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碰撞——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实验的案例
Collision-Experimental Case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策展人:俞可
Curator:Yu Ke
艺术顾问:Melissa Chiu、王璜生
Art Consultants:Melissa ChiuWang Huangsheng
助理策展人:韩晶
Assistant Curator:Han Jing
展览后援:王春辰
Exhibition Support:Wang Chunchen
学术委员(以姓氏拼音为序):冯博一、高千惠、彭德、皮道坚、殷双喜、杨小彦、赵力、朱青生、郑胜天
Academic committeeman: Feng BoyiGao QianhuiPeng DePi DaojianYin ShuangxiYang XiaoyanZhao LiZhu QingshengZheng Shengtian
参展艺术家(以姓氏拼音为序):崔岫闻、丁乙、方力钧、冯梦波、谷文达、黄永砯、李山、刘小东、吕胜中、罗中立、缪晓春、邱志杰、尚扬、隋建国、汪建伟、王广义、王怀庆、王庆松、王易罡、徐冰、向京、严培明、杨福东、叶永青、展望、张大力、周铁海
Participating Artists (listed by stroke order in Chinese): Cui XiuwenDing Yi Fang LijunFeng MengboGu WendaHuang YongpingLi ShanLiu XiaodongLv ShengzhongLuo ZhongliMiao XiaochunQiu ZhijieShang YangSui JianguoWang JianweiWang GuangyiWang HuaiqingWang QingsongWang YigangXu BingXiang Jing Yan PeimingYang FudongYe YongqingZhan WangZhang DaliZhou Tiehai
主办单位:北京文化艺术基金会,华彬集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Sponsors:Beijing Culture and Art Foundation, Reignwood Group, Fine Arts Museum of the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承办单位:红星画廊
Organizer:Redstar Gallery
展览时间:2009年10月10日 – 2009年10月16日
Dates: October 10, 2009 to October 16, 2009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Venue:CAFA Art Museum
展览主题阐释
碰撞,源自物理学概念,意指粒子或物体间极短的相互作用,而这一过程将导致参与物发生速度、动量或能量的改变,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在当下,就中国当代艺术家而言,曾经依附于现代主义思潮的种种实验,已逐渐转变成为实践自身文化的现实。尤其是最近几年,伴随着全球化背景中的交往甚密,艺术创作的语境也日益变得复杂而多元。与此同时,艺术与过去相比,不再是割裂的“乌托邦”,而是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其他跨学科领域的交互中,呈现出一种交织的状态。
于是,传统与前卫、单一与多元、全球与地域、东方与西方、学术与资本、观念与技术……新时代背景下的艺术创作随时随地都面临着多重因素的冲突、对峙和交叠。而这些多重因素作用下的艺术实验,无疑呈现出一种“碰撞”的生态——它既是艺术本体不断突破的自我要求,也是现实语境中艺术外力的博弈。而这一胶着和对抗的“碰撞”过程,带来一系列新的艺术认知和不同的艺术发展趋势,改变了我们过去对艺术的惯性理解,从而书写着中国当代艺术的今天。
一方面,进入21世纪,艺术样式更大程度地受到挑战和翻新,这不仅依赖于全球文化命题和关注焦点的转变,而且伴随着经济格局的进一步集约化,人们对于文化和艺术的需求逐步有别于过去的认识,尤其是在当代艺术领域中,新技术的发展也不断促使着艺术观念和展陈方式的更新,需求更加专业化、更有针对性的表达。在这样的语境中,中国艺术的未来发展是否能在文化建构中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并发挥影响?从而再次建立起有别于其它模式的艺术实验性和前瞻性?而中国当下特殊的政治、经济现状,以及具有历史积淀的文化土壤,受到全球化文化的洗礼之后,真正持有中国本土价值的艺术坐标将如何滋生?这些都成为“碰撞”生态中所要面临的新问题。因此,“碰撞”展览强调当前开放的价值体系下,艺术实验领域中一种表现形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型,并探索当下艺术与中国文化产生真实对接关系的可行性方案。
所以,不同于“伤痕主义”、“乡土画派”、“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普”、“卡通一代”,或是其它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所提出的任何一个艺术概念——“碰撞”不是对某一艺术风格或艺术样式的命名和定性,也不是对某类艺术现象贴标签,而是指涉和描述中国当代艺术正身处其中的一种状态、一个过程。其原因在于,当代艺术在今天,已经很难像过去那样,用一个风格或样式来概括,硬性地把艺术家及其作品归纳到一个既定概念之下。反之,突出和彰显艺术家的自我特性、强调艺术个体之间的差异,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碰撞”关系和“碰撞”之后生成的新艺术生态,将成为关注的焦点。
