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个案+新青年 > 个案 > 艺术家零距离:森万里子—转向“原始之韵”

艺术家零距离:森万里子—转向“原始之韵”

2011-08-01 11:54:36 来源: 艺讯中国 作者:斯科特•因迪塞克 申舶良

《MODERN PAINTERS》2011年5月号封面上的森万里子像

当探访森万里子(Mariko Mori)在曼哈顿的工作室时,也许该原谅我怀着对一个“异质空间”的期待。这位生于日本的艺术家1994年的《跟我玩(Play with Me)》系列摄影中有一幅是她身穿格子短裙,头戴耳机和瘆人的蓝色隐形眼镜的自拍像,在1997年的影像作品《涅槃(Nirvana)》里,她像仙女般飘游在电脑生成的风景中。尽管森万里子接待我时身穿她标志性的全白“Jetsons”迪斯科装,却显得与那些作品中极度性感的新世纪女先知形象迥异。她今年已有44岁,给人的印象是思路清晰而理智,尽管有着极强的雄心。如今这些雄心能够通过她创办于2010年的非营利机构Faou基金会来实现。

该基金会旨在通过艺术探索自然并为生态作出贡献。其首个项目“原始之韵(Primal Rhythms)”汇集了一群工程师,一个颇有些阳具崇拜意味的树脂玻璃柱,以及与日本冲绳县宫古岛(Miyako)上一个与世隔绝的社群的的密切交往。最终的作品将包括一个3米高的日柱(Sun Pillar)和月石(Moon Stone),后者是一个直径3米的LED浮球。日柱将矗立在该岛的七光湾(Seven Light Bay)中的一块礁石上,它的影子会投射在水面,朝向岸边,到了冬至日,日柱的影子会与月石相会。月石则被固定在湾中,随月相与潮汐变换颜色。这一亚洲项目完成后,森万里子将在另外的5个大洲结合当地文化创作特定地点的作品,从南美洲开始。 

在正式开始“原始之韵”的工作之前,在2007年,森万里子踏访了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宗教圣地,对日本绳文时代(公元前1.4万年至公元前300年)的民居尤为迷恋,其中的一些雕塑形式随后也影响了她的设计。“在某个地区有两样东西极为常见,”她说,“一种圆形的石头和一种小型的直立的石头。这一对儿对我而言有如新生的象征,或是一种促成丰收的愿望,或与对自然神的崇拜有关。这可能是神道教的原始阶段。”

森万里子一直很迷恋远古的宗教形式,她通过现代思想和技术的棱镜对其进行新的阐释。比如她2004年的装置作品《Transcircle》就是仿照绳文时代的日晷,将其更新成彩色LED灯的形式。而对于基金会的首个项目,她决定做一件与冬至日有关的特定地点的装置作品,她称冬至日为“探索一切史前遗迹的钥匙”。森万里子通过Google Earth找到了宫古岛,除去该岛南侧的一些旅游点外,这里还相对保持着原生态。七光湾的大片区域都还只是甘蔗田和小村落,据森万里子称,有些原住民还进行着一些特殊的仪式,甚至当地人都不被允许观看。“那是非常隐秘的,”她说。“如果你看到了,你会死掉。真的是非常隐秘地进行的,这些仪式。这个岛屿保存得非常好。那里仍然保留着丰饶的本土文化。那里没有太多现代的东西,而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却有许多东西需要向他们学习。”

“原始之韵”强调社群与协作,是森万里子的新起点。“在早期,很显然她的摄影、雕塑和装置作品都更多地聚焦于她本人,”亚洲协会(Asia Society)馆长,同时也是Faou基金会董事会成员的招颖思(Melissa Chiu)称。“它们无疑是以她本人为主题的。”招颖思指的是森万里子早期的重要作品,艺术家拍摄自己在城市街道侍茶,或打扮得像个性爱机器人。“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招颖思继续说道,“她的作品越来越少地涉及自己,而更多地关注现象的诸元素。在宫古岛的项目便证明了她的作品更多地关注普世价值,而不是任何形式的自拍像。”其实,森万里子的角色只是先行组织,一旦“原始之韵”付诸实现,村民便成为其“守护者”。森万里子不愿成为一名“艺术殖民者”,并对那些不曾精心探索、研究宫古岛及其他地区当地风俗的人类学家们持批评态度。“我愿意对我们相互影响和交流的方式有一个谨慎而敏感的态度,”她说。“而不是说,好嘛,我要把这件作品放在这个地方——轰!的一下子就放在那里。这应该是一项协作的工作。否则便不具有完整的意义。”

