现代美术馆馆长,他常常将他的工作比作经营一间电视制作公司。“你开始会定下一些理念,然后由于某些意外发现的东西而联想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想法。一切事物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一间大的博物馆来说,这听起来民主、带有集体组织性质而且不那么官僚。“当然我说的不是像《黑道家族》(The opranos)或是《广告狂人》(Mad Men)那种由指定的、带有创意的制片人统一负责的电视剧,而是像《火线》(The Wire)或是《国土安全局》(Homeland)那种每集都由不同的人导演的剧集。”

    德肯的艺术经历跨越了好几个国家,他出生于比利时,在阿姆斯特丹学习过艺术史、戏剧与电影理论。他在成为策展人之前曾做过艺术记者,同时也是鹿特丹Witte de With当代艺术中心的创会理事。后来他做过鹿特丹波伊曼·凡·布宁根博物馆的馆长,见证了它的扩张和改革。

    克里斯·德康,这位既了解戏剧也精通艺术的比利时人,在策划叫好又叫座的展览方面有着自己的诀窍,作为一位艺术行业内的资深管理者,德康曾经策展过很多个大型展览,其中包括特纳奖得主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l)的个展。同时他还能很好的“取悦”于艺术界的学者专家们。在泰特现代任职馆长期间,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绩。

    他的离职对于泰特而言被外界认为是一种“灾难”,甚至会有人将此事与整个泰特体系的老板尼古拉斯·塞洛塔爵士(Sir Nicholas Serota)的挑剔与严苛有关。据悉,这位集艺术史学家、纪录片导演以及文化学者多重身份于一身的馆长将前往柏林掌管Volksbuhne剧院(Volksbuhne Theatre),这一次他是绝对“一把手”,这个身份去运营一个机构于他而言也许更有吸引力。新一任馆长将是女策展人弗朗西斯·莫里斯(Frances Morris)就一直担任策展人,她将成为首位女性馆长,同时也是首位英籍馆长。

     

    马克斯韦尔·安德森
    Maxwell Anderson

    职位 | 前达拉斯艺术博物馆馆长
    生日 | 1956年
    年龄 | 60岁
    任期 | 4年(2011年至2014)

    关键词:历史、科技、公众

    “在很多理事眼力,当代艺术是一股驱动力,因为财富全部流向那里。问题是现在整个艺术史都被晾到了一边,无论在大学院校还是博物馆中,这一现状已经很危险——是时候让时钟往回摆了。”达拉斯美术馆(DMA)前任馆馆长马克斯韦尔•安德森(Maxwell Anderson)这样对记者说。

    在担任DMA馆长之前,安德森有长达20余年的策展人、馆长经验,这让他深刻体会到,如果一个展览仅仅是美术馆里挂些漂亮的画作,是没有意义的,展览必须要与民众发生关系,哪怕是在艺术并不盛行的达拉斯。

    在20年的策展生涯中,他多次带领美术馆“走出去”,2010年,他带领达拉斯艺术博物馆在有100平米的Virginia Fairbanks艺术与自然公园,举办了当代艺术展览,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露天公共艺术展览。

    为了打响“达拉斯艺术博物馆”的名号,2012年,这座“地方级”博物馆以近2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了新发掘的一幅达芬奇名画《救世主耶稣》。这无疑是一个馆长与董事会的重大决定,然而如果知道了安德森的鼓励人们“重新重视古典艺术“的心路历程,也就不用惊讶于这番大动作。的确,对于一座并不位于当代艺术中心地带,无法和纽约、洛杉矶这样的艺术之城相抗争的地带,达拉斯艺术博物馆的这一举动,无疑能够为他们带来足够的眼球,成为全世界为数不多拥有达芬奇真迹的博物馆。

    他还是一名难得的科技爱好者,2010年,博物馆发起了“IMA Lab”项目,旨在开发勇于博物馆、美术馆研究人员适用的户外解决工具。这个项目每年都为博物馆带来50万美元的营收。

    “他是一个非常有远景的人,”DMA董事会成员这样形容他,“他总是能找到解决方法来达成目的。”在短短的4年任期中,DMA每年的造访率达到了原先的两倍,每年有45万人次的参观。并带领馆内的策展人,在威尼斯双年展都打响了名号。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