值得一提的是,“碰撞——关于中国当代艺术试验的案例”展览,与即将同期举行的“全球艺术品收藏论坛”作为互动的平台——这个发端于英国、已经有着5年历史的全球艺术品收藏论坛,将号召来自全球的收藏家巨鳄和当下艺术品流通领域里,各个重要环节中的决策性人物一起,就当代艺术的未来趋势展开理论方面的探讨。而作为视觉、观念方面的回应,“碰撞”将力图呈现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日益交融过程中,中国当代艺术的真实面貌和状态。有意义的是,“全球艺术品收藏论坛”选择在2009年中国建国60周年之际移驾中国,而与此同时,于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大展”——这个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具有争议的艺术展览,迄今正好是第20个年头。在过去的数十年间,中国当代艺术经历了从地下到地上的过程,也经历了从向西方借鉴、学习转向自身文化关注和建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中国当代艺术自身的侧重点和关注点,都发生了变化,而与艺术相关的各个外部环节和语境,也有了新的改变。在这样一个时间拐点上,重新审视和梳理中国当代艺术,就变得非常有价值和必要。
展览背景及契机
2009年十月,“全球艺术品收藏论坛”(包括闭门会议、公共论坛)与“碰撞——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实验的案例”这三位一体的活动将同时拉开帷幕。通过这次实验,旨在探索出中国当代艺术在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存在的诸多可能性。从时间上看,中国当代艺术历程对这个世界和我们本身的影响显而易见。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全球艺术品收藏论坛”第一次走出西方文化中心——欧洲,于今年10月移址中国北京——在这样一个颇具实验意味的时间节点上,我们试图通过“碰撞”中的30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个案,来展示出这个占全球1/4人口国家的艺术家,是如何在一种不确定性中,明智地做出我们关于今天和明天的抉择。
因此,“碰撞”不仅仅是面对此次全球艺术品收藏论坛,它同样作用于艺术本体,也是对未来中国艺术发展的助推。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理想性地希望中国当代艺术从狭义的领域出走,与来自全球的艺术品收藏论坛在彼此的对应与选择中滋生出进一步互动的可能性。
创办于2004年、以欧洲为中心的“全球艺术品收藏论坛”,已有5年的历史,它前瞻性的视野和决策性的引导力量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其核心是具有高端性和私密性的“全球化背景下的艺术”高端论坛,又称“闭门会议”。它将邀请全球具有文化理想和行动力的美术馆负责人、博物馆馆长、策展人、批评家、收藏家、艺术基金会、艺术机构主席等权威人士,以及与艺术品流通、收藏有关的政府机构首脑共同参与。
我们期望,在这样一个架构中来回避我们自己的一隅独行。如果我们真的能通过“全球艺术品收藏论坛”,与英国艺术基金会的总监Dame Liz Forgan、古根汉姆美术馆的策展人Alexandra Monroe、泰特美术馆收藏部主席Francis Morris、纽约亚洲艺术博物馆主任Melissa Chiu、MOMA国际收藏合作总裁Jay Levenson……等一系列与会和观展人士展开艺术对话,并促成进一步的互动,那么展览的意义也就凸现于此了。
“碰撞——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实验的案例”,作为“全球艺术品收藏论坛”的特展,将与“闭门会议”同期举办。希望在此背景下,展示中国当代艺术正身处其中的现状。同时,以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个案,向西方及全球的艺术资深人士,呈现出中国当代艺术家及其创作的真实生态——这既是解除东西文化差异和艺术误读的契机,也为中国当代艺术进一步以整体形象进入世界主流收藏界和学术界视野,提供一种可能性。
危机:反思精神与创造力
文/王璜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碰撞: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实验的案例”展览的举办,可以说是面对和针对一种现实的情境和一个特殊的时机及事件,这种情境,主要是指全球化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无疑对世界的当代艺术,尤其是中国的当代艺术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一方面是现实的表现,而另一方面更是一种心理和精神的考验;而事件与时机,应该说这次展览是为今年在中国北京举办的“2009全球艺术品收藏论坛”而策划的,这种策划,也明显地借助于这样的事件和时机,目的多少是在于体现中国当代艺术的状态和可能性。而恰恰,今年的“全球艺术品收藏论坛”探讨的主要议题就是“在全球化的金融危机下的艺术收藏”问题,在这里有一连串的关键词:全球化,金融危机,艺术收藏,当代艺术 •••••• 中国的当代艺术在这一场的经济及金融危机中,体现出来的状态可以说是一个富有表情的多棱镜。作为北京当代艺术的集散地:“798”一带的艺术区等,有进有出,有聚有散,有冷有热,依然故我地人来人往。这一切似乎在说明,中国的当代艺术面对危机有其自我调节的能力,并有建构自身运作系统的努力和可能性。在这样的情境和时段中,一些巨型的大明星的展览更是体现出其巨大的规模、投入、制作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力,当然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艺术史的某种力量,如黄永平 、顾德新、王度、邱志杰、严培明、孙原彭禹、张晓刚、隋建国、冯梦波等,还有在北京之外及海外的大型个展像吴山专、谷文达、王广义、汪建伟、舒群、喻红、方力均等,都给我们国内外的艺术界带来一些惊讶和不解。