森万里子将这一项目比作牡蛎中的一颗珍珠:需要时间来使这件作品发展,让村民们适应她的公共艺术干预。她广泛地接触了当地居民,包括村中的巫师。“他们很快便理解了我试图去做什么,因为他们与自然的关系如此丰饶,”她说。“当我介绍这一想法时,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个美好的想法,却只是个十足的美梦。没人觉得我能实现它。”很难说那些村民们会与森万里子用以实现其愿景的21世纪技术有怎样的相互作用。比如日柱便是由为全世界的水族馆制造强压克力材料的Nippura公司制造的。日柱的形状与绳文时代的小雕像相似,却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扭曲——“这形状更多地来自我的审美判断”——更像是一个太空时代的振动自慰棒。整个装置将是世俗的,却也充满宗教情感。森万里子希望七光湾附近的村民能够将日柱和月石纳入他们自己的宇宙论中。“无形的、相互交织的关联似乎存在,仿佛注定要在那里,注定要发生,”森万里子称,她还描述了Faou基金会的作品至今是如何展开的。“我只是跟随它到来的状态,试着不那么具有侵入性,不是去推动。它应当自然地发生。我的意思是,你可以邀请你自己,但若这邀请来自某个地方则会更好,而后你便会进入那种文化内部。”

日柱本月将会被树立在湾中两块锥状礁石的顶部。原计划通过大船运送日柱,而由于担心此举会伤及该地的贵珊瑚。因此森万里子转而采用“相当原始”的运送方式,请10来位村民带这一结构漂浮到安放地,并利用杠杆将其树立在计划的位置。2012年,将会构造一个容器来保护月石不受自然力的损害,此后会将其固定在湾中,大约会在2013年冬至日那天。森万里子还考虑建一座生态旅馆来接纳会在冬至日期间聚集在这里的国际艺术和生态游客,就像游客们会到冰岛“瞻仰”北极光一样。“比之将这件作品置于城市,我更倾向于将其置于最丰饶的自然之中,这样人们必须旅行,真正地接触自然,并认识到你自身同样也是自然,”大部分时间居住在纽约的森万里子称。“我喜欢这些雄心勃勃的项目——这是我灵魂的工作——而我生命的工作是与城市中的人们相互作用。”

该基金会的下一件装置作品也将体现同样的对文化语境的关注。这件作品最可能的是在巴西实行(森万里子在她的回顾展在从巴西利亚到里约热内卢再到圣保罗的巡展期间游历了巴西),或许会赶上2016年的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作品本身会与在宫古岛的作品截然不同,而是会源自巴西本土文化中的元素。具体的环境还尚待选择。“可以是一座山,一个瀑布,但地点的选择肯定是要基于自然的观念谨慎地进行,”森万里子如是说。她渴望找到另一个自然与人类达到真正和谐之处。“我正在寻找的就是那样的地方。”

艺术档案 > 未来媒体艺术 > 新媒体艺术家钱泓霖+舞台3D Mapping

新媒体艺术家钱泓霖+舞台3D Mapping

2016-03-29 01:17:39 来源: dART创艺电音 作者:dART Visual影像

新媒体艺术家——钱泓霖

1988年生于湖南长沙,幼年随父母移居深圳,现生活工作在北京与深圳两地。高中毕业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并在美院完成了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习。在研究生期间对媒体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期间前往德国ZKM媒体与艺术中心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和学习。2015年创立媒体艺术团体HYBRID COMUNITY混合共同体,并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数码媒体系。作为新生代的媒体艺术家,钱泓霖重视媒体艺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作,对声音艺术、媒体艺术、文化研究等课题进行探索。 

介绍一下为9月30日dART电音节准备的作品,这次你和苗晶会共同合作演出,能说说你主要负责的是? 另外听说你将舞台设计用3d打印制作出模型做mapping测试,能透露一些具体的情况么?3D打印现在是个很时髦的东西,你对此技术通用化的看法是?

