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艺术”和“实验艺术”的废除---我的理想用词是“艺术”
  • 邱志杰:区分描述性概念和分期概念――中西语境中“当代艺术”的概念考察
  • 传统、全球化,以及影响东西方当代艺术的几个问题
  • 黄笃︱艺术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但可以综合现实
  • 重要的不是“什么是当代”:我们应该关注在历史中形成的当代性
  • “一路走来”——“中国前卫艺术教父”栗宪庭的艺术之旅
  • 艺术中的政治——汪晖与朱金石的对话
  • 欧游反思录 ——欧洲三大艺术活动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 当代形式与传统文化(关于观念艺术)
  • 朱青生:中国未真正诞生艺术史专业
  • 专家认为:中国策展人应具备两种目光
  • 何桂彦:重要的仍然是艺术
  • 原志阳:当代艺术如何介入城市文化权力空间
  • 鲁明军:功能自觉与价值阙如
  • 冀少峰:为什么是“中转”
  • 朱其︱疯狂消费是我们觉得真实或者踏实的存在
  • 何谓“事件”——如何创造一个展览
  • 本届卡塞尔文献展以失败告终?策展团队Ruangrupa访谈
  • 陈晓峰:2011年艺术危机G点
  • 盛葳︱论“体制”与“当代艺术”之关系
  • 孙振华:史学传统和当代艺术史写作
  • 刘淳:策展人的价值与意义
  • 展览制度与中国当代雕塑
  • W.T.J. 米切尔︱视觉媒介不存在
  • 朱青生:对博伊斯的一些评价
  • 张海涛:对宋庄“强拆事件”的见解
  • 被误读的“行为” ——二十年多年行为艺术现象和背景
  • 彭德︱中国美术发展战略
  • 欧宁:报纸是隐形的公民建筑
  • 栗宪庭:“被消费”的影响力
  • 冯博一︱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劫难逃
  • 安塞姆-基弗:艺术是艰难的,可不是娱乐
  • 奥利瓦中国行的意义与中国抽象艺术
  • [访谈]张海涛:转换即将消失的民间文化
  • 与传统碰撞?PSA“青年策展人计划”展现新生代策展人的爆发力
  • 自动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 中国当代艺术的进化论(上):中国当代艺术在变乖还是进化
  • 中国当代艺术的进化论(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之路在何方?
  • 从高岩松装置作品看今日“新垃圾艺术”
  • 朱朱:“狂欢”与“灰色”
  • 后现代艺术的商业运作
  • 两个视角回眸艺术“85新潮”
  • 尹吉男:当代艺术家仍需寻找文化坐标
  • 欧文·沃姆 选择幽默,就是选择批判
  • 中国当代艺术的审查制度
  • 评论档案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展讯发布 > [上海]“我悲伤得无法言语”飞苹果多媒体个展

    [上海]“我悲伤得无法言语”飞苹果多媒体个展

    2009-07-20 23:12:47 来源: 艺术档案网 作者:artda


    展览名称: “我悲伤得无法言语”飞苹果多媒体作品个展
    策 展 人: 廖薇
    开幕酒会: 2009年7月25日18:00
    展览日期: 2009年7月25日 — 2009年8月30日
    展览地址: 奥沙画廊-上海虹口区多伦路93号 (靠近多伦现代美术馆)
    营业时间: 周二至周日10:00–18:00
    电子邮箱: reikali@osagegallery.com

     

    上海奥沙画廊将于2009年7月25日至8月30日举办德国艺术家飞苹果(Alexander Brandt)的多媒体作品个展《我悲伤得无法言语》。展览的名称及海报上的照片都挪用了荷兰观念艺术家Bas Jan Ader著名的3分零21秒录像作品《我悲伤得无法言语》(I’m too Sad to Tell You)。在Bas Jan Ader的这部影片中,艺术家对着镜头不停的哭泣,痛不欲生,后来曾被认为是有史以来人类痛苦情感的最完美展示之一。飞苹果希望以一张极度悲伤的脸把观众带入到一个情感的领域,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去了解那个住在我们心底深处的陌生人。

    德国人飞苹果虽然说着流利的中文并已经完全入乡随俗,但是他欧洲人的身份令他具有一个完全西方式的知识结构,这种气质非常有异于中国的艺术家,使他虽然活跃于中国艺术家中,但是可以轻易区别出他的作品。他的西方哲学观不同于东方哲学对宇宙和永恒的热衷,而是对人的真实生活世界的关注、对人的异化状况的批判以及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反思。这主要表现为在西方哲学和意识形态对他的影响下,他对存在和与之相对应的不存在即虚无的思考,前者表现在飞苹果对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即是作为个体存在的人,后者则表现在他的另一类作品中,即对乌托邦的追逐。两条线索形成飞苹果作品主要脉络。


    本次展览共展出他的五件装置作品,是继飞苹果2005年的个展《新乌托邦主义》之后,作为他艺术观念中的另一支即对行为学的研究,作品通过多媒体互动的形式,进行关于人类行为特征的实验。飞苹果的作品从形式上看是以科技成分较高的多媒体互动作品为主,但其本质是艺术家躲在机器背后而进行对人类行为学的研究。所谓的“互动”其实是一种假互动或者说是多重结构的互动,观众通过感应器去参与或完成作品只是第一层的技术层面的互动;艺术家对观众的参与和完成方式的观察,研究和分析是第二层的行为学层面的互动;飞苹果通常会向观众公布这个研究结果,这个结果往往促使这部分观众参与到对其他观众行为的观察和分析,并反省自身的行为,这又构成了第三层的社会学层面的互动。这种多重结构的互动,使他的作品避开了互动作品经常出现的弱点,即互动的趣味性掩盖了作品的创造性,多媒体的科技性掩盖了作品的艺术性,这也使飞苹果的作品具备一个完整的理论和逻辑体系。

    关于奥沙画廊
    奥沙画廊为亚洲最大的国际性艺术机构,于香港、北京、上海及新加坡均有展览空间。奥沙致力推广亚洲出色的艺术家,并与多位备受推崇的国际策展人、艺评家、艺术史学家紧密合作、筹划及推广与全球性议题相关的展览。

    更多详情请浏览 http://www.osagegallery.com/