当然,危机感无法回避,而正是这样的危机感,促使了我们能够重新及冷静地反思自己和现实,而且也看出,这场危机,不止考验着当代艺术已有的高度和成果,考验被称之为“泡沫”的现象,还更是考验和推动着中国当代艺术的新的创造力,以及在国际舞台和艺术历史上的力量。反思和调整,包括对历史的梳理,其实更是一种安静地建构中国当代艺术历史的过程。 而作为当下中国当代艺术的主要“剧场”的“广州三年展”、“上海双年展”、“广州摄影双年展”等,在“危机”的前前后后,依然表现出轰轰烈烈的信心和场面,国际资金的减少而引来的是国内机构甚至政府的投入,虽然资金和投入相比之下是很有限的,但是人气的热闹和学术的信心也足以体现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当下影响力和积极参与国际前沿文化对话的能力。如2008年底举办的“第三届广州三年展”,继续于对当代国际前沿文化问题的思考和追问,策展团队高士明、萨哈•马哈拉吉和张颂仁提出了“与后殖民说再见”的策展主体概念。“后殖民主义”是一个目前政治文化领域中无法回避的富于挑战性和争议性的前沿文化理论,而对于这样的前沿文化理论提出我们的思考和质疑,呈现出“广州三年展”及策展团队尖锐而开阔的批评性视野。“‘与后殖民说再见’并不是对于后殖民主义的简单否定。一方面,作为一种现实处境,后殖民远未终结;另一方面,作为艺术策展与批评领域的主导性话语,后殖民主义已经高度意识形态化与政治化,不但日渐丧失其批判性,而且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体制,阻碍了艺术创作新现实与新界面的呈现。所以,‘与后殖民说再见’,不但是从后殖民‘出走’,而且是‘重新界定’和‘再出发’。”提出这样的策展概念和理论话语,这本身就潜在着一定的勇于挑战的文化野心和抱负,体现了“广州三年展”的“中国经验——国际问题”、“实验性——前沿文化”、“当下性——历史观”主体理念的推进,及主动参与“全球化艺术”共构的能力和信心。 “危机”带来的冷静反思和创造力崛起的同时,一种“重新洗牌”的策展倾向转移着人们的眼光,“Generation”(代)的说法频繁出现于近期在纽约新美术馆举办的“Younger than Jesus”(比上帝更年轻)这一展览,由全球150名策展人和评论家推选出的500多名年轻(34岁以下)候选艺术家,再从中挑选出50位参展,构成了这一“比上帝更年轻”的展览。我们暂且不去论述这一展览的实际效果,而这样的策展方式和所产生的影响,包括出版了厚厚的两本兼具图、文及500多位年轻艺术家资料信息的图录,这似乎提供给了我们一个很有意思的信号,新的一代正成为被关注和被操作的主体,这种关注力的转移,既是艺术史推进的一种必然,但是在这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关头,似乎更有其现实的微妙的考量和未来的意义。 在这样的现实情境和时机下,“碰撞: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实验的案例”展览,更主要的是关注于历史和状态,所入选的艺术家基本都是能够成为“历史案例”而又同时“继续革命”着的,他们构成的阵容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当代艺术一个阶段的历史和现状,我们可以在这样的展览中进行“案例”的观察和研究,考察在这种的危机中中国当代艺术的反思精神和创造力,并以继续书写我们的当代艺术史。
2009年9月29日于北京
策展团队
策展人:俞可
《当代美术家》杂志执行主编、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总策划、深圳美术馆研究员、西安美术学院研究所研究员、雅昌艺术网艺术顾问、台湾《典藏》杂志特邀撰述,以及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大众杂志《读者》的艺术栏目主持。出版和发表过许多专著、论文,其中包括对中国、韩国、俄罗斯、英国及欧洲等其他地区当代艺术的论著。
由俞可所主持的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是中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艺术机构,作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非赢利空间,其目的是通过自由、民主的实验性精神来促进西部当代艺术的发展。与此同时,也与国内、外其他艺术机构展开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由俞可主编的《当代美术家》杂志,创刊于1984年,至今已有25年的历史,是一本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现场的学术性期刊,也是中国第一本进入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艺术期刊。
艺术顾问:Melissa Chiu
Melissa Chiu博士是纽约亚洲艺术博物馆主任、全球艺术项目副主席。她自2001年起担任这个博物馆当代艺术首席策展人,方向是亚洲与亚裔美国艺术。她是亚洲艺术的权威,掌管亚洲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的收藏;同时也是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学术委员会的成员,出版和发表过许多专著、论文,其中包括有关中国艺术家张洹的书籍、《中国以外的中国艺术》等。在去亚洲艺术博物馆之前,招颖思曾担任过悉尼亚洲-澳洲艺术中心的总监。
艺术顾问:王璜生
王璜生笔名王石,广东揭阳人,曾为岭南美术出版社编辑,广东画院专职画家、理论家,广东美术馆副馆长,广东美术馆馆长。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第九届广东省政协委员。2006年获意大利总统颁发的“意大利团结之星”骑士勋章。
助理策展人:韩晶
200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现任职于《当代美术家》杂志社。在专业媒体上组织和策划多个当代艺术专题,出版和发表学术性论著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