这次dART电音节的作品我主要负责图像设计、制作一些视频素材,和苗晶搭配,来完成整个视觉设计。

之前苗晶与我确定了舞台上的装置设计, 我用软件建模,之后用3d打印机打印,用投影仪投影,这样整个画面会有现场感,更方便我们工作的顺利进展,以及对整个效果的还原。

3d打印会是未来的趋势,它对传统的工业生产设计、雕塑、造型艺术都会有很大的改变,把工作流程极速压缩简化,以前需要一周来完成的现在可能一天就可以看到成果是什么样子,包括现在还有对各种新材质的运用,比如生物、玻璃、各种食品、纤维,这让传统的生产方式产生极大的改变。

最近还忙些什么,美院的教学生活以及个人的创作,都简单介绍一下。

最近在参与一些展览项目,个人新创作,以及教学的教案工作。今年刚刚从央美研究生毕业,我的专业是实验艺术,主要是研究新媒体与媒体理论,很荣幸受邀在央美的设计学院开设相关课程,包括三个部分:第一是Workshop,以声音艺术为主,更偏声音理论;第二是媒体艺术理论,第三是明年会带的动态的影像装置

之前你有在德国做交流访问学习的经历,这个经历对你的影响是什么呢?

作品The Measurement《尺度》是受这段经历启发而创作的么?向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尺度》

在德国访问交流时间是1年,是在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研究中心的HFG教育平台,在那儿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做研究。 交流访问经历带来了很多收获,包括对我个人创作的影响,找了主体的研究脉络,会往这个方向更加深入进去。

之所以会选择做视觉声音艺术,也是因为在德国时第一次了解到这个门类,包括与苗晶一起做 Audiovisual的项目。

因为之前我们大部分时候都在用视觉看待世界,而被忽略的听觉也同样可以表达时间、空间感以及叙事性,声音同样是一种很重要的艺术形式,做声音艺术其实是将视觉与声音打通,达到一种感官的贯通。

《尺度》是我从德国刚回来就一直在构思的作品,是当时申请的美院的一个项目空间的展览,名字叫《边缘体》,当时还拉了学校系里几个外国研究生和国内其他城市的艺术家一起申请项目。在德国的留学经历对我来说是很宝贵的感受与生活实践,基于对这段经历的反思我开始创作《尺度》。

也是反思我自己作为外国人在进入另外一个文化体制当中的身份问题,一种漂牧的流浪感,作品反应了文化的矛盾与纠葛,交流的隔阂,以及后半部体现了社交媒体给我们带来的不同文化的相互渗透,探讨媒体对大众、个体以及文化背景的影响。
感觉这个影像还不是特别完善,后期会进行深一步的制作。因为我创作作品的特点就是具有延续性,工作方法是以一个作品作为研究点,完成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再拿出来重新创作或延展下去,如同数据升级一样。

今年展出的作品《宇宙图腾学》、《体内冥想》包括14年的《世界档案的三种文明图景 2.0》看着都很有意思,很酷,为什么会开始用机械装置这样的形式来表现呢?

因为机械装置这种形式具有动态感,交互性的方式也很好,传统艺术作品的欣赏方式是观众被动接受,与艺术家在作品中的表达缺少关联感,而利用新的技术,找到新的交互方式,让观众成为主体,进入到作品当中,这是新媒体艺术中很重要的一环。

很有超时空的感觉的三个作品

《世界档案的三种文明图景 2.0》:目前已升级到3.0版本的作品,也是创作《宇宙图腾学》和《体内冥想》的基础。

 

《宇宙图腾学》:2米*3米的装置,放在地表上,观众可以走在上面,建筑的时空感,如同教堂的天顶。

《体内冥想》:是身体的容器,把身体作为一个空间,用西方解剖学的方法做图释,在体内制造我们不同的世界观。)

尝试机械装置、数据的交互感应器,希望用新的科技技术来辅佐艺术家的创作,科技与技术始终是一体的,从早期的炼金术到后来的启蒙运动,这一百年艺术的发展,让艺术家重新感受到媒介的力量,这是很好的挑战与新的契机。

艺术家不再是传统的艺术家,而是应作为研究者,新知识的产生者,连接不同的学科,对社会产生更多的推动力。

能否分享一下,最近还都参加了哪些有意思的展览?

下个月开始在美院教书,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对我是很大的挑战与考验,我必须要做更多的研究,同时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的方式。以及最近为成都的方所艺术书店做一个圣诞节艺术装置